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tol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最重要的是语感。因此,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和阅读文本的语感能力,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首要任务。本文提出培养语感三步走——读、想和悟。
   【关键词】阅读语感读想悟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104-01
   何谓“语感”?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它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叶圣陶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况,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在语文学习中,脱离了“语感”的文章是苍白的。只有拥有丰富、深刻、敏锐、美妙的语感,才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这种直觉调入到作品中,这样一来,对言语的理解更加容易,感悟更加深刻。
   如何培养语感?
   (一)“读”
   “读”是在语感获得过程中最有效的方式。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自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可见,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性方法。
   首先要使学生具有激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感兴趣,有激情,才能读懂文章背后的故事。其次,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去读。教师泛读,配乐朗读,全班齐读,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文章中去,从而充分享受读书的快乐。再者,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体味,透过字表,调动主观情感积极参与,与作者脉搏共振,心随文跳,情随文动,才能读出每篇文章的动情之处,擦出耀眼的火花。
   我们在诵读李密的《陈情表》的时候,就不能像《记念刘和珍君》那篇文章一样。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大屠杀的惨象和卑劣的流言,让鲁迅忍无可忍。文章中充满了强烈的悲愤、痛斥和深沉的哀悼、惋惜。但李密不愿应诏为太子洗马,但又怕皇帝猜忌,为了不招致大逆不道的罪名,于是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表文。仅仅是为自己找借口,但文中所展现的却是真情,是对祖母的至孝的真情,也是这种真情,打动了皇帝,也打动了后世的读者。那我们在诵读的时候就不能有悲愤和痛斥,应该表现出如泣如诉的感人肺腑的诚恳和谦卑低下的含泪哀求。
   再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婉转与清新;鲁迅《拿来主义》的辛辣和嘲讽;杜甫《兵车行》的深沉与顿挫;李煜《虞美人》的细腻与悲哀……只有在诵读中才能逐渐体味作者蕴涵在文章中的深刻的道理,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想”
   只读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想象。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还具有弦外之意或者语外之音,特别是古诗文。因为作者都在追求主观与客观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艺术境界——意境。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统一,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一种和谐的境界。作者们经常使用想象的方法把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感情联系在一起,也会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让作品更加形象生动。《天净沙·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在词典上的解释能与词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前画上等号吗?这就需要我们发挥想想力去描述一幅秋景图,“枯藤”“老树”“西风”的荒凉与“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画面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漂泊天涯的游子那种睹物思乡、愁肠欲断的心情。而且老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仪器想学生展示意境相同的山水画,配上音乐,图文并茂,更有利于学生揣摩文章蕴涵的意境美。唐代的王维,他的作品被后世文人称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还有朱自清的散文,我们在理解诗歌和文章的时候,就需要我们根据作者所提供的只言片语或者蕴含特殊感情的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情怀,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只有让学生深切体味到文中的意境,再来诵读,边读边想,有“眼前景”联想到诗人“心中情”,精确地表达出文中的意味所在。学生经常被感染,那么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自主学习,并在探究实践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
   (三)“悟”
   一篇佳作,令人百读不厌,反复玩味,必定蕴涵着一定的哲理。而古人在诗文中经常不直接议论说理,而是让读者从他所描绘的景物中悟出某种哲理,从而得到某种精神上的乐趣。
   如赏析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要加以鉴赏,就必然涉及多思多悟。诗人因为“山重水复”而怀疑自己无路可走时,忽然看到前面“柳暗花明”处有一村庄,顿时就有豁然开朗之感,诗人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这不禁使人想到:我们在研究问题或者创业之初,经常处于迷茫之中,如果能够持之以恒地前行,忽然间就出现一些亮点,甚至会豁然开朗,发现一个从未有过的新天地。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抱有希望,也说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道理。这样富有哲理的诗歌不胜枚举。
   又如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门”、“墙”关不住、围不住的,即新事物是任何反对势力所无法阻挡的)、卞之琳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看风景”的人同时又是别人眼中的“风景”,“看”与“被看”是一种不断转换的关系)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多做引导,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多摸索与探究,由直观形象上升到理性认识,只有多思考,才能形成准确的认识,由少积多,语感自然已流淌在学生心中。
   如此一来,学生人格修养和审美情趣会大大提高,知识储备会大大增加,领悟鉴赏力不不断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整体提高。语感的培养与提高,会给学生带来这么多的好处,何乐而不为呢?“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为学生打开阅读的天窗,带他们走进语文世界感知无穷的魅力吧!
