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几点粗浅看法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zyk413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整个语文教学的天地,作文教学可以说是最为辛苦的耕耘工作。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不是没东西可写,就说不懂怎样写,还有的远远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根源究竟在哪里呢? 我想可能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因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真的尤为重要。下面笔者结合本人的作文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增强自信,培养写作兴趣
   学生对于写作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但如果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那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不愁得不到提高。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高写作能力的基本前提就是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首先,在作文课堂上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创造一些实践活动的机会。课堂上尽量降低写作要求,并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尝试说出对问题的一些认识,不强求有华丽的辞藻,美丽的语汇,只要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行。当然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与补充。
   作文更注重书面表达,可以说作文是生活实践、思维与语言的统一。除了每周正式的作文训练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每周写周记或随笔。内容不作统一要求,只是将一天或一周的所见所闻所感(当然是印象最深的)用书面形式将之再现出来,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或情况而定。这样的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做到,且还会有一定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写作并不可怕。随着内容的扩展,他们想说、想写的自然就更多了,作文的自信心也就随之增强。
   二、 积累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学生有了浓厚的写作兴趣,但不代表就能创作出精彩的文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厚实的素材积累,再多的浮想联翩也于事无补。所以想提高写作能力的另一要素就是要丰富学生的习作积累。
   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可引导学生多读多记,并鼓励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倾泄而出。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本中的名家名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中外名著,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
   另外,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可见生活素材积累多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乐于感受的心灵,并在用心体验生活的同时能将一些重要的材料及时记录下来,来积累生活中大量的写作素材。
   三、学生互批,提高分析能力
   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是:学生包写作,教师包评改。其结果是教师疲于奔命而学生收效甚微。“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大家在多年的作文教学改革和探索中所形成的共识。
   批改是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是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以不断提高作文质量。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
   同学互批的操作流程大致是: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出错别字、病句及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再用赏析的眼光找出文中精彩的地方,并作旁批;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总评。前提是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可以从好的作文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可以人写得差的作文中得到教训。这样每一轮互批下来,学生基本都能知道写作的起码要求,就是主题和选材的一致性,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的能力就不断增强,作文水平自然就会不断提高。
   四、赏识鼓励,营造写作氛围
   叶圣陶先生说过,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作文的批改评讲要立足于发现学生作文中对生活的真知灼见。
   在讲评时,教师要本着赏识鼓励的原则,以达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主要目的。评讲时,教师要注意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善于发现他们作文中的些微闪光点,进而当众朗读、表扬、鼓励,点燃他们还处于朦胧状态中的写作之火。对他们的作文评语,切不可责难,要感情真挚,以鼓励为主。评讲要动人,形式活泼,表扬鼓励的面要大而实,以唤起全班学生写好下一次作文的欲望。每次习作的优秀作品还可印发张贴出来,教师加写评语,这样可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写好作文。
   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尽可能地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提供开放的写作空间,营造宽松的写作环境,从而让他们有更多释放自己才华的机会。
   如可在班级建立写作兴趣小组,他们是小组的核心;每周一次的板报由他们设计编排;学生的读书笔记、随笔由他们参与批改,好的文章由他们确定选入板报等;他们还可组织学生办班级手抄报、写广播稿、评论学校及社会热点问题等。教师还可以将所有学生中的优秀作品向校刊及以上刊社投稿,一经发表,大力宣扬。我想这样,班级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定将有很大提高。
  
其他文献
语文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语文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探究”“发现”,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个性品质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那么新课程改革下应该怎样教好语文呢?    1.自我反省,不当主演,学做导演 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从不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期刊
新课程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当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山区中学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大多只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不能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实施探究式教学,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因此,只有首先了解并协调好师生课堂心理,才能很好地实施探究式教学。   一、山区中学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特点   1.
期刊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高三语文复习不但要完善学生的这些能力,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应试能力。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高三语文复习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需要   我任教的高三(13)班的语文学科在2010年的高考中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可是在高二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该班语文成绩并不好。后来,我发现理科学生本来语文基础就差
期刊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思索的现实问题。   我根据名师的经验和专家报告的思想尝试了“预习——质疑——讨论——反馈”的四环节小组学习方法,也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但学生自学的习惯还没有很好地养成,更谈不上学习的兴趣了。我们语文学科的博杂更决定了兴趣、爱好及习惯的重要性,摆在面前的即是作文
期刊
初接C班,内心几多伤感。班上一片愁云惨雾,大家都觉得这是被遗忘的角落。许多学生为以前的不努力而痛心疾首,也有的觉得学校也不再管我们了,我们学来还有何用?还是得过且过吧。经过近两个月的“惨淡经营”,班级情况大为改观。事实说明,C班学生实际上仍是迫切要求上进的,他们仍是可造之材。   通过了解,本班学生成绩不如人意,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学习压力大,教师只关心学生成绩,不注意做学生的思
期刊
我仍然记得童年时得到一本小人书时的欣喜与激动,仅仅是一本小画书,就可以让我蹲在稻草堆的角落里一下午,翻来覆去看上好几遍,直到被妈妈唤回家。等到上小学,我最喜欢的就是背书了,放学的路上、躺在凉椅乘凉时,我都喜欢扯着嗓门大声的背书。那时候老师喜欢让我们把一本语文书全部背下来,俗称“包本儿“,能够得到这样荣誉的人并不多,但每年都有我的名字,就是在这样的记忆中慢慢长大,所以我一直喜欢读书,喜欢在夜深人静的
期刊
在语文全国课标卷中,名句名篇默写占6分分值。虽说大纲中只规定了64篇要求背诵的篇目,并且全部来源于教材,但在考试中,学生的得分很低,虽说这里面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源自于学生的不理解。   比如,前不久在一次综合考试中,我设计了6个这样的句子进行默写:①白居易《琵琶行》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②杜甫《登高》中“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③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悟已往之不
期刊
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课本中的《论语》六则、《孟子》二章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语录,集中体现了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等。《扁鹊见蔡桓公》不但指出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的害处,同时也赞颂了
期刊
文学作品之所以被人欣赏,被人推崇,就是因为作品中存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相通的因素 。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它也指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密切关系。就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而论,就要求读者了解一些阅读欣赏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真正做到“破其卷而取其神”,通过阅读与欣赏来提高写作能力和创作水平。   我以为这些相通的因素就是创作与阅读时作者与读
期刊
鲁迅先生以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背景创作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药》,分别以华、夏两家的悲剧故事构建明、暗两条情节线索,将华老栓、华大妈、华小栓和夏瑜、夏四奶奶,以及康大叔、阿义、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青年等一批不同阶层的人物群象展示在读者面前,对比描写了革命者英勇献身的寂寞悲哀和普通民众的愚昧麻木。一方面愤怒控诉了封建统治者残杀革命志士,麻痹和毒害人民的罪行;另一方面也深刻地反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