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L活动中的觉知设计及其应用效果研究

来源 :远程教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ua_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论述了觉知的相关概念以及协作学习中的觉知问题,认为实现有效的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可以通过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促进学习者对自身以及同伴的感知来实现;同时,本文以具体的CSCL活动策略和协作平台组件设计为案例,从内容对比分析的角度验证促进协作学习活动觉知过程设计的有效性。
  [关键词] 觉知;校际协作学习;协作报告
  
  一、 觉知概念及其在协作学习中的作用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促进学习者在共同的虚拟学习环境中进行有关知识建构的理论和实践。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CSCL是诞生于对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 ) 和协作学习(CL ) 的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它是一种新出现的教学技术模式(Koschmann, 1996),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做为协调工具,采用协作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的过程(Wasson B., 1998)。同样,作为从CSCW领域向教育领域延伸的产物,CSCL的实现方法也主要是借鉴类似在CSCW中广泛应用的群件系统作为小组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工具,特别是空间共享、访问控制和感知服务技术的提供为在虚拟网络空间中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通俗意义上对觉知的理解是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而存在的,即它是了解周围环境的第一步,是一切行为的开始,是指导行为的指标。但在具体的研究领域中觉知一词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在CSCW领域里,早在1983年日本学者岗田提出了完整的小组协作学习协调过程模式包括五个层次(在场、觉知、交流、合作、协调),这里提到的“觉知”,指的是在某时刻注意或者意识到个人所感触或经历到的事物;同时,能够理解他人的相关活动,并为自己的活动提供了情境上的认知。因此,小组成员的觉知过程以及如何利用觉知技术支持协作的顺利开展是小组协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分布式群组工作中,Paul Dourish和Victoria Bellotti(1992)定义觉知为“了解其他人的活动,这些活动为自己的活动提供了上下承接的场景”。这种场景能够被用来确保个人的活动,使之与群组整体活动相关,并以群组的目标和发展为指标用来评价个人活动。觉知的信息,能够允许群组控制协同工作。Goldman(1992)提出了4种觉知能力,即社会觉知、任务觉知、概念觉知和知识觉知,Gutwin(1995)等又提出了工作空间觉知(Workspace Awareness )。其中,任务觉知体现了学习者是如何完成任务的,概念觉知体现了学习者怎么样将特别的学习活动或者知识融入到学习者现有的知识中,对工作空间的觉知能力体现了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在共享工作空间中交互的知识捕捉。Goldman认为在协作初期,学习者对工作区的觉知非常重要,需要根据相关理论进行合理的设计来支持这一过程;而Pierre Dillenbourg(2002)等人则对觉知工具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作用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以上学者对觉知过程的定义和研究表明,觉知信息及其过程是网络虚拟环境中不同成员开展协同工作乃至协作学习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具体从成员学习发生的内部机制来看,觉知过程是学习行为的重要认知过程,通过将觉知技术溶入到具体的活动设计当中,可以有效地促进觉知过程的发生,并最终促使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通过分析协作学习过程中个体成员外化的觉知内容可以有效地解释协作过程中不同成员之间的协作互动和意义建构行为,这也为分析CSCL的基本过程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实践方法。因此,对于协作成员来说,觉知是开展和维持网络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保证,更好的觉知才能导致更好的协作,但这一过程并非自然而然发生,有效的网络协作学习活动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二、促进协作成员觉知过程的方法和技术
  CSCL的多学科研究背景也为从不同的学科借鉴各种分析和设计方法提供了广泛的途径。首先,在心理学领域,知觉和觉知是两个有着紧密关联的概念。知觉可以简单地看作觉知的前意识过程,目前心理学领域对知觉的研究已取得较大的进展,但对觉知及其它问题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但促进知觉学习的相关技术却可以直接应用到促进学习者觉知过程的平台界面化设计当中,作为促进觉知过程发生的一个有利的前提的条件,如通过扩大有关信息的特征,增强信息对比和给予使用者强化或反馈等方法。其次,在计算机应用领域,通过对网络虚拟环境进行觉知建模并通过相应的技术来支撑具体模型的实际运用(童玉初,2003;张晓宇,2003),这种方法同样可以运用到具体的协作学习活动中来。此外,笔者所在的研究室在校际协作学习实践研究中,以关键词提取技术作为促进概念觉知的有效方式同样为本研究提供了具体的应用方法和策略(任英杰,2005);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基于CSCW领域提出的觉知框架和基本定义,也为在协作学习活动中如何提供以及提供哪些觉知信息提供了基本依据。将这些方法概括起来,就是可以为小组成员从不同的空间(那里,这里等)和不同的时间段(过去,现在和将来)围绕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呈现特定的信息,同时为了保持小组成员对协作学习活动的同步感知,需要从协作中的有意和无意交流、反馈和对话等过程中不断地收集不同的觉知信息,而这一过程中是通过设计有效的觉知工具来实现的,并最终维持协作学习活动中的感知—行动循环的。
  
