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合”到“融合”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uxte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晓明先生在《乌合的思想》序评中说,朱先生把文集取名为《乌合的思想》是出于谦逊,但是“乌合的思想”更体现出了这个文集的整体框构,朱先生追求的并非“大一统”的理论体系,也绝非是对西方文艺理论和中国文化思想的概括总结与整体探索,而是从个人的研究方向、研究兴趣为起点,对具有研究价值、对社会具有影响力的个体问题展开讨论和探索,而不是沉湎于理论文本的阐释和漫无边际的普遍化宏论。
  《乌合的思想》以“文学盛宴的邀请”“理论的诱惑”“雅俗和传媒的辩证”“思辨的长短句”和“历史的误读”五大标题,构建出了文集的框架,汇集了朱先生从青年学生时代初出茅庐的“风光之作”到中年成熟时期的“老辣文章”,其学术领域涉及文学批评、文艺理论、文化研究、历史人物等等。朱先生不是在五大标题的框架之下展开宏观巨论,而是从个别问题入手,以问题意识,探索和分析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的具体问题。朱先生在学术研究和写作中不去追求大题大作的宏大叙事,而是倡导“大题小做”或“小题大做”式的研究方法。在他看来,真正的理论大师“其实都在进行某种层次上的宏大叙事,但大师的令人自叹弗如的高妙之处,并不在他们时常会说出令人吃惊不明所以的警句睿语,而是在于他们逻辑推演时的滴水不漏的精耕细作功夫。而小题大做之所以是优秀但未必是天才的学者的不二选择,乃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毕竟保证了研究的知识确定性和质料具体性,因而也保证了基本的学术水准”。
  朱先生研究方法正体现出了奥卡姆剃刀(Occam’sRazor)的原则,即:若无必要,勿增实体。作为著名的唯名论者,奥卡姆以此反对实在论,认为没有必要在个别事物之外设立普遍的实体,因为这些实体既无逻辑自明性,又缺乏经验证据。朱先生让我们认识到,刻意构建理论体系,追求宏观大论可能是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的羁绊。这充分体现了朱先生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倚重批评实践与经验,理论研究注重经验,避免理论化、体系化,强调对个别作品的具体理解的人。
  虽然朱先生始终保持独立的治学态度,与主流热点问题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去追逐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的“时尚潮流”,但他也不会在当代具有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的话语中甘愿做“一只发出‘咕,咕’不祥叫声的池边青蛙”,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视野,探讨了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根本问题,在其文集中的《理论的诱惑》一辑中,他就涉及了以下问题:文艺学的思路、文艺学的逻辑出发点;文学批评参照系的再思考、文学经典化的可能性;艺术终结之后的艺术可能、跨语境视阈下的艺术终结论等等。不仅如此,我最为叹服的是,朱先生的文集表现出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大胆而又自信的学术批评精神。仅以《别一种媚俗:〈文化苦旅〉论》一文为例。朱先生通过对《文化苦旅》的文本细读和结构上的分析之后,尖锐地指出,余秋雨之所以走红,博得了某些批评家和大众读者的青睐和喝彩,成为书商追逐的宠物,是因为作者以滥情的语言和温情脉脉的感伤情调迎合了大众心理的某些低级趣味的需求。该书内容空洞,主题重复,“故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显然是一条流水生产线”,这种“僵化的三位一体话语模式与散文固有的自由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它在实质上也是与‘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大趋势背道而驰的”。朱先生断言,这种风靡一时的“时髦作品”不会有持久的艺术生命力。朱先生这种批判一代“鸿儒”,不随波逐流,敢于大胆陈述自己观点的学术风范,确实令人敬佩。
  朱先生对于背诵并不迷信。他自谦地承认自己是一个记性很差的人,像常人一样厌恶机械记忆,反对不分程度、方式和范围的背诵。他认为,当今社会并没有“以史为鉴”,吸取过去“破四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浩劫的教训,而是在以“发展经济,拉动消费”的口号下,展开了对传统文化的新一轮的强暴。在朱先生看来,这一切都与强大的文化保守主义的缺失所导致的。他质疑完全以西方的理念重构当代文化的极端做法,呼吁加强中国经典在民族教育体系中的合法性地位。在朱先生看来,古代文化经典或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道德立场和民族认同的思想资源,在倡导文化多元性的现代社会,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申辩文化经典存在权力的学术意识。因此,他提出了一个尖锐又迫切的问题:“中国古典文化经典是否可以为我们的道路选择,提供一个值得瞩目的选项呢?”
