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戏剧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gen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传统戏剧文学根基深厚、力量强大、成果斐然,其中塑造了不少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本文从中国传统戏剧文学中女性的各种形象为论点,分析了中国传统戏剧文学中女性人物形象的闪光点。
  关键词:传统戏剧文学 女性形象 个性鲜明 社会形态 人物塑造 类型化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为中华民族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其中戏剧在中国的文学发展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崭新的品种,它带来了文体上的革命和俗文化的发展,尤其是这些作品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极富个性的女性人物形象,这在当时社会乃至对后世文学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传统戏剧文学中女性形象所具有的众多美德,同时又具有其时代特点,诸如节义女性的大量出现,更多的下层妇女开始登上舞台,人物塑造的类型化以及女性世界折射出的社会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中国戏剧中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群体。
  在中国传统戏剧文学中,我们能发现这样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女性形象比较传神,刻画得很逼真,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形象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女性区别比较大。艺术来源于生活,且又高于生活。中国传统戏剧文学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在中国传统戏剧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一支奇葩,她能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化与社会生活的状况,中国文学作品往往结合传统戏剧中的女性形象为固定的主题,展现中国传统文学的魅力。但中国传统戏剧文学因原始母系社会的影响,文学作品的女性通常都比较神化,女性就是生命、权威和力量的象征。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基本上都要依附于男性,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女性的生存状态也不容乐观。随着女性在阶级社会中地位的改变,戏剧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戏剧作品中相应地出现了大批封建制度下符合男权社会道德标准的女性形象。中国戏剧在刻画女性形象时会结合各种艺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内容上更多地反映普通大众的现实生活,更接地气。
  一 女性的反抗精神形象:《窦娥冤》中的窦娥
  在中国传统戏剧文学中,女性往往是弱者,她们是痛苦与泪水的结合者,在戏剧的舞台上她们的命运是悲苦的,生命是灰暗的,她们一生的幸福往往只存在那么一瞬间,她们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在“三从四德”等社会思想的影响下,她们所谓的幸福都受到世俗眼光的考量,言行举止都受到约束,她们只能依附于男性而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但是,在关汉卿戏剧作品《窦娥冤》中的窦娥却是一个极具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
  在关汉卿的戏剧作品《窦娥冤》中的窦娥的命运无疑是悲惨的,但是她的反抗精神却是不朽的,我们能在窦娥的身上看到强烈伦理道德的烙印,這是作者关汉卿在作品中刻意而为的,窦娥这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为她的悲剧埋下了伏笔。窦娥最后的牺牲,令人扼腕,也令人感叹,这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却又是命运的使然,窦娥的悲剧性格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她最后的命运。在十分重视封建礼教的封建社会,女子的礼数礼教是她们生活必须遵循的法则,虽然窦娥只是关汉卿戏剧里的一个人物,但却折射出当时社会女性的生存状态。女性本身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但还要被各种约定俗成的教条所束缚,女性要么在这种桎梏中忍气吞声,要么像窦娥这样为其殉葬。《窦娥冤》用窦娥的人生悲剧为我们展示出在那个时代女性的生活状况,窦娥这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随着那六尺白雪般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心中,久久不能磨灭。
