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学 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实践探索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omeo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需要用高的站位 和新的角度来解决当下思政课教学中所遇到的困境与问题。价值性和知识性是思政课的两种基本属性,但是在 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价值观弱化以及价值性与知识性相分离的现象。要实现思政课教学中价值性与知识性相 统一,就必须以价值主导思政课教学,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相互融合。同时,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价值引 领作用,使其坚定专业自信和价值自信,以情感为媒介构建积极的课堂文化,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教 学方法,从而提升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改革;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3-0107-03
  2019 年 3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 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 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 性。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 识传授之中。”这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功经验的 系统总结,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深刻揭示,为我们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开展铸魂育人提供了科学方 法论。从方法论上看,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有利 于解决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工具理性”的问题,可以 充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获得感。
  一、思政课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中存在的困境
  高校思政课兼具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特点,表明我们 在定位思政课的时候,应该从专业课的学科角度和政治 课的意识形态角度切入,不能有失偏颇。一方面,思政课 和其它专业课、通识课有共同的特点,作为知识性教育, 思政课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为支撑,着重把握 课程的整体性与逻辑性,在课堂教学中突出系统的知识 讲授。另一方面,思政课强调国家意识形态,目的是塑造 个人的价值体系,换言之,思政课的主旨就是进行政治 性、价值性的传导。但是,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 教学者可能会遇到一些困境,下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 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一)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观弱化
  面对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似乎更加推崇价值相对主义,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认为:社会中 存在的每一种价值都具有相对的合理性,价值比较没有 崇高之分,提倡价值多元化,甚至用所谓的“普世价值” 来削弱国家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基 础课”教学的始终,这意味着多元价值必然要服从主流 价值观的引导,但是我们却发现核心价值的一元性正在 被多元的价值所弱化。在“基础课”的教学中,有些老 师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尊重学生自主的价值选择。 比如,在道德教育的模块中,老师会讲授一些道德概念, 进而用一些道德案例或者设计一些道德情境来增加课程 的吸引力,但是对某个案例中应采取什么态度,站在什么 立场并没有给予明确的指向,甚至避而不谈。大学生正 是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存在着价值判断 和选择上的迷惑和不解,而价值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任 其自由形成和发展的,如果没有主导的核心价值,那么思 政课本身就会丧失其存在的意义。
  另外,还有一些老师将思政课等同于一般的知识传 授课程,只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价值引导,也就是用知 识稀释了价值的主导作用。从大环境来看,人们表现出 了对科学技术的崇拜和追求,必然导致工具理性盛行,有 些学校更关注以实用和有用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 式。在实用性育人目标的影响下,大学生中形成了一种 重视专业课,轻视思政课的普遍现象,甚至有学生认为学 习思政课只是为了拿到成绩,凑够学分。一些老师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被接受、被关注,一味地去勾画知识点,把 知识点的学习和期末考试直接挂钩,使思政课的教学内 容变成为考试服务,为取得学分而服务。试想一下在“基 础课”教学中,如果没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学生很有可 能成为单向度的人。
  (二)思政课教学中价值性与知识性相分离
  进一步看,思政课的价值性是其灵魂,不可丢。思政 课的知识性是其传导价值的载体,不可弃,可实际教学 中,经常出现两者相分离的情况,要么就是“去政治化”, 要么就是“泛政治化”,从而影响了思政课的有效性。思 政课从本质上来看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 意识形态背后就是价值观的塑造。但有一些人却是以一 般的知识范式来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基 础课”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视为一 般性的道德理论知识,保持价值中立,过度强调对不同道 德理论的认知。同时,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背景来 自于不同学科,在讲授“基础课”的过程中,对自己熟悉 的内容不断扩展,而对自己相对不熟悉的内容则是一笔 带过,“基础课”就变成了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法学等 专业课,缺少了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判断和马克思主义价 值观的引导,这也导致了“去政治化”,以至于“基础课” 中的人生理想、信仰、道德无所归依。
  另一方面,思政课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支 撑的,构筑思政课的学科知识体系,是以知识为载体来显 现价值,知识要体现学理中的系统性、逻辑性、可延伸性, 这样,价值的传递才有了根基,思政课才能区别于一般的 政治宣传。可仍然有人认为思政课最主要的是突出政治 性和意识形态,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学科,这就出现了 “泛政治化”倾向,大学生一听到思政课就将其与政治说 教联系在一起,从某种程度上看,挫傷了学生的学习好奇 心和积极性。
  二、思政课教学中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实践路径
  价值性与知识性统一于思政课教学之中,不仅是理 论方法上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教学的问题,也就是说, 价值性与知识性的有机融合必然要通过合理的教学实践 来实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价值目标,这 对思政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师要从思 政课的目标指向出发,以价值为主导原则,将价值性与知 识性相互渗透,教师作为最积极有力的引导者,要善于利 用课堂文化和深度教学将价值观寓于知识传授中,以认 知中的价值归依促使行为的养成。   (一)以价值主导思政课教学,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 的相互融合
