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世界的文化、习俗等各方面也在不断融合,新公共外交成为许多国家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关系中赢得发展的重要战略。当代图书馆作为公共知识交流的重要场所,理应担当起公共文化外交的重任。本文从当代图书馆发展的角度,分析当代图书馆新公共文化外交功能的培育路径
关键词:当代图书馆;新公共文化外交;公共知识交流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新的世界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世界各国的文化在不断的碰撞与融合,在此背景下,新公共文化外交成为众多国家在国际舞台中谋发展的重要战略。为获得更好的发展,我国也将新公共外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战略。当代图书馆为公共文化的交流提供了空间与知识理论的依据,可以说当代图书馆新公共文化外交功能的培育即是国家国家文化发展的要求,也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方向。
1培育当代图书馆新公共文化外交功能可行性分析
1.1为新公共文化外交提供空间
图书馆的存在就是为社会广大群众提供自由与免费阅读的空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图书馆在继承这一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就服务空间这一理论概念进行了创新与拓展,即出现了“第三空间的图书馆”这一概念,并对第三空间图书馆的概念进行了细分与补充,例如学习交流空间、社会创新空间等。简单来说,当代图书馆的空间服务功能正在逐渐的完善,并且出现了一些实质性的改变,从原来的以知识资源的服务为主到现在的用户服务为主,并且服务的范围也更加的广泛,服务的领域更加的公共化,从某种程度上,当代的图书馆已经具备了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
1.2为新公共文化外交提供知识体系
丰富的文献资料与完善的知识体系是图书馆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当代图书馆无疑在原有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也就是说能为用户提供更加完备与便利的知识服务,在原有的知识服务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知识交流论”,明确的指出了当代图书馆的“公共知识交流”这一功能。简单的进行概括,即当代图书馆已经具备为新公共文化外交提供知识交流体系的条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当代图书馆已经具备海量的信息资源,能够满足新公共文化外交中的所有的信息需求。
2当代图书馆新公共文化外交功能培育途径
2.1建立公共文化交流平台
图书馆是城市各阶层居民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对于城市原住居民来说需要经常的储备知识能量,对于外来居民以及外国友人来说更是了解城市信息、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场所。因此当代图书馆应该担当起国家新公共外交文化的重任,通过建立公共的文化交流平台,在城市中实现新公共外交中的文化外交。分析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速度来看,当代图书馆新公共文化外交平臺的建立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具有实际的条件,从图书馆的建设条件来说,建设资金充足,并且多数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已经实现了机器与智能化的管理;从客观的科技因素来说,近年来科技网络不断的发展,互联网已经得到了普及,因此当代图书馆理应建立起公共文化的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各类网络媒体,向城市中国内外的用户提供获取知识与信息的平台,并且在该平台中实现多国语言的翻译,让当代图书馆的公共文化交流实现国际化。
2.2兼容外来公共文化
在上文中已经提到过,图书馆是城市各阶层居民获得知识的重要场所,并且对国际一级社会中的各类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像在馆中包含的一些外国的经典读本以及文献资料,都会给外国的用户带去亲切感与归属感,因此当代图书馆对于新公共文化外交功能的培育,应该实现外来文化的兼容,例如承担或是主动邀请国外一些到访个人或团体到馆内参观与交流,让图书馆的工作人通过对外来友人的交流,了解一些国外的文化,开阔自己的国际视野,也提升自己从事外事工作的能力。其次也可以将中国的图书部馆真正的引出国门,对海外一些文化背景较为独立的图书馆捐赠中国的图书,与海外的图书馆建立联系,加强交流,实现中国文化与国外文化共同发展的目标。对于一些建设条件较为优秀的图书馆,也可以开办专门的文化交流项目,通过两国之间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实现对本国文化的学习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学习。例如当前我国对海内外的文化交流项目开展的较有影响的在多个海外国家创办的“孔夫子学院”,就推进了我国文化的传播,实现了文化的交流。
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图书馆充分具备国家新公共文化外交的功能,经济以及科技的发展为当代图书馆承担公共外交提供了基础的知识以及场所等的条件,新的时代背景又为当代图书馆承担公共外交提供了契机,因此当代图书馆新公共文化外交功能的培育,应以国家的文化建设为探索的中心,为国家的新公共外交战略服务,为我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栾娟,熊伟.当代图书馆新公共文化外交功能的培育路径与实施策略[J].图书馆论坛,2018,38(01):62-67+85.
[2]卢章平,苏文成.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质量与满意度实证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5,35(09):67-76.
[3]刘亚玲.人文化成——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的理性回归[J].图书馆建设,2014(09):7-10.