  窦娥这个形象是千万古代悲惨女子的代表,也是这些女子的集中体现,关汉卿在这个人物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字字珠玑,句句含血,形象深入人心,刻画的非常成功。反抗精神体现在她不畏惧压迫和黑暗,即使面对的是死亡她也没有低下高贵的头,她的冤情是那个黑暗的社会造成的,在命运的不公面前她选择了死亡。但是,在走向死亡的路上她的无畏精神和对社会不公的控诉和呐喊是整出戏中最出彩的地方,也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如此的心情,如此的感慨,如此的伤心,窦娥这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受伤者,她的句句声嘶是在呼唤命运的不公,是在痛骂这个肮脏的封建官场,是在批评这个无情的世道。
  二 女性的英雄形象:《花木兰》中的花木兰
  金戈铁马,马革裹尸,是无数英雄最后的归宿,但是他们的英雄精神却能永垂青史,在那个时代能永垂青史的英雄都是男子,在戏剧舞台上的英雄似乎也只有男子,但是,花木兰,一个女子用她柔弱的双肩为自己撑起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花木兰巾帼英雄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戏剧文学史上具有不平凡的意义。在没有“代父从军”故事发生之前,花木兰无疑是个劳动姑娘,是经常承欢膝下的好女儿,她也许会和所有同龄女孩一样,在村子里默默继续自己的生活。但那一道圣旨不仅改变了她的人生,也为后世留下了永远的谈资。中国古代女子,基本上都像织女般只知织布持家,但花木兰摒弃了这样的生活,虽然是出于无奈以及无法违背的命运,但她却选择跨出了那一步,她的人生就此瞬间改变。在戏剧《花木兰》中,花木兰是一个威风凛凛的将军,也是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这一形象完全颠覆了读者对女性的认识,打开了全新的局面。谁说女子不如男?只要给予同样的天地,女子同样能迸发出顶天立地的豪气。
  花木兰的经典形象和她身上不屈于命运的无畏精神非常打动人心,“代父从军”是没有办法,也是一步险棋,谁都不知道接下来会怎样,在男人世界的军队里,要不被识破身份,简直是不可能。戏剧《花木兰》中没有告诉我们木兰是怎么度过这些难关的,但我们可以想象。女子从军,前无古人,不仅是花木兰的个人冒险,也是一种是英雄行为,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自我牺牲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男人身上具有的各种优秀精神,在一个女子身上完美地展现了出来,这是一个反差,也是一个奇迹,更加深刻地刻画出木兰的形象。塞外的猎猎寒风坚定了木兰的雄心;身边的士兵一个接一个的死去,让她明白战争的残酷;来自千里之外的皇恩浩荡,让她明白报效国家的责任。所有的苦难都过去了,战争也结束了,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是最好的结局,脱下那身战衣,木兰还是原来的那个木兰。花木兰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在面对死亡时她笑然面对,在面对富贵荣华时她选择了卸甲归田,她是一个英雄,是一个平凡中伟大的英雄。   在古代社会,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显然是特殊的,也是罕见的。这个人物的成功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在《花木兰》前,大多数的戏剧中,女生的形象都没有得到肯定和赞美的态度。花木兰首先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然后成为了一位巾帼英雄,她在很大程度上能跟以往的男性相提并论,她做的事情也超过了男性,这也是这个人物的一个特色。这个人物的设置,反映出即使在古代社会,同样存在男女平等这样的愿望,在男权社会时代,女性不能仅仅作为一个附属物存在,女性也是人,也是社会的一份子。在花木兰身上,我们能看到“男女平等”这样的愿景存在。
  三 女性悲情的形象:《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一部《红楼梦》,一位绝代才女,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剧,林黛玉,她是一个泪水的结晶者,在中国古代戏剧的舞台上,林黛玉已经成为了一个永远不能超越的高峰。人们感叹她的身世,感叹她的才华,感叹她的爱情。林黛玉是羸弱的,一直生着病,却有一种病态的美。瘦弱的女子总会让人爱怜,更何况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奇女子。她拥有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秉性和性格,傲然独立。林黛玉,是一支傲立枝头的寒梅,在一片冰雪的世界中独自坚守心中的纯洁。
  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木石前盟”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人,但最终却没能走到一起,又令多少人感到惋惜。这样的结局更加显得林黛玉的独一无二。诚然,林黛玉性格中的叛逆,与当时社会显然是不相符的,在这一点上,她与贾宝玉是相通的。正是因为林黛玉能理解贾宝玉,贾宝玉才会从心底喜欢她。但她生活的时代容不得她这种性格,纵使满腹才华,没有人理解又有什么用。在她的时代里,所有的爱恨情仇,都是惘然。