  思政课作为一种有明确政治目的和社会主义意识形 态的教学实践活动,必然带有特定的政治立场,其主要目 的就是传递政治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是仅 仅作为传播知识的课程存在。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思 政课包含着价值教育和知识教育两种属性,它们不是平 等均分的关系,而是有着必然的主次之分,换言之,在两 者之间存在着主导性的因素,而思政课的本质自然是以 价值性为主导。试想一下,如果把思政课的价值性从中 抽离,将其看作是一种“价值无涉”的知识讲授,那就相 当于丢掉了思政课的内在本质,缺失了本质上的意义。
  从当前“基础课”的发展现状来看,课堂教学的改 革探索既要从课程的内涵方面进行提升,又要从外在的 角度进行延伸,这就要求课程既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 科的支撑,又要有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的涵养。毋庸置 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普遍的 价值共识,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价值追求。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贯穿于“基础课”整个课程体系 始终,目的是使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做合 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在“基础课” 教学中树立以价值为主导的原则,自然成为教学改革探 究的应有之义。当然,需要清楚地看到,“以价值为主导” 的思政课教学并不是说要丢弃知识,而是以知识为载体 来体现和传递价值,以知识传授为工具手段来引导大学 生健康合理价值观的形成。具体说来,“基础课”可以 侧重于从有关人生价值、理想信念、道德培养、法律意识 等方面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出发,将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 的价值追求融入到培育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 养中。另外,要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学科背景和具体需 求对授课内容的重点和深度不断进行调整,言下之意,教 材体系虽然是静态,但是必须转化为动态的教学体系,在 动态的教学体系中使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比如,对 于人文学科的学生而言,讲授知识要点要力求讲深讲透, 追溯历史底蕴到,深挖理论内涵,打通内在关联,以深厚 的学科理论承载价值,对于非文科学生则是要结合世情 国情,从当下社会热点着手进行学理解读,并突出价值引 导。
  (二)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
  要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的融合,就需要思政课教师 充分发挥应有的主导性作用和价值引领作用。习近平总 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 在教师,对教师提出“六个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 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以“六个要”为思政课教师的发展之路指明方向。另外, 我们从“六个要”的要求之中看到要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思政课教师首先需要坚定价值自信和专业自 信,然后以情感渲染创建积极的课堂文化,提升大学生对 思政课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1. 坚定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自信和价值自信 价值观的获得是一个需要得不断学习和培养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否实现,实现的好与坏,关键就在于教师。 思政课教师是否能在教学过程中自觉的渗透马克思主义 价值观,首先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知识体系有 着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基础。思政课教师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逻辑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去教导学生。一方面,要用马 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武装头脑,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的相关知识,只有掌握了“批判的武器”,才能在思政课 教学中真正用好“武器的批判”。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 要能够钻研教材和联系当下社会发展的实际,从教材中 去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并结合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讲清楚学生的困惑。比如在“基础 课”中第二章提出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如果不从 历史的梳理中讲清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那么就无从 去谈信仰的建立。
  其次,思政课教师的价值自信是以马克思主义信仰 为基础,对其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和价值理念要“真学”“真 懂”“真信”“真用”,从而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言传 身教的方式,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递给 学生。换言之,要增进大学生对我们党和国家的主流社 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规范的认同,思政课教师自己必 须先树立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这样才能实现学生 的“亲其师,信其道”。比如,“价值观自信”是“基础 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教师只有对自己所从 事的“基础课”教学这一工作的使命和责任有着深深的 自豪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现实基础和 道义力量具有高度的认同,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以自信的 姿态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2. 思政课教师要以情感为媒介构建积极的课堂文化 对于个体而言,从理性的、科学的认知到进行价值选 择和价值判断,其中的转化固然离不开情感的作用,从一 定意义来看,情感是促成两者转化的内在动力。比如在 “基础课”中会讲到很多道德规范,属于应然方面的理性 认知,即便学生对其中的道德规范已经了然于胸,也不一 定就会恪守这一道德规范,这是因为缺乏情感的渲染和内 化。所以,作为思政课教师对学生要有一种温暖的、融洽 的情感感染,通过这种情感媒介来建构积极的课堂文化。
  大学生具有强烈主体意识,他们勤于思考,乐于接受 新鲜事物。在信息化时代,变化日新月异,思政课教师在 以情感为媒介的基础上,也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比如情境教学、小组深度协作、混合式教学等方法,使思 政课课堂变的更具有吸引力。所以,思政课教师要从新 时代变化了的实际出发,根据当下大学生新的认知特点 和需求,努力使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课堂所呈现 出的知识和价值有内涵、有滋味、有情义,使学生的获得 感大幅提升。
  教师在“基础课”课堂中可以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 中国故事中深度挖掘内在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注重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联系,挖掘道德知识、法律 知识的内在意义和学生个体世界的联系,使大学生获得 对党和国家、对社会、对人生的更为深刻的认知和思考。 另外,在“基础课”中,无论是对人生青春之问的探讨, 还是对扣好人生扣子的解读,都需要走向“对话中心”, 在课堂中与教师、同学及自我进行平等对话,不断地对所 学知识进行理解和内化,由此生成新的个体化知识,从中 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结语
  基于高校思政课自身固有的本质属性和政治立场, 在实际思政课教学中,教师需要走出知识性与价值性相 分离的困境,以知识性为载体,以价值性为灵魂,寓价值 性于知识的传授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大学生对 于思政课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 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N]. 人民日报 ,2019-03-19.
