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双截棍》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ow1223rabb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让你试着举出一首歌,这首歌让人听了之后似乎要热血沸腾、毛发竖起,连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仿佛被唤醒了似的,兴奋了起来,要跟着旋律疯狂地蹦跳,你会举出哪一首?换作是我,我会选择《双截棍》,因为只有它才当之无愧。
   这首歌其实并谈不上什么旋律,它所有的只是一番急促的打击乐,和一番急促的述说而已,仿佛是飘风急雨一般,来势迅猛让人猝不及防。这简直是对传统音乐的颠覆,因为它竟然不是用“唱”而是用“说”来演绎一个主题!但也许其开创意义正在于此,这似乎应该归入说唱歌曲一类才合适。其实说唱音乐所在多有,现在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了,但唯有这一首能给我带来心灵的震颤,大概就因为它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完美结合吧?
   在它的一番述说中,一个习武少年的形象呼之欲出,闯入我们的眼帘。
   这个习武少年不是栖止于古庙深山,莫测高深,而是藏身市井,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他可能就在你我的身边,你刚刚才跟他碰过面:“岩烧店的烟味弥漫/隔壁是国术馆/店里面的妈妈桑茶道有三段”。
   他的习武历程也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虽说有家学渊源,但主要还是靠自学成才,这一切完全是由他自己兴趣使然:“教拳脚武术的老板练铁沙掌……学少林跟武当”。
   但他的功夫竟又是如此了得,并不因为是自学成才而大打折扣,他俨然是一个可以在江湖上自由行走的侠客了。
   这首歌的歌词绝少使用很抽象的词,而加入了更多的形象感的词,加强了画面感;并且大量使用富于动作性的词,加强了画面的动感。这些内容通过“歌唱”者的急促的述说而一句句“灌”入我们的耳朵,撞击着我们的耳膜。一时间仿佛我们就化身为了歌里的习武少年,伴随着急促的旋律在闪转腾挪。这对于长时间生活在庸常平凡中的我们来说,简直就如同是小孩子堆积木一样,可以把生活推倒了重建——虽然这只是片刻的改变,而这一切的代价就仅仅是塞上耳机、闭上眼睛,在头脑里过过电影而已。
   歌词作者虽然也在歌词中融合了很多传统的文化因子,但其精神实质却无疑是现代性的。这首先是外在包装,比如配乐,比如演唱形式,比如节奏处理等等。其次还在于对中国传统的隐忍精神的突破上,习武少年所张扬的个性完全是一种新时代精神的体现。再次是词作者并没有赋予习武少年太多的民族、文化等等的象征色彩,他就是一个喜欢功夫、崇尚侠义精神的热血少年而已,这样的典型在街头巷陌几乎随处可见,我们并不需要让他背负太多沉重的东西。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这首歌才能得到众多歌迷,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痴迷。
   以上是我听了这首歌后一时兴起写下的,我虽然不是“杰迷”,但人同此“耳”,在艺术魅力的震撼下同样会有招架不住的时候,这倒没有什么可以讳言的。创作了好歌的词曲作者,创作了好诗的诗人,以及所有的富有创造精神的文学和艺术工作者,他们给我们带来了种种精神的享受,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他们应该得到我们的衷心的赞美,我理当向他们深深地鞠上一躬!
   作为周杰伦和方文山的第一首成名作的《双截棍》,虽然也被一些不喜欢这种风格的人所诟病,但它无疑是一首具有开创意义的作品,其感染力是毋庸置疑的,在这个常常是兴起快沉寂更快的流行文化时代,它将继续流传下去而不会速朽也几乎是无可怀疑的。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教师运用新课标的理念不断地创新语文教学课堂。但不可否认,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废、差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扭转。许多语文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是:学生的语文成绩出现两极分化,后进生增多,一部分学生渐渐对语文失去兴趣,不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与探究,不能熟练地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出现这一现象,与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分不开的,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基础
期刊
《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适应日后学习与发展的能力。”创造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引导学生积累创造的期望   我认为,一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亲切的话语、温和的眼神以及灵活多变,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艺术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期刊
创新能力是创造出新的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大有可为。作文创新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立意创新。立意是指一篇文章的主题,作者所要表达的好恶、观点等。人云亦云,一没有价值,二没有新意。训练学生立意创新,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有创造性地思考、善于从多角度思考的习惯。要不为习以为常的看法所左右,不
期刊
从事语文教学这么多年来,我深有感触。因为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很多棘手的问题,教师想教好,学生想学好,但是在实际的教与学中却不是那么容易。为什么我们的教学初衷是好的,而现实的结果却不尽人意呢?在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改革下,促使我不断地反省自己,总结经验,与时俱进。   我们知道语文的特点是涉及到的知识面特别广泛,应用的范围特别宽泛,这就使我们的教学目标具有了“全面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改制度的变革,特别是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更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才能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   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
期刊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感知此言,作为语文教师,顺应时代的要求,教育、改进、引导着学生进步,尤其是要提高所谓的后进生的学业成绩。后进生的自我认识,即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价值的认知比较消极,是一种消极性自我概念。消极性自我概念,使学生对以后的成功的期望值很低及希望渺茫的情感,这种低期望和消极情感又共同影响了学生以后的成就,形成恶性循环。这些学生在潜意
期刊
前苏联有位电影艺术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拍摄了三个镜头:1.一个人静静地坐着。2.手枪对准了这个人。3.这个人露出了惊恐的表情。如果把这一组镜头按顺序放映,观众感到这个人是一个懦夫,而若把这一组镜头依次颠倒过来放映,观众感到这个人是一个勇士。    同样的材料,不同的顺序,其效果就会如此的不同。    语言也是这样,尤其是汉语。    我们的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多彩的语言之一。同样的一句话,停
期刊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材所选入的文章大都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之作,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品味其精美的语言,以增强语感。语言之美在于内容与形式的自然结合,并不取决于华丽的辞藻和工巧的句式,一些名篇佳作中朴实无华的语言同样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品味语言不应只注重表现形式。然而,现在语文教学中却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倾向:不少语文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那些看上去十分华美的“语言表达
期刊
新课改在河南省已实行几年了,经历了2011年的新高考,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必须深入揣摩新课程特点,唯有高屋建瓴,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正所谓“胸中有丘壑,曲径能通幽”。   一、稳抓必修,巧抓选修,事半功倍   高中语文的选修内容容量巨大,知识系统庞杂,如果不慎加取舍,精心组织引导,学生很容易手忙脚乱,收效甚微。所以选修内容要结合本校实际,找到与高考的契合点加以正确引导,将能收
期刊
素质教育方兴未艾,语文课堂教学也焕然一新。虽然形势一片大好,但也决不能放松警惕。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究竟该是什么模样?怎样的教学模式才是最优选择?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认真反思,重新思考。   我们必须正确面对课改中有意无意养成的种种错误倾向。不要以为课堂完全动起来了,“活”起来了,就是改革了。我们必须清楚这个“活”的实效是否是学习和收获的高效。不能因为崇拜名师魅力而亦步亦趋;更不能因为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