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利弊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在呈现教育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等方面都有独到的作用。多媒体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手段的几点体会。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1.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目的课文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为遥远,没有生活实际作为参照的课文学生理解起来就显得困难。虽然常规教学也利用语文学科、教师本身的条件因素来或多或少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声情并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回响在学生的耳边、荡漾在学生的心中,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增,激起他们无与伦比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它的一个终极应该就是审美,在审美中进行文化的陶冶,真正回到“人文”精神状态,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在我们所学的文章中,诗歌很多,而诗里面的情感美、意境美是单纯的文字难以再现的,而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借助电教媒体让学生感受清晰的形象,充分调动学生从形、声、色方面感知事物,感受其中的美,使教学活动转向主体化,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的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
   2.大容量,高密度,强化性,多渠道
   语文很杂很泛,这是难点,而多媒体本身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的特点,用它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很多时候需要记住死的知识点,像一些名家名人名篇名作,用多媒体做出来可以省很多时间。多媒体由于其图文声并茂、形象直观生动,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声、图、文,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多渠道多方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3.符合学生认知心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心理学表明,在学习过程中,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觉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可以大大提高记忆效率。多媒体语文可将文、图、画、音频等教学融于一体,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增强了记忆效果,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4.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情景教学”
   在一般的教学中,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情境,用文字来诠释情境等方法可以局部应用,却不容易有机结合。而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并用,打破了课堂45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现实,引发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结合,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像学习戏剧单元经典作品《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等,完全可以把荧屏精彩对白用视频播放出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古今中外戏剧语言的特点,这样将文字符号变成可感的形象,通过视听感觉器官,对人产生不可抗拒的感染力量,也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不容忽视的几个弊端
   1.容易造成想象能力的缺乏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看电影《王子复仇记》,哪怕有百万个观众,也只是一个奥立佛。现在影视作品都时兴“新”,比如四大名著的重拍,新科技或许会令我们眼花缭乱,但新演员却很难代替一些形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比如黄日华的“郭靖”形象、周润发的“许文强”形象。同样,电脑毕竟是机器,学生也是在不自觉中被动地接受教师早已经设计好的某些东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完全被局限在某一框框内,一如水在重力作用下只能向低处流一样,学生的思维在课件的影响下也只是跟着老师思路走,别无选择,好比一颗果树还没有开花就已经结了果。图像、声音替代了作品的语言文字,忽略了学生的文本阅读;图像、画面抑制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教学流程过于程序化;关注人机对话,忽略人际交流。
   2.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语文教学中,要奏好“发展与完善学生人性”这支主旋律,就必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应用自己的个性魅力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激活学生思想的火花,形成情感交流和思维碰撞,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而在多媒体教学中,网络成了强大的教学支撑,教师们不再重视三笔字、朗诵等基本功训练,因为不需要,也因为在信息化教学中,动动鼠标就可以达到。还有一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搜索资料、整合素材、设计并制作课件上。而在上课时,又忙于指令计算机,按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操作解说。学生只顾盯着多媒体画面,按一定步骤进行思考学习。这种滥用多媒体的现象,使学生对老师缺少了解,缺少感动的回应,也使本应生动活泼、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变成了人与机器设备间冷冰冰的对话。
