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表达技巧的梳理及运用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nlmnbalan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手打开一本高中语文辅导材料散文部分,大量的术语让我们眼花缭乱,反复、反讽、白描、衬托、托物言志、象征、欲扬先抑等等各个妖娆万分,初入其中正如身陷万花丛,乱花渐欲迷人眼。只有借助梳理才能从中走出来,其中有序化、条理化、清晰化就是非常必要的。
   从不同艺术手法的作用可以来试分析一下。从文学艺术类和绘画艺术类可以这样区分:文学艺术类包括象征、反讽、对比(衬托)、联想想象、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绘画艺术类包括烘托(渲染)、白描。同时还要进行比较,比如对比和衬托,衬托不是对比,衬托中两事物主次分明,对比中两个对立面是平等的; 衬托的目的是突出主要事物,对比的目的是互相生发,相得益彰。再如烘托和渲染,烘托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指从旁边着意描绘,从而使主体更加明显突出。如水墨画的“烘云托月”,画的是云,显现的却是不着一笔而皎洁如雪的明月。文学的渲染手法是通过对环境、气氛、人物的行动、心理、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加强艺术效果。环境、景物的描写也是渲染常用的方法。掌握了这些可以试着分析,灵活运用。
   除上述所讲的手法,其他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下:(1)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2)扬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3)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含蓄,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4)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拥有了大量的手法分析还要注意技巧归纳。首先,要特别注意题干中“表达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概念的异同,因为它们决定了答题的方向。前三个概念问的是同一回事,只是要求分析“表现手法”时,答题思路应先“狭”后“广”,即先从狭义的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考虑,后再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考虑。如问“修辞手法”,绝不可同“表达特色”等术语混用,只能答“修辞手法”。其次要多角度切入和分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止一个,不止一种角度,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尽的,在没有字数限制、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的更全面详尽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④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广度和深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解答的点可以多一些,以增加保险系数。再次要熟悉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模式。先看清问法:(1)请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1)本文(本段)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加以分析。要特别注意这样问: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这样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实际上包含了对写法、表达技巧的考查。作答时分两步:第一步,确认该句(段、篇)所用的表达技巧(若问“哪些”,切不可只答出一种);第二步,依据表达技巧的作用紧扣内容、文句作答。在分析作用(表达效果、好处)时,一定要把它自身的作用和它在文中的作用结合起来分析。“作用”一般包括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要看清叫你分析的是哪方面的作用。最后要用一点术语。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二要注意表达效果的术语。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等。
其他文献
创新能力是创造出新的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大有可为。作文创新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立意创新。立意是指一篇文章的主题,作者所要表达的好恶、观点等。人云亦云,一没有价值,二没有新意。训练学生立意创新,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有创造性地思考、善于从多角度思考的习惯。要不为习以为常的看法所左右,不
期刊
从事语文教学这么多年来,我深有感触。因为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很多棘手的问题,教师想教好,学生想学好,但是在实际的教与学中却不是那么容易。为什么我们的教学初衷是好的,而现实的结果却不尽人意呢?在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改革下,促使我不断地反省自己,总结经验,与时俱进。   我们知道语文的特点是涉及到的知识面特别广泛,应用的范围特别宽泛,这就使我们的教学目标具有了“全面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改制度的变革,特别是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更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才能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   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
期刊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感知此言,作为语文教师,顺应时代的要求,教育、改进、引导着学生进步,尤其是要提高所谓的后进生的学业成绩。后进生的自我认识,即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价值的认知比较消极,是一种消极性自我概念。消极性自我概念,使学生对以后的成功的期望值很低及希望渺茫的情感,这种低期望和消极情感又共同影响了学生以后的成就,形成恶性循环。这些学生在潜意
期刊
前苏联有位电影艺术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拍摄了三个镜头:1.一个人静静地坐着。2.手枪对准了这个人。3.这个人露出了惊恐的表情。如果把这一组镜头按顺序放映,观众感到这个人是一个懦夫,而若把这一组镜头依次颠倒过来放映,观众感到这个人是一个勇士。    同样的材料,不同的顺序,其效果就会如此的不同。    语言也是这样,尤其是汉语。    我们的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多彩的语言之一。同样的一句话,停
期刊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材所选入的文章大都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之作,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品味其精美的语言,以增强语感。语言之美在于内容与形式的自然结合,并不取决于华丽的辞藻和工巧的句式,一些名篇佳作中朴实无华的语言同样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品味语言不应只注重表现形式。然而,现在语文教学中却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倾向:不少语文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那些看上去十分华美的“语言表达
期刊
新课改在河南省已实行几年了,经历了2011年的新高考,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必须深入揣摩新课程特点,唯有高屋建瓴,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正所谓“胸中有丘壑,曲径能通幽”。   一、稳抓必修,巧抓选修,事半功倍   高中语文的选修内容容量巨大,知识系统庞杂,如果不慎加取舍,精心组织引导,学生很容易手忙脚乱,收效甚微。所以选修内容要结合本校实际,找到与高考的契合点加以正确引导,将能收
期刊
素质教育方兴未艾,语文课堂教学也焕然一新。虽然形势一片大好,但也决不能放松警惕。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究竟该是什么模样?怎样的教学模式才是最优选择?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认真反思,重新思考。   我们必须正确面对课改中有意无意养成的种种错误倾向。不要以为课堂完全动起来了,“活”起来了,就是改革了。我们必须清楚这个“活”的实效是否是学习和收获的高效。不能因为崇拜名师魅力而亦步亦趋;更不能因为追
期刊
如果让你试着举出一首歌,这首歌让人听了之后似乎要热血沸腾、毛发竖起,连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仿佛被唤醒了似的,兴奋了起来,要跟着旋律疯狂地蹦跳,你会举出哪一首?换作是我,我会选择《双截棍》,因为只有它才当之无愧。   这首歌其实并谈不上什么旋律,它所有的只是一番急促的打击乐,和一番急促的述说而已,仿佛是飘风急雨一般,来势迅猛让人猝不及防。这简直是对传统音乐的颠覆,因为它竟然不是用“唱”而是用“说”来
期刊
《故都的秋》是一篇饱蘸深情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后,用精练而生动的语言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寄寓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无限眷恋之情。笔者认为,《故都的秋》有三美,即结构美、画面美和语言美。   一是结构美。《故都的秋》在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文章开头总起谈对北国之秋的印象,即清、静、悲凉。结尾总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