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就是学习兴趣。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有一句名言:“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兴趣和爱好都是以情感为动力的心理因素,是直接影响幼儿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内部动力。而新的教育观强调,幼儿教育不是教师教幼儿学的学习活动,而是教师组织活动中,观察了解幼儿,诱发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那么,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如何抓住幼儿的兴趣来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呢?
一、把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游戏化,提高教学趣味性
教学活动中,往往因为活动内容知识抽象性较强,孩子的理解能力差,对幼儿易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如果教学方法不当,便会使幼儿对学习感到枯燥和乏味。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智力发展。游戏犹如打开一扇巨大而明亮的窗子,源源不断地将有关周围世界的观念和概念的串流,通过这窗子注入孩子的心田。游戏犹如火花,它点燃探索和求知的火焰。”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行动指南》一书中,就如何贯彻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有这样一段论述:加强教育教学计划、一日活动计划中的游戏因素,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强调教育教学手段的游戏化,强调教育内容的游戏性、趣味性,强调游戏的过程就是教育教学的过程。我们深刻认识到理想的教学应当是寓教于乐,而游戏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活动,通过游戏,枯燥的学习会变成快乐的体验。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游戏化,来提高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比如计算活动“小兔采蘑菇”的游戏,幼儿带着头饰扮演兔宝宝,跟随兔妈妈学本领(采蘑菇),从中可以学习“比较多少”“比较大小”“1和许多”“点数4以内的数”等知识。在认识“上下、前后”的活动中,可以设计“捉迷藏”的游戏,让幼儿在不同的地方找到其他小朋友和小动物,并能完整地说出“我在树上找到了小松鼠”“小猫藏在桌子下”等,使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学习方位词;又如语言活动讲故事《狼来了》时,请一名幼儿扮演放羊的孩子,其他的幼儿扮演山下的农民,当听到放羊的孩子喊:“狼来了”时,“农民”们拿着锄头、棍子、石头等跑上“山”去,让孩子加入到游戏情景中去,使讲故事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同时也使幼儿对故事中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为整个故事活动增添了不少乐趣。体育活动练习手推车时,设计成游戏《我给灾区人民送粮食》,在这样有趣的游戏中,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很高。
二、提高教师的语言艺术,力求语言趣化、有激情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组织的课堂气氛活跃,幼儿情绪高昂,配合默契;有的教师组织得气氛平淡,甚至乏味压抑。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教师的调控能力。而调控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艺术。生动有趣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能更好地激活活动气氛,调动起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更有兴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因此,提高教师的语言艺术,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气氛,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教师的语言要有趣味性和示范性
一位教育家说:“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把语言进行加工、修饰、美化,力求语言做到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又要符合语法规范。如复习几何图形的活动,当教师出示了身体由几何图形构成的机器人后,怎样去唤起幼儿的兴趣呢?怎样教他们学会正确的口语表达呢?当然不是一遍又一遍地教说“头是圆形,身子是正方形……”这样的方式太枯燥,幼儿的注意力容易转移。而最有效的做法是让幼儿把自己的身体和机器人的身体对照一下,教师说:“瞧!机器人有个翘起的小辫子(天线),现在我们找找机器人的身上和我们小朋友的有哪些是不一样的呢?”这样,幼儿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继而,幼儿会兴致勃勃地说出圆形的脑袋、三角形的鼻子、长方形的腿等各种图形来。又如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说:“从前在一个地方”就不如“在一座小房子里”“在一条小河边”更具体;说:“一部汽车”“你先来”“嘟嘟”“汪汪”就不如“一辆汽车”“你先来说,好吗?”“汽车”“小狗”规范。
