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ro—P椎间融合器的早期临床疗效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36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研究Zero-P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减压椎体间融合(ACDF)术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椎疾病患者31例,均行ACDF术,共置入Zero-P椎间融合器31枚,融合节段均为单节段。术后定期摄X线片检查,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RIS)评价患者术前、术后颈脊髓神经功能。结果:31例患者均获12个月以上随访,平均14.70个月,手术时间(72±10)min,术中出血量(60±12)mL;1例患者术后24 h内出现咽部疼痛,经对症治疗,术后7 d内症状消失;术后3个月X线片提示颈椎椎间隙骨性融合,术前JOA评分(8.65±1.85)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6.09±0.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9.60±9.45)%,与术后12个月的(90.30±8.9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间高度、生理弧度恢复满意。结论:Zero-P椎间融合器应用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疾病的早期随访疗效满意。
  【关键词】 Zero-P; 颈椎; 融合
  Smith、Robinson、Cloward将颈椎前路减压和自体骨植骨融合手术应用于临床以来,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已成为治疗颈椎病和创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经典术式,越来越被患者接受。本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月,应用Zero-P椎间融合器系统手术治疗颈椎病患者31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行Zero-P椎间融合器(SYNTHES公司生产)手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31例,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21~55岁,平均44.51岁;随访时间为12~20个月,平均14.70个月;31例患者按疾病类型分为脊髓型12例,神经根型8例,创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1例,均有脊髓损害表现,其中15例伴有明显的根性痛;病变节段C2~7,分布:C2~3 2例次,C3~4 4例次,C4~5 7例次,C5~6 14例次,C6~7 4例次;患者术前均行颈椎X线片、CT及MRI检查,确诊病变累及颈椎单节段,均有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指征。
  1.2 手术方法 均采用常规颈椎前路手术入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取右颈胸锁乳突肌前缘至颈前中线,沿颈皮纹做横行切口长约5 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横断和潜行剥离颈阔肌后,于颈内脏鞘偏外侧,自肩胛舌骨肌内侧与胸骨舌骨肌肌间隙进入,沿颈动脉鞘与内脏鞘间隙钝性剥离至椎前筋膜。用骨膜剥离器剥离至椎体的颈长肌为止,C型臂定位,应用Caspher撑开器撑开颈椎间隙达到正常高度,彻底清除纤维环和颈椎间盘,酌情切除后纵韧带,彻底减压,刮勺刮终板至其渗血即可,选择规格合适的Zero-P椎间融合器,融合器内植入异体人工骨,植入椎间隙,使用导向器在钛合金固定板向上下(40±5)°拧入4枚螺钉锁定。再次透视融合器钛合金固定板位置良好后逐层缝合,放置引流片1片。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脱水剂、消肿及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24 h后拔除引流片,术后3~5 d后颈托保护下下地活动,5 d拆线,逐渐加强颈项部肌肉功能锻炼。3个月后摘除颈托,术后1周内、3个月、6个月、12个月拍摄X线片复查,测量融合节段颈椎椎间高度,判断融合情况、稳定程度、神经功能改善等。
  1.4 随访观察 通过以下方法评价术后疗效:(1)记录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颈椎疾病康复评分(JOA),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RIS),RIS(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7-术前评分)]×100%,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2)术后1周内、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以上定期行颈椎正侧位片复查,必要时行CT、MRI检查,观察颈椎融合情况、稳定程度、颈椎椎间高度的变化。颈椎椎间高度采用Emery法[1]:颈椎椎间隙上下终板各作一横线确定上下终板的中点,两中点间垂直距离即颈椎椎间高度。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1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72±10)min,出血量(60±12)mL。全部获得随访,随访12~20个月,平均14.70个月。(1)术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升高,神经功能恢复显著,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6个月RIS与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例患者术后24 h内出现咽部疼痛,经对症治疗术后7 d内症状消失;所有患者术后7 d均未出现食道异物感和吞咽困难等不适;(4)所有患者在术后3个月行X线片检查Zero-P颈椎融合器及钛和金固定板无移位,融合器前方骨桥形成或植骨间隙见骨小梁通过。(5)从测量的结果发现,Zero-P颈椎融合器系统置入后椎间隙高度较手术前增加,接近相邻正常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明显改善;手术后颈椎椎间高度与术前比较改善明显;(6)术后术区颈椎椎间高度有下降趋势,在术后3个月颈椎椎间隙高度趋于稳定,未出现颈椎椎间高度再丢失现象,术后颈椎椎间高度的增加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患者颈椎间盘突出影像见图1~2。
  3 讨论
