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贵州是多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情况复杂,普通话的学习是以汉语方言或民族语言为起点过渡到普通话的过程。了解和研究这种普通话中介语对民族地区普通话教学有重要作用,需要加强民族地区普通话中介语及其教学研究。
【关键词】中介语理论;民族地区;普通话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中介语理论最早由Selinker提出,20世纪80年代引进中国后在外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用于分析中国人在外语学习中及外国人在汉语学习中形成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与二者不同且带有个人特点,是一种从母语逐渐过渡到目的语的语言现象,被称为中介语。
中介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与目的语有一定差距,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过程中出现的对目的语规律的、系统的偏离称为偏误。对学习者出现的偏误进行收集、描写、分析、解释和评估的过程就是偏误分析,偏误分析能够提示学习者目的语的学习情况,指导学习者根据偏误情况进行及时调整,不断向目的语靠拢,中介语理论的提出为偏误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着中介语研究的不断深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理论也被应用到普通话中介语的研究中。普通话中介语指的是从某一方言到标准普通话之间的过渡语言,有学者称为“过渡语”,也有学生称为“地方普通话/方言普通话”或“非标准普通话”。虽然名称不尽相同,但指的都是不断变化的、向标准普通话靠拢的中间语言状态。
对于中介语产生的原因,有语际迁移、语内迁移、交际策略、文化迁移等多种因素,语际迁移是学习者母语对目的语的迁移;语内迁移指目的语之内的迁移,是对目的语规则泛化现象;交际策略指学习者为了达成交际而使用的避免或者简化目的语规则的策略;文化迁移指母语文化因素对目的语的迁移。肖劲松认为普通话中介语考察的主要是语内迁移,是汉语内部的迁移,因方言与普通话处于同一文化系统,词汇与语法差异较小,普通话中介语的偏误类型主要集中在语音方面,产生原因主要有个体系统、语言系统和社会系统这几个方面,涉及学习者的年龄、动机,方言或民族语言的特点及语言接触等问题。
因汉语方言分布广泛且方言间、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多样,普通话中介语的分析研究更为困难。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情况更为复杂。
由于受到地理环境、语言环境、交际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较为复雜,根据骆小所等人的调查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语言使用情况包括汉语型、民汉兼用型、民语型、民民兼用型,其中以民汉兼用型的群体最多。
贵州地处西南,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次方言片区,和普通话的语音有共性,但也存在差异。贵州又是多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来源多样,个体差异较大、语言使用情况也较为复杂,其中以汉语型、民汉兼用型为主。汉语型学生的普通话学习是以汉语方言为基础向标准普通话靠拢的过程,而民汉兼用型学生既能使用本民族语言,也能使用汉语,他们根据交往对象和场合的不同选择不同语言进行交流,所说的汉语不同于当地汉语方言,带有本民族的特点。他们的普通话学习是以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汉语为基础,向普通话靠拢的过程,在普通话学习中语内迁移和语际迁移共同起作用。因此,民汉兼用型学生的普通话学习和以汉语方言为起点学生的普通话学习存在差异,在教学中需要区别对待。
普通话教学中多从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切入,对比它们之间的差别,教学中较少关注普通话中介语,对民汉型、民语型学生语言使用情况的关注则更少。普通话中介语的研究对于普通话推广、普通话教学效果的提升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中介语的研究对普通话的普及、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普通话中介语的研究能反映学生实际的语言情况和学习中语言能力的变化,能反映普通话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从而提高普通话水平;特别是在师范院校,偏误分析不仅为普通话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提供参考,也能提供认识方言、民族语言的另一个视角,为今后从事语言教育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上述情况,民族地区院校的普通话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动机,端正学习态度
学习动机是影响语言学习成效好坏的重要因素,普通话作为民族共同语,在交流、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师范院校学生来说,普通话不仅是交际语言,更是今后的职业语言、教学语言。因此在教学中要唤起学生对普通话这种民族共同语的认同感、对这种职业语言需求的迫切感,激发学习动机。
进入大学的学生已经过了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长期方言、民族语言的使用使得正音的困难加大,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出现僵化现象之后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普通话学习过程中出现偏误、形成普通话中介语是一个必经的、正常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普通话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更需要客服心理困难,积极面对僵化现象,寻求突破。
二、了解学生背景,培养自主纠错能力
普通话中介语的偏误有共性,更具有个性。共同的问题有平翘舌不分、边鼻音不分、前后鼻不分;i、y不分,将撮口呼韵母念成齐齿呼;发音动程不够,比如ian发成in等。在教学中,因为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个人语言情况的特殊性,教学中很难兼顾全部情况。因此,除了做好语言调查,了解学生语言使用情况,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查能力,帮助学生科学认识自己的语言问题,并能将自己的偏误进行分类统计,积累自己的经验,掌握自己普通话中介语各方面特别是语音方面的表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练习,并关注自己中介语的变化情况,调整学习策略,加强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但因为理论知识的欠缺,学生对自己的语音面貌进行评估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存在一定困难,教学中教师要侧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对比分析、偏误分析
