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也该用“留白”艺术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fam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山水画中通过“留白”使画面虚实结合,立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效果就是“留白”;而音乐中常通过适当的“休止”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就是“留白”。这种技巧的使用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可谓“水到渠成”。而将“留白”的艺术手法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识欲,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使学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巧妙“留白”。
   第一,在情感上巧“留白”,留出体验的空间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披文入情,由情入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悟不单单表现为感悟强弱的变化,更表现为各种不同感情的转换和变化,如:激昂、平静、愉快、悲哀等,这种感情的变化形成课堂教学的感悟节奏,使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育效果得到充分实现。就总体而言,无论教什么样式的语文课,课堂的感情节奏和文章的感情都应吻合,当喜则喜,当怒则怒,不如此,则难以“披文入情”,难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留出情感体验的空白,把最甜的甘蔗让学生去品尝。一首诗,一篇散文,一个充满真情催人泪下的故事,朗读完或听录音、观录像结束,教师不必急于讲解。须知,“此时无声胜有声”,生硬的剖析会成为多余。只有如此教与学才能达到同频共振,情感才能自然流露,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春酒》时,教师设置音乐背景创设一种淡淡的略带伤感的情感氛围,让学生配乐朗读全文,巧妙地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掀起了情感变化的第一浪。当学生读到课文结尾“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呢”时,他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氛围中,深深融入到作者浓得化不开的思乡之情中,体会到了作者对于“八宝酒”的深深怀念。记得有名家说过“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汁一样”。因此,教学的原则就是引导学生感悟,在这样的审美性学习中学生才能品尝到那甜美的果汁并升华到美的境界。
   第二,在思考上巧“留白”,留下思维过程
   “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教学手段。而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在我们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或者出现“满堂问”这种弊病,没有关注到学生由于经历和情感的差异而对文章的理解有所不相同的事实;或者很少鼓励学生对教材自我解读及独立思考。这种不“思”只“答”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
   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回答问题;可增加发散思维的成分;可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诱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发展创新,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判断,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讲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时,可这样问: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在学习环境、学习的内容上各有什么不同?作者向往的是哪种儿童教育?这样提问,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使他们积极寻找答案。
   第三,在知识上巧“留白”,完善知识体系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或许能把学生的兴趣迁到课外,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这样不仅能开拓视野,增知启智,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学生在课外探索过程中,如果能有效积累,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另外,在课堂上留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让学生处于暂时的不平衡心理状态,促使他们课后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满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会在不知不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趋向完美,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愉悦的感受。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正应留出空白,让学生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
   第四,在心理上巧“空白”,点燃探索的热情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在课堂上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性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热情,使思维不断深入。教师要善于创设这样的空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但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形式主义为问而问,信口开河随意提问,不能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教师应于无疑处设疑,从教材中挖掘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于枯燥无味中设疑,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可收到奇效。
其他文献
前苏联有位电影艺术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拍摄了三个镜头:1.一个人静静地坐着。2.手枪对准了这个人。3.这个人露出了惊恐的表情。如果把这一组镜头按顺序放映,观众感到这个人是一个懦夫,而若把这一组镜头依次颠倒过来放映,观众感到这个人是一个勇士。    同样的材料,不同的顺序,其效果就会如此的不同。    语言也是这样,尤其是汉语。    我们的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多彩的语言之一。同样的一句话,停
期刊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材所选入的文章大都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之作,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品味其精美的语言,以增强语感。语言之美在于内容与形式的自然结合,并不取决于华丽的辞藻和工巧的句式,一些名篇佳作中朴实无华的语言同样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品味语言不应只注重表现形式。然而,现在语文教学中却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倾向:不少语文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那些看上去十分华美的“语言表达
期刊
新课改在河南省已实行几年了,经历了2011年的新高考,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必须深入揣摩新课程特点,唯有高屋建瓴,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正所谓“胸中有丘壑,曲径能通幽”。   一、稳抓必修,巧抓选修,事半功倍   高中语文的选修内容容量巨大,知识系统庞杂,如果不慎加取舍,精心组织引导,学生很容易手忙脚乱,收效甚微。所以选修内容要结合本校实际,找到与高考的契合点加以正确引导,将能收
期刊
素质教育方兴未艾,语文课堂教学也焕然一新。虽然形势一片大好,但也决不能放松警惕。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究竟该是什么模样?怎样的教学模式才是最优选择?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认真反思,重新思考。   我们必须正确面对课改中有意无意养成的种种错误倾向。不要以为课堂完全动起来了,“活”起来了,就是改革了。我们必须清楚这个“活”的实效是否是学习和收获的高效。不能因为崇拜名师魅力而亦步亦趋;更不能因为追
期刊
如果让你试着举出一首歌,这首歌让人听了之后似乎要热血沸腾、毛发竖起,连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仿佛被唤醒了似的,兴奋了起来,要跟着旋律疯狂地蹦跳,你会举出哪一首?换作是我,我会选择《双截棍》,因为只有它才当之无愧。   这首歌其实并谈不上什么旋律,它所有的只是一番急促的打击乐,和一番急促的述说而已,仿佛是飘风急雨一般,来势迅猛让人猝不及防。这简直是对传统音乐的颠覆,因为它竟然不是用“唱”而是用“说”来
期刊
《故都的秋》是一篇饱蘸深情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后,用精练而生动的语言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寄寓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无限眷恋之情。笔者认为,《故都的秋》有三美,即结构美、画面美和语言美。   一是结构美。《故都的秋》在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文章开头总起谈对北国之秋的印象,即清、静、悲凉。结尾总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
期刊
随手打开一本高中语文辅导材料散文部分,大量的术语让我们眼花缭乱,反复、反讽、白描、衬托、托物言志、象征、欲扬先抑等等各个妖娆万分,初入其中正如身陷万花丛,乱花渐欲迷人眼。只有借助梳理才能从中走出来,其中有序化、条理化、清晰化就是非常必要的。   从不同艺术手法的作用可以来试分析一下。从文学艺术类和绘画艺术类可以这样区分:文学艺术类包括象征、反讽、对比(衬托)、联想想象、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借景抒
期刊
晚唐时期,描写女性艳美,表现男女情爱的艳情诗大量涌现,显示出旺盛的活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李商隐、温庭筠和韩偓。李商隐以女性为美的化身,女性是其感情理想和政治理想的载体,他以一种尊敬女性,崇拜女性的眼光去看当时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女性,具有时代的进步性。他笔下的女性做为理想载体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女性是其情感生活的载体   李商隐的心灵善感、早熟多思使他对幸福美满的爱情生活充满了期盼,表
期刊
高考诗歌鉴赏题目近年来一直以简答的形式出现,诗歌体裁的选取也打破了唐诗宋词元曲一统天下的局面,有了晋诗、五代诗、清诗、近代诗,个别省份还出现了杂剧的阅读。对此,学生普遍感到不好解答。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解答诗歌鉴赏题呢?   一、学生解答诗歌鉴赏题的必备知识储备   1.明确诗歌鉴赏题的考点要求   诗歌鉴赏题的考点要求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期刊
参加学校说课比赛时,我们学校一个获得说课全国一等奖的老师当评委,赛后她把我的说课批得一无是处。这给我很大的触动,决心向她请教,体味说课的奥妙。去参加市里比赛前,在这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的说课稿前后至少大改了三次,小改不下数十次,几乎是每一遍试“说”后,都有改动。大到整体布局,小到一个词的使用,我都仔细斟酌。后来,从市里回来,学校让我去当说课比赛的评委。这样一来,由台上到台下,我来了个“通观”,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