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注教师”到“关注幼儿”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wgp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引领下,幼儿园的园本研修内容、方式正悄然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本文阐述了在《指南》背景下,幼儿园园本研修核心理念从关注“教师”向关注“幼儿”的转变后,给幼儿园园本研修活动带来的一系列行为意识上的改变。
  关键词:园本研修; 视野; 教师教学; 幼儿学习; 转变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119-002
  园本研修平台,是每个幼儿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主要阵地。开展园本研修的过程,是落实教育理念、实现理论向行为转化的过程。在以往的园本研修中,我们关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困惑与难点、关注教师集体教学技能的推进与落实、关注教师教学结果的价值与成效。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与实施,我们的园本研修的核心理念开始转变,“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等《指南》中凸显的尊重幼儿的要求,成为我们园本研修的核心,我们开始尝试将原本以“关注教师发展”为主的园本研修的视野转变为以“关注幼儿成长需求”为主。以下,是在《指南》背景下我园园本研修视野转变过程中的几点做法。
  一、从“研究教师教学难点”转变为“研究幼儿学习难点”
  我们的教是为了幼儿的学而存在的,学的存在规定了教的存在。
  转变前:每次的园本研修,我们骨干教师凭借丰富的经验,带领全组教师对教学课程进行专业化的经验预设,详细地确定教学活动的目标定位、预设教学材料、教学环节,尤其是对教师如何把握每个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尽的分析和分解,预设多种教学策略来应对教学现场可能出现的状况,并进行一一突破。但是,在现实课堂中却带来种种问题:课前预设的目标因为幼儿能力发展的差异达成度不高,幼儿与教学材料的互动仅仅停留在浅层摆弄,未能促进幼儿深入思维,教师的提问不是过难无法调动幼儿参与积极性,就是过浅无法促进幼儿思考、幼儿兴趣不浓厚、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等……有效教学无从谈起。
  转变后:随着对《指南》的逐步理解,我们明白:有效教学要从尊重幼儿做起,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要从“我们认为孩子需要学习什么?(即教学难点)”向“我发现孩子的学习需要我支持什么?(即学习难点)”进行转变。如我们在开展大班科学教学活动《有趣的木头》前,教师尝试通过亲子调查表先期了解幼儿对于“木头”这一自然物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兴趣点。通过调查发现,幼儿对木头的年轮、树皮花纹、木花的形状花纹、木屑与沙子的区别、木头玩具是怎样做出来的等等问题非常感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幼儿学习难点分析,逐个突破设计了相关教学活动,如语言活动“大树妈妈”、社会活动“我的香樟树朋友”、科学活动“年轮”、美术活动“木屑画”等等。这些活动的设计是教师在发现幼儿学习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预设。当教师充分掌握了幼儿学习需求、抓住幼儿学习难点时,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也就不用那么挖空心思结果又脱离实际,教师也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效把握。
  二、从“聚焦教师教学行为”转变为“聚焦幼儿学习行为”
  园本研修的有效,最终的体现是在每一个幼儿身上的,教师研究教学是为了实现幼儿发展为目的的,因此,每一个幼儿学习的成效才应该是有效教学关键。当我们把聚焦教师教学行为的目光聚焦到幼儿学习行为是否有效时,才能更清晰地分析和判断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卓有成效。
  转变前:观摩听课,是园本研修的一个重要方式,在听课研磨的过程中,实现教师教学行为的提升。在园本研修听课成效考核中,我们发现,教师的听课记录呈现一定固有的模式:即始终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关注上课教师的教学环节落实、教师的提问、教师的教学材料使用等等,这些成为记录的重点。我们也一直认为这就是判断有效教学的事实和依据。
  我们对园内30位教师的听课记录进行分析,发现:①老师的课堂记录以记录教学环节和流程为主,基本没有进行即时的点评、批注或者针对课堂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的陈述;②以记录教师提问为主,较少或只出现一部分幼儿的回答情况的记录;③记录呈现领域特点,比如观摩科学课,老师会记录实验表格、观摩音乐课,教师会进行简单乐谱记录等等,而对于幼儿的学习表现、生成问题缺乏整理和记录。没有幼儿发展的记录,教师的活动组织得再风声水起,我们始终无法判断活动的价值和成效。
