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的精神向度浅析

来源 :华夏地理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81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少数民族汉化趋势的发展,少数民族不断的吸取了汉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得少数民族的诗歌在形式与精神内蕴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新世纪少数民族的诗歌精神向度除了依然保有少数民族本身的自然崇拜的思想意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汉化时代气息。文章就是来探讨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的精神向度。
  关键词:少数民族;诗歌;精神向度
  新世纪的到来让整个中国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一样感受着新世纪所带来的一切的变化。少数民族的诗歌,自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的偏远地区,少数民族的诗歌是中国诗歌的重要的支脉,对少数民族诗歌的研究丰富了我国诗歌研究的境界。
  一、自然崇拜的思想意识
  我国的少数民族从地理位置上看,大多位于偏远地区,历史意义上的中原地带多为汉人居住地。很多偏远地区由于崎岖的山路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其在一定程度上显得十分的封闭,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这样的封闭性更加的明显。但是少数民族又有着一定的对于生活的区域的眷恋与坚守,例如我国云南聚集着中国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祖先就居住在那样一个环境中,并且由于不同民族的人口数量少,使得他们更加的对居住地产生了崇拜心里,尤其是在云贵高原地区,少数民族对自然的崇拜自然渗透在他们的思想之中。从小在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中长大的少数民族的孩子,从小便对他们所生活的地方的自然有着天然的、由衷的热爱,这就使得他们在生活中形成了一种对自然环境的细腻的观察,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贵高原地区的少数民族,由于气候、温度、海拔等自然因素,使得有着西南边陲人独有的性格特点,他们善于在大自然中挖掘诗歌创作的源泉。他们本身也将自己视为大自然中的一物,大自然的一草一物对他们来说,都别有风趣。所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充满了民族与地域特点的细腻。
  少数民族除了在西南边陲,还有在中国的北方也有,例如蒙古族,在北方生存的人,没有南方的温度、气候、依山傍水的环境,但是他们却有着广阔的草原,这广阔的草原就形成了他们诗歌创作的充满了以豪气、壮阔之感。不管是哪个地方的少数民族,对他们所生产的环境有着天然的热爱,这样的热爱让他们的诗歌明显的具有他们本民族的风格特色。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少数民族对于自然的崇拜,是由于其所聚居的地区的因素,地域原因导致不同的少数民族的民俗,这些民俗都与他们的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歌的选材、结构以及内蕴的表现,都崇拜了对自然、对大地的崇拜。自然似乎渗透在诗歌的灵魂之中。
  二、汉化的时代气息
  随着全球化的汉化的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的汉化当然也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这样的整体的汉化的格局下。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均衡发展,使得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不再是难事,也使得少数民族意识到想要获得本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不能仅仅依靠母语特质来进行延续。他们还需要学习汉语,来作为一种常规性的表达的媒介,来向汉语所创作的文化的境界学习。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诗人开始用双语来写诗,展示自身丰富的诗歌文化技艺与水平。提炼独特的现代情绪和审美感知方式,实现了跨族群写作或超族群写作的旨归。在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的汉化过程中,每个人对汉文化的理解不同,所创作的思想内蕴也自然有所不同。其中90后诗人苏笑嫣,就完全承继了汉语诗歌的写作要旨,用青春之筆弹奏起年轻一代的情感和弦,将自己对世界的懵懂感知、情思纤细的变化和忧郁孤独的少年愁,都嵌入飘渺的文字,丝毫不带“民族风”的痕迹。也有一些少数民族传统的诗人停留在母语创作体系下,不管怎样,少数民族的诗歌创作对汉文化的吸取还是呈现逐渐加强的趋势。伴随着世界范围内新的科技、技术的到来,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现代化的趋势却面临着信仰的缺失、文明的冲突等问题,少数民族对此忧心忡忡,所以表现在他们的诗歌中就是一种对于新文明冲破信仰的痛斥。满族诗人高若虹的《风中的炊烟》写到“起始炊烟只是轻微地左右摇摆/扭着轻灵的身子,如一条银蛇缓慢地游走/更像几株芦苇被涟漪在根部抱住摇着……风拽着炊烟疾速地刮着/炊烟被延伸,拉长,成为一根线/就要啪一声绷断……”其中的“绷断”就能够看出诗人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映射。流露出一种民族精神,以及对商业法则无孔不入的无奈。
  三、结语
  随着全球范围内汉化趋势的加剧,少数民族的汉化趋势也不断的加强,少数民族对于大自然有着天然的热爱与崇拜,这就源自于他们的生长环境,使得他们的诗歌中直接的能够表现出一种对自然崇拜的意识。与此同时,汉文化的渗透也成了新世纪少数民族诗歌的一大特色,他们在汉文化中吸取丰富的元素,用双语创作诗歌,表达他们的灵魂与这个时代所产生的碰撞。
  参考文献
  [1] 罗振亚,邵波.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的精神向度[J].河北学刊,2011(06).
