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愉情移情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p172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倡导绿色理念,呼唤有效课堂,主张让孩子们在绿意盎然、勃发着生机与活力的空间里,充分舒展身心、放飞灵性,从而真正的实现生命的价值。那么,如何为学生打造广袤丰盈、灵动韵致的有效空间呢?笔者认为,主要应以“情”为突破口,再辅以教师各种因势利导,开合有度的调控,定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应并使学生的活力与潜能在这片有效空间中不断地焕发出光彩、不断地纵深延续。
  一、激情,让语文课堂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有效空间
  作为课堂的参与者,老师抑或学生,若能将自己完全的、投入地置身其中,激情四射,就一定能使教学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营造出一片绿意盎然、灵动自主的空间,从而构建有效和谐课堂。
  1、倾己身心,物我两忘。
  作为引导者,教师首先要拥有饱满的激情,将自己的身心完全溶于课堂的生成、开放中,与文本、与学生同喜、同乐、同悲、同苦,才能不断的引领、感染、带动着学生,同时与学生的情感不断的碰撞、燃烧,形成和谐共振并相辅相成。
  2、巧引善变,互动激情。
  苏霍姆琳斯基指出:“如果老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富于变化,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情绪区”,让他们在不停的互动中引起需求、迸发活力,以便于更好的促进教学效果。
  二、愉情,让语文课堂成为流溢和谐与韵致的有效空间
  语文课改倡导学生“在灵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有效语文课堂则更应通过情感营造诗意流淌、个性舒展的空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生动有致的体验过程中,于无声处、有效地将知识内化吸收,从而建构自己的绿色精神家园。
  1、读中愉情,领悟韵味。
  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细节,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铭心的。许多美文只有让学生充分以不同形式的朗读,才能真正明白其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韵味,获得怡然的审美体验,从而更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
  2、演中愉情,内化语言。
  表演能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能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感受课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在轻松自然、不知不觉中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写中愉情,升华认知。
  课堂上,除了读演,教者若设计的巧妙,善于引导,可以让学生在开放性强、趣味性浓的读写结合中,获得愉悦、张扬情感,并将自己对课文内容、主题思想的认识和自己人生的体验相融合,从而生成充满活力的语言,不断的提高升华认知。
  三、移情,让语文课堂在动态生成中拓展有效空间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学生撑起一片自由的绿色天空,课堂中预制和生成、有限和无限、确定和不确定交互并存着,学生在动态中学习语文,在生成中获取发展。这一段的学习经历将可能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生命质量。因此,有效语文课堂的价值,也便在于能充分营造可发展空间,引领学生体验情感、储存智慧、在迁移深化中为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有力保障。
  1、把握契机,在有效生成中促进发展。
  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过程,学生又是有生命的个体,有限与无限、偶然与随机性无处不在。如何让学习性课堂变成有效生成性课堂,让师生、生生、文本在互动碰撞、纵横交流中生成课堂教学中无法预约的精彩,让学生的思想在广袤的天空中飞向澄明之境,这便要求教师能拥有高超的教学调控艺术,善于捕捉课堂中最好的契机,在师生、文本对话中作深度延伸,生成有价值的探究主题。
  2、整合资源,在立人、学文中迁移发展。
  新课程提出的“语文素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把立人和学文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整体的人的发展思想。作为教师只有建构出开放性、浸润性的人文环境、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资源整合等方式手段,才能将学生内心最美的东西、感受、需求激发出来,从而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由此可见,我们只要充分运用我们的情感与智慧,让学生欢悦、投入、主动地走进课堂、走进文本,在生命的律动中不断地构建、完善、丰盈自己,在起点与未來之间作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就一定能打造出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有效语文教学空间。
  【作者单位:昆山市周市镇永平小学
其他文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受千百年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在课堂教学中从形式回归到不以学生为中心,凡事从自己出发,或者独霸课堂,自己说了算;或者质疑问难后,仍然回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答案上……一切都由老师唱主角,课堂成了老师表演的地方,而这样的课堂显然束缚了学生想飞的翅膀,给学生的能力发展带来许多的遗憾。所以把时间还给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以自由翱翔的
俗话说:“知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笔者认为不论是学习哪门知识,最终都要将其反馈于生活。但是在传统小学美术课堂中,我们却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不喜欢美术,觉得学习美术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没有太大的帮助,并认为美术课就是自娱自乐的课。在这种心理的带动下,试问他们又如何能学好美术呢?针对此,倘若我们将大自然融入到美术课堂中,让学生在课堂中与大自然亲密“相拥”,这样不但可以打破常规教学所存在的局限性,
班级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小学生接受知识、掌握技能、养成健全的人格、形成思想观念的主要阵地。特别是对启蒙教育的小学生来说,要把一个个顽童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少年,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因为小学班级文化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思想境界的拓展、文化修养的提升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将以班级物质文化、班级行为文化为基础,浅谈班级文化建设的改进策略。  一、班级物质文
主题:  《品德与社会》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活动课程,针对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文本阅读理解转变为主题综合实践探究,是实现《品德与社会》教学优化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载体入手,依据课程的本质特征,建构品德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的实践体验活动,使品德教学在课后进一步达到优效。  教学片断:  《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是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苏教版)第三单元中的第三课。全文共可以分
美国音乐家莫塞尔所说:“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我们的音乐课堂教育,就是为了让幼儿能成为音乐的“知音”,音乐的“消费者”、“享用者”。既然音乐欣赏在音乐教育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来加强音乐欣赏教学。  一、引导幼儿自主成为音乐欣赏主体  (一)“听”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关键。  1、提问法——是在听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幼
一、运用情景激趣,丰富教学方法,聆听感受音乐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聆听声音始终是音乐课堂的主要内容。而运用情景法是小学音乐课堂最常用的。  1、悬念导入主题情景  生动形象的设置悬念是启动学生激情的添加剂,它可以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从而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加快学生理解音乐的过程,使其如临其境,尽情参与。例:教学《青蛙找家》时,教师首先用童话般的语言描述小青蛙四处奔波,一会儿捉害虫,一会儿嬉戏玩
随着教育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日益广泛。电教媒体以其生动的形式,强大的容量,互动的特性,丰富了语文内容的感性天地,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依据教材内容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能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最终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一、运用电教媒体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新教材的兴趣”
中国画是个与西方绘画区别甚大的绘画体系,中国画是那种“释”、“道”、“儒”相统一的文人画,更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很长一段时间,关于中国画的讨论一直没有间断,有人认为“中国画已不适合时代潮流”,而应抛弃传统笔墨和诗书题款形式,将其“送进博物馆”;也有人指出中国画要想有所发展,可只保留其意境要求或白当黑的布局特色,甚至只剩宣纸水墨的材料,再嫁接西方现代绘画的造型、色彩、构图等绘画元素。现实中的中国画画
“解放眼睛,使他们能看;  解放双手,使他们能干;  解放头脑,使他们能想;  解放嘴巴,使他们能谈;  解放空间,使他们能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获取知识;  解放时间,使他们有时间从容消化所学、从容思考所学。”   ——陶行知  先生的话折射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其内涵从旧有的单纯强调学生的思想解放或行为解放直接提升到对学生的主体性解放和生命的解放。不得不佩服先生对教育的高瞻远瞩,在新课程改革日益
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回归儿童真实的生命活动之中。对于儿童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对他有意义的、真正的生活;对于品德教学来说,只有引导儿童关注和“实践”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意义的教学,只有引导儿童学习和学会创造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效的教学。因此,《品德与生活》课必须立足于儿童的生活,与他们的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相联系。  一、走近生活,在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