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使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强调了审美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全新的教育观念,符合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同時也为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下我们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更多的注重实效性,强调“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淡化了对语言美的赏读,过于注重条分缕析而淡化了对结构美的领悟,过于注重固定化的授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悟。因此,笔者呼吁,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应重视审美教育方面的引领,以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审美情感
利用文言文中丰富多彩的审美因素,通过多种渠道,综合地、整体地对受教者施加影响,从而调动学生审美激情,产生审美体验,获得美的享受。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時可播放录像,通过一些辅助性媒介工具,创设审美情境。在教学中渲染审美气氛也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教者可以用生动形象、亲切感人的语言,或描述意趣横生的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人与事及景物,或者演示形象逼真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动作,而创造出一种审美情景。使学生处于情感感染之中,以情动情,引起共鸣,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当然,激发审美情感最主要的方式还得算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時候传达出来……。在反复的吟诵中,进入审美的知觉过程,感知文章声韵节奏的“力的模式”。进而领悟到文章的整体风格、作者的思想感情。各种美的模式也才能内化为学生表达思想感情的模式。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時,教师可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从中体会文章的美景、美情,把握文章的意旨。
二、充分发掘文言文教学的美的因素
任何一种美的存在,都不会是空洞的、虚无的,形式之美和内容之美总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惟其如此,真正的美才经得起時间大河的冲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却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熠熠生辉千古不朽的美丽篇章。任何一篇美文佳作,都是因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而深入人心、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因此,我们从事教学活动,毫无疑问的是要充分发掘蕴含其中的美的要素,让文字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 进入人物美的长廊。
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审美与审丑的过程中,为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哀乐,在共鸣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这是文言文教学应有的作用,也是其魅力所在。例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齐威王的形象,就很值得细细品味。通过这两人的语言、行为、的深入理解与讨论,学生才能深入准确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情感得到陶冶,审美得到提高。在这种分析中,学生的阅读活动是自主的,学生的审美活动是不受拘束的,因而也是生动的、有趣的。我们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进入人物美的长廊,我们必须做的是引领者,而决不是搬运工。当学生在阅读中为这些历史人物深感动、神采飞扬時,我们的教学,就已经走上了成功之路。
2 接受情感美的陶冶。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民族的文化遗产需要继承。文言文的教学是继承的途径之一。在浩瀚的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情感美犹如一朵朵浪花,常开不败,留香千载,不绝如缕。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陶冶。当然,这种美依靠的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主动的阅读,即在老师指导下的主动接受,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朱光潜论古诗词的鉴赏要学会“知人论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进作品,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更进一步,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范仲淹心系国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情感之美,闪烁着多么动人的光芒!
三、诱发审美体验,展开审美鉴赏
诱发审美体验,是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一环。诱导学生进行审美体的体验的最好方式,我认为莫过于驱谴想象和联想。通过想象再造课文中所描绘的形象,借助联想调动生活中积极的因素,从而进入作者的境界,充分感受作者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和思想之美。如在教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句時,让学生借助想象和联想,在自己的脑海中展示景象,仿佛看到了疾风席卷大地的情景和大雪纷飞随风飘舞的情况,又仿佛听到激荡于耳际的狂风怒吼声,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境界。这一感受基于生活的经验,吸收言语符号,通过联想参与,审美情感就越具体、生动、真切。应该说审美体验是审美鉴赏的基础,而文言文审美鉴赏则是文言文美育教学的理性因素相当突出的高层次活动。在文言作者的鉴赏过程中,鉴赏者必须注重语言色彩、韵味、音响、节奏的直观感受,注重词语的文与白、庄与谐,对语势的强与弱、缓与急,对文气的刚与柔、疏与密以及不同语言风格的体察,注重对语言组合规律的融会贯通的领悟,才能对文意准确破译,在真切感悟中理解美。如在教学《岳阳楼记》一文時,一方面为文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精神所折服,一方面又为它那优美而传神的语言而惊叹。文中集中笔墨描绘两幅画面,通过音响和色彩上的对比,将人物“悲”“喜”情感渲染烘托至及致。音响上的对比:一幅是雨的飘落声。风的怒吼声,浪涛的翻腾声,樯楫的断裂声,再和之以虎啸猿啼,多么险恶恐怖:另一幅则是风浪轻吟。沙鸥欢噪,渔歌应答,多么恬静、悠闲!色彩上的对比:一幅是黑沉的天,浑黄的浪,模糊的山,显得晦涩而阴冷:而另一幅则是碧空如洗,水草青青,待夜晚,月影如璧,波光如金,显得晴暖而亮丽。不仅如此,本文在谴词造句上和语言节奏上也美不胜收,如“衔远山,吞长江”,一“衔”一“吞”极写洞庭湖的宽阔和浩大,就连莽莽远山,滚滚江水亦不得不俯首听命。语言节奏,疾缓有致,参差错落的句式,读来如伏波在胸,抑扬顿挫。如此优美的佳作。怎能不令人动容,为之倾倒呢?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想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并投入自己的生活积累、审美经验,去鉴赏美,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补充和丰富。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及认知特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蕴藏的美,让学生去品味、去欣赏,接受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能够流传千古的独特魅力,切实落实新课标的理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得到陶冶。
