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闻”类报纸的成因、受众及与新闻媒体同类专版的比较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a1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旧闻”类报纸的出现是经济迅速发展条件下,人们多元需求的反映。它和文化传承有关,是经济的,更是历史文化的
  
  近年来,各大媒体,尤其是中老年报刊,纷纷开办起有关历史与回忆类文章的专栏专刊。由于市场反响热烈,深受大众欢迎,有一些媒体干脆整个报纸以“旧闻”冠名,专司开办起旧闻类报纸。如:《旧闻周刊》《旧闻参考》《历史参考》等,有的虽以“博览”、“探索发现”命名,但由于内容以旧闻为主,发行量都相当可观。在大街小巷的各售报亭里,代表着“旧闻”的黄色印纸,也占据着相应的市场份额。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党中心工作向经济领域的转移,我国在经济方面获得飞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GDP增速年均达到10%以上,个别省市甚至多年来保持11%的增速,这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上是不多见的。由于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更由于一大批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的崛起,以及他们产生的示范效应。社会大众心理渐趋崇高“经济”,一切向经济倾斜。于是,一些经济类报纸或报刊的经济版如:股票、房产、汽车等,一时非常走俏,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地步。然而,社会又是多元的,人们的需求也是多元的。恰恰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和催生了人们对“前朝往事”的兴趣和对大历史的观照。而新闻媒体的专栏专版,各旧闻类报刊的群体出现,顺应了形势发展的要求。
  那么,都有哪些人,成为“旧闻”热心的追捧者呢?
  首先,老年人喜欢它。老年人中的许多人是诸多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而随着一大批历史人物、事件档案的披露和揭秘,喜欢怀旧的老年人群体自然而然成为它第一位的热心读者。
  其次,中年人也喜欢它。现在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他们不属“新新人类”,他们更多受到的是传统教育的熏陶。加之他们对祖辈、父辈直接的文化传承和耳濡目染,使得他们很早就建立了这方面的兴趣。现在,能从另一角度“近距离”地解读、审视,他们从前较模糊,甚至是概念性轮廓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自然求之不得。
  “八○后”——现在的新新人类,有相当一部分人也喜欢旧闻。对他们来说,显得有些遥远的共和国建国史,和并不遥远的“文革”史,这些虽属“揭过去的一页”。但是,他们只有站在一个真实历史的基点上,才能明白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才能明白他们怎样承前启后,怎样开拓未来。所以,他们更多是带着研究的眼光去阅读,在这个共和国大地上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产生的历史人物。所以,历史旧闻类报刊——这个易读、方便的报纸自然成为他们解读的对象。
  