  《历史的误读》是朱先生在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之外,在典籍古书、野史笔记中另寻到的新欢,如孔子与子贡、蔡邕、韩愈和王安石等都是他所心仪的历史人物。朱先生避免学术研究僵硬的方法是,以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广泛阅读历史典籍、随笔和野史笔记,获得了贡布里希所说的“普通知识”,从这些“不过是一堆杂物的传闻”,或者“道听途说的知识”(hearsay knowledge)捕获到了零碎的“乌合的思想”继而与文艺理论和文化阐释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合成了“一个模糊的但却具体可感的感觉系统”,构筑起了自己的理论研究和写作领域。他在悠然怡然的阅读和泰然自得的写作中,摆脱了理论的羁绊,潇洒文字,恣意走笔,乐此不疲,收获颇丰。
  朱先生已进入不惑之年,他仍在自己的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乌合的思想”融合为成熟的学术思想。但是,朱先生的梦想还在继续着,而这种梦想也给我们这些已经略显苍老的学人以无限的憧憬与刺激。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张娟)
其他文献
作为最早在中国从事女性主义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的学者,荒林在这个领域已经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最近她又出版新书《日常生活价值重构》(北京大学出版社),专注于研究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这无疑是当代中国女性主义研究中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成果。  纵观中国的女性主义批评,或许有一点先天不足,因为没有经历过激进的女权主义社会运动的洗礼,几乎是从接受西方女权主义理论一步跨进女性主义批评。这里有两个概念经常纠缠在
期刊
奎迈·安东尼·阿皮亚(Kwame AnthonyAppiah)的《世界主义》可以说是在美国学术界激烈讨论的该话题下一本极富影响力的专著。在该书英文原版2006年出版前后十几年,一大批相关类似主题的著作及文章先后问世,例如MarthaNussbaum的《爱国主义与世界主义》(犘犪狋狉犻狅狋犻狊犿犪狀犱犆狅狊犿狅狆狅犾犻狋犪狀犻狊犿,1996),BruceRobbins及PhengCheah合编的《世
期刊
在马克思看来,人们运用语言、思考及分析生活状况的能力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环境。他含蓄地认为社会理论的目标在于用人类独一无二的能力去揭示那些带有压迫性的社会关系以及提出替代性的选择。20世纪中期,西方传媒产业进一步私有化进程的加剧促使部分学者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反观资本主义传播体系,进而深层透视其中的运作脉络及秘密。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强调一种与马克思资本主义分析相关联的内在力量,即一种由金钱驱动的市
期刊
时间:2013年5月21日  地点: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受访人:翟永明 中国当代著名诗人  参与人:谭光辉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陈佑松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段从学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刘永丽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谭光辉:翟老师,你好,我想先征求一下你的意见,我们这次访谈,你愿意以什么样的身份进入?  翟永明:当然还是以一个诗人的身份跟大家做一些交流。我觉得我就是这个身
期刊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1892-1950)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928年来华后开始从事中国题材的写作。作为支持中国红色革命的驻华外国记者,史沫特莱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文学意义。从文学角度来研究“政治人物”,显然并不讨巧。刘小莉的《史沫特莱与中国左翼文化》是国内第一本研究史沫特莱的专著。该书以史沫特莱的中国写作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史沫特莱写作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详尽考察,不仅厘清了史沫特莱书写中国、中国人的阶
期刊
无论如何,一部影响学界20余年的学术著作重版,总能提供给我们今天来重新审视它一番的契机。时代烟云推排消蚀,历史的沙浪冲刷,依然能见证有学术影响的著作历久弥新的思想生命,但也会因作品中的某些问题始终未引起足够注意而悬搁至今。  1986年,刘小枫的《诗化哲学》横空出世。这部热情谈论浪漫主义精神的哲学硕士论文,拉出了“从诗的本体论到本体论的诗”这条一直未引起重视的思想线索,才华横溢的著者以领先国内外同
期刊
一、“占有性个人主义”:  市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  C·B·麦克弗森一生出版的著作不多,但都掷地有声,其中尤以《占有性个人主义的政治理论》闻名于当代政治哲学界。该书初版于1962年,2011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再版。在全球经济依然被金融危机的阴影笼罩的当下,再版这本书可以说意味深长。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最近一轮金融危机以来,人们对于自撒切尔夫人和里根以来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和理论的当代历史从不同角度加以反
期刊
让鬼魂来担当小说的叙述者或主人公这种写法在小说史上并不鲜见,国外远有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近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中国古代则有魏晋志怪、唐宋传奇,当代则有美籍华裔作家伍慧明的《向我来》、莫言的《生死疲劳》等。对于信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不敬鬼神敬祖先”等的现实功利而又缺乏宗教意识的中国人来讲,鬼神叙述并未僭越他们的审美期待和审美习惯
期刊
在当今的中国出版界,在当今的中国图书市场,“童书”是一个“热词”。  童书,是中国出版一面旗帜。从出版格局看,童书是上升着的大众出版,全国580多家出版社,有520多家出版童书,并且,多家出版集团正在筹建童书出版子集团。从出版规模看,童书年出版品种4万多种,位居世界第二。从出版成长看,童书是中国出版的一支“领涨”力量,在2000年至2013年间,童书出版年年“领涨”全国图书出版,并且有10年以两位
期刊
席建彬教授寄来新著《文学意蕴中的结构诗学:现代诗性小说叙事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版),研究诗性小说的叙事,话题很有意思,也极为重要,这不能不引起我极大的兴趣。  众所周知,作为一种叙事文本,小说是讲故事的。福斯特说:“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不成为小说了。可见故事是一切小说不可或缺的最高要素。”([英]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苏炳文译,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23页)以史传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