  [2] 马绍玺.文化撕裂、文化身位与少数民族诗歌的文化认同问题[J].云南社会科学,2006(03).
其他文献
摘 要:沈从文是一位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塑造出了大量性格独特的女性人物,其中有纯情的少女、虚伪的城市妇人、凄惨的童养媳等等,文章主要从几个方面对沈从文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沈从文是上世纪中国文坛上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作家,在沈从文的一生之中,创作了600万字的作品,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形象。在阅读沈从文的作品时,读
期刊
摘 要:电视剧《红高粱》改编于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家族》,无论是在情节设计、叙事模式、人物塑造以及故事主题上都有着较大的创新,不仅传承了原著,也有着非常深刻的艺术价值。文章主要针对电视剧《红高粱》改编的艺术价值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视剧《红高粱》;改编艺术价值;分析  由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而成的电视剧《红高粱》自从播出之后就广受好评,电视剧的改编对于原著无论是在情节设计、叙事模式、人物塑
期刊
承德做为革命老区,老区人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为承德的抗战和解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由于革命老区大多都地处偏远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为全面了解革命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状况,研究老区人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变化,谋划革命老区的发展规划,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满足各级政府和宏观决策部门研究制定农村经济政策的需要,促进老区的发展。特对承德市全市老区村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年度为20
期刊
摘 要:何顿原名何斌,他在小说的创作上有着极高的造诣,主要作品有《就这么回事》、《我们像葵花》、《生活无罪》、《清清的河水蓝蓝的天》等,被评论界视为“新生代”和“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文章主要针对何顿小说创作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  关键词:何顿小说;文化内涵;分析  何顿是我国著名小说家,原名何斌,是湖南郴州人,他的小说是当时那个时期反射都市生活的一面镜子,大部分小说都在描绘那个欲望都市的人
期刊
摘 要:电影《白鹿原》是根据中国著名作家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进行改编的,通过对农村社会、农村人、农村生活的描绘,展示了一个传统文化视角的下传统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文章就是来浅析电影《白鹿原》中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白鹿原;叙事;电影;农村  电影《白鹿原》主要讲述的是白、鹿两大家族的在时代变迁中所发生的故事,影片截取其中1912年到1938年间的动荡变迁,原生态的秦腔演绎与苍茫的麦田取景令人沉醉
期刊
摘 要:《野草》是鲁迅先生所作,写于“五四”退潮时期,作品以隐晦的象征表达了一个启蒙思想家在白色恐怖下孤军奋战的孤寂、迷茫与疑惧。他希望通过文字唤醒了无数尚在“沉睡”的国人。在《野草》中,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意识,文章主要就鲁迅《野草》中的生命意识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鲁迅;《野草》;生命意识  一、鲁迅的创作经历  鲁迅乃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通过文字唤醒了无数尚在“
期刊
七国集团(G7)4月10日至11日在日本广岛举行外长会。作为东道主,日本政府会前多次放出口风,声称将推动外长会重点讨论南海问题。众所周知,日本并非南海问题当事国,在南海问题上本应谨言慎行,但其近年来却不断炒作南海问题,在G7框架内也是动作不断。  那么,日本为何执着于在G7场合炒作南海问题,背后暗藏哪些政治和外交心机?对于日本单方面强设议题的行为,G7其他成员国买账吗,又会在多大程度上支持日本呢?
期刊
摘 要:在我国,供职于县尤其是乡镇的基层公务员数量占比超70%,他们的工资收入是其主要的生活来源和基本的生活保障,基层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在县以下机关实施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对我国基层公务员队伍的稳定和基层政权的建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目前基层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的工资制度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方面还未解决。文章对这些不合理的方面进行了总结概括,并给出了一些个人的建议
期刊
摘 要:追求创新、广开思路,利用社会各种渠道,开发文创产品,使文化能够具体化地进入寻常百姓家,同时使博物馆得以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方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推广  近日,一组风靡微网络的《雍正行乐图》动态图片受到了网友的欢迎,许多人开始关注各个博物馆推出的文创产品。然而,这仅仅是个开端,下面就文创产品的开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现阶段地方博物馆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地方博物馆存在的一个突出
期刊
摘 要:《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的代表作品,出版于2009年,描述了一种刘震云中国式的孤独感和友情观,讲述的是在二十世纪前期的河南农村,一个孤独无助农民的经历与故事。文章主要针对《一句顶一万句》的阅读心得进行描述。  关键词:刘震云;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一、刘震云的创作历程  刘震云,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2011年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刘震云以160万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