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能力,在自然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学习兴趣的高低是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学好自然的关键所在,学生有了较浓厚的兴趣,就可积极地动手做实验,并从中自行获取知识。
一、留心观察,引起兴趣
自然界的万物千姿百态、变化多端,大到宇宙天体的运行变化,小到微生物的繁衍生息,无不引起学生的巨大兴趣。达尔文少儿时对自然界的浓厚兴致,使他成了伟大的生物学家:牛顿受一苹果落地的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受到一本科普读物的启迪,爱上了科学,最终成为物理学家。儿童天生就好奇,总是爱问几个“为什么”,如果教育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他们有兴趣,就会产生寻找材料做实验的念头。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进而培养他们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是摆在自然教学中的重要课题,也是学生获取感性知识的_。个手段。例如:学生在观察到潜水艇能自由地在水中上浮下沉时,他们急于想了解这种现象的原理,并且想做做实验,由于材料易找、方法简单,很快便通过做“玩具”而解决了实际问题,同时引起了他们做实验的兴趣。
二、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自然课中的实验,针对学生的特点,多是穿插在课文中进行的,涉及到一个知识(问题)就用一个或多个实验来证明或验证。在进行某一知识的讲解时,可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课前或课中都可以。学生带着问题,会多方搜集材料进行试验。如:在解决“地震和火山喷发”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地壳受到挤压会产生地震?地震时有什么现象出现?火山喷发是怎么回事?有什么情景发生?……学生在原来的基础L(第一课时讲解的内容),很快想到用一叠厚纸表示地壳,两手将纸往中间挤压,中间隆起,形成了褶皱LU脉;学生用小木棍表示地壳,双手握紧木棍的两端,用力挤压,木棍断裂,从视觉和感觉上,很容易弄明白地震产生的原因;学生又用破篮球表示地球,向球内注满水代替岩浆,用力压篮球时,水便会沿裂缝或漏洞喷出,这样学生很容易看到“岩浆”受压力而喷发的情景……这样的实验易学易做,学生饶有兴致,愿意动手,知识也就容易掌握。
三、多方指导,发展兴趣
学生对自然课中的实验有着一定的兴趣,但有的学生在动手做实验时往往无从下手,有时不准确或不成功,失去了兴致,影响了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老师来指导,包括实验前的提示、实验程序、操作规范、应注意的问题等等,特别是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验,更要注意这一点。例如:《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做完实验1证明了水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我只提了一个问题:谁能再证明煤油、酒精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然后动手,学生迅速顺利地做完了实验、获取了事实,为推想液体有热胀冷缩现象的结论准备了一手材料。
四、引导思考,得出结论
在这一步教学中,因为学生已有了大量的事实材料,完全有能力解决前面产生的问题,但能否形成概念,发现规律,还需要教师精心引导。如:《磁铁的性质》中,学生通过动手,已证明了磁铁的N极与N极、S极与S极相互接近时排斥,N极与S极、s极与N极相互靠近时吸引的结论。教师简单地加以引导,学生就能简单地概括出同极推斥、异极吸引的规律。
五、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一步教学中,教师应重点抓住两方面:一是通过语言、挂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二是组织学生“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实验中,要精力集中、思维活跃。学生往往会发现许多问题,做出种种推断和假设,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总之,实验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知识。如:学习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一课,指导学生把钢尺放在桌边上做声音振动的实验等。通过实验做到全面辅导和个人辅导相结合,把带有共性的问题予以指出,引起注意,防止那些操作上确有困难或操作不仔细、不认真的同学出现问题,避免了两极分化,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留心观察,引起兴趣
自然界的万物千姿百态、变化多端,大到宇宙天体的运行变化,小到微生物的繁衍生息,无不引起学生的巨大兴趣。达尔文少儿时对自然界的浓厚兴致,使他成了伟大的生物学家:牛顿受一苹果落地的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受到一本科普读物的启迪,爱上了科学,最终成为物理学家。儿童天生就好奇,总是爱问几个“为什么”,如果教育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他们有兴趣,就会产生寻找材料做实验的念头。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进而培养他们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是摆在自然教学中的重要课题,也是学生获取感性知识的_。个手段。例如:学生在观察到潜水艇能自由地在水中上浮下沉时,他们急于想了解这种现象的原理,并且想做做实验,由于材料易找、方法简单,很快便通过做“玩具”而解决了实际问题,同时引起了他们做实验的兴趣。
二、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自然课中的实验,针对学生的特点,多是穿插在课文中进行的,涉及到一个知识(问题)就用一个或多个实验来证明或验证。在进行某一知识的讲解时,可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课前或课中都可以。学生带着问题,会多方搜集材料进行试验。如:在解决“地震和火山喷发”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地壳受到挤压会产生地震?地震时有什么现象出现?火山喷发是怎么回事?有什么情景发生?……学生在原来的基础L(第一课时讲解的内容),很快想到用一叠厚纸表示地壳,两手将纸往中间挤压,中间隆起,形成了褶皱LU脉;学生用小木棍表示地壳,双手握紧木棍的两端,用力挤压,木棍断裂,从视觉和感觉上,很容易弄明白地震产生的原因;学生又用破篮球表示地球,向球内注满水代替岩浆,用力压篮球时,水便会沿裂缝或漏洞喷出,这样学生很容易看到“岩浆”受压力而喷发的情景……这样的实验易学易做,学生饶有兴致,愿意动手,知识也就容易掌握。
三、多方指导,发展兴趣
学生对自然课中的实验有着一定的兴趣,但有的学生在动手做实验时往往无从下手,有时不准确或不成功,失去了兴致,影响了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老师来指导,包括实验前的提示、实验程序、操作规范、应注意的问题等等,特别是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验,更要注意这一点。例如:《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做完实验1证明了水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我只提了一个问题:谁能再证明煤油、酒精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然后动手,学生迅速顺利地做完了实验、获取了事实,为推想液体有热胀冷缩现象的结论准备了一手材料。
四、引导思考,得出结论
在这一步教学中,因为学生已有了大量的事实材料,完全有能力解决前面产生的问题,但能否形成概念,发现规律,还需要教师精心引导。如:《磁铁的性质》中,学生通过动手,已证明了磁铁的N极与N极、S极与S极相互接近时排斥,N极与S极、s极与N极相互靠近时吸引的结论。教师简单地加以引导,学生就能简单地概括出同极推斥、异极吸引的规律。
五、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一步教学中,教师应重点抓住两方面:一是通过语言、挂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二是组织学生“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实验中,要精力集中、思维活跃。学生往往会发现许多问题,做出种种推断和假设,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总之,实验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知识。如:学习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一课,指导学生把钢尺放在桌边上做声音振动的实验等。通过实验做到全面辅导和个人辅导相结合,把带有共性的问题予以指出,引起注意,防止那些操作上确有困难或操作不仔细、不认真的同学出现问题,避免了两极分化,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