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规律”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_info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立足“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教材内容,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增设探索环节和过程环节,从而对相关教学进行优化设计。
  [关键词]认知规律;知识迁移;教学反思;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5-0033-02
  苏教版教材编排“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这一单元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计算较大数的乘除法技能,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发现其中包含的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让学生初步应用所学的规律解决一些计算问题,从而感受并体验规律的实际价值。在让学生用计算器探索商不变的规律时,教材呈现了这样的素材:已知8400÷40=21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零除外),商有什么变化?通过这个素材推动教学进程:让学生列算,初步发现“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零除外),商不变”的规律,并以此作为一个猜想让学生继续举例,进行计算例证,最后归纳概括得出商不变的规律。也就是说,教材安排的是一个过程性的目标,是要让学生经历规律探索的一般过程,从而积累探索的经验,对数学规律有更深刻的理解。然而,如果我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以学生的视角来探寻,学生的需求会在哪里呢?很显然,学生会产生一系列的困惑:为什么要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而不是同时去加或者是去减一个数呢?为什么要强调“同时”呢?为什么必须是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呢?不同的数为什么不行?为什么还要“零除外”呢?……基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们可以发现,对这些问题的质疑和探索,是让学生经历“商不变的规律”从萌芽到生长再到形成这整个过程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让学生发现商不变的规律并不是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探究和思考商不变规律客观存在的根本原因,而这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设计课堂教学进程。笔者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
  [片段一]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引发猜想。
  笔者先出示算术题“①40÷10,8÷2;②60÷20,120÷40;③9÷3,90÷30;④150÷30,5÷1”让学生计算并比较,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口算后发现四组算式中的商都是相等的,这引发了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由此促进学生深入探究、思考。很显然,学生由于年龄和认知的局限,从表层上观察和捕捉到了“商相等”这个现象,这仅仅只是第一步,还需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使其透过现象探求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于是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比较每组算式中的两道算式,它们的被除数和除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如果要将这四组算式进行分类,你认为怎么分?能分成几类?学生经过分组讨论,认为可分成两类,一类是①和④两组算式,它们的被除数和除数都同时变小了,另一类是②和③两组算式,它们的被除数和除数都同时变大了。笔者追问:“①④两组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为什么同时变小?②③两组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为什么同时变大?”学生认为,①④两组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数,所以变小了;②③两组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一个数,所以变大了。学生经过讨论和交流后得到结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同一个数,商不变,并强调必须是同时。
  [反思]上述教学中,笔者分两个层次来进行教学。层次一,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每一组算式的基本特征,再借助小组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发现四组算式的不同分类标准:一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变小,二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变大。层次二,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及已经建立被除数和除数共同发生变化的表象的基础上,追问学生“这四组算式中的两组为什么同时变小,另两组为什么又同时变大”,由此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思考,继续借助加减乘除等混合运算进行试算和思考,初步获得“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零除外)商不变”的结论,由此概括出商不变的规律。
  [片段二]引導学生验证猜想。
  环节一,先让学生计算验证。
  笔者先追问学生:“从四组算式中发现蕴含着‘商不变’的规律,如何才能确定这个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学生认为需要进行验证,于是笔者给学生出示教材例题中的计算题“8400÷40=210”,并让学生思考: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商会有什么变化?学生立刻运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然后展开交流,发现“商不变”。笔者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用计算器计算的优点(例子中的数字要含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等)。
  环节二,让学生归纳概括。
  笔者追问学生:“通过举例和验证,你得到了什么结论?能不能找到反例?为什么被除数和除数要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验证结果中,并没有找到反例,由此认识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也就同时发生了相同的变化,所以商是不变的。
  环节三,让学生展开思辨。
  笔者让学生比较教材总结的商不变的规律和自己探索概括出来的结论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教材中有一个条件就是“零除外”,为什么一定要“零除外”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指出零不能做除数,因为零做除数时算式就没有任何意义。
  [反思]在探究“商不变的规律”的过程,学生亲身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获得了数学知识,激活了探究体验的兴趣和动力,还感知了丰富的数学表征和深切体验了数学验证方法。
  [教后思考]
  对于“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一课的教学,笔者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优化。整个教学过程显示,学生积极踊跃,思维活跃,课堂气氛非常好。这非常成功的一节课,也给了笔者很多启示和思考。现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1.基于认知规律,增设探索环节