(二)语调要讲究抑扬顿挫,富有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变成孩子沉重的负担。”可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一颗童心,要有美好的情感和饱满的热情,通过自己的榜样行为去感染孩子,使孩子产生积极的情感。上课语言要力求生动、有趣、抑扬顿挫、赋予激情,要善于利用表情、眼神、手势、肢体动作来带动孩子,引起孩子的共鸣,营造浓烈的课堂气氛,从而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交流畅通,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体态语,多样化的读书形式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成功的教学中,教师的体态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比如当教师张开嘴巴,瞪大眼,双手弯曲放在胸前;驼起背,一只手假装摸着胡子,一只手捶捶背,脚步蹒跚的往前走时,形象逼真的大灰狼、老爷爷的形象便出现在眼前,顿时吸引了孩子的目光。又如在语言活动中,以多样化的形式引导幼儿朗读诗歌:像古代书童一样摇头晃脑地读;扮演各种动物、人物的声音读;闭上眼睛读;合上嘴巴读;小组读;男女角色读;开火车读等。在这充满乐趣的读书形式中,孩子不但把知识掌握得更快更牢固,而且真正体会到“百读不厌”的快乐。这样,就比平常教师常说的“再来一次”更能提高孩子对朗读的兴趣。
四、运用多媒体应用技术,使教学活动回归生活,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幼儿年龄小,他们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兴趣、情感的支配。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新异刺激,可使幼儿充分集中注意力,在可视的、直觉的和愉悦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在活跃的气氛中发展思维,在积极并主动的状态中提高多种能力。多媒体应用技术利用文字、声音、图形等多种途径充分刺激幼儿的眼、耳、手等多种器官,大大改善了人脑获取信息的感官功能,从而把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获得从单调的文字形式转变为多种直观的形式,把静态、呆板的画面变成动态的、生动的情景,让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小燕子》课件中,优美动听的歌曲旋律,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活泼可爱的小燕子,灵活灵现的小鲤鱼带给孩子另一种奇妙别致的感觉,在整个活动中,使教学内容的直观展示更为生动逼真,扩展了幼儿的视野,让幼儿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事实证明,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是教育的起点,是其主动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幼儿只有对感兴趣的内容才乐于去探究、学习,才能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兴趣就像教学里的灵丹妙药,只要教师善于观察,充分挖掘,才能及时捕捉到孩子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并依据幼儿兴趣需要,开展有效地教学活动,让孩子学得愉快!
一、把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游戏化,提高教学趣味性
教学活动中,往往因为活动内容知识抽象性较强,孩子的理解能力差,对幼儿易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如果教学方法不当,便会使幼儿对学习感到枯燥和乏味。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智力发展。游戏犹如打开一扇巨大而明亮的窗子,源源不断地将有关周围世界的观念和概念的串流,通过这窗子注入孩子的心田。游戏犹如火花,它点燃探索和求知的火焰。”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行动指南》一书中,就如何贯彻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有这样一段论述:加强教育教学计划、一日活动计划中的游戏因素,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强调教育教学手段的游戏化,强调教育内容的游戏性、趣味性,强调游戏的过程就是教育教学的过程。我们深刻认识到理想的教学应当是寓教于乐,而游戏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活动,通过游戏,枯燥的学习会变成快乐的体验。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游戏化,来提高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比如计算活动“小兔采蘑菇”的游戏,幼儿带着头饰扮演兔宝宝,跟随兔妈妈学本领(采蘑菇),从中可以学习“比较多少”“比较大小”“1和许多”“点数4以内的数”等知识。在认识“上下、前后”的活动中,可以设计“捉迷藏”的游戏,让幼儿在不同的地方找到其他小朋友和小动物,并能完整地说出“我在树上找到了小松鼠”“小猫藏在桌子下”等,使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学习方位词;又如语言活动讲故事《狼来了》时,请一名幼儿扮演放羊的孩子,其他的幼儿扮演山下的农民,当听到放羊的孩子喊:“狼来了”时,“农民”们拿着锄头、棍子、石头等跑上“山”去,让孩子加入到游戏情景中去,使讲故事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同时也使幼儿对故事中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为整个故事活动增添了不少乐趣。体育活动练习手推车时,设计成游戏《我给灾区人民送粮食》,在这样有趣的游戏中,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很高。
