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第10届华赛评委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pse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识尤里·科济列夫(Yuri Kozyrev)是在2011年11月,我们在开罗解放广场采访示威时相遇。没想到再次见面是在北京,他被第10届华赛组委会邀请,担任比赛评委。
  这位俄罗斯的传奇摄影记者,几乎目击了25年来这个世界所发生的种种惊世骇俗的变革。自1990年代开始,他用相机记录苏联的衰亡和东欧的巨变;2001年起,尤里把镜头对准更多国际热点新闻,先是“9·11”,继而前往阿富汗;从2002年至2009年,作为《时代》杂志签约摄影师,他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抵达伊拉克,并在此地定居7年;2011年,他又开始关注在巴林、也门、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等国发生的动荡。他的作品《利比亚革命之路》为他赢得无数掌声,也让他跻身世界上顶尖战地摄影记者行列。同时,他也获得过包括“荷赛”、POYi、ICP终身成就奖等国际新闻摄影的最高荣誉。
  能不能先和我们分享一下第一次担任华赛评委的感受?
  尤里:是的,这是我第一次担任华赛评委,但在此之前,我有担任其他摄影比赛评委的经历。我担任过3届“荷赛”的评委,起初还是用冲洗出来的照片进行评选,大家围着照片进行讨论。大概是在2000年,“荷赛”评选进入数码时代,人们拍摄数码照片,并通过互联网进行投稿参赛,评委们也开始在电子屏幕上对参赛作品进行评选。我记得第一次通过大屏幕评选作品时那种奇怪的感觉,因为此前你可以用手触摸到摄影师的作品,可以把它们捧在手里,大家围着这些实体照片,从不同的角度观看,进行讨论。除了担任国际摄影比赛评委,我还多次担任俄罗斯和欧洲地区摄影比赛评委。总的来说,我做评委的经验还是很丰富的。我在担任过这么多次比赛评委后发现,评委会主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到黄文女士(本届华赛评委会主席),一直以来她都令我非常尊敬。我们都知道,评委会主席是个苦差事,你需要有耐心,需要做很多额外的工作。但是人们会因此尊重你的工作。我个人很支持各种形式的摄影比赛,因为这对摄影师很重要。但我要说的是,摄影师参加摄影比赛的目的不是为了去得奖,或者让自己出名,而应该把参加比赛当做对自己过去一年工作的总结——需要梳理自己过去一年的作品,从中选出想展示给评委的作品。摄影比赛有截稿期限,可以逼着你去总结自己的工作。
  请谈谈你对这次华赛参赛作品质量的看法?
  尤里:我觉得这次有很多优秀的摄影作品。华赛是世界性的摄影比赛,不是地区性或者中国国内的。所以,我们看到有很多中国境外的摄影师投稿。当然,这无疑是对中国摄影师的巨大挑战。对于评委来说,这也是挑战,因为我们要在这么多优秀作品中选出最好的照片。不仅仅是华赛,在“荷赛”和POYi评选时,评委们也会有这种选择困难,因为在有些类别里好照片实在太多了。但是,在今年华赛,我很惊讶为什么没有太多摄影师去关注传统文化题材。从一个摄影师的角度出发,有些国家充满着文化类题材,比如中国,我认为居住在中国是件很奢侈的事儿,因为这里有太多关于传统文化的题材值得挖掘。
  最终获奖的作品里有没有您个人比较喜欢的?
  尤里:最后的获奖作品中有几组我都很喜欢。他们当中有些已经在其他摄影比赛中得过奖,比如戈兰(Goran Tomasevic)在叙利亚拍摄的那组照片。我和戈兰是朋友,所以评选时我一眼就能凭拍摄风格认出是他的照片。我很为他的工作感到担心,因为他距离冲突现场太近了。在叙利亚的照片中,你能看出他是多么靠近战斗现场,这也是他的特殊之处。戈兰把自己置于如此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尝试在正确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为此赢得了很多同行的尊敬。评选中,在讨论叙利亚这组照片时,有些评委认为,叙利亚战争已经算是老故事了,每次比赛都是这类照片,人们奔跑、寻找掩护、射击等等。但是,我认为摄影师拍摄这些照片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这世界上还有人在饱受战争的煎熬。必须有人去记录战争,用照片去提醒,当人们在一个高雅的咖啡厅享用自己的卡布奇诺时,世界上另一个角落正有人因为战争失去生命。这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不幸的是,去年人类经历了太多灾难。我觉得当评委还有一点优势,你认为你全年都在跟进新闻,但是在评选照片时才会发现,其实你错过了很多新闻。不过借助评选,你可以看到过去一年所有重大新闻事件中最好的照片。这届华赛,我很高兴看到有很多优秀的俄罗斯摄影师参赛,他们提交的作品也非常优秀。我很诧异作为一个俄罗斯人,我对他们拍摄的很多题材闻所未闻。通过学习他们的照片,我对俄罗斯有了新的认识。所以,我们身边可以拍的题材其实很多。你可以选择去拍某个重大题材,但一定要注意拍摄的方式,要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去表现。
  在评选过程中,有评委认为“战争类”照片应该作为单独类别,不应再同“灾难类”照片一起评选,因为这两种类型照片的评选标准应该有所区别,你对这种观点持什么态度?
