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语言如何通达生活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012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爸爸在天上看我
  韩东
  九五年夏至那天爸爸在天上看我
  老方说他在为我担心
  爸爸,我无法看见你的目光
  但能回想起你的预言
  现在已经是九七年了,爸爸
  夏至已经过去,天气也已转凉
  你担心的灾难已经来过了,起了作用
  我因为爱而不能回避,爸爸,就像你
  为了爱我从死亡的沉默中苏醒,并借助于通灵的老方
  我因为爱被杀身死,变成一具行尸走肉
  再也回不到九五年的夏至了——那充满希望的日子
  爸爸,只有你知道,我希望的不过一场灾难
  这会儿我仿佛看见了你的目光,像冻结的雨
  爸爸,你在哀悼我吗?
  1980年代,以于坚、韩东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崛起,倡导回到日常生活的口语写作,将个体的生命体验与诗歌同构,旨在追求“反文化”“反崇高”以及“拒绝隐喻”的美学。韩东的诗歌创作始终保持着先锋性和实验性,带有一种哲理意味,《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等诗都体现出韩东作为新一代诗人所具有的独特的语言风格。他所标榜的“诗到语言为止”,是对当时盛行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解构,他将语言扎根在生命之中,通过语言的自然延续,指向自身乃至生活的真实存在。
  《爸爸在天上看我》以简单的语言表达某种复杂难言的情绪,不仅有五味杂陈的忧郁和感伤,还有深隐于心而无法根除的疼痛与无奈。这是显而易见的“韩东特色”,看似平淡无奇的语言,却显严密、细致,抛弃了夸张的抒情和模式化、概念化的枷锁,在节制与冷静中书写世俗经验,表达个体的内心情感与生存境遇。
  这是一首缅怀之诗,也是韩东个人的命运之歌。“九五年夏至那天爸爸在天上看我”,1995年夏至或许发生过某些重要事件,抑或是诗人在这个时段有过难忘的经历,当时的韩东辞去公职,成为了一名自由作家,而1990年代的诗歌也正处于沉寂状态。“爸爸在天上看我”说明爸爸已经去世,但他“以不在的方式仍然在那里”(韩东《爱真实就像爱虚无》)。于韩东而言,父亲依然存在,存在于另一个状态中。韩东曾说,“我是一个心中有父亲的人”,可见父亲对他而言的重要性。韩东的父亲是著名小说家,笔名方之。“老方说他在为我担心”,死去的人担心活着的人,说明当时辞职的韩东生存境况不佳,爸爸的担心,何尝不是诗人自己内心的挣扎。“爸爸,我无法看到你的目光/但能回想起你的预言”,用“爸爸”这一口语的称谓,符合对话的情景,更能体现诗人对父亲真切的怀念。父亲曾经是家庭坚实的臂膀,在对生存的忧虑中,诗人渴望看到父亲的目光,以获得心灵的安慰。尽管无法触及父亲的目光,但父亲曾经关于我的“预言”仍在耳畔。
  “现在已经是九七年了,爸爸”,从“九五年”至“九七年”的时间跳跃,省略了场景的呈现,但情感仍在延续,时间的空白指涉诗人对历史命运与生存现状的担忧。“夏至已经过去,天气也已转凉”,时令和天气的变化暗含着诗人对人间百态、世事炎凉的慨叹。
  “你担心的灾难已经来过了,起了作用”,诗人过去的反叛变成了灾难,“野心”与生存背道而驰,父亲曾经的“预言”变成了现实,诗人在情感的克制中以平静的语调叙述悲剧性的生存。“我因为爱而不能回避,爸爸,就像你/为了爱我从死亡的沉默中苏醒,并借助于通灵的老方”,诗人以爱之名为自己的选择做出合理的解释,并道出了爱的“宿命论”:一代又一代因“爱”重复着“不能回避”的悲剧。“死亡”与“苏醒”相对应,通过“陌生化”的语言表达直指真实的经验。“从死亡的沉默中苏醒”看似不合逻辑,但“借助通灵的老方”则完成了“苏醒”,实现了一场生死对话。