  三、校际协作学习活动中的觉知需求以及网络平台的功能局限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是指利用互连网开展校际共同主题的学习活动,笔者所在的“认知与技术”实验室自2001起所开展的一系列基于互联网的协作学习实践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技术(徐晓东,2002;黄娟,2003;郭锂,2004;谭娇连,2005)。其中,对于校际协作学习活动开展的基本过程业已形成了普遍结论,即主要围绕贯穿主题活动的“共同性——差异性——创造性”的活动路线,通过校际协作平台等其它交流方式进行共同的协作探究式学习。但由于校际之间开展活动存在着跨越时空的局限,加上参与活动的成员在认知、行为和态度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以及各地的学习环境和文化背景的迥异,作为知识和能力上都十分有限的活动主体(3-6年级的小学生),如何在协作中有效地实现对概念、知识和目标的有效建构,仅仅单纯地依靠指导人员在行为和态度上的强化或者其他外部的附加激励,笔者认为这一途径并未抓住问题的实质,而最根本的转变方法则应该是真正实现学习者在认知方法和策略上的转变,以期最终达到实现其外部协作行为上转变的目的。这就对网络协作学习活动的开展策略和支撑技术提出了要求,具体来讲就是需要在活动主题中体现各地的学习环境和地理文化特点,在活动目标上需要促进成员对彼此以及过程的共同认知,以及在活动过程中校际协作成员需要在协作平台上以不同的组织形式来完成活动任务,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和方法来增强对自身以及同伴的感知。这一系列的环节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即对为自身参与活动提供背景知识的其他成员的理解问题,参与协作活动的小组成员必须不断地概括从学习环境中提取的知识,以及由于参与者与环境交互而更新的知识,即上文中所强调的觉知问题。
  经过多次迭代开发沿用至今的“ISNet”校际协作学习平台,为笔者研究室开展各种主题活动提供了实践研究平台,为了收集前阶段校际协作学习活动的反馈意见以及目前平台使用的功能需求状况,笔者组织了一次针对远程合作学校师生开展的调查。根据启动的新一轮主题活动目标,本文主要从觉知的角度抽取出主要的需求信息。被调查的人员来自东西部各个项目学校,对参与活动的20名骨干指导教师和60名学生的问卷进行分析,其中学生问卷的基本情况如表1:
  通过对教师和学生问卷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参与校际协作的成员迫切希望对活动的组织形式和任务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同时希望有规范合理的角色职责以及相应的评价和反思机制,鉴于校际协作交流是以网络平台作为主要的活动场,参与成员普遍感到有对同伴在知情意等方面和行为方式上的感知需求。通过对整个前一阶段的协作学习活动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笔者认为解决这一综合性的需求问题,只有通过有效的协作活动任务设计和针对不同的环节设计相应的觉知工具来得以实现。
  
  四、以觉知为导向的学习活动和功能模块设计与应用实践
  根据不同地区参与者存在的客观差异,同时结合课题研究的主题目标和不同协作学习形式的组织特点,我们选取东西部三所不同地区的学校的师生,围绕“在城市成长与在农村成长”的辩论性主题开展活动。这一主题蕴涵着这样的内在特点,该活动的目标是通过城市与农村的小朋友围绕自身成长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结合所在的地区环境和个人实际开展的一次校际之间的协作探究活动,让双方的小学生能够就一些切身相关的问题达成共识。
  通过对每个活动环节的具体分析,笔者认为在整个协作学习过程中蕴涵着不同的觉知类型,同时可以采用一定的技术来支撑这一心理活动的发生(见表2)。对于非网络环节的觉知过程,需要参与成员更多地以个别化学习以及本地指导教师的指导来加以引导,而在主要的校际协作辩论环节则需要通过各种觉知设计来实现。首先在平台协作讨论界面上,将布局划分为资源区,小组列表区,协作阶段区域以及协作讨论区,其中在小组列表区如需了解任何一位成员的基本信息和表现,只需要点击相应成员名字就可进入该成员个人资料页面,可选择与其进行发送短消息,qq谈话,访问博客,发送email等交互方式。在协作讨论区突出了常规辩论赛的基本流程,如由主辩成员提出观点,其他成员进行补充,对方成员进行反驳,而整个发言围绕立论、引用、论证、反驳和提问回答等环节来开展。同时为了体现对于某一个观点小组协作过程,小组成员可以对主辩的观点进行修正,多位成员的任意一次更改都可以在历史记录中浏览到。同样,对于任何成员的发言,小组教师可以以评价和总结的形式加以回复,并以标识和置顶的方式突出显示。
  