   参考文献:
   [1]《语文跟着感觉走》 宋晓萍 《中国校外教育》2008年8月20日
   [2]《如何培养语文教学中的语感》李继坤《中国校外教育》2008年8月20日
   [3]《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问题的新思考》陈亚新 《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2月5日
   [4]《论语文教学中的学生语感培养》 黄艺《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3月20日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改的出现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新鲜的血液。小学语文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改的精神,把新课改融入到实际教学中,让新课改真正的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60-02  新课改的出现为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把新课改的精神充分融入到教学实践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
期刊
【摘要】在倡导人文性教育的大背景下,当前的初中教育无论在改革还是创新的道路上都进行了诸多尝试,故处于新课改前沿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打造初中语文人文性课堂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中时刻把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质作为自己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在语文新课改的道路上提出新的想法。  【关键词】人文性初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期刊
【摘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家乡的物产多又多》是二年级的一个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师因地制宜的设计了教学活动,通过同学与同学交流,教师与同学之间交流的形式,分享了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成果,学生不但体验到在生活中探究学习的乐趣,而且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热爱的情感。  【关键词】因地制宜体验乐于探究自豪感  【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76-01  现代的孩子由于父母的期望高,“望子成龙”的心情导致很多家长只重视幼儿的智力开发,而忽视了品行教育,造成幼儿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任性等品行缺陷,这样“高智商低情商”的一代很难承载家庭的希望,更别说担负社会的重任。怎样培养一个具有良好品行,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人”,已成为我们现在教育一个
期刊
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受到系统误差影响而使性能急剧下降,因此稳健的波束形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回顾了稳健波束形成的模型及其算法,针对窄带和超宽带(UWB)模型,讨论了方向矢量有误差和数据快拍有限情况下的稳健波束形成: 1.针对自适应波束形成在假定期望信号的导向矢量和实际的导向矢量失配时性能急剧下降的问题,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基于导向矢量的不确定集(椭圆或球体集)作为约束条件和最差情况下的性能最优化等稳健波束形成技术,以上算法最后都归属于对角加载系列;第三章提
【摘要】明代士绅确立了完整的个体品质培育方法,其中非制度性方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其中的族谱作简要分析。【关键词】明代士绅 个体品德培育 非制度性方法 族谱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87-01  我国古代非常重视个体道德品质的培养,孟子就十分注重理想人格的塑造,提出了他推崇的理想人格:“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
期刊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广大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一门新设主干课程,是对广大高校学生实施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它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平台。在教学活动中,要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教师必须处理好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分析了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老师需要重点处理的几个关系问题。  【关键词】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层次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中离不开创新教育,只有把创新意识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才可能给语文教育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语文教学中构建个性化课堂,倡导个性化习作及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课堂充满着跳跃的音符,创造的活力。为此,本文特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如下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精神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
期刊
【摘要】有效教学越来越受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很多人都认识到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上好课,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要上好一堂课,其实功夫在课外,关键的是要在“备”字上下功夫——备好课。  【关键词】思想品德有效教学备好课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86-02  近几年来,有效教学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有效教学(effec
期刊
【摘要】语文课改走过十年,反观形形色色的观摩课层出不穷,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课时常会走入一个尴尬的境地:语文课堂成了色彩的拼盘,文化的展示,信息的“大杂烩”;不少语文老师把语文课上成了品德课,科学课,信息课等等;课堂上老师声嘶力竭,学生兴趣索然,课堂热闹非凡,一到动笔写作就江郎才尽。这真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到底语文课应该是怎样的,语文老师该做的是什么?应该给孩子留下什么?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