  “我因为爱被杀身死,变成一具行尸走肉”,诗人开始了肉体和精神的自我解剖。为了爱的存在,身体和灵魂都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个体的力量终究抵不过时代的洪流。诗人再次感伤时间:“再也回不到九五年的夏至了——那充满希望的日子”,这是对自我经验的一种否定,诗人在嘲讽自己过去的反叛,“希望”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最终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破灭。“爸爸,只有你知道,我希望的不过一場灾难”,“希望”与“灾难”构成张力,这是诗人在嘲弄“破碎”的生活,也暗示着诗人承认爸爸的“预言”,并屈从于无法调适的现实,其中夹杂着哀怨和懊悔。“这会儿我仿佛看见了你的目光,像冻结的雨”,诗人的情绪在此发生改变,不同于开始所表现的迷惘,从“无法看见你的目光”到“仿佛看见了”是诗人从反叛到回归,从怀疑到认同的心理变化,将“目光”比喻成“冻结的雨”,呈现出一幅清冷幽深的场景。这描写的不仅是父亲的目光,更是诗人此时的清醒与冷静,体现了一种更深沉的思考。“爸爸,你在哀悼我吗?”是诗人内心的悲悯,在历史与现实的压迫下,人的无能为力只能化成一声“哀悼”,这声哀悼是藏匿在苍凉背后的语言,叹尽现实众生的悲欢离合。
  这首诗仿佛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诗人呼喊了五次“爸爸”,每一次的重复都是一种情绪变化,传达出愈发深刻的命运感,被省略的事物在平实的语言中逐渐显现。整首诗的结构伴随着诗人的心理节奏逐渐强化,情感则在繁复的叙述中层层递进,昭示出诗人对个体生存和历史变迁的反思。韩东以决裂的姿态反叛崇高,拆解传统的抒情模式,强调诗歌的日常化书写,在包罗万象的“生活场”中遵循真实原则,以口语化的独白唤起生活的隐秘诗意和爱的真谛。
其他文献
就像郑敏先生谈到的,现代汉语诗歌的创作“始终面对一个语言精炼与诗语表达强度的问题”,擅写架构复杂的长诗的诗人当然值得尊敬,但是若“昧于简洁之道”的为长而长,则不免有诗意注水、铺陈粘滞的弊病。散皮写过长诗,不过即便是他那些较长的诗歌,在每一文句的构设上也是简洁凝练,意象紧凑而密集,旨趣玄远又熔铸生命观照,常给人言尽而意无穷之感。当他把这种实践专心用于短诗的经营时,则更见其以小博大、方寸中显大千的功夫
期刊
老专家王忠祥曾指出:“绿原文学生涯有‘四重奏’——第一乐章,诗文创作;第二乐章,文艺评论;第三乐章,翻译著作;第四乐章,编辑出版。”著名诗人沙克认为:解读与传播绿原的文化价值,必将是中国文坛的一种需要和必然。  绿原(1922—2009)原名刘仁甫,另有译名刘半九,精通英、俄、德、法语,是一位多栖文学家。20岁时即出版了诗集《童话》,被誉为中国诗坛神童。绿原自小学习英语,其大哥刘孝甫(年长19岁)
期刊
胡言乱语     在诗歌里,一个“正常人”是没有价值的,越是正常,他的思绪越是郁结——变得理性。因此,伟大的诗歌往往出现在童稚和疯子之口(或者至少可以说一个优秀的诗人必然有异于常人)。  “胡言乱语”必然让惯常的诗歌系统崩溃。“胡言乱语”本身是就对固有的语言的一种解构,它必然带来语言的陌生化和诸种可能性。因此在一个诗人真正进入诗歌时,他不可能是思绪牵着语言走,而是语言在指引着诗人——来自另一个
期刊
中国现代诗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借鉴西方文学理论与文化资源来表达自我的尴尬处境。究其根本,则是西方中心论、殖民主义意识形态还在潜在地制约中国学者的观念,使许多受西方文学理论滋养成长起来的学人难以摆脱思维的桎梏,从而导致中国现代诗学因袭西方话语、套用西方理论。著名文艺理论家张江用“强制阐释”这个概念来形容西方文学理论的霸权,即背离文本话语,消解文学指征,以求在立场和模式对文本和文学作符合论者主观意