  作为促进成员觉知过程的主要设计体现在成员协作报告这一活动环节中。在校际协作小组成员同步或异步登陆到平台的过程,我们要求其对任何一次在线参与协作的相关信息以类似口语报告的形式提交到个人博客当中,即个人协作报告,其中信息既包括最基本的人员和空间信息,同时也包括对协作过程建构的新观点,协作的进展以及评价等过程觉知信息。后者对协作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觉知要求和行为努力,笔者认为单纯的凭借学习者自身的探究发现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在功能模块设计中笔者加入了针对小组全体成员的本阶段小组协作报告的觉知工具,为学习者对整个协作讨论过程的觉知提供了技术支撑。
  
  五、觉知设计对协作学习活动的促进效果分析
  为了验证整个协作组件功能设计的内在效度,笔者参考Pierre Dillenbourg(2002)提出虚拟环境觉知工具设计定义和评价五个方面的标准,即内容(时空纬度信息)、时间(实时和非实时)、模式(主动和被动)、信息的接受者(不同的成员)和知觉形式(媒体和显示形式)。通过这五个方面来对其内在效度通过设计相关问卷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了较高的内在效度,如当被问及在校际小组交流过程中,是否可以使用不同的方式与其它成员进行交流,如使用qq和email,或者通过在讨论区回复和博客,76%的学习者认为能够觉察到这一点;另外在校际小组区域里面,是否能即时地收到或发现某一成员发表的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如对自己的发言进行的回复),绝大多数同学对这一功能特点表示了赞同。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该设计对小组协作交流的影响,笔者针对选取的校际小组讨论的不同阶段,以阶段小组协作报告功能作为自变量施加控制策略,对前后两阶段的协作对话情况从交互、进展和评价几个方面来进行内容比较分析,具体见表3。
  对表中的统计情况做对比分析发现,t>t(10)0.05=2.228,统计结果显示设计前后不同主题发言在频次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在使用小组协作报告分析前,小组的的发言主要集中在简单地表述观点中来,对于推动协作进展和深入地补充、提问和归纳话语表现不够,而在使用小组协作报告功能之后,小组成员表现出较高的交互动机和明显的觉知表现,而这正是由于小组协作报告内涵的觉知设计所发挥的相应作用,学生能够对同伴,时间,空间,过程,目标和任务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感知特点。
  


  


  进一步通过对两个阶段个体成员的协作报告进行内容分析,使用个人协作报告来反映小组的协作过程,成员能对自己和小组的任务和角色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随着辩论活动的开展,成员的协作意识也逐渐加深。从交互方面来看,成员对其它同伴的表现有了更多的关注和回应,真正开始从觉知走向了协作。另一方面,随着活动的进展,个体成员也对整个协作过程也表现出强烈地的评价和总结意识,正是通过整个群体成员的对该意识的保持,才有效地维持着辩论活动的有效开展。
  因此,笔者认为采用这一形式的觉知设计规范了小组成员在协作讨论中的认知方式,小组成员经过数阶段的协作报告训练,最终能够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保持较高的认知水平和动力机制。
  
  六、结论
  本研究针对具体的CSCL活动提供了相应促进觉知的设计方法,通过开展的活动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该设计方法和功能模块的有效性,但对于协作小组学习中的群组认知过程和途径的探讨,期望能够深入地了解协作学习发生的过程和实质。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还需在后续活动的作品形成阶段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Gutwin, C., Stark, G. and Greenberg, S. (1995). Support for Workspace Awareness in Educational Groupware. Pro 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J]., pp 147-156.
  [2]Ko schmann, T. D. Toward a Theory of Computer Support fo r Collaborative L earning[J ]. Journal of the L earning Sciences.1994, (3) : 219- 225.
  [3]Pierre Dillenbourg,The impact of Awareness Tools on Mutual Modelling in a Collaborative Game[J].,Springer Berlin / Heidelberg,2004,pp.34~43.
  [4]黄容怀,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任英杰,异质构组及关键词提取策略在协作概念建构中的应用研究[D],硕士论文,2005.
  [6]童玉初,网络虚拟环境下的感知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3.
  [7]王桂玲,“CSCL”:回到基础,在线教育资讯[DB/OL],http://www.online-edu.org/index.php/action_viewnews_itemid_3874.
  [8]徐晓东,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1期
  