在民族地区院校的普通话教学中,除了注重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分析外,还要注重民族语言与普通话的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总结方言、民族语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搞清楚哪些规律可以类推,增强相似点的正迁移,哪些不能类推、泛化,减少或者避免负迁移;此外,还要总结普通话中介语系统性的、有规律的偏离,对偏误进行判断、预测、分析、规避,掌握不断变化发展的中介语的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避免“一刀切”的情况。
四、设定阶段性目标,层层推进
在了解学生语言情况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对普通话的不同要求及学生已有的普通话水平,给学生设定阶段性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自查自练、小组集体练习等方式进行有计划的、针对性的学习,逐步提升普通话水平。
普通话中介语的研究有宏观理论的,有针对具体方言的,如粤方言,也有针对某一具体方言点和民族语言的研究,如“甘肃地区普通话”“南宁普通话”“蒙语—普通话中介语”“壮语—普通话中介语”等,但针对贵州普通话中介语的研究不多,多是列举普通话中介语的表征,然后提出一些教学对策。因为普通话中介语的复杂性和学生的个体性,全面、系统地描述语音表征,进行中介语的跟踪调查存在实际操作困难,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加强,可以进行地域性的或者针对学校具体情况进行研究和教学,进而提升学生普通话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如龙.论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过渡语[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8(2).
[2]肖劲松.普通话中介语研究述评[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3]肖劲松.普通话中介语的系统成因[J].南方论刊,2007(4).
[4]骆小所,王渝光,杨瑞鲲.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2).
[5]李敏.20世纪90年代以来普通话中介语研究概观[J].鲁东大学学报,2009(6).
[6]王磊,张颖.普通话中介语负迁移及应對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2007(3).
[7]贺又宁.民族院校普通话教学方法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2(2).
[8]李启群.浅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普通话教学[J].吉首大学学报,2001(1).
[9]王贵生.贵州省普通话教学问题一二谈[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1).
[10]周艳.民族杂居地区布依族说普通话的语音偏误分析及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10(5).
(编辑:陈岑)
【关键词】中介语理论;民族地区;普通话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中介语理论最早由Selinker提出,20世纪80年代引进中国后在外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用于分析中国人在外语学习中及外国人在汉语学习中形成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与二者不同且带有个人特点,是一种从母语逐渐过渡到目的语的语言现象,被称为中介语。
中介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与目的语有一定差距,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过程中出现的对目的语规律的、系统的偏离称为偏误。对学习者出现的偏误进行收集、描写、分析、解释和评估的过程就是偏误分析,偏误分析能够提示学习者目的语的学习情况,指导学习者根据偏误情况进行及时调整,不断向目的语靠拢,中介语理论的提出为偏误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着中介语研究的不断深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理论也被应用到普通话中介语的研究中。普通话中介语指的是从某一方言到标准普通话之间的过渡语言,有学者称为“过渡语”,也有学生称为“地方普通话/方言普通话”或“非标准普通话”。虽然名称不尽相同,但指的都是不断变化的、向标准普通话靠拢的中间语言状态。
对于中介语产生的原因,有语际迁移、语内迁移、交际策略、文化迁移等多种因素,语际迁移是学习者母语对目的语的迁移;语内迁移指目的语之内的迁移,是对目的语规则泛化现象;交际策略指学习者为了达成交际而使用的避免或者简化目的语规则的策略;文化迁移指母语文化因素对目的语的迁移。肖劲松认为普通话中介语考察的主要是语内迁移,是汉语内部的迁移,因方言与普通话处于同一文化系统,词汇与语法差异较小,普通话中介语的偏误类型主要集中在语音方面,产生原因主要有个体系统、语言系统和社会系统这几个方面,涉及学习者的年龄、动机,方言或民族语言的特点及语言接触等问题。
因汉语方言分布广泛且方言间、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多样,普通话中介语的分析研究更为困难。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情况更为复杂。
由于受到地理环境、语言环境、交际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较为复雜,根据骆小所等人的调查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语言使用情况包括汉语型、民汉兼用型、民语型、民民兼用型,其中以民汉兼用型的群体最多。
贵州地处西南,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次方言片区,和普通话的语音有共性,但也存在差异。贵州又是多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来源多样,个体差异较大、语言使用情况也较为复杂,其中以汉语型、民汉兼用型为主。汉语型学生的普通话学习是以汉语方言为基础向标准普通话靠拢的过程,而民汉兼用型学生既能使用本民族语言,也能使用汉语,他们根据交往对象和场合的不同选择不同语言进行交流,所说的汉语不同于当地汉语方言,带有本民族的特点。他们的普通话学习是以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汉语为基础,向普通话靠拢的过程,在普通话学习中语内迁移和语际迁移共同起作用。因此,民汉兼用型学生的普通话学习和以汉语方言为起点学生的普通话学习存在差异,在教学中需要区别对待。