[4]陈幼华,陈进,郝雁.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活动实施模式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31(02):35-41.
(作者单位:重庆图书馆)
关键词:当代图书馆;新公共文化外交;公共知识交流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新的世界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世界各国的文化在不断的碰撞与融合,在此背景下,新公共文化外交成为众多国家在国际舞台中谋发展的重要战略。为获得更好的发展,我国也将新公共外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战略。当代图书馆为公共文化的交流提供了空间与知识理论的依据,可以说当代图书馆新公共文化外交功能的培育即是国家国家文化发展的要求,也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方向。
1培育当代图书馆新公共文化外交功能可行性分析
1.1为新公共文化外交提供空间
图书馆的存在就是为社会广大群众提供自由与免费阅读的空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图书馆在继承这一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就服务空间这一理论概念进行了创新与拓展,即出现了“第三空间的图书馆”这一概念,并对第三空间图书馆的概念进行了细分与补充,例如学习交流空间、社会创新空间等。简单来说,当代图书馆的空间服务功能正在逐渐的完善,并且出现了一些实质性的改变,从原来的以知识资源的服务为主到现在的用户服务为主,并且服务的范围也更加的广泛,服务的领域更加的公共化,从某种程度上,当代的图书馆已经具备了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
1.2为新公共文化外交提供知识体系
丰富的文献资料与完善的知识体系是图书馆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当代图书馆无疑在原有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也就是说能为用户提供更加完备与便利的知识服务,在原有的知识服务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知识交流论”,明确的指出了当代图书馆的“公共知识交流”这一功能。简单的进行概括,即当代图书馆已经具备为新公共文化外交提供知识交流体系的条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当代图书馆已经具备海量的信息资源,能够满足新公共文化外交中的所有的信息需求。
2当代图书馆新公共文化外交功能培育途径
2.1建立公共文化交流平台
图书馆是城市各阶层居民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对于城市原住居民来说需要经常的储备知识能量,对于外来居民以及外国友人来说更是了解城市信息、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场所。因此当代图书馆应该担当起国家新公共外交文化的重任,通过建立公共的文化交流平台,在城市中实现新公共外交中的文化外交。分析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速度来看,当代图书馆新公共文化外交平臺的建立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具有实际的条件,从图书馆的建设条件来说,建设资金充足,并且多数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已经实现了机器与智能化的管理;从客观的科技因素来说,近年来科技网络不断的发展,互联网已经得到了普及,因此当代图书馆理应建立起公共文化的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各类网络媒体,向城市中国内外的用户提供获取知识与信息的平台,并且在该平台中实现多国语言的翻译,让当代图书馆的公共文化交流实现国际化。
2.2兼容外来公共文化
在上文中已经提到过,图书馆是城市各阶层居民获得知识的重要场所,并且对国际一级社会中的各类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像在馆中包含的一些外国的经典读本以及文献资料,都会给外国的用户带去亲切感与归属感,因此当代图书馆对于新公共文化外交功能的培育,应该实现外来文化的兼容,例如承担或是主动邀请国外一些到访个人或团体到馆内参观与交流,让图书馆的工作人通过对外来友人的交流,了解一些国外的文化,开阔自己的国际视野,也提升自己从事外事工作的能力。其次也可以将中国的图书部馆真正的引出国门,对海外一些文化背景较为独立的图书馆捐赠中国的图书,与海外的图书馆建立联系,加强交流,实现中国文化与国外文化共同发展的目标。对于一些建设条件较为优秀的图书馆,也可以开办专门的文化交流项目,通过两国之间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实现对本国文化的学习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学习。例如当前我国对海内外的文化交流项目开展的较有影响的在多个海外国家创办的“孔夫子学院”,就推进了我国文化的传播,实现了文化的交流。
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图书馆充分具备国家新公共文化外交的功能,经济以及科技的发展为当代图书馆承担公共外交提供了基础的知识以及场所等的条件,新的时代背景又为当代图书馆承担公共外交提供了契机,因此当代图书馆新公共文化外交功能的培育,应以国家的文化建设为探索的中心,为国家的新公共外交战略服务,为我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栾娟,熊伟.当代图书馆新公共文化外交功能的培育路径与实施策略[J].图书馆论坛,2018,38(01):62-67+85.
[2]卢章平,苏文成.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质量与满意度实证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5,35(09):67-76.
[3]刘亚玲.人文化成——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的理性回归[J].图书馆建设,2014(09):7-10.
[4]陈幼华,陈进,郝雁.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活动实施模式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31(02):35-41.
(作者单位:重庆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