二、提高教师的语言艺术,力求语言趣化、有激情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组织的课堂气氛活跃,幼儿情绪高昂,配合默契;有的教师组织得气氛平淡,甚至乏味压抑。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教师的调控能力。而调控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艺术。生动有趣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能更好地激活活动气氛,调动起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更有兴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因此,提高教师的语言艺术,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气氛,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教师的语言要有趣味性和示范性
一位教育家说:“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把语言进行加工、修饰、美化,力求语言做到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又要符合语法规范。如复习几何图形的活动,当教师出示了身体由几何图形构成的机器人后,怎样去唤起幼儿的兴趣呢?怎样教他们学会正确的口语表达呢?当然不是一遍又一遍地教说“头是圆形,身子是正方形……”这样的方式太枯燥,幼儿的注意力容易转移。而最有效的做法是让幼儿把自己的身体和机器人的身体对照一下,教师说:“瞧!机器人有个翘起的小辫子(天线),现在我们找找机器人的身上和我们小朋友的有哪些是不一样的呢?”这样,幼儿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继而,幼儿会兴致勃勃地说出圆形的脑袋、三角形的鼻子、长方形的腿等各种图形来。又如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说:“从前在一个地方”就不如“在一座小房子里”“在一条小河边”更具体;说:“一部汽车”“你先来”“嘟嘟”“汪汪”就不如“一辆汽车”“你先来说,好吗?”“汽车”“小狗”规范。
(二)语调要讲究抑扬顿挫,富有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变成孩子沉重的负担。”可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一颗童心,要有美好的情感和饱满的热情,通过自己的榜样行为去感染孩子,使孩子产生积极的情感。上课语言要力求生动、有趣、抑扬顿挫、赋予激情,要善于利用表情、眼神、手势、肢体动作来带动孩子,引起孩子的共鸣,营造浓烈的课堂气氛,从而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交流畅通,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体态语,多样化的读书形式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成功的教学中,教师的体态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比如当教师张开嘴巴,瞪大眼,双手弯曲放在胸前;驼起背,一只手假装摸着胡子,一只手捶捶背,脚步蹒跚的往前走时,形象逼真的大灰狼、老爷爷的形象便出现在眼前,顿时吸引了孩子的目光。又如在语言活动中,以多样化的形式引导幼儿朗读诗歌:像古代书童一样摇头晃脑地读;扮演各种动物、人物的声音读;闭上眼睛读;合上嘴巴读;小组读;男女角色读;开火车读等。在这充满乐趣的读书形式中,孩子不但把知识掌握得更快更牢固,而且真正体会到“百读不厌”的快乐。这样,就比平常教师常说的“再来一次”更能提高孩子对朗读的兴趣。
四、运用多媒体应用技术,使教学活动回归生活,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幼儿年龄小,他们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兴趣、情感的支配。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新异刺激,可使幼儿充分集中注意力,在可视的、直觉的和愉悦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在活跃的气氛中发展思维,在积极并主动的状态中提高多种能力。多媒体应用技术利用文字、声音、图形等多种途径充分刺激幼儿的眼、耳、手等多种器官,大大改善了人脑获取信息的感官功能,从而把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获得从单调的文字形式转变为多种直观的形式,把静态、呆板的画面变成动态的、生动的情景,让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小燕子》课件中,优美动听的歌曲旋律,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活泼可爱的小燕子,灵活灵现的小鲤鱼带给孩子另一种奇妙别致的感觉,在整个活动中,使教学内容的直观展示更为生动逼真,扩展了幼儿的视野,让幼儿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事实证明,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是教育的起点,是其主动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幼儿只有对感兴趣的内容才乐于去探究、学习,才能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兴趣就像教学里的灵丹妙药,只要教师善于观察,充分挖掘,才能及时捕捉到孩子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并依据幼儿兴趣需要,开展有效地教学活动,让孩子学得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