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儿科医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状况调查

来源 :中华儿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获取我国儿科医生对儿童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基线信息数据,为后续制定儿童临床用药相关诊疗指南、规范并制定合理用药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研究,经整群抽样,对全国各省、直辖市医院具有儿童处方权的医生进行网络电子问卷调查,了解2016年抗菌药物临床用药现状。

结果

最终纳入三级医院3 494名儿科医生的调查信息。(1)对儿童抗菌药物使用关注点的重要性排序:54.5%的医生将"安全性"排名首位,43.5%将"疗效"排名第2位。(2)对于儿童患者最紧缺的抗菌药物依次报告为:大环内酯类(11.9%)、第3代头孢菌素(4.8%)、青霉素类(4.2%)、磺胺类(2.5%)和碳青霉烯类(2.4%)。(3)认为目前急需获得儿童适应证的前5类药物依次为:大环内酯类(26.4%)、喹诺酮类(19.9%)、氨基糖苷类(10.4%)、其他类抗菌药物(9.0%)和第3代头孢菌素类(5.1%)。(4)对于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使用的抗菌药物,选择排名依次为青霉素类、第2代头孢菌素类、第3代头孢菌素类、阿奇霉素或红霉素、麦迪霉素或依托红霉素或环酯红霉素。(5)经验使用抗菌药物的最主要依据,42.0%的医生选择"临床症状体征",其次为影像学结果(41.0%)。(6)87.0%的医生选择"用药前读药品说明书加以了解"作为了解药物的主要途径;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被调查医生关注度排序前3位的依次为"过敏反应"(93.3%)、"肝/肾功能副作用"(91.1%)和"骨髓抑制"(48.2%)。(7)被调查医生选择的儿童用药隐患最主要的3个问题依次为"缺少儿童用药适应证"(85.5%)、"滥用抗菌药物"(71.2%)和"缺少儿童药物的剂型和规格"(69.2%)。(8)儿童合理用药关键环节,被调查医生的选择依次为"明确和完善儿童用药适应证"(89.0%)、"加强儿童合理用药及临床指南的培训"(66.2%)和"研发生产儿童专用的药品剂型及其规格"(62.6%)。

结论

儿科医生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态度和实践的情况总体较为合理:能够将用药安全放在首位,重视用药前读药品说明书,关注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对可能造成患儿不良反应的药物急需了解其适应证,儿科医生以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所见作为经验性用药依据,对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的选择顺序基本合理。调查获知大环内酯类、第3代头孢菌素、青霉素类等药物为儿科临床最紧缺的抗菌药物,并发现相当数量抗菌药物缺少儿童用药适应证、缺少儿童药物的剂型和规格、存在滥用等问题,令儿童抗菌药物使用存在隐患。调查认为:对儿科医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态度和实践仍有继续加强的必要。对现有抗菌药物完善儿童用药适应证、对临床医生加强儿童合理用药及临床指南的培训、大力研发和生产儿童专用的药品剂型及其规格等环节,均是目前儿童合理用药关键环节。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苏州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肺炎链球菌(SP)流行特点及空气污染物对SP流行特征的影响。方法实时记录苏州市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空气质量检测数据,并收集同时期苏州地区6 653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析SP检出情况及苏州地区空气污染物PM2.5、PM10、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臭氧(O3)水平与SP流行的相关性。结果6 653例患儿
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史较复杂,包括4期: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免疫控制期和免疫逃逸期,其中免疫耐受期因其免疫特征不完全清楚,致其定义至今不能达成共识。目前诊断标准要求丙氨酸转氨酶正常,乙型肝炎s、e抗原阳性,乙型肝炎病毒DNA高载量和肝组织学炎症轻微或正常。各指南目前均不推荐此期抗病毒治疗,但近年来有几项儿童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抗病毒治疗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在没有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之前,对于免疫
目的总结儿童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M)脑膜炎(LMM)的临床特点及药物治疗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病房收治的17例LMM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抗生素的选择及治疗转归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比较总结。患儿年龄7个月~10岁,平均3岁5个月,<1岁1例,1~3岁幼儿比例最高共10例(占59%),>3~<6岁2例,≥6岁4例。入院时患儿病程7~
目的探讨影响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单次与多次支气管镜下灌洗治疗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并行支气管镜下灌洗治疗的332例RMPP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将患儿分为单次组和多次组(≥2次),对2组患儿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RMPP行多次支气管镜下灌洗的危险因素。结果332例患儿中单次组223
目的探讨6色黄疸比色卡辅助目测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识别作用。方法2016年2月1日至2017年5月31日,纳入在苏州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和安阳市人民医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胎龄≥35周,出生体质量≥2 000 g,年龄3~28 d的新生儿。将新生儿置于自然光线良好的室内,持比色卡贴近新生儿前额、面颊及胸骨处皮肤。用一手指按压待测皮肤2 s后迅速离去,然后用比色卡与暴露的黄色皮肤进行比色。继之2
目的探讨危重型手足口病(HFMD)患儿脑脊液及血清中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11月徐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5例危重型HFMD患儿(临床分期3期)为研究对象(危重型组),选择同期感染科收治的经脑脊液等检查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25例普通型HFMD(普通型组)及25例重症HFMD(临床分期2期,重症组)患儿作为对照。测定3组患儿脑脊液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测结果及影像学表现的差异。方法收集2017年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64例1个月~14岁MPP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1个月~3岁组(46例)、>3~14岁组(118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儿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学表现。结果1.与1个月~3岁组比较,>3~14岁组患儿发热[97.5%(115/118例)比84.8%(
期刊
目的了解新生儿阪崎肠杆菌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进展、影像学特点及预后。方法对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3例新生儿阪崎肠杆菌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3例新生儿阪崎肠杆菌感染均并脑膜炎,临床症状重。3例患儿发病后均反应差,肌张力高,其他症状有发热、发绀、抽搐及生命体征波动。3例患儿在使用美罗培南等抗生素治疗后脑脊液白细胞仍分别快速增加至11 576×106/L
目的了解2005—2017年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HINET)儿童人群中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的检出率和耐药率变迁。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和自动化药敏测定仪对CRE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并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2017年版标准判断结果。结果共收集4 481株临床分离CRE菌株,其在儿童中的总检出率为6.4%,其中新生儿期的检出率为8.8%,婴儿期为7.3%,幼儿期为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