普通话教学中多从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切入,对比它们之间的差别,教学中较少关注普通话中介语,对民汉型、民语型学生语言使用情况的关注则更少。普通话中介语的研究对于普通话推广、普通话教学效果的提升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中介语的研究对普通话的普及、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普通话中介语的研究能反映学生实际的语言情况和学习中语言能力的变化,能反映普通话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从而提高普通话水平;特别是在师范院校,偏误分析不仅为普通话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提供参考,也能提供认识方言、民族语言的另一个视角,为今后从事语言教育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上述情况,民族地区院校的普通话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动机,端正学习态度
学习动机是影响语言学习成效好坏的重要因素,普通话作为民族共同语,在交流、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师范院校学生来说,普通话不仅是交际语言,更是今后的职业语言、教学语言。因此在教学中要唤起学生对普通话这种民族共同语的认同感、对这种职业语言需求的迫切感,激发学习动机。
进入大学的学生已经过了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长期方言、民族语言的使用使得正音的困难加大,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出现僵化现象之后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普通话学习过程中出现偏误、形成普通话中介语是一个必经的、正常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普通话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更需要客服心理困难,积极面对僵化现象,寻求突破。
二、了解学生背景,培养自主纠错能力
普通话中介语的偏误有共性,更具有个性。共同的问题有平翘舌不分、边鼻音不分、前后鼻不分;i、y不分,将撮口呼韵母念成齐齿呼;发音动程不够,比如ian发成in等。在教学中,因为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个人语言情况的特殊性,教学中很难兼顾全部情况。因此,除了做好语言调查,了解学生语言使用情况,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查能力,帮助学生科学认识自己的语言问题,并能将自己的偏误进行分类统计,积累自己的经验,掌握自己普通话中介语各方面特别是语音方面的表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练习,并关注自己中介语的变化情况,调整学习策略,加强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但因为理论知识的欠缺,学生对自己的语音面貌进行评估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存在一定困难,教学中教师要侧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对比分析、偏误分析
在民族地区院校的普通话教学中,除了注重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分析外,还要注重民族语言与普通话的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总结方言、民族语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搞清楚哪些规律可以类推,增强相似点的正迁移,哪些不能类推、泛化,减少或者避免负迁移;此外,还要总结普通话中介语系统性的、有规律的偏离,对偏误进行判断、预测、分析、规避,掌握不断变化发展的中介语的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避免“一刀切”的情况。
四、设定阶段性目标,层层推进
在了解学生语言情况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对普通话的不同要求及学生已有的普通话水平,给学生设定阶段性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自查自练、小组集体练习等方式进行有计划的、针对性的学习,逐步提升普通话水平。
普通话中介语的研究有宏观理论的,有针对具体方言的,如粤方言,也有针对某一具体方言点和民族语言的研究,如“甘肃地区普通话”“南宁普通话”“蒙语—普通话中介语”“壮语—普通话中介语”等,但针对贵州普通话中介语的研究不多,多是列举普通话中介语的表征,然后提出一些教学对策。因为普通话中介语的复杂性和学生的个体性,全面、系统地描述语音表征,进行中介语的跟踪调查存在实际操作困难,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加强,可以进行地域性的或者针对学校具体情况进行研究和教学,进而提升学生普通话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如龙.论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过渡语[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8(2).
[2]肖劲松.普通话中介语研究述评[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3]肖劲松.普通话中介语的系统成因[J].南方论刊,2007(4).
[4]骆小所,王渝光,杨瑞鲲.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2).
[5]李敏.20世纪90年代以来普通话中介语研究概观[J].鲁东大学学报,2009(6).
[6]王磊,张颖.普通话中介语负迁移及应對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2007(3).
[7]贺又宁.民族院校普通话教学方法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2(2).
[8]李启群.浅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普通话教学[J].吉首大学学报,2001(1).
[9]王贵生.贵州省普通话教学问题一二谈[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1).
[10]周艳.民族杂居地区布依族说普通话的语音偏误分析及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10(5).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