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话梅花

来源 :小天使·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懂本国文化,古为今用,方能推陈出新。
   我们一般认为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春夏秋冬的排序也是如此,其实春天的出现是需要一个孕育的过程的,这个过程就是在冬天里完成。在我国的“二十四番花信风”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梅花,梅花是在寒冬腊月里开放的,它又是春天的使者。因为梅花开放的时候,大地生命内部的春天已经到来了,但地面的严冬还在持续,所以梅花更像是报春使者。
   梅花,我们总认为它是一种花类,其实它是一种乔木,跟松树、柏树、桦树等是同一类的,但它的枝干弯曲遒劲长不到像杨树白桦那样伟岸。它是一种落叶乔木,如果从花色来看,可以分为红梅、白梅、紫梅、绿萼梅、宫粉梅等等;如果从形态上看,可以分为重叶梅、品字梅、台阁梅等等,我们常见的一般是白梅和红梅。梅花自古以来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山海经·中山经》里就讲:“灵山有木多梅。”这个灵山不是佛祖所在的那个山,应该指的是奇异的山。在古籍《西京杂记》中记载西汉时长安上林苑栽有各个品种的梅花,而《诗经》中也说:“山有嘉卉,侯栗侯梅。”由《诗经》中的这句诗,我们可以知道在三千年前的西周,北方很多地方已经栽种梅花了,当然现在,梅树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地区。
   梅树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它最初闻名天下应该是在西汉初年。西汉初的著名学者扬雄在他的《蜀都赋》中有这么一句:“被以樱、梅,树以木兰。”由此可见,梅树是当时城市里常见的树种。从汉朝开始一直延续到隋唐,梅花的栽培之风有增无减,这时候主要栽培的品种是江梅,它的花色是粉白的,杜甫曾经写过一首名为《江梅》的诗:“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而在当时蜀地四川,种植最多的是红梅,也称为“朱砂梅”。也是从这个时候起,兴起了栽培各种不同梅花的风气,一直到宋元明清,尤其是宋元时期是一个高潮。
   在宋代,梅花和苍松、翠竹组成了“岁寒三友”,又和兰花、竹子、菊花合称“花中四君子”,可见当时的人对梅花的重视。宋代将花木人格化成为了一种风气,当时的文人赋予花木以人世间的道德品性,这种风气和做法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所以“岁寒三友”我们一直都在颂扬。那么,“岁寒三友”最早出自哪里呢?有些学者考证,认为应该是出自绘画,而绘画中最早来自北宋著名词人兼画家张元千的《岁寒三友图》,而张元千本人是个道德高尚之人,他参加过李纲指挥的京都保卫战,甚至冒着危险亲临城上指挥杀敌,打退金兵多次进攻。到南宋建立也是力主北伐,与秦桧势不两立,最终罢官隐居。梅花的精神其实就是张元千自己所秉持的中国文人“大丈夫精神”。
   宋代的人爱梅花,主要是梅花的生长特点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态非常吻合。你看,梅花在寒冬冰雪中傲然绽放,傲骨铮铮,不畏惧世态炎凉,跟人世间坚贞自守的谦谦君子是如此的相似,所以人们歌咏梅花,就是歌咏高尚的文人品格。你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就充分展现了这种高洁品性,而梅花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从此代表着整个中国人的品格。陆游自己也是以梅花自喻,他在《梅花绝句·其一》中写道:“闻道梅花坼(chè)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而元代的王冕也写了一首《白梅》,更抒发了自己对梅花高尚品性的向往之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也正是王冕,他曾画过一幅《墨梅图》,在上面题写那首著名的《墨梅》诗:“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实际上也是王冕借梅自喻,表达他的人生态度和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梅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首,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梅花的高洁、坚强的品性总能给我们力量,尤其在寒风冰雪之中的怒放,让我们看到春的希望。现在正是春节梅花绽放的时节,朋友们可以到梅花盛开的地方赏梅,告诉大家我国十大赏梅胜地:南京中山陵梅花山、玄武湖水上赏梅、苏州光福香雪海、苏州太湖林屋梅海、无锡梅园、杭州灵峰探梅、广州从化流溪河、北京卧佛寺蜡梅、武汉东湖梅花、 成都杜甫草堂。不能外出的长沙朋友,你们可以到植物园、橘子洲头、岳麓山的桃花岭赏梅。
