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于漪老师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将阅读单纯地理解为语文的阅读教学,在语文课上老师占据着课堂的中心,将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搞得支离破碎,而这样的教学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讨厌语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实践中,我们逐步意识到这样的做法,非但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也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就为语文阅读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反思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意味特别浓,老师是为考而教,学生是为分而读。因此,阅读教学是读书少、感悟少、提问多、分析多了学生自主发现少,教师讲解求同多。再就是教学过程、方法僵化,把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仅仅局限在对课本的学习范围内,这种局限只会让学生从根本上丧失语文的兴趣,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为此,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就必须摒弃以往的教学观念,树立与时代发展相协调的语文阅读观,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那么,怎么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冲动,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坚持阅读的无错原则,鼓励阅读
阅读是关系到学生文化积累与心灵成长的大问题。但我们的一些家长、老师总以影响“功课和考试”借口,对孩子的阅读总是有意无意地加以限制。在课堂上,老师只要发现有课外书籍出现,就要没收,就要追究带来者的责任,就要对阅读者进行一番语重心长的教育,在家庭中,大多数的家长把课外生活当成课堂生活的延续,他们力求用学习生活代替孩子丰富多彩的读书生活。于是乎,不论在学校里,还是家庭中,除了课课练及各类辅导用书,那便是《作文大全》、《跟方洲老师学作文》了。长期以来,学生的阅读渴望就受到了抑制,这确实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注意。为此,专家们提出了“阅读无错原则”就是说,在属于自己的时间内,不论采取什么方式、方法,只要进行阅读,就应该给予鼓励,课堂上哪怕学生读得磕磕巴巴,添字丢字,只要他是有兴趣的读书,也应该给予鼓励。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会慢慢地培养起来。当然,阅读无错,并不是说对学生阅读放任自流,我们的确应该看到当今的文化市场很乱,“糟粕”、“垃圾”确有不少,阅读无错是针对阅读健康的书籍而言的。
二、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走进书的海洋
蛮横地向学生规定阅读任务,今天读多少,明天读几篇,非但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相反还会给学生造成对阅读拒绝和排斥的心理。因此,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就必须采用各种形式,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才能把学生带进书的海洋,让他们愉悦地进行阅读。一般的做法如下:
1.运用成语、诗句熏陶学生
让学生懂得多读书,对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思想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如,用“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博览群书,而晓天下”等等来启示学生。
2.用名人言论来启迪学生
运用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名人名言,如“知识改变命运”、“不读书,就像生活中缺乏阳光一样”、“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等名言警句,让学生懂得课外阅读的重要。
3.巧用故事悬念诱发学生
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讲一些曲折有趣的故事,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个悬念层生的情境中。然后,教师故意戛然收声,并告诉学生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老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学生定会纷纷要求借书。这样,不带任何强迫性就把学生从“听”引到“看”上,自然水到渠成,此法甚好,一定比任何说教都强。
4.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感染学生
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善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5.介绍读物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
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阅读中感受作品的魅力。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三、把阅读的自由更多地还给学生
把阅读的自由更多地还给学生,就是把选择恰当的读物的自由,及选择合理的阅读时间、空间的自由还给学生。
从某种程度上讲,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读什么,怎么读,受阅读主体的爱好、性格和审美水准的制约,是由个人的兴趣决定的。有人喜欢故事较强的,有人偏爱词句优美的,有人钟爱优美景物的描写,有人专注哲理性较强的议论。各人有各人的兴趣,各人有各人的口味。我们不能强求一致,不应该给学生设置这可以读,那不可以读等诸多“禁区”,要给他们自主选择材料的自由。我们也没必要顾虑太多,只要学校、家庭、社会给予恰当的的引导,当然这种引导是细腻的,春风化雨般的,是一种平等的交流,而绝非强制,否则会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其次,要保证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的自由。说起学生的阅读时间和空间,那真是太少了太少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几乎挤占了他们的所有,阅读根本找不到其应有的位置。而学校、家庭、社会又赋予阅读太多的承载——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增长知识,学习技能,保障就业……书还没有读,这些东西都先上来了,受此制约,学生失去了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何谈阅读自由呢?据此,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就一定要给予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缷掉阅读负载的压力,学生才能真正享有阅读的自由,才会无拘无束地享受阅读的兴趣。