一、创设情境,激发审美情感
利用文言文中丰富多彩的审美因素,通过多种渠道,综合地、整体地对受教者施加影响,从而调动学生审美激情,产生审美体验,获得美的享受。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時可播放录像,通过一些辅助性媒介工具,创设审美情境。在教学中渲染审美气氛也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教者可以用生动形象、亲切感人的语言,或描述意趣横生的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人与事及景物,或者演示形象逼真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动作,而创造出一种审美情景。使学生处于情感感染之中,以情动情,引起共鸣,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当然,激发审美情感最主要的方式还得算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時候传达出来……。在反复的吟诵中,进入审美的知觉过程,感知文章声韵节奏的“力的模式”。进而领悟到文章的整体风格、作者的思想感情。各种美的模式也才能内化为学生表达思想感情的模式。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時,教师可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从中体会文章的美景、美情,把握文章的意旨。
二、充分发掘文言文教学的美的因素
任何一种美的存在,都不会是空洞的、虚无的,形式之美和内容之美总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惟其如此,真正的美才经得起時间大河的冲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却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熠熠生辉千古不朽的美丽篇章。任何一篇美文佳作,都是因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而深入人心、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因此,我们从事教学活动,毫无疑问的是要充分发掘蕴含其中的美的要素,让文字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 进入人物美的长廊。
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审美与审丑的过程中,为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哀乐,在共鸣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这是文言文教学应有的作用,也是其魅力所在。例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齐威王的形象,就很值得细细品味。通过这两人的语言、行为、的深入理解与讨论,学生才能深入准确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情感得到陶冶,审美得到提高。在这种分析中,学生的阅读活动是自主的,学生的审美活动是不受拘束的,因而也是生动的、有趣的。我们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进入人物美的长廊,我们必须做的是引领者,而决不是搬运工。当学生在阅读中为这些历史人物深感动、神采飞扬時,我们的教学,就已经走上了成功之路。
2 接受情感美的陶冶。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民族的文化遗产需要继承。文言文的教学是继承的途径之一。在浩瀚的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情感美犹如一朵朵浪花,常开不败,留香千载,不绝如缕。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陶冶。当然,这种美依靠的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主动的阅读,即在老师指导下的主动接受,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朱光潜论古诗词的鉴赏要学会“知人论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进作品,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更进一步,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范仲淹心系国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情感之美,闪烁着多么动人的光芒!
三、诱发审美体验,展开审美鉴赏
诱发审美体验,是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一环。诱导学生进行审美体的体验的最好方式,我认为莫过于驱谴想象和联想。通过想象再造课文中所描绘的形象,借助联想调动生活中积极的因素,从而进入作者的境界,充分感受作者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和思想之美。如在教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句時,让学生借助想象和联想,在自己的脑海中展示景象,仿佛看到了疾风席卷大地的情景和大雪纷飞随风飘舞的情况,又仿佛听到激荡于耳际的狂风怒吼声,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境界。这一感受基于生活的经验,吸收言语符号,通过联想参与,审美情感就越具体、生动、真切。应该说审美体验是审美鉴赏的基础,而文言文审美鉴赏则是文言文美育教学的理性因素相当突出的高层次活动。在文言作者的鉴赏过程中,鉴赏者必须注重语言色彩、韵味、音响、节奏的直观感受,注重词语的文与白、庄与谐,对语势的强与弱、缓与急,对文气的刚与柔、疏与密以及不同语言风格的体察,注重对语言组合规律的融会贯通的领悟,才能对文意准确破译,在真切感悟中理解美。如在教学《岳阳楼记》一文時,一方面为文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精神所折服,一方面又为它那优美而传神的语言而惊叹。文中集中笔墨描绘两幅画面,通过音响和色彩上的对比,将人物“悲”“喜”情感渲染烘托至及致。音响上的对比:一幅是雨的飘落声。风的怒吼声,浪涛的翻腾声,樯楫的断裂声,再和之以虎啸猿啼,多么险恶恐怖:另一幅则是风浪轻吟。沙鸥欢噪,渔歌应答,多么恬静、悠闲!色彩上的对比:一幅是黑沉的天,浑黄的浪,模糊的山,显得晦涩而阴冷:而另一幅则是碧空如洗,水草青青,待夜晚,月影如璧,波光如金,显得晴暖而亮丽。不仅如此,本文在谴词造句上和语言节奏上也美不胜收,如“衔远山,吞长江”,一“衔”一“吞”极写洞庭湖的宽阔和浩大,就连莽莽远山,滚滚江水亦不得不俯首听命。语言节奏,疾缓有致,参差错落的句式,读来如伏波在胸,抑扬顿挫。如此优美的佳作。怎能不令人动容,为之倾倒呢?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想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并投入自己的生活积累、审美经验,去鉴赏美,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补充和丰富。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及认知特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蕴藏的美,让学生去品味、去欣赏,接受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能够流传千古的独特魅力,切实落实新课标的理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得到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