  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一直都牵动着读者的心,林黛玉的悲惨结局,是她这个人物形象的不完美,但却加深了这个形象的深度。曾几何时,林妹妹也是天真烂漫,对这个社会充满了希望,她与宝玉的爱情也是纯洁无暇,令人羡慕的。但世俗的观念让这段爱恋蒙上了灰尘,也让这段爱恋充满了崎岖。他们的爱情只属于他们两个人,上升到整个大观园和偌大的贾府中时就变了味。所有的爱情都需要婚姻来维持,当爱恋没有了,林黛玉的生活也就缺乏了生气,生活中除了绝望还是绝望。林黛玉的死,事实上也是对封建社会的反叛,曹雪芹用这种决绝的方式来展现对封建礼教的控诉。黛玉之死,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林黛玉是中国文学上一颗闪耀的星星,她的美丽,她的才华,她的一切,就像是一朵圣潔的莲花,只可远观不可亵玩。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四 女性坚贞不屈的形象:《桃花扇》中的李香君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女性形象外,“佳人”的形象也是非常多的,但大多数的佳人都只是美在外表,没有自己的灵魂。《桃花扇》中的李香君却是个例外,她用自己的艺术魅力和崭新风貌获取了大众的喜欢,征服了剧坛,是中国传统戏剧文学中的典型人物,非常具有代表性。
  李香君出生在青楼,但却有青楼女子不具有的贞节,她就像是一朵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她又像是一朵梅花,征服寒冬而不折腰。李香君很清楚的知道她所需要的幸福,她向往纯洁的幸福生活,她知道自己的未来走向何方。她坚贞不屈、她是中国传统戏剧文学中的代表。她与侯方域的爱情不是那种简单的郎才女貌的范式,她还将自己的爱情建立在以国家兴亡为内容的志同道合的基础上,她有崇高的政治思想。李香君与进步人士张天如和夏彝仲等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她受“清流”的思想非常明显。这些都使李香君的爱情与中国传统戏剧中的女性爱情不一样,带有浓郁的革命色彩。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爱情搭上了政治色彩,参合了国家兴亡之事。《桃花扇》中的儿女情长不仅表现在李侯之间,还表现在李香君对东林复社文人的爱慕之情,她将自己献给了东林复社,她也是东林复社的一份子。
  李香君的东林气节其实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这种思想体现了国家危难之时,中国女子的优良品德是可以转化为民族正义感的,中国女子的力量是无限的。明末清初时代,国家摇摇欲坠,人们哪有时间和精力来感知自己的美妙爱情故事,李香君也不例外。只有在国家安定,民生淳朴,人们生活稳定的时候人们才会渴望自由浪漫的爱情。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桃铧扇》中的李香君的思想觉悟比较高,她以大局为主,体现了风尘女子也可以具有很高尚的特征。
  五 结语
  中国传统戏剧文学女性形象自我意识觉醒的历程充满着艰难与不屈,从《窦娥冤》中的窦娥,到《花木兰》中的花木兰,再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到《桃花扇》中的李香君,均可看到她们的个性,她们为了自己的自由,为了摆脱她们所处时代和背景所做的努力。她们的拼搏过程是如此的艰辛,如此的感动,当然也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从戏剧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艺术气脉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并把握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脉络。人物是戏剧作品中永恒的灵魂,作品常常运用浪漫主义和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来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
  参考文献:
  [1] 马宏基:《论〈雷雨〉对中国戏剧传统的突破与超越》,《东岳论丛》,2007年第28期。
  [2] 周莹:《中国传统戏剧文学叙事性研究述评》,《文摘周报》,2008年第5期。
  [3] 薛勤:《中国传统戏剧文学叙事理论指南》,《重庆师专学报》,2009年第6期。
  [4] 戴炜栋:《构建具有中国传统戏剧文学体系》,《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5期。
  作者简介:戴璐,女,1980—,湖南湘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文学,工作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哥特式写作风格在英美文學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呼啸山庄》这一不朽的哥特式名著为研究对象,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及外部环境描写中的哥特风格进行分析,旨在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哥特式写作特点。  关键词:哥特式 情节 性格 环境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哥特式小说盛行于19世纪初的英国。这种小说主要以废弃的古堡、荒原为背景,描绘极端的或不同
