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在大多数学生眼里,就是常识课,学不学习都无所谓,自然也就不重视品德与社会课了。要想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得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参与的欲望,让他们“动”起来。
一、课前搜集资料,使教学内容充实起来
品德与社会内容大多很简短,学生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很难产生兴趣。如果要让学生产生兴趣,课前就得要求他们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比如,学习《至圣先师孔子》一文前,要求学生或调查访问,或阅读书籍报刊,或上网查寻等多种方法,收集有关孔子的材料。由于课前学生“动”起来了,还真的收集了不少。上课时,学生们有的讲述孔子的生平、孔子的成就;有的介绍孔子的儒家思想以“仁”为主;有的谈到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孔子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还有的上台播放课件:孔子的儒家思想、教育思想历经了两千多年的风雨,仍然影响着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孔子不仅影响着中国,还对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孔子学院、孔子雕像等等。大家的精彩发言,极大地充实了课本内容,学生们感觉孔子好像穿越时空站在面前似的,从心眼里为拥有这样一位至圣先师而感到无比的骄傲、无比的自豪。课堂气氛自然相当活跃,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整合學科资源,使教学内容丰满起来
在教品德与社会过程中,我发现课本内容与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中,如能巧妙地将它们加以整合,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学习六年级上册《为了中华之崛起》这一单元时,在讲到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可以联系语文学科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回忆并背诵语文课本中的《七律·长征》,这是毛主席在长征胜利结束后,写下的让人荡气回肠的诗歌,全诗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生情感的大门被打开了,学生都“动”起来了,马上联系起《狼牙上五壮士》、《金色的鱼钩》等其他课文。在此基础上,我运用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等形式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学生从中懂得了正是由于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新中国,也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内容与语文学科巧妙嫁接,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学习六上《腾飞的祖国》这一单元时,我让学生结合美术课,画一画家乡的巨大变化;还与“奋发向上 崇德向善”全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联系起来,调动大家的学习热情。
三、联系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鲜活起来
新课程标准向我们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因此,教学品德与社会时,我常常联系学生生活,让教学内容鲜活起来。例如学习《科技是把双刃剑》这一单元时,学生们知道了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人们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也会发现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新问题。这一话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学生有话可说:洗衣机、电饭锅的普及,许多妇女从繁重的家务中解放了出来,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工作;电冰箱走进寻常百姓之家,人们不再为食物不能储存,容易腐烂而担心;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学生们还联系实际谈到: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农药还具有一定毒性,如果长期食用使用过农药的农产品,可能会引起中毒;电脑、手机、电视都有辐射作用,长期看电视、玩手机及电脑,会给视力和身体带来伤害,尤其是学生如果上瘾的话,学习会一塌糊涂,严重的甚至会贻误终身等等。很显然,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的确给人类带来方便、快捷;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科技是把双刃剑,它同样给人类带来诸多麻烦。通过学习,学生懂得了科技的快速发展固然可喜,但是我们还要看到科技带来的副作用,要将其副作用降到最小,才能让科技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由于事关我们的日常生活,学生们兴味盎然,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对课文的兴趣。
学习《至圣先师孔子》这课时,我还让学生联系平时学习、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运用到孔子的哪些名言,学生以往的经验被重新唤醒,“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耳熟能详的孔子名言,在教室里回荡起来。学生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思想,仍然指导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孔子真不愧为至圣先师。
诚然,仅仅满足于学生动起来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让学生眼耳口手脑并用,全方位体验教学内容,切切实实地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参与意识。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店埠学区中心学校)
一、课前搜集资料,使教学内容充实起来
品德与社会内容大多很简短,学生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很难产生兴趣。如果要让学生产生兴趣,课前就得要求他们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比如,学习《至圣先师孔子》一文前,要求学生或调查访问,或阅读书籍报刊,或上网查寻等多种方法,收集有关孔子的材料。由于课前学生“动”起来了,还真的收集了不少。上课时,学生们有的讲述孔子的生平、孔子的成就;有的介绍孔子的儒家思想以“仁”为主;有的谈到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孔子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还有的上台播放课件:孔子的儒家思想、教育思想历经了两千多年的风雨,仍然影响着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孔子不仅影响着中国,还对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孔子学院、孔子雕像等等。大家的精彩发言,极大地充实了课本内容,学生们感觉孔子好像穿越时空站在面前似的,从心眼里为拥有这样一位至圣先师而感到无比的骄傲、无比的自豪。课堂气氛自然相当活跃,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整合學科资源,使教学内容丰满起来
在教品德与社会过程中,我发现课本内容与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中,如能巧妙地将它们加以整合,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学习六年级上册《为了中华之崛起》这一单元时,在讲到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可以联系语文学科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回忆并背诵语文课本中的《七律·长征》,这是毛主席在长征胜利结束后,写下的让人荡气回肠的诗歌,全诗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生情感的大门被打开了,学生都“动”起来了,马上联系起《狼牙上五壮士》、《金色的鱼钩》等其他课文。在此基础上,我运用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等形式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学生从中懂得了正是由于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新中国,也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内容与语文学科巧妙嫁接,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学习六上《腾飞的祖国》这一单元时,我让学生结合美术课,画一画家乡的巨大变化;还与“奋发向上 崇德向善”全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联系起来,调动大家的学习热情。
三、联系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鲜活起来
新课程标准向我们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因此,教学品德与社会时,我常常联系学生生活,让教学内容鲜活起来。例如学习《科技是把双刃剑》这一单元时,学生们知道了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人们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也会发现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新问题。这一话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学生有话可说:洗衣机、电饭锅的普及,许多妇女从繁重的家务中解放了出来,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工作;电冰箱走进寻常百姓之家,人们不再为食物不能储存,容易腐烂而担心;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学生们还联系实际谈到: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农药还具有一定毒性,如果长期食用使用过农药的农产品,可能会引起中毒;电脑、手机、电视都有辐射作用,长期看电视、玩手机及电脑,会给视力和身体带来伤害,尤其是学生如果上瘾的话,学习会一塌糊涂,严重的甚至会贻误终身等等。很显然,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的确给人类带来方便、快捷;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科技是把双刃剑,它同样给人类带来诸多麻烦。通过学习,学生懂得了科技的快速发展固然可喜,但是我们还要看到科技带来的副作用,要将其副作用降到最小,才能让科技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由于事关我们的日常生活,学生们兴味盎然,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对课文的兴趣。
学习《至圣先师孔子》这课时,我还让学生联系平时学习、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运用到孔子的哪些名言,学生以往的经验被重新唤醒,“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耳熟能详的孔子名言,在教室里回荡起来。学生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思想,仍然指导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孔子真不愧为至圣先师。
诚然,仅仅满足于学生动起来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让学生眼耳口手脑并用,全方位体验教学内容,切切实实地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参与意识。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店埠学区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