  “商不变的规律”这一内容的教学,如果单纯从知识目标看,依照教材提供的学习线索,能够多、快、好、省地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规律,然而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角度来看,教材的安排完全屏蔽了学生从感知到领悟数学规律之间因果关系的思考过程。这样的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建构知识,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感知数学规律的应用价值。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需要适度地拉大教材“空间”,对教材进行重新“布局”,增强探索环节。为此,笔者在学生首次感知数学实例之后,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并展开猜测和验证。这整个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发现之旅的美丽风景。
  2.基于认知规律,增设过程环节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的关键不是让学生熟记规律,而是让学生了解规律的来龙去脉,理解规律的本质并内化于心,最终学会应用规律。为此,笔者拉长了“猜测→验证→结论”的探究过程,增强了“课堂探索过程”这个环节,其中,猜测环节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一步。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猜测、验证、推理、归纳等活动,亲身经历了思考过程,从而真实地感知到了计算中蕴含的规律所在,经历了数学知识萌芽、生长、发展的过程,很好地发展了数学思维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袁从贵. 如何通过图像表征促进小学数学理解教学[J]. 中国校外教育,2017(4):116-117.
  [2] 杨莲芳. 让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桥梁: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思考[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1):182.
  [3] 陈六一,刘晓萍.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分析与界定反思[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5):57-60.
  [4] 刘淑惠. 探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J]. 学周刊,2017(29):120-121.
  (责编 黄春香)
其他文献
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部分,很多同学抱怨不知道怎么写作,更有教师也抱怨不知道如何教孩子们写作。实际上,写作课程并不要求学生达到很高的水平,而是要学生能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所以,我认为写作教学不在于“教”高深的理论知识,也不在于空喊口号,刻意拔高思想,而在于引导学生以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这就是我所说的写作教学思想“教而引,思而动”。只有教师的“教而引”和学生的“思而动”相
[摘 要]课程整合是一种大趋势,将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起来,可以让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通过丰富表象,激发兴趣;发散思维,突破难点;自主学习,有效合作;新旧整合,优势互补,使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优势互补;辅助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2-0
[摘 要]以“商的变化规律”为例,探析数学规律教学的策略,促进学生在感知、强化、内化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数学规律,最终完成知识的整体建构。  [关键词]数学规律;感知;强化;内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8-0068-02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理解数学规律往往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做支撑。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验
[摘 要]表象是指当具体有形的物体离开视线后,人脑在神经系统中复原出的原物的虚像。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通过建立表象,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  [关键词]长度单位;毫米;表象;有序;实物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2-0039-01  小学数学教学中,长度、重量、时间等计量单位的概念建立,原则上都属于表象的积淀
[摘 要]“智性学习”方式倡导数学学习要引导学生抓住核心概念,挖掘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和系统地感悟知识,从而有效提升学习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的习题,并针对学生的薄弱点,引导学生把各個知识点加以整合,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同时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智性复习;整体教学;认知结构;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从创设情境、适时追问、亲历操作三方面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数学思考 创设情境 适时追问 亲历操作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2-084  数学思考指的是人们在遇到问题
[摘要]在“再创造”的“图形与几何”教学活动中,教师紧扣知识本质创设情境、引领活动、促进反思,助推学生自主发现、自主建构、自主创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发现者、探索者和建构者。  [关键词]图形与几何;隐性学力;学力生长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7-0073-02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摘 要]乘法的概念教学是一切乘法计算教学的基础。如何引导学生抓住本质,让学生经历乘法建构的全过程,感悟乘法的简洁性,是教师必须关注的事情。在“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配以圈一圈、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等数学活动,沟通相同加数和乘法之间的关系,以此帮助学生感悟乘法意义。  [关键词]知识起点;转化思想;乘法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
[摘要]“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教师要吃透教材,将教材文本背后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有效整合,利用统一情境衔接小学和初中的知识。  [关键词]用字母表示数;数量;数量关系;计算公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32-0026-03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如图1和图2)是代数知
[摘 要]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设置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构建适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关键词]千米;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2-0078-02  【教学内容】苏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