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与德育教育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nie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毫无疑问,中学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居首要地位。与此同时,学校运行的中心工作是学科教学。那么,该如何处理实际教学中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呢?我认为:正如教书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学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二者之间应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好处。
  语文教育通常指的是关于自己祖国语言的教育活动。祖国语言负载着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传承着自己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底蕴。
  我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课前总是认真备课、多角度思考,在备语文教材的同时着手于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在备课的同时备德育工作,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教育水乳交融,使德育工作附着有物(或知识点或训练点),尽可能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
  我在初一语文教材《最后一课》的教学中找到了针对部分学生不重视课堂教学、上课四十五分钟效率差这一现象渗透德育教育的最佳方法。
  课文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国的部分学校被迫改学德语为背景,以一个曾经不爱学习的学生——小弗朗士的口吻叙写的。其中有两处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第一处是当小弗朗士得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心理描写。我在课堂上作了有感情的朗读:“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念到这儿,课堂上一片寂静。我抓住这段心理描写体现出的小弗朗士“懊悔”的心理特点,语重心长地说:“小弗朗士是多么令人同情!他没能好好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以致于后悔都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堂课。”我又重点朗读并讲析了第二处心理描写:“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问:“为什么呢?是不是老师今天讲的是最简单的部分呢?”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小弗朗士认真听课的原因!”
  这时,我及时地融合德育工作,点出了课堂的重要性。我说:“同学们千万不要忽视上课四十五分钟,这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只要能够集中精力认真听讲,就能够吸收老师所要教给我们的知识要点,并且很轻松地把它掌握下来。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却又十分重要的道理。它关系到我们是否能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識,长大后成为一个对我们的祖国有用的人才。如果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在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后就应该及时改正过来。”五十多双眼睛闪闪发光地看着我,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们的感触和领悟。
  在学习这一课时适逢悉尼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的优异成绩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在课堂上,当讲到课文最后时,我问学生:“当你看到我们的五星红旗在奥运会上升起的时候,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中国万岁!”学生的爱国热情着实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动不已。
  德育工作与语文课堂的可以互相渗透的地方是无所不在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德育功用的比比皆是。
  例如:《背影》是朱自清先生记叙他与父亲之间催人泪下的父子深情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中国石拱桥》中桥梁专家茅以升以无比自豪的口吻介绍了中国石拱桥这一令人赞叹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故宫博物院》则可以看作一篇游览故宫这一世界建筑史上最大的、保存最完善的古代宫殿建筑群的解说词,这些又都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极好教材……
  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溶为一体,就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他文献
在空空的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打开思维,看看能想到些什么,能得出哪些观点。很快,月亮、月饼、球、戒指、救生圈等实物便一一出现了,这是由外型相似引发的自然联想,属于思想最表层的东西。接下来抽象实物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就会有“月亮、月饼”所体现的“团圆”,“球”所包含的“团结协作”以及“戒指”所代表的“信任、承诺”等观点的出现。此时,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但都还在“圆”这个图形上打转。  这就需要转换
期刊
导入新课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地乐于受教,也才能达成高效率的教学。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    一、知识型激趣法    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
期刊
学生本无所谓“好”、“坏”,好坏只是成人的主观分类而绝不是孩子的选择。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确实会遇到一些成绩差、品性顽劣的学生。这些孩子的“差”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我们教育失败和社会不良影响造成的。孩子的这些“坏”也并非无可救药,我始终认为只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能对症下药,就一定会将其扶上正路。下面我就谈谈如何帮助这些后进生消除种种不良情绪。    一、培养亲情,消除孤独感    后进生因其
期刊
九年制义教初语第二册第六单元三十课《石壕吏》一诗,充分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诗人反映现实的力作。教学此诗应灵活施教,体现出诗歌的动人之处,方可收到实际效果。通过实践,笔者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疏通学习,会更好地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一、人物形象激励人    本诗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矛盾关系来拉开序幕的。诗人根据自己耳闻目睹的事实,缘事而发,生动地刻画了相关人物的形象特征。通过感知,激发
期刊
新课改的实施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也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科都应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更应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大问题,认真研究,认真落实。经过这几年的探索,我觉得在新课改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
期刊
“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是新《语文课程目标》对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语文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而现实状况是:广大初中生(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据笔者摸底调查,50%以上的学生甚至连一部名著也没看过,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  究其原因,各门功课,题海挤占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但我以为关键
期刊
《春》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静态美和动态美。  课文对于静态美和动态美的描绘很多,总的来看,动态美和静态美的结合方式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一句之中的动静结合。例如文章第二段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嫩嫩的,绿绿的”状小草碧绿柔嫩,呈静态美;可是“偷偷地钻”中“偷偷”修饰“钻”,绘小草生长悄然无声、无人知晓的动态,“钻”则写小草破土而出、顽强向上的韧劲,呈动态美。这样,以动
期刊
在语文的园林中漫步,随处可以欣赏到“美”的鲜花。如果我们能从美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美”、欣赏这些“美”,对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都有很大的帮助。在文学领域,人们往往偏好淡雅之美、自然之趣,喜欢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修饰”的情趣。因此,情真、意真、景真的自然美,常常受到人们的青睐。自然美在课本中是随处可见的。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一诗:  故人俱鸡黍,邀我至田家
期刊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因而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全的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把审美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觉悟,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
期刊
这是我任教以来第四次充当班主任这个角色了。每次都有感触,而这次感受颇深,与以往不尽相同。也许有人会问:才做了不到一个月的一年级班主任,会有什么感受啊?是的,要说经验根本谈不上,要说成绩暂时还没有。那么就说说做班主任的味道吧。  自从当上班主任以来,时间就像装上了风火轮,从早到晚,眨眼之间,每天的工作忙忙碌碌、紧紧张张,没有一丝空闲。有人说:“班主任天天有忙不完的活,日日有操不完的心。”的确如此,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