  [作者简介]
  林书兵,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实验室。
  
  On the Study of Awareness Design in CSCL and its Implementation Effect
  Lin Shub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and problem of awareness i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t is believed that achieving enough awareness for the learners themselves and the other member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can become more effective .Meanwhile, based on the specific CSCL activities strategies and platform groupware designed for cases, the paper giv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design process by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onents.
  【Keywords】 Awareness; Interscholastic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ollaborative report
  本文责编:孙爱萍
其他文献
[摘要] 近年来,人们对网上教学的理解逐渐从借助网络平台传递教学资源,到强调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互动与交流,促使学习社区的形成,而使网上学习社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日趋成为一个热门课题。然而研究现状如何,如何提高现有研究水平,未来研究的趋势和方向是什么,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几个问题。本文以2000-2007年8月期间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中的网上学习社区相关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从论文主题、研究方法和
期刊
[摘要]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和Internet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人们的信息沟通、情感交流和学习都越来越依赖网络这一快捷高效的通讯载体。而E-learning正成为知识时代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E-learning资源内容筛选对于学习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文章着重阐述了筛选的意义、原则以及选择模型。  [关键词] E-learning资源;筛选;选择模型    一、E-learning资源筛选的意义 
期刊
[摘要] WebVEP是我们设计开发的一种新型的、基于Web的可视化网络教学平台,它不但方便教师合成多媒体教学内容,而且可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充分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学生可以定位学习和自由组合多媒体教学信息,满足了学习者的自适应学习的需要。文章分析了目前网络教学平台中,多媒体教学内容在制作、发布、存储、利用等方面的不足之处,介绍了WebVEP的设计思想,给出了WebVEP实现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 
期刊
[摘要] 面授和网上教学有机结合的整合式教学越来越成为高校教育和培训的主要模式。本文旨在介绍和分析香港理工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简称EDC)如何通过网上教学平台的功能,与面授教学结合起来,发挥面授教学和网上教学的各自优势,使教师培训更加有效。EDC的实践表明,在大学教师培训课程中,发挥网上教学的优势,能帮助学员弥补由于有限的面授教学产生的师生之间、学员和学员之间互动的不足。在网上学习中,通过互相的学习
期刊
[摘要]利用Analysis Services 、Office Web Components 组件和XML等技术成功实现了对学生作业考试数据进行OLAP分析。该数据挖掘方案在教学诊断与评价中收集、存储学习者的大量特征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从而为学生诊断学习效果、教师进行教学决策提供支持。  [关键词] 筛选数据;数据挖掘;远程教育    一、前言  利用Internet进行远程学习,对于
期刊
[摘要] 本文在系统回顾教师知识与教师学习本质的基础上,讨论了数字技术与教师学习活动之间的关系,主张将数字技术的效用描述为教师学习中有目的的一组活动,即:知识建构、分布式认知、社群与沟通以及约定,通过对五个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的典型案例,分析了数字技术对教师学习的支持作用。最后指出了数字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之方向。  [关键词] 数字技术;教师学习;教师专业发展    三、教师学习与数字技术
期刊
[摘要] 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辅导教学越来越凸显其优越性,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关键是教师,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本文提出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能力评价模型的设想,详细阐述了AHP在评价模型构建中的具体应用,为目前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能力评价提供一种实用而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学能力; A
期刊
[摘要] 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建构是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中小学生形成各自特异的“迷思概念”得不到有效转变。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异质构组”、“关键词提取”、“教师共同体”等策略,进而借助网络环境构筑平台进行实践,并提出采用“互动分析”的方法进行策略有效性的分析。  [关键词] 迷思概念;概念建构;互动分析;学习共同体    一、引言    笔者通过
期刊
[摘要]芬兰约恩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Jarkko Suhonen和Erkki Sutinen提出了FODEM(FOrmative DEvelopment Method)法,并指出FODEM是在极为分散学习社区中开发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一种有效开发方法。本文阐述了FODEM法,介绍其在ViSCos课程开发中的应用实践,最后指出FODEM对我国西部分散学习社区中开发数字化学习环境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本文介绍了PLE(Personal Learning Enviornment)及其特征,并介绍了构建个人学习环境常用的社会性软件,通过分析知识学习和教学主要观点的变化归纳出构建PLE的方法和意义。  [关键词] PLE;个人学习环境;社会化软件;Web2.0    随着社会性网络和虚拟学习环境的兴起,计算机网络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正在上演一场为学习者的合作探索、协作学习提供交互工具和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