  尤里:战地摄影其实很枯燥,大部分时间你都在无聊中等待,等待“坏事情”发生。但是当不测真正发生时,你需要迅速应对。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职业,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训练和经验的积累,不仅仅是在现场拍照那么简单,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你需要迅速做出决定,是去帮助他人,还是做你的本职工作。在战争中,人们会死去,会受伤,摄影师必须第一时间做出自己的选择。就我个人经验而言,战地摄影是件非常细致的工作。但是我认为这个评委说的没错,战争类照片应该被单分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类别。而且我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如果战争类照片单独成为一个类别,没有人会在这个类别中获奖,因为那时世界上将不再有战争。
其他文献
第10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简称华赛)的评选结果于4月15日在北京揭晓。这个目前国内最重要的新闻摄影比赛的评委们,在一轮又一轮的5秒计时中,从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0多名摄影记者和摄影师的3万余幅作品中,选出了他们最认同的作品。  这场规格堪称国际一流标准的影赛所聘请的评委、设置的评选流程、奖项分布也与“荷赛”“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摄影奖”等大奖类似。在初选之后——专业图片社的影像从业人员筛
期刊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南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一个人种混杂的殖民国家成为了现在这个文化多元的“彩虹国度”。在1948至1994年之间,南非实施种族隔离政策,黑人社区和白人社区被隔离开,政府对黑人和其他(非白人)种族的公民进行了严格的权利限制。直到1990年,在监狱里度过了27年的纳尔逊 ·曼德拉(Nelson Mandela)被释放出来,并在1994年成为了南非第一位黑人总  统,黑人们的权利才逐
期刊
自1888 年美国柯达公司推出第一台批量生产的民用相机以来,近130年来世界各国推出了成千上万种不同种类、型号的相机,其中不乏奇特产品。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一种独特的利用重力控制快门速度的英国产相机Purma。  Purma相机的历史  1935年,英国人Tom Purvis和Alfred C Mayo在伦敦成立了Purma相机公司(Purma Cameras Ltd.)。公司名Purma来源于两
期刊
故事性之争  在评选战争灾难类新闻组照前三名的过程中,评委会成员爆发了第一次热烈的争论。入围前三名的作品有《台风海燕》、反映孟加拉工厂大楼倒塌的《“奴隶制”的代价》以及在最近一届荷赛中获得突发类新闻组照金奖的《大马士革之战》。作为进入到最后环节的组照作品,从图片的质量、故事的完整程度来看,都令人难以挑剔。但评委吴才兴却发起了这样的质疑:“如果把目光放在拍摄过程上,《大马士革之战》这一组照片只是一个
期刊
和其他的孩子比起来,阿梅莉亚的童年可以用“不同寻常”这四个字来形容。当别的小朋友抱着布偶过家家或者沉迷在电子游戏的世界中时,阿梅莉亚却总是和她的动物朋友们混在一起—看看这些照片,她的朋友可不是家养的小猫小狗。当你看着照片里的小阿梅莉亚和黑猩猩抱在一起、给小老虎喂奶、骑在大象的鼻子上、和猴子一起吃早餐、和小鹿一起散步、在袋鼠身边睡觉……这些如同童话一样的奇幻场景,会不会在惊艳之余又略感迷惑呢?毋庸置
期刊
每个人的童年记忆里可能都有一座小径分叉的花园。  即使是成年后,有时我们也会将之作为灵魂的一隅偏安之地,躲进去抵御现实的伤害。化身为幼年时的自己,跑到记忆中的小径尽头,嗅着夹带着青草香的泥土芬芳,伸出手来碰触那些密密匝匝的各色植物,静静地盯着地上各种小昆虫……年少时的感觉又回来了:在这里众生平等,我们对自然充满爱与敬畏,自然也庇护我们。  对于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摄影师谢尔丽·圣·昂格(Cher
期刊
曾有人说,当一个人开始每天只有回忆的时候,就证明他老了。  但是,也许有例外,那就是对自己,对小伙伴,以及对年少时光的眷恋和追忆。不论是20岁,30岁,还是40岁,乃至走过更长的人生路,人们都会时不时回忆懵懂岁月的欢乐与烦恼,像是成年社会所依赖的一味调剂品。人们在儿时的经历、感受、喜好和心理变化又总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我们现在的行为和思考方式。成长的欣喜与焦虑在时间的缝隙中流逝,但每每我们回忆过去,不
期刊
美国科幻喜剧电影《扭转未来》中,一个40岁的中年失意男碰到8岁时的自己。40岁的他帮助8岁的他克服了自卑与自责,而8岁的他则帮助40岁的他重新找回童年时的梦想,找回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比如纯真年代,比如人与人之间淳朴的爱。  现实生活中,美国摄影师阿德里安·切瑟(Adrain Chesser,下称切瑟)也通过魔术般的摄影,完成了与自己孩提时代的对话,并得以从童年的心理阴影中解脱,继而找到人生的下一
期刊
看到茱莉亚·富尔顿-贝敦(Julia Fullerton-Batten,下称茱莉亚)的《青春期故事》(Teenage Stories)系列,让我想起许久以前的一句歌词:“I am a big big girl ,in the big big world”(我是一个大大女孩,在一个大大世界)。与这句歌词不同,《青春期故事》呈现的是另一种景象—I am a big big girl ,in a sma
期刊
童年记忆往往会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1948~)便是将童年记忆变成影像的杰出当代艺术家之一。杉本对大海的最初记忆来自在孩童时乘坐新干线所看到的生动海景,如同电影荧幕上的画面不断闪现在火车窗口与窗外岩石之间,至今他仍然记得,地平线与晴朗天空在蔚蓝色海洋上的交接处“如同武士的刀刃”。这些无法磨灭的记忆成为他后来代表作《海景》(Seascapes,19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