  自Smith和Robison报道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减压椎体间自体骨植骨融合手术,从自体骨植骨融合发展到异体骨再到复合植骨材料植骨融合,从cage发展到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到锁定钛板内固定再发展到钛网,颈椎前路手术日臻完善。术后3个月拍摄颈椎X线片提示骨融合区骨小梁通过终板或前方形成骨桥或无透明带,间接征象推断植骨融合。使用自体骨植骨,供体部位的神经损伤、血肿形成、感染和长时间站立疼痛等问题为供区部位常见的并发症[2-4]。回顾性分析和随机对照试验曾报道过cage加异体骨植骨融合或自体骨植骨融合在颈椎病术后复查随访期间,植骨融合率、疼痛症状的解除等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单纯应用cage的椎间稳定性较差,术后可能出现内植入物沉降可能,导致颈椎生理曲度丢失及椎间高度的改变,从而需行翻修手术[5-6]。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因为术区椎体前纵韧带结构的破坏,Kaiser等[7]认为在病变相邻椎体前添加一颈椎前路固定板来增强相邻颈椎的稳定性。一直以来,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成为颈椎前路经典术式,颈椎前路固定板的应用增加了颈椎的即刻稳定性和降低手术翻修率。但该经典术式存在术野的扩大,书中出血量的增加,手术时间的延长,术后出现吞咽困难的机会增加,前路固定板的置入导致颈椎前方组织的损伤,甚至发生食管瘘等严重并发症[8-10]。尽管现在使用的前路固定板的厚度较早期的设计明显的更薄,但是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前路钛板内固定导致患者术后出现吞咽困难的报道依然很多。这些颈椎前路固定板的应用相比较而言是一个耗时的外科手术,在手术过程比如气管,颈动脉,和食道等至关重要的颈前组织结构,都可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刺激或损伤。   理想的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应恢复颈椎的椎间高度、生理曲度和即刻的稳定性[11],并提供患者术后最大舒适度,不影响后续行X线片复查,最大限度减少应力遮挡效应和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发生。SYNTHES公司生产的ZERO-P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具有颈椎前路固定板和颈椎椎间融合器双重优点。ZERO-P系统的椎间融合器,由高纯度医用聚醚醚酮(PEEK Optim)材料制成,融合器中空部分可以植入自体骨或异体植骨材料,ZERO-P系统的椎间融合器具有良好组织相容性,可透X线,无影像伪影,方便术后随访。抗裂性和高压稳定性也是PEEK材料较其他融合器材料的显著优点,同时其表面的齿状结构增加了术后颈椎的初始稳定性,方便患者术后早期行功能活动。ZERO-P系统的钛板和螺钉,不会突出于椎体前缘和椎体的后方,钛板完全容纳于椎体间隙内,钛钉完全容纳在相邻颈椎椎体内,这种低切迹设计不会对食道及颈前重要软组织产生直接刺激,明显减少了损伤食道的风险和术后吞咽困难。钛板与椎间融合器结合沟槽界面的设计减少了钛板的应力传导,降低了椎间融合器沉降的风险。另外Zero-P系统椎间螺钉为自攻螺钉,在拧入螺钉的过程中能增强螺纹与椎体间骨质的咬合力,增加了椎体间即刻的稳定性。Zero-P系统由于椎间融合器与钛板是已配套装好,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与突出于颈椎前路的固定板相比Zero-P系统安装简单,方便,并且缩短了手术时间。Zero-P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行颈椎椎间融合术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颈椎椎体的完整性,采用Zero-P系统可以最大限度保留终板,刮勺将终板表面刮至渗血即可,增强了终板对椎间融合器的支撑,降低了融合器沉降的机会。Zero-P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生物力学稳定性良好,在屈伸活动方面,Zero-P系统与cage内固定合并颈椎前路固定板内固定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侧屈和旋转方面,Zero-P系统的稳定性明显强于后者[12]。本研究发现创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多出现于C5或C6节段,主要机制是下位颈椎活动度大,在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突然一外力作用,导致颈椎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而引起颈髓或神经根受压。
  实际上,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关键仍然是减压,采用Zero-P椎间融合系统并不能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率,本研究缺乏长期大样本的对照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缺乏前瞻性,Zero-P椎间融合系统对于颈椎椎体重度骨质疏松、感染等患者应禁用,本研究的早期随访结果满意,但其远期结果仍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参考文献
  [1] Emery S E,Bolesta M J.Robison 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compasion of the standard and modified techniques[J].Spine,1994,19(6):660-663.
  [2] Merritt A L,Spinnicke A,Pettigrew K,et al.Gluteal-sparing approach for posterior iliac crest bone graft:description of a new technique and assessment of morbidity in ninety-two patients after spinal fusion[J].Spine,2010,35(14):1396-1400.
  [3] Pitzen T R,Chrobok J,Stulik J,et al.Implant complications, fusion, loss of lordosis,and outcome after anterior cervical plating with dynamic or rigid plates: two-year results of a multicentric,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Spine,2009,34(12):642-646.
  [4] Yang J Y,Song H S,Lee M,et al.Adjacent level ossification development after 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without plate fixation[J].Spine,2009,34(25):30-33.
  [5] Jacobs W,Willems P,van Limbeek J,et al.Single or doublelevel anterior interbody fusion techniques for cervical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J].Cochrane Db Syst Rev,2011,19(1):CD004958.
  [6] Moon H J,Kim J H,Kim J H,et al.The effects of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with stand-alone cages at two contiguous levels on cervical alignment and outcomes[J].Acta Neurochir,2011,153(3):559-565.