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是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我们的教育要赶超时代,就得超越传统的教学理念,去开辟阅读更广阔的天地。然而,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事,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出现“如饥似渴”的状态,教师必须对学生循循善诱,逐渐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和生命的需要。
反思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意味特别浓,老师是为考而教,学生是为分而读。因此,阅读教学是读书少、感悟少、提问多、分析多了学生自主发现少,教师讲解求同多。再就是教学过程、方法僵化,把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仅仅局限在对课本的学习范围内,这种局限只会让学生从根本上丧失语文的兴趣,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为此,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就必须摒弃以往的教学观念,树立与时代发展相协调的语文阅读观,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那么,怎么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冲动,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坚持阅读的无错原则,鼓励阅读
阅读是关系到学生文化积累与心灵成长的大问题。但我们的一些家长、老师总以影响“功课和考试”借口,对孩子的阅读总是有意无意地加以限制。在课堂上,老师只要发现有课外书籍出现,就要没收,就要追究带来者的责任,就要对阅读者进行一番语重心长的教育,在家庭中,大多数的家长把课外生活当成课堂生活的延续,他们力求用学习生活代替孩子丰富多彩的读书生活。于是乎,不论在学校里,还是家庭中,除了课课练及各类辅导用书,那便是《作文大全》、《跟方洲老师学作文》了。长期以来,学生的阅读渴望就受到了抑制,这确实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注意。为此,专家们提出了“阅读无错原则”就是说,在属于自己的时间内,不论采取什么方式、方法,只要进行阅读,就应该给予鼓励,课堂上哪怕学生读得磕磕巴巴,添字丢字,只要他是有兴趣的读书,也应该给予鼓励。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会慢慢地培养起来。当然,阅读无错,并不是说对学生阅读放任自流,我们的确应该看到当今的文化市场很乱,“糟粕”、“垃圾”确有不少,阅读无错是针对阅读健康的书籍而言的。
二、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走进书的海洋
蛮横地向学生规定阅读任务,今天读多少,明天读几篇,非但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相反还会给学生造成对阅读拒绝和排斥的心理。因此,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就必须采用各种形式,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才能把学生带进书的海洋,让他们愉悦地进行阅读。一般的做法如下:
1.运用成语、诗句熏陶学生
让学生懂得多读书,对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思想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如,用“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博览群书,而晓天下”等等来启示学生。
2.用名人言论来启迪学生
运用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名人名言,如“知识改变命运”、“不读书,就像生活中缺乏阳光一样”、“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等名言警句,让学生懂得课外阅读的重要。
3.巧用故事悬念诱发学生
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讲一些曲折有趣的故事,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个悬念层生的情境中。然后,教师故意戛然收声,并告诉学生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老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学生定会纷纷要求借书。这样,不带任何强迫性就把学生从“听”引到“看”上,自然水到渠成,此法甚好,一定比任何说教都强。
4.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感染学生
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善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5.介绍读物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
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阅读中感受作品的魅力。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三、把阅读的自由更多地还给学生
把阅读的自由更多地还给学生,就是把选择恰当的读物的自由,及选择合理的阅读时间、空间的自由还给学生。
从某种程度上讲,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读什么,怎么读,受阅读主体的爱好、性格和审美水准的制约,是由个人的兴趣决定的。有人喜欢故事较强的,有人偏爱词句优美的,有人钟爱优美景物的描写,有人专注哲理性较强的议论。各人有各人的兴趣,各人有各人的口味。我们不能强求一致,不应该给学生设置这可以读,那不可以读等诸多“禁区”,要给他们自主选择材料的自由。我们也没必要顾虑太多,只要学校、家庭、社会给予恰当的的引导,当然这种引导是细腻的,春风化雨般的,是一种平等的交流,而绝非强制,否则会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其次,要保证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的自由。说起学生的阅读时间和空间,那真是太少了太少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几乎挤占了他们的所有,阅读根本找不到其应有的位置。而学校、家庭、社会又赋予阅读太多的承载——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增长知识,学习技能,保障就业……书还没有读,这些东西都先上来了,受此制约,学生失去了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何谈阅读自由呢?据此,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就一定要给予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缷掉阅读负载的压力,学生才能真正享有阅读的自由,才会无拘无束地享受阅读的兴趣。
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是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我们的教育要赶超时代,就得超越传统的教学理念,去开辟阅读更广阔的天地。然而,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事,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出现“如饥似渴”的状态,教师必须对学生循循善诱,逐渐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和生命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