  转变后:为了进一步研究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成效,我们在教研组中尝试了“聚焦幼儿学习行为”为主题的研修活动,要求教师将听课的目光聚焦到幼儿的学习行为上,园本研修的重点以分析教学活动中幼儿学习行为观察记录为主要内容,以此判断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发展和成长。例如在大班年级开展关于“木头”的课堂教学前,我们请配班老师用手机对组织教学的老师进行10分钟的现场实录,内容包括学习环境的创设、教师活动导入问题设计、幼儿与材料的互动过程。在集体教研活动中,将各班记录的视频资料进行现场播放,同时要求组内每位教师针对在视频中幼儿的语言、动作等表现进行现场记录,小组交流讨论视频中幼儿在学习活动中涉及的关键经验,进而判断不同幼儿的学习特点、了解幼儿什么时候发生学习、什么时候产生困惑,什么时候需要教师的帮助等等。如大1班开展的是锯木头的手工活动。在视频中,一个胖墩墩的男孩子尝试在地上、凳子上进行锯木头实验,过程中不断寻找木头摆放的平衡点,通过不断调整发现放在凳子上露出木头一头更方便锯,在教师帮助下学习用脚踩住锯木头更方便又安全。整个活动对幼儿而言不但初步促进了平衡、空间摆放、手脚协调等知识技能的认知,也促进了幼儿学习中耐心、细致、钻研等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养成。通过实例观察、集体研究的方法,教师的课堂观察逐步从“关注教师”向“聚焦幼儿”转变,教师的教学成效分析也逐步从“研究教师”向“研究幼儿”转变。这一转变,正逐步引领着教师组织更有价值的教学活动,也促进着教师自我教学能力的提升。   三、从“关注教师教学反思”转化为“关注幼儿经验建构”
  园本研修中,教师是显性的参与主体,研修的过程即教师对教学活动、教学行为的不断思考、调整和修复的过程。研修的目的在于发展,显性的是教师的发展,但是幼儿教育是以幼儿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只有幼儿发展了,我们教师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幼儿才是园本研修中更重要的主体。
  转变前:反思性教学研讨是园本研修的重要内容。我们向老师提出要“做有效有质量的反思者”。为帮助教师成为有质量的反思者,我们常常会运用一些叙事性的问题、格式化的流程,帮助教师学习反思、学习研究。如:每次一课三研教学观摩,我们从反思教学活动目标调整——反思教学环境创设——反思教学材料支持作用——教师教学策略观察分析——反思师幼互动关系成效,力争在反复的研磨提炼中寻找出教师与幼儿发展的症结和生长点,重构有质量的教学行为。这样的反思,教师们更多的是站在教师主体的位置上,反思的是教师主导教学行为的质量,虽然研究有方向、有目标,但脱离了幼儿本体的反思,有些隔靴搔痒的感觉,也不能给幼儿创造一个真正的优质教育。
  转变后:同样的一课三研活动中,教师从反思教学行为转化为关注幼儿本体的发展,关注幼儿在每次学习活动中知识建构的发展,关注幼儿在活动中问题的生成,关注幼儿前后经验的链接等等。调整后的一课三研研修问题和研修流程,我们以反思教学中幼儿目标达成情况——反思幼儿在支持性环境中的材料互动情况——反思幼儿回应教师提问互动情况——反思幼儿经验发展问题生成情况。在每一次的研讨中,教师更关注幼儿知识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及时发现幼儿学习的需求,反思教学、改进课堂。更关注幼儿已有经验、知识、能力的发展,更关注幼儿逐渐丰富起来的知识兴趣点,帮助幼儿拓展学习思路、建构丰富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如在上面谈到的关于“木头”的教学活动后,教师们单单记录了幼儿感兴趣的相关问题共计12个,涉及木头基本特征的有:木头上面的皮为什么有的是毛糙的,有的是光滑的?木块上的花纹为什么有的是弧线的有的是直线的?为什么有的木头颜色深有的颜色淡?为什么有的木头有一股味道?为什么有的木头重有的木头轻等等问题;涉及木头制作的有:木头锯下来的是什么?木屑能融化吗?木梳是怎么做出来的?小凳子是怎么做出来的?怎么锯更省力等等问题;还有涉及木头沉浮、木头生长等等相关知识。在园本研修中,教师们仔细分析了幼儿的兴趣点和问题,进行了概念梳理和分类,形成了关于木头的基本特征、关于木头制品、关于木头生长等等主题活动,规划了“有趣的木头”的课程网络结构图,通过课程的实践和不断地反思,动态地记录幼儿关于“木头”不断生成的兴趣点和问题,引发幼儿对“木头”的新经验,促进幼儿不断深入研究、收获知识。这种不断反思幼儿经验、不断生成教学主题的园本研修活动,不仅仅帮助教师提升了教学技能、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更使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收获了丰厚的知识经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实施,正不断引领着我们园本研修方式的更新、不断更新着我们园本研修的视野,在不断更新和转变中我们发现,有效教学行为始终应该关注的主体是幼儿,只有尊重幼儿的需求、树立正确的儿童发展观、不断细致研究幼儿的个体行为,不断探寻真正促进幼儿成长的有效教学方法,我们才能收获更加有价值的教学行为,当有效的教学行为实施到教学活动中时,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才更具有促进幼儿生命成长的意义。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学设计关系到课堂的有效性,即便是优秀的教师,没有好的教学设计,走进课堂也会显露些许问题,笔者近来对教学设计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做了总结与思考。关键词:教学设计; 问题; 思考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051-001信息技术课程一直被认为是个新兴的学科,该门学科承载着孩子们诸多期盼。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留下更多的是无味的课堂,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不再仅仅追求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过程。20世纪后期由英国传入我国的“神入”理念,强调“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逐渐引起了学者和历史教师的关注。本文以《评价李鸿章》为例,尝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观察历史图片”、“解读文本材料”、“模拟历史场景”等教学策略,“神入”历史人物,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历史结论的暂时性,学会全面、