其他文献
我们说绿色植物的叶子有“特异功能”,这绝非夸大其词。众所周知,绿色植物的叶子能利用自己所含的叶绿素,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通过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能够转化为淀粉,这为人类和动物提供了食物来源。   奇怪的是,人类虽然搞清了植物制造碳水化合物的这一过程,却无法人工制造出淀粉,生产出粮食来,这其中的奥妙至今尚未能揭开。由于绿色植物的叶子具有制造碳水化合物的“特异功能”,而被誉为
期刊
在动物身上,虽然没有什么明确的手脚分工,但据观察,它们使用左前肢和右前肢的概率基本上是相等的,无论是低等动物还是灵长类动物均无例外。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虽有着灵巧的双手,左手与右手的使用概率却极不相同,大多数人习惯于使用右手,而习惯使用左手的人仅占世界人口的6%-12%,为何比例如此悬殊呢?   有人试图从左右脑的不同功能,即做与想的密切关系,以及心脏的位置等角度来解释大多数人为什么都习惯用右手
期刊
你们还会读书吗?这是上一代对我们的忧虑。比起印刷媒体,我们读得更多的是电视与计算机的显示屏,我们阅读得更多的是图像,而不是文字。阅读正在发生变化,我们还无法确定它的优劣。印刷品的文字出现速率,铅字对于我们的眼睛与大脑的刺激程度,都证明了它是适合思考的,它给予大脑以足够的从容去解构它。电子媒体似乎颠覆了这一切。跳跃的文字,不断出现的画面,它在抑制我们的思考机制。   一个有关电视的实验,让我们这些被
期刊
总觉得城里的元宵夜有點过于热闹,热闹得让人几分迷失之感。在街上转了一会儿,就急切地往回赶。可是热闹是躲不脱的。紧紧地关了门窗,热闹还是不可阻挡地挤将进来,让人无可奈何。就索性站在阳台上,面向老家出神。   岂料身心就一下子踏实下来。   那是因为有一片火苗在心里展开。   老家的元宵夜没有汤圆,也没有眼下这绚丽多彩的华灯和开在天空的一树树银花,更没有震耳欲聋的炮声和比肩接踵的人流,而是一片夺人的宁
期刊
在世界美食文化的大餐桌上,有一种面食简单而平常,却风靡已久,这就是面条。   若问面条的问世时间,科学的定论为时尚早。有资料记载,1991年,考古学家在我国新疆一处两千年前的墓葬里。发现器皿中盛有又细又长的食物。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面条。墓葬的主人是早在2500年前就定居在新疆的古欧洲人,他们可能是最早制作面条的先人。在一幅欧洲中世纪时期的油画上,有一名妇女正在揉面,而另一名妇女在把又细又长
期刊
“融四岁,能让梨。”是说古代著名人士孔融,在获得挑梨优先权的情势下,选了一个最小的,声言把大梨留给哥哥和弟弟。四岁的孩子面对鲜美的水果,却轻松咽下口水,轻描淡写地发扬了风格。十岁之前,我对这个先人后己的著名故事倒背如流,甚至可以生动地臆造孔融高风亮节的谦让语气,因为无论是听还是讲,次数都太多了。所谓熟能生巧就这么来了。我想,这也几乎是每个同龄人成长中耳熟能详的片段吧。孔融让梨、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
期刊
镇上有个老厨师,烹饪手艺很高,不少人都想拜他为师。老厨师也想招个徒弟当帮手,这天便在店门口摆下考场,准备从中挑一个最聪明的人。   不一会儿,考生都来了。就见老厨师端上了四盆熟菜放在桌上,那四盆熟菜盆边都贴着一张小纸条儿,条儿上各写着一句话。老厨师说:“这四盆菜是我刚刚做的,这些菜里都少放了一样东西,你们不能品尝,只能从盆边的纸条儿上的那句话中去猜,谁全部猜中,谁就是我的徒弟。”   说着,便在一
期刊
感受时代脉搏,去收获一种相似的体验与感悟、品味一种别样的美丽与芬芳。   一封古代的快递,常常在梦境里哒哒而来,那是穿过漫漫驿站的马蹄声声,给我送来友人的书信。   古代的快递员叫健步、邮人、驿足、递夫。在古代做一个快递员,没有好的体力,就不要去竞争上岗了。   快递在商代时便已出现。商朝已有近似于快递的驿传制度,这在殷墟甲骨文中得到了证实。据《周礼·秋官》记载,周王朝便设置了主管邮驿、物流的
期刊
开学半个多月后,在上海读大一的学妹给我发来了一段长长的微信。这个向来笑嘻嘻的小姑娘,突然甩出两个大哭的表情。   学妹说,自己好像被舍友孤立了,不管干啥都是一个人。她问我:“你知道那种被孤立的感觉吗?”我看着这行字,沉默了许久,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些往事。   初三那年,学校强制每个学生都要住校。也许是因为更近距离地和他人接触,同学们清晰地感受到了我性格上的缺陷和对许多事情处理方式的不恰当。   慢
期刊
找找写作的灵感,充实写作的素材,提高写作的文笔。   凡高,一个将画视为生命,甚至超过生命的人,一个真正用灵魂的色彩来绘画的人。可当他放下画笔时,却拿起枪结束了自己被人世束缚的生命。   他生命的热情,像是飞蛾扑火般的冲动,像是美人鱼起舞般陶醉。他的色彩,跳跃着疯狂迷醉的舞蹈,奔放地随意旋转着,令人目眩;又似一首激昂的舞曲,想要跳出世俗的束缚。   他橘红色的发须是张扬还是落寞,那纠结的眉头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