  [7] Kaiser M G,Haid R W,Subach B R,et al.Anterior cervical plating enhances arthrodesis after discectomy and fusion with cortical allograft[J].Neurosurgery,2002,50(20):229-236.
  [8] Fraser J F,Hartl R.Anterior approaches to fusion of the cervical spine: A metaanalysis of fusion rates[J].J Neurosurg Spine,2007,9(6):298-303.
  [9] Gazzeri R,Tamorri M,Faiola A,et al.Delayed migration of a screw into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fter anterior cervical spine plating[J].Spine,2008,15(33):268-271.
  [10]仝开美.颈椎前路术后并发咽喉部刺激症状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8):90-91.
  [11] Azab W,Abdel-Razek M,Ali A,et al.Outcome evaluation of a zero- profile implant for anterior cervical diskectomy with fusion[J].Turk Neurosurg,2012,22(5):611-617.
  [12] Scholz M,Reyes P M,Schleicher P,et al.A new stand-alone cervical anterior interbody fusion device: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with established anterior cervical fixation devic[J].Spine,2009,34(2):156-160.
  (收稿日期:2013-10-09) (本文编辑:蔡元元)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8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休息,抗病毒、营养心肌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组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恢复均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予卧床休息,抗病毒、营养心肌,改善心功能及纠正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火针洞式烙口联合提脓药捻引流技术治疗乳腺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乳腺脓肿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火针洞式烙口联合提脓药捻引流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引流。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并观察两组换药次数、切口愈合时间、术后瘢痕面积、术后乳房美观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换药次数、切口愈合时间、术后瘢痕面积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无一例乳房外观改变及乳头歪斜,对照组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难治性癫痫患者脑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多药耐药基因1(MDR1)的表达情况、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收集9例难治性癫痫组手术切除脑组织标本及7例对照组脑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HIF-1α和MDR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HIF-1α与MDR1表达阳性率的相关性。结果:HIF-1α在难治性癫痫组脑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77.8%(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
期刊
【摘要】 目的:分析多发性子宫肌瘤腹腔镜改良剔除术与传统腹腔镜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多发性子宫肌瘤(4个≤肌瘤数目≤10个)患者42例,其中改良腹腔镜剔除术21例(A组),传统腹腔镜剔除术21例(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术后住院时间、肌瘤遗漏率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手术时间、肌瘤遗漏率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
期刊
【摘要】 目的:分析雄性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IS)大家系的AR突变效应。方法:从AIS患者外周血中将基因组DNA提取出来,以特异的引物聚合酶联反应(PCR)扩张雄激素受体(AR)基因,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扩增产物,将突变的外显子筛选出来,然后对其直接进行PCR产物测序。结果:所选取的8例人员中,有2例AIS患者缺失AR基因2号外显子,其余6例存在外显子电泳条带,经过基因测序,发现其符合正
期刊
【摘要】 目的:分析影响外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的因素,探讨保障护理安全对策。方法:选取60例外科护理人员和60例患者或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回收结果并应用计算机软件分析。结果:外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按程度大小排列依次为护士素质与能力、护理工作内部环境、临床工作场所、组织管理、患者、照护人员。结论:影响护理安全因素是多方面的,照护人员和患者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  【关键词】 护理安全; 影响因素; 对策 
期刊
【摘要】 目的:比较齐拉西酮与奥氮平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法,将8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分别使用齐拉西酮和奥氮平对照治疗8周,采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PANSS)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两组疗效相当,但齐拉西酮组较奥氮平组引起的不良反应更少,对患者的体重无显著性影响,不易引起嗜睡。结论:齐拉西酮是一种
期刊
【摘要】 目的:通过B超监测评价剖宫产再孕的孕妇在整个妊娠过程中剖宫产瘢痕处的形态改变,并评价最后的分娩结局。方法:应用阴道超声观察320例有剖宫产史并再次妊娠的妇女怀孕11~13周、19~21周以及32~34周时剖宫产瘢痕的变化,主要测量剖宫产瘢痕处子宫肌层的厚度变化。结果:在320例孕妇中,284例发现剖宫产瘢痕的宽度、长度及厚度均发生改变,比例达到88.7%, 瘢痕的长度和宽度明显增大,瘢痕
期刊
【摘要】 目的:调查本市乡镇医院放射护理现状,提高乡镇医院放射护理管理,规范各项护理操作、工作流程,保证护理安全与质量。方法:采用自制《放射护理现状调查问卷》,通过电邮、电话及现场调查16间乡镇医院放射科主任及护士22名,分析放射护理现状,提出改进措施。结果:被调查医院对放射护理的管理存在盲区,专科培训、急救意识及技能欠缺。结论:护理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放射护理的管理,放射科加强专科理论的学习及急救技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自锁式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采用自锁式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患者为观察组,43例采用加压钢板治疗的肱骨干骨折患者为对照组,将两组的HSS肩关节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愈合时间、内固定取出手术时间、并发症(医源性神经损伤)发生率作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的HSS肩关节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愈合时间、内固定取出手术时间、并发症(医源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