摘 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怎样的法子才能让学生被美术深深吸引,我想一堂课的导入是非常关键的。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 激发参与; 导入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059-001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也就能够乐学了。”1导入新课时,精炼有趣的开讲、新颖
摘 要:脑海中一直深刻地记着省教研室董洪亮老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独特的理解,他简单地将六个字拆开为“综合”、“实践”、“活动”。细细想来,这样的定义是多么直白、浅显而又耐人寻味。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实施管理; 思考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061-001一、对当前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现象分析新课程实施十年多来,我们对综合实践活
摘 要: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渐普及,如何教好这门课,通过信息技术课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研究的重点。关键词:信息技术; 兴趣; 参与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063-001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法,使用“互动、
摘 要:基于语用的语文教学,教学目标指向何处?实现语用的教学目标,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除却阅读教学课堂体现语用,教师还应采取哪些配套措施?本文认为,语用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应指向“得法”,语用的基础是“涵泳文字”,语用的出路是“从课堂学习走向课程学习”。关键词:语用; 目标; 方法; 途径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064-001语文教学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辅助教学的优势也逐渐被人们所认同。教育技术的科学化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已日趋重要。关键词:教育技术; 多媒体; 探究与质疑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067-001《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诸如各种音像资源、计算机软
摘 要:众所周知,有很多小学生怕上作文课,也怕写作文。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从“生活,是作文教学的源头”;“阅读,是作文教学的基础”;“创作,是作文教学的关键”;“评价,是作文教学的动力”几个方面来谈谈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感受。关键词:小学; 作文教学; 感受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079-001很多语文老师跟学生一样,怕上作文课
摘 要:前段时间,常州市学科带头人徐春明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数字技术支持下的科学课《冷热和温度》,颇受启发,感慨万千。关键词:科学课; 课堂启示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084-001在这个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3D打印、平板电脑终端系统课堂模式等大批新技术的涌现,为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很多便利,同时也可以有效弥
摘 要:为了避免无效或低效的活动,减少师生的痛苦,我们就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教与学多一份美丽。关键词:语文教学; 有效性; 策略研究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104-001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如何提高课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