  [2] [2]( 德 )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 本书编写组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M]. 北京 : 高等教 育出版社 ,2018.
  [4] 李德顺 . 价值论 [M].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5] 董朝霞 . 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论析[J]. 思想理论教育 ,2019(6).
  作者简介:赵珏(1986—),女,白族,云南腾冲人,玉溪师 范学院讲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 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王宝林)
其他文献
摘要: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坚实基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师生等工作任务更为繁重,需要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高质量完成学校各项工作,山东交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积极探索建设高校高质量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路径,其做法是:以师生需求为导向,充分调研学院党组织在日常服务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重新审视当前学院党组织的运行逻辑和功能,描绘以师
期刊
摘要:每位学者走上学术之路一般都会有自己的学术启蒙书,比如邓正来先生的《研究与反思:关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阅读这部书可能会给人至少两方面的启迪:一方面,研究文字应当是跟自己的生命相干的,而非干瘪的、令人乏味的;另一方面,研究者应当具有主体性,有自己的问题意识,而不应是老让人牵着鼻子走。领悟到这些,会让人在学术之路上徘徊、摸不着门道者产生灵魂革命般的深刻体验快感,终生受益。  关键词:《研
期刊
摘要:综合对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组织机构管理层调整的研究、“乡村建设”一词最早提出的考察、梁仲華任职及有关演讲文本的分析、梁漱溟执笔不同时期各组织旨趣以及形成的主观性格的考察,梁仲华作为该院第一任院长在现在的文本中未得到全面系统准确认识的原因在于历史文本的补偿性描述。历史文本的补偿性表述,意在提示其与现实的相关性,从现在已经形成的思想内容中借取权威,挪至他们对于单个自身以及他们在这一运动的更为广阔的
期刊
摘要:儒家文化是中越两国共通的文化因子。历史上,儒家文化对越南社会影响深远。今天,儒家文化作为一种潜藏的文化因子依然存在于越南社会之中,对越南人民的生活有着显现或者潜在的影响。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中越文化交流:①加强孔子学院建设,推进官方层面的儒学交流合作;②积极借助商贸、艺术、体育、图书、旅游、电影电视等双边合作平台,开展民间儒学交流合作;③加强中越教育交流,让更多越南青少年学习汉字和儒家文化
期刊
摘要:梳理美国高校尤其是哈佛大学的留学生接收政策,发现其受增加学校经济收入、培养外交盟友、传播美国价值观及意识形态的影响较大。美国哈佛大学留学生具体接收政策有如下特点:一是校方对学生的经济援助不受学习成绩影响;二是学生录取和评价以学术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标准;必须具有用英语快速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考核并不唯考试成绩,而是强调个人素质、各种才能和优点,由不同寻常的个性所形成的观点、以及利用现有资源
期刊
摘要:新疆医科大学选取该校2016级临床本硕和普通本科等8个民汉合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设计型实验。问卷调查和理论考试评估显示:设计型实验在该校民汉合班开展效果良好,实验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培养了动手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国语水平。从考试成绩结果看,微生物学成绩的及格率和最高分明显高于设计型实验改革前。关键词:民汉合班;微生物学;设计型实验;
期刊
摘要: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政治文献的英译在对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数字词在政治文献中属于高频词,也赋予独特的政治含义。以语义和交际翻译视角检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英译策略,发现其数字词以语义翻译为主、交际翻译为辅;前者在表达出语境语义的同时,还保留了原文的语言文化特色;后者则准确传达了原文的信息。两大翻译策略的有效使用,使译文准确、简洁,在译出了习主席语言风格特色的同时,还使中国
期刊
摘要:作为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产物,“朋克”一词走出音乐,被后过程考古学“借用”,用于彰显其“主张思想的开放而充满批判性,蔑视规则而崇尚个性”。后过程考古学可简单地概括为“一种将社会理论引入考古学中的考古学”,其反对实证主义者关于科学以及把理论与材料分开的观点,同时也对新考古学(即过程考古学)持批判态度;后过程考古学提出应当对科学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反思,并主张对个体与规范、结构与过程、意识
期刊
摘要: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则是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内容。当前,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中方教师重视专业不重视语言能力提升;办学主 体单位对中方教师重使用不重培养;外方教师重引进不重管理的问题。要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的国际化 建设,就必须提高教师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加强对外方教师的管理和服务,建立互动交流的机制、访学交流机制, 采取联
期刊
摘要:元朝建国之初,因战火、自然灾害以及蒙元贵族扩充草场等因素带来的流民问题得到了政府的重视, 忽必烈制定了多项举措来解决流民问题。其主要方式为:建立完善的仓储制度保障对流民的粮食供应;以赈粮、 免税等方式召集流民返乡复业;招收流民开辟荒田,安置无法返乡的流民。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救助 手段多具有临时性和随机性,加之腐败问题日趋严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流民问题。  关键词:元朝;忽必烈;流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