期刊
摘要 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一生创作了一千多首诗歌,出版了十本诗集,在世界诗坛竖立起一座独特的丰碑。诗歌凝结着劳伦斯对生活、经历、情感的感悟,记录着他不断探询自我,完善自我的心路历程。本文按照其心灵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脉络,把劳伦斯的诗作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详细论述了诗人劳伦斯所经历的,对爱的渴求、对自然的回归、以及对死亡和重生的探索三次蜕变的过程。  关键词:戴维·赫伯特·劳伦
期刊
摘要 《金阁寺》以发生于1950年的“金阁纵火事件”为题材,以第一人称叙述者(沟口)回述了灰暗的童年以及自己从迷恋到焚毁金阁的异常过程。其中,不可靠叙述突显了主人公沟口无意识的压抑,固着于金阁这一理想意象。最终,沟口的纵火行为带有强烈的侵凌倾向,揭示了日本战后青年个体处于精神真空而面临的自我同一性危机。  关键词:不可靠叙述 同一性危机 无意识 侵凌  中图分类号:I106.4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英诗歌中“秋”诗意象的分析发现,中国诗人喜欢“悲秋”,而英国诗人则倾向于歌颂秋的收获,但是二者同样表现出一定的联系。本文认为,两者之间的这种差别和联系主要是由于自然社会环境的不同,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的。  关键词:中英诗歌 “秋” 诗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中国诗歌和英国诗歌中都不乏以秋天为主题的佳作,但两个国家
期刊
摘要 《杰·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托马斯·艾略特早期詩歌中的重要作品。本文拟从时间和意识两个哲学范畴分析这首诗歌深刻的哲学内涵及诗歌主题,通过分析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的交叉运用、客体意识与主体意识的并置,管窥艾略特的哲学观对理解其诗歌的作用。  关键词:时间 意识 《杰·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艾略特诗歌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杰
期刊
摘要 兰斯顿·休斯是美国当代最为杰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他将黑人传统音乐融入其创作中。不仅如此,兰斯顿·休斯的作品还洋溢着世界主义的情怀,他将布鲁斯音乐中关于黑人苦难情绪的表达,融合成了对全世界弱势全体的关注。兰斯顿·休斯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将永垂不朽。  关键词:布鲁斯音乐 诗歌创作 兰斯顿·休斯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兰斯顿·休
期刊
摘要 日本著名古典随笔《枕草子》中运用了大量的色彩描写,堪称色彩盛宴。本文通过该作品中“紫”色用例,分析了日本平安王朝女性作家的贵族审美倾向,并试与中国的古典色彩审美相比较。  关键词:《枕草子》 紫色 色彩 审美 贵族 王室  中图分类号:I106.6 文献标识码:A  人类使用色彩的历史可追溯到15万年至20万年前的冰河时代。原始人从季节流转、万物枯荣看到了大自然的色彩
期刊
摘要 由古至今,历代论者对孙绰玄言诗地位、成就多有评述,对其性格的考察却甚为粗疏,以致影响到了对孙绰其人的全面认识与评价。本文依据知人论世的原则,考述孙绰出处行藏,认为孙绰个性真率、深情、张扬,自有其可爱的方面,只是在东晋根深蒂固的门阀制度下,孙绰较为复杂的个性同东晋士族的尚好、倾向不相一致,最终导致历史上对其个性的一些出于偏见的贬抑与讥刺。  关键词:孙绰 个性 《世说新语》 
期刊
摘要 柳宗元永州时期的山水田园诗歌很有特点,无论是对永州山水自相矛盾的描述以及他寄情山水;还是佛理的渗透,无不体现柳宗元多维的创作风格和独特之处。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对他的诗歌创作进行梳理,进一步深入探讨柳宗元山水田园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和意义。  关键词:柳宗元 永州时期 山水田园诗歌 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永州时期,柳宗元创作了大量以山水为题材
期刊
摘要 作为19世纪后期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王尔德对各种美好的事物总是非常敏感,而对那些物质社会和庸人主义始终持批判态度。这种艺术理念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极为显著,尤其是在他的代表作《道林·格雷的画像》中。该小说通过对主人公道林·格雷误入歧途致力于追求享乐主义终致死亡的故事描写,突出展现了唯美主义和享乐主义对于生命的不同意义。故事末尾,道林为了保留自己的美貌,毅然选择了“自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