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自主探究学习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p2007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其实质是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学《掷一掷》时,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你来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摸到几号球呢?(教师摇晃盒内的球后,请一名学生闭眼睛摸一个,同时请学生们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几号球)生1:他摸到的是6号生2:不一定吧?他可能摸到2号,也可能摸到3号,生3:我看他说不定摸到的是4号或5号或6号,(学生猜后,教师让摸球的学生出示摸到的球,猜对的同学欢呼雀跃)师: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几号球吗?生1:不能,1号到6号都有可能被摸到,生2:6个球被摸到的机会是一样的,师: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号。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生1:多放几个6号球,生2:不行,要全部放6号球,师:为什么?生: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个球不是6号,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如果全部是6号,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对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对老师而言。他们没有去填“鸭子”,只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多种学习条件,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
  
  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和发现的载体,使每名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等,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使他们的手、眼、脑、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们剪下一个圆,师:同学们把你所剪下来的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动手操作)师: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些什么?生1:折痕相交一点,交点在圆的中心,生2:每条折痕一样长,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师: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很好,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表示,师:你们发现圆心把每条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是凭眼睛估计的,是否真的相等,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记下你所量的长度,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所量的数据,观察你们所量的数据,从你们所量的数据中,有没有发现规律?若有,这个规律是什么?生:有,相等,师:相等说明了什么?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师:你们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它们都相等吗?生:有无数条,都相等,……此小节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通过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自己发现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开放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而开放的课堂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哪吒……),水果(苹果、梨子、橘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摆放在一起,生2:摆放整齐,生3:把好玩的摆放在一起,好看的摆放在一起,好吃的摆放在一起,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人课题,开放课堂,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动手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各小组再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各小组动手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师:请大家想一想你们手中的东西,除了你现在这样分类以外,还可以怎么分类?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摆一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4~85的例1~3,练习十六的T1~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并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   2.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和安全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把“十”作为计数单位,在10的基础上一个个数到20,并了解1
刘一针,名仕平,字浩天,民国初年生人,居凤中城南仙居巷,是妙手神医刘一手之子。因自小耳濡目染父亲凭一手推拿绝技治病救人,遂心生敬意,又觉趣味无穷,便常去父亲的百草堂医馆见习父亲的“望闻问切”,也将其开方、司药、推拿之过程一一熟记于心。刘一手原本寄希望于儿子步入仕途,后见社会动荡,又见其喜好悬壶济世,他倒也开明,在儿子几年私塾又几年新学学习后,便任其辍学,终日陪伴在自己身边,将一身绝技悉心教授与他。
夏日的巴山,夜雨绵绵。四川省达州市一处老旧房屋内,两位九旬老人并肩坐在沙发上,翻看着发黄的相册。老阿姨突然伤感地说:“如果有一天我先‘走’了,就只剩你一个人看照片了……”老先生连忙哄她,两人像孩子一样手牵着手。  小屋不大,只有50余平方米,屋内陈设简单,一张沙发坐垫已深陷,旧电视机、旧茶几,见证着岁月的流逝。这就是两位老共产党员的家。  2020年2月13日,周永开、吴应明将10万元积蓄捐给武汉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曾经指出,“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种交往活动不同于一般人际交往,它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是一种双边活动,其活动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 具体来说,要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
《数学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构建课堂教学的整体框架时,要从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空、学习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开放式教学预设,为学生搭起合作的平台。那么,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该如何创造条件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合作交流精神呢?    一、创设平等的合作情境    新的数学课堂教学观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B-52“同溫层堡垒”轰炸机是美国一型八发动机远程战略轰炸机。它以可携带核弹、作战半径大、载弹量多、实战经验丰富著称。自1955年2月服役后,B-52轰炸机就一直担负着美国空军的战略打击任务,频频在战场上亮相。  为了保持飞行的稳定性,B-52战略轰炸机有一个两三层楼高的垂尾。高高的垂尾在飞机进机库的时候非常不方便,因此设计师就将它设计成了可折叠尾翼,必要的时候可以放倒。
M17是天空中明亮的发射星云之一,其中,最明亮的部分让人联想到湖面游动的天鹅,所以又被称为天鹅星云。M17位于人马座内,距离地球约5000光年,在良好的观测条件下肉眼可见。M17中的黑暗部分是由具有碳元素的尘埃粒子所组成的分子云,吸收背景星光所造成的。而其余不同颜色代表了星云中不同的元素所辐射的光线,红色来自硫,綠色来自氢,蓝色是由氧元素所发出的。
刚过六十岁的父母亲似乎一下子就老了。  去年,得了脑血栓的父亲再也下不了楼了。他整天窝在楼上,不是坐在客厅椅子上淌着口水看电视,就是在卧室里扶着墙,哆哆嗦嗦地挪动着笨拙的双腿。  年初,母亲的左腿莫名地痛了起来,看了多次大夫,也不见效。  母亲因此很少下楼遛弯了,她也和父亲一样,每天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楼上度过的。  我想把他们接到我家里,可他俩說什么也不同意。好在我住的地方离他们那儿就隔几条街,骑自
新教材编写的两个特点是:情境导入和问题驱动. 这种处理方式能够紧密贴近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同时也能回归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   然而,问题提出不一定非得从实际问题开始,实例分析不一定要从具体事例出发. 对于学生来说,熟知的数学知识也可以设计成问题起点,具体的数学事实也可以设计成问题情境.   笔者去年教“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时候,按照教材的顺序,想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抽象和
前些天上小学的女儿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2 2与2x2相等,而4 4与4x4却不相等呢?”当时,我就愣住了,一个小学生没有问这道数学题目怎么做,答案是什么,而是提出了一个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提问中能发现她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对新生答案的疑虑;同时,我反思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提出问题的学生少了很多,甚至连回答问题的热情也没有,如果也能做到有疑必问、敢问、敢为那该多好啊!    一、追本溯源,找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