  二、旧闻类报纸与新闻媒体所办同类专栏专刊的比较
  
  ⒈旧闻类报纸,更多注重“历史解密”、“人物档案”类内容,对大众有一定吸引力。但有些文章格调不高,过于取媚读者,从而降低了整个报纸的品位
  旧闻类报纸在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后,为了紧紧抓住读者,大都采取了以“历史解密”、“人物档案”类文章为主打。如《1949年毛泽东为啥没拿下台湾》《中越战争爆发内幕》《金日成猝死之谜》《文革前后中国援外耗资多少钱财》《翦伯赞自杀震惊中南海》《毛泽东点评十大元帅》《邓小平为何能三落三起》《孙中山与张作霖合作揭密》《1993年中国申奥失败内幕……》等等。这些文章的标题,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产生了“先声夺人”的效果。一些标题也做得非常具有吸引力。但是,报纸是经常不断出版的(“旧闻”大多为周刊)。而要揭秘或解密大的历史事件、人物就那么多,尤其是众所周知的历史悬案、未解之谜,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要想获得读者对“旧闻”长久的青睐,还须从普通大众那里获取更多活的历史素材。但一些旧闻报刊为取媚读者,急功近利,将一些传闻、野史也当做信史予以刊载;有的甚至危言耸听,或用带色情色彩的标题或文章取悦读者,比如:《慈禧与29岁英国英俊军官相恋》《中国古代春宫图四大神奇功能》《唐宋超级男女特时尚》《古代艺妓的性服务》等等……这样做的结果,一定程度损坏了“旧闻”类报纸的形象和可信度。无疑,它是旧闻类报纸发展的一个错误方向,值得我们警惕。
  ⒉新闻类媒体所办的历史回忆类专栏专版,长处有时效性,和时势结合比较紧密。缺点是所刊载的文章受大众关注度不够
  新闻类媒体为配合读者对旧闻和历史知识的需要,不少报纸开辟了如史海钩沉、史镜重磨、历史与回忆等专版。这些专栏和专版开始主要是为配合新闻的需要:遇到历史人物、事件的纪念日而适时选摘的一些旧闻或知识。它仅仅是作为“附件”而存在,不是“主页”。
  随着旧闻市场的扩大,人们需求的强烈,新闻类媒体也开始有选择地刊登一些能吸引大众眼球的旧闻,“名人故事”、“历史档案”、“人物揭秘”也刊登一些,但步子较为谨慎,一般面孔比较“正”。历史解密、档案类,大多是没有争议、已成定论、人所周知的史实。远不如纯“旧闻”类报刊手放得开,路子来得野。所以,新闻类媒体所办的“史海回眸”、“历史与回忆”类的专栏专版,在把握“度”的前提下,仍有一个如何贴近大众的问题。
  ⒊新闻类媒体所办的“史海回眸”与纯旧闻类报纸都注重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刊载,却相对忽视了普通人物和大众对历史的回忆。可以说,有大框架的气魄,缺乏细线条的描摹,从而缺少了对历史的触摸感。
  新闻类媒体和纯旧闻类报纸都注重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刊载,这是个必然的选择。但是,假若也有普通历史人物和大众对各历史细节的回忆,那么,它会更色彩斑斓。有了普通大众的参与,历史就有了触摸感。它才会使人感觉到历史并不遥远。笔者在办“史海回眸”专版时,曾组到十几位老将军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回忆文章。文章一经刊出,反响极为热烈,很受读者欢迎。读者从这些活的真人真事上,看到了更具体、更生动、更具细节的历史。所以,“史海回眸”类专版或旧闻类报刊要进一步占领读者市场,继续保持大众的欢迎,就须在关注名人名史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开掘这类活的历史回忆。它将是“旧闻”获得源源不断的活水资源的唯一途径。唯有如此,“旧闻”才能获得持续不断的后劲,才会更加贴近广大读者,从而使“旧闻”类报刊、专版的发展迈上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作者单位:陕西老年报社)
其他文献
梁衡是新闻界的一个符号,也是少有的通才。文学、政治与新闻,这三个看起来大相径庭的领域,在他那里却息息相通,神奇地变成了一片茂盛的森林。
电视频道专业化是当前我国电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热门话题,指的是电视媒体经营单位根据电视市场的内在规模和电视观众的特定需求,以频道为单位进行内容定位的划分,
时下,党中央一再强调,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在日常生活中,总有些不和谐的音符,在演奏着“变奏曲”。  按说,都是交通事故,但死亡者却因分别是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而“同命不同价”。  按说,都是建筑工人,但因身份分别是正式工和农民工,就不能享受“同工同酬”的待遇。  由于社会太复杂、太庞大,若细说起来,还远远不止这些。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之下,本来是“高雅殿堂”的新
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术期刊封面色彩灰暗、版式陈旧,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有的学术期刊受传统观念的限制,封面设计单调,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学术严肃性”的意境。封面没有美感,
2007年11月8日是我国第八个记者节,华商报社隆重举行了记者节庆祝大会暨第八届明星记者编辑颁奖典礼,共庆节日,回顾成绩,表彰先进。大会上,社会新闻部程斌、张颜俊,经济新闻部郭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