期刊
一百年前,一八四四年三月三十日,法國伟大的抒情诗人保尔·魏尔伦诞生于梅斯城。今天,在我们紧张忙碌的日子里,在我们郑重严肃的氛围中,从我们取得的令人震惊的胜利这一角度来看,他因何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呢?  魏尔伦留下了关于其经历与见闻的笔记,这些笔记笔调鲜明,在主导精神和表达方式上,接近于勃洛克、里尔克、易卜生、契诃夫以及其他现代作家晚期的创作,同时也显示出,在它们与法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及俄国新兴
期刊
阳光中的向日葵  芒 克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阳光中的那棵向日葵了吗  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  而是把头转向身后  就好像是为了一口咬断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  你看到它了吗  你看到那棵昂着头  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  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  它的头即使是在没有太阳的时候  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  你看到那棵向日葵了吗  你应该走近它  你走近它便会发现  它脚下的那片
期刊
致影子  在诸佛村静寂的田园里,月亮独悬,星河沉默,我是安然的,静虚的,看得见自己,和自己的独影,也看得见头顶的独月或是群星。它们将光芒恩赐于我,而我并未能实现最大的空灵和澄明。  后来我离开诸佛村,去了城市。那些光芒驳杂变幻,不再单纯,不再像村里的任何一种光芒都是恩光,而是混杂着人造光和自然光,透出一些浮躁来。意外的是,我不止一次看到了自己的两个影子,在地面上浮动,带有一些惊惶。这是现实的我、心
期刊
蓟州集训营地。  一砍掉诗歌晦涩的枝杈,让文字的皮肤光滑并建议用水泊牌沐浴露  二脫掉流行歌曲俗气的衣服,露出五音高雅的肚脐眼  三拿下生辰纲,让一个人成为比尔盖茨  据G查证,因生辰纲失业的文艺界朋友,开始经营小刀什么的藏饰品  再就业繁荣了大宋经济  生辰纲内的东方之珠在一九九七年找回 历时百年  在这么长时间里,G呼风唤雨  也没能解决汉语在诺贝尔风刮来时节的旱情  推荐语  重构诗的疆域,
期刊
谈到新诗中“诗性”与“现实性”的问题,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纯诗”与“杂诗”的概念。的确,在中国新诗发展历程中,每当诗学追求游走于“纯诗”脉络之时,都是诗坛“诗味”最浓的时刻,而当推动文学发展的“内因”精致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时,作为诗歌发展的另一因素——“现实”,则成为新诗前进的“外部”推动力量。正是在这内因与外因的交互裹挾下,中国新诗走过了百年的沧桑历程。可以说,诗与现实、诗性与现实性的问题是解读新诗
期刊
一首诗如何开始,仿佛有很多说法。年纪相对青春时,我们通常会觉得,一首诗只有始于青春的冲动,才没有辜负诗的激情。诗会始于激情吗?如果诗始于激情,那么,合理的期待就是,诗会终于理智。这一心理过程,至少看起来很春华秋实。诗的激情,近乎春花的绽放;而表达的理智,则对应于沉甸甸的金色果实。很多时候,我们甚至倾向于一种本质的辨认:没有激情,就没有诗歌。至于何为诗的激情,它能否全然呈现在诗人的生命激情之中,似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