   3.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一些华丽的多媒体课件表面花哨热闹,实际是喧宾夺主,没有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如一些课件,在表面精雕细琢,一个闪动的小动画、一个复杂效果的艺术字、一个画蛇添足的影音动画,能体现教学内容的拿来用,能起到装饰作用的小动画也拿来用,看起来一片热闹,学生也很新奇,实际上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抑制了深层次的思维活动。
   总之,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选中文本,精心设计,科学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才能够优化教学结构,加大教学容量,更好的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新课改在河南省已实行几年了,经历了2011年的新高考,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必须深入揣摩新课程特点,唯有高屋建瓴,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正所谓“胸中有丘壑,曲径能通幽”。   一、稳抓必修,巧抓选修,事半功倍   高中语文的选修内容容量巨大,知识系统庞杂,如果不慎加取舍,精心组织引导,学生很容易手忙脚乱,收效甚微。所以选修内容要结合本校实际,找到与高考的契合点加以正确引导,将能收
期刊
素质教育方兴未艾,语文课堂教学也焕然一新。虽然形势一片大好,但也决不能放松警惕。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究竟该是什么模样?怎样的教学模式才是最优选择?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认真反思,重新思考。   我们必须正确面对课改中有意无意养成的种种错误倾向。不要以为课堂完全动起来了,“活”起来了,就是改革了。我们必须清楚这个“活”的实效是否是学习和收获的高效。不能因为崇拜名师魅力而亦步亦趋;更不能因为追
期刊
如果让你试着举出一首歌,这首歌让人听了之后似乎要热血沸腾、毛发竖起,连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仿佛被唤醒了似的,兴奋了起来,要跟着旋律疯狂地蹦跳,你会举出哪一首?换作是我,我会选择《双截棍》,因为只有它才当之无愧。   这首歌其实并谈不上什么旋律,它所有的只是一番急促的打击乐,和一番急促的述说而已,仿佛是飘风急雨一般,来势迅猛让人猝不及防。这简直是对传统音乐的颠覆,因为它竟然不是用“唱”而是用“说”来
期刊
《故都的秋》是一篇饱蘸深情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后,用精练而生动的语言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寄寓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无限眷恋之情。笔者认为,《故都的秋》有三美,即结构美、画面美和语言美。   一是结构美。《故都的秋》在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文章开头总起谈对北国之秋的印象,即清、静、悲凉。结尾总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
期刊
随手打开一本高中语文辅导材料散文部分,大量的术语让我们眼花缭乱,反复、反讽、白描、衬托、托物言志、象征、欲扬先抑等等各个妖娆万分,初入其中正如身陷万花丛,乱花渐欲迷人眼。只有借助梳理才能从中走出来,其中有序化、条理化、清晰化就是非常必要的。   从不同艺术手法的作用可以来试分析一下。从文学艺术类和绘画艺术类可以这样区分:文学艺术类包括象征、反讽、对比(衬托)、联想想象、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借景抒
期刊
晚唐时期,描写女性艳美,表现男女情爱的艳情诗大量涌现,显示出旺盛的活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李商隐、温庭筠和韩偓。李商隐以女性为美的化身,女性是其感情理想和政治理想的载体,他以一种尊敬女性,崇拜女性的眼光去看当时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女性,具有时代的进步性。他笔下的女性做为理想载体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女性是其情感生活的载体   李商隐的心灵善感、早熟多思使他对幸福美满的爱情生活充满了期盼,表
期刊
高考诗歌鉴赏题目近年来一直以简答的形式出现,诗歌体裁的选取也打破了唐诗宋词元曲一统天下的局面,有了晋诗、五代诗、清诗、近代诗,个别省份还出现了杂剧的阅读。对此,学生普遍感到不好解答。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解答诗歌鉴赏题呢?   一、学生解答诗歌鉴赏题的必备知识储备   1.明确诗歌鉴赏题的考点要求   诗歌鉴赏题的考点要求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期刊
参加学校说课比赛时,我们学校一个获得说课全国一等奖的老师当评委,赛后她把我的说课批得一无是处。这给我很大的触动,决心向她请教,体味说课的奥妙。去参加市里比赛前,在这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的说课稿前后至少大改了三次,小改不下数十次,几乎是每一遍试“说”后,都有改动。大到整体布局,小到一个词的使用,我都仔细斟酌。后来,从市里回来,学校让我去当说课比赛的评委。这样一来,由台上到台下,我来了个“通观”,结
期刊
在中国山水画中通过“留白”使画面虚实结合,立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效果就是“留白”;而音乐中常通过适当的“休止”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就是“留白”。这种技巧的使用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可谓“水到渠成”。而将“留白”的艺术手法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识欲,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使学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从如
期刊
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在语文教学领域,我们看到了课堂教学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课堂上热闹了,学生思维活跃了,学习方式多样了,师生双方轻松愉悦了。但透视这种“课堂热”的背后,作一些冷静的思考,我们不难发现,活跃轻松之中,缺少了真实,缺少了扎实,表演的成分太多,流于形式,摆花架子作秀的现象太多。尤其是一些公开课,“华而不实”的现象更是愈演愈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