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課改后,虽然教材变了,实验课开设比以前多了,但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多大的改观,很多时候还是在穿新鞋走老路。为此,本人在实验教学中,尽可能的尝试实验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
把探究实验变成了知识传授,学生靠死记硬背来掌握这些知识,实验探究的目的没有真正得到实现,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培养。因此只有教师本身认识到实验探究对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性,才能认真有效的去实施实验教学。要有效的实施实验探究,教师本身对实验探究要有积极态度,坚定的信念,执着的精神,同时要善于学习和积累,不断提高实验探究教学的能力。对于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比如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能力和兴趣的问题,教师还要有这些动手实验的能力,而不是那些简单纸上的播放录像、讲解等。作为生物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对实验教学目的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从思想意识上真正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应摆正实验课与理论课的关系。
二、激发实验兴趣
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地营造集体探索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集体学习、集体感受成功来激起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如有一个实验叫《观察植物细胞》,这个实验本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但学生对于如何观察实验却感到非常迷茫。所以,教师首先要利用多媒体展示直观、形象的图例来引导学生明确如何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并认识植物细胞的结构。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玻片标本。而要想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制作玻片标本的材料必须要薄而透明,除此之外还需要对观察的材料进行染色,这样制成的玻片标本才有助于学生观察。
如在观察“种子的结构”的实验当中,我们安排学生去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观察完还要检查学生观察的效果。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布置了一定的学习任务,但是还是无法检查每个学生是否完成了任务。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将种子的各部分结构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摆在纸上,并写出结构名称。这样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的时候,就很容易检查每个学生实验任务的完成情况,避免学生应付实验。此外,任务要划零为整,不要太碎,如果任务太多,教师可以提前设计成实验报告单,不然很难组织实验教学。总之,通过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實践、讨论,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积极性。
三、合理创设疑问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手法,合理创设疑问,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与热情,引导其主动参与实验过程。而质疑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分析及创新的过程。例如:“在叶的结构”的实验教学中,在用显微镜进行实验观察之前,教师就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叶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具备这些功能的原因是什么?叶的结构又是怎样的?等,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实验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以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过程,探寻问题的答案。
四、进行合作交流
对于初中生来说,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对实验陌生这是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营造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实验教学氛围,发挥学生们的主观性,让两位同学组成一组来共同完成实验,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验合作与交流能力,让学生们在实验中能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的共同完成实验要求的内容,提出问题,采用学生互相交流,共同协商的办法去完成实验。
因此,合作与交流是充满整个实验的过程中必须有的,教师在这时要比较合理地运用好评价机制,用评价来激励学生们的实验合作与交流,多为学生提供成功机会,引入成就动机原则,哪怕学生们只观察到一点点现象或是只解决了一个很小的问题时,也及时的给予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知道“我能行”。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取得的成绩给予及时的鼓励,增强他们的进取心和荣誉感,促使学生大胆地去探究、去实验,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五、开展新颖导入
实验教学的导入要有“磁力度”,实验伊始,教师可巧设导语,“磁石”般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其内心的求知浪花,营造积极探索学习的大氛围。如“观察蚯蚓”的实验中,在实验课开始即可联系生活实际设问。
(1)雨后蚯蚓为什么要钻出地面?
(2)蚯蚓是怎样运动的?
(3)你能辨认出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吗?
短短的几句话可引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他们做起实验就格外认真,观察起来特别细致。
六、开展实验探究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上述能力上,比起课堂教学来说有更大的优越性,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尽量做到把教学回归到生物学家探索新知识的原型,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和制订实验探究计划,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等;注意学生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细致,尽可能多设疑,以激发学生思维。有时候,生物实验不一定会取得满意的结果。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讨论、分析实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这样虽然没有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但学生对实验的领悟得到了升华,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综合处理生物学信息的能力。例如:在进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时,有的同学在实验中往三支试管加入碘液后都变蓝色,说明实验失败,之后我组织学生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使他们认识到失败可能与馒头的多少,温度的高低,温水中放置时间的长短有关,讨论之后有的同学还设计了馒头的变化与温度有的关的一组实验,使实验进一步深化,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对生物实验,特别是探究性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过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因此,我们要改进教学方法,深挖教材,更新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祖国的未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的人才。
一、更新教学观念
把探究实验变成了知识传授,学生靠死记硬背来掌握这些知识,实验探究的目的没有真正得到实现,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培养。因此只有教师本身认识到实验探究对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性,才能认真有效的去实施实验教学。要有效的实施实验探究,教师本身对实验探究要有积极态度,坚定的信念,执着的精神,同时要善于学习和积累,不断提高实验探究教学的能力。对于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比如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能力和兴趣的问题,教师还要有这些动手实验的能力,而不是那些简单纸上的播放录像、讲解等。作为生物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对实验教学目的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从思想意识上真正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应摆正实验课与理论课的关系。
二、激发实验兴趣
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地营造集体探索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集体学习、集体感受成功来激起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如有一个实验叫《观察植物细胞》,这个实验本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但学生对于如何观察实验却感到非常迷茫。所以,教师首先要利用多媒体展示直观、形象的图例来引导学生明确如何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并认识植物细胞的结构。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玻片标本。而要想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制作玻片标本的材料必须要薄而透明,除此之外还需要对观察的材料进行染色,这样制成的玻片标本才有助于学生观察。
如在观察“种子的结构”的实验当中,我们安排学生去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观察完还要检查学生观察的效果。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布置了一定的学习任务,但是还是无法检查每个学生是否完成了任务。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将种子的各部分结构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摆在纸上,并写出结构名称。这样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的时候,就很容易检查每个学生实验任务的完成情况,避免学生应付实验。此外,任务要划零为整,不要太碎,如果任务太多,教师可以提前设计成实验报告单,不然很难组织实验教学。总之,通过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實践、讨论,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积极性。
三、合理创设疑问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手法,合理创设疑问,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与热情,引导其主动参与实验过程。而质疑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分析及创新的过程。例如:“在叶的结构”的实验教学中,在用显微镜进行实验观察之前,教师就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叶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具备这些功能的原因是什么?叶的结构又是怎样的?等,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实验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以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过程,探寻问题的答案。
四、进行合作交流
对于初中生来说,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对实验陌生这是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营造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实验教学氛围,发挥学生们的主观性,让两位同学组成一组来共同完成实验,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验合作与交流能力,让学生们在实验中能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的共同完成实验要求的内容,提出问题,采用学生互相交流,共同协商的办法去完成实验。
因此,合作与交流是充满整个实验的过程中必须有的,教师在这时要比较合理地运用好评价机制,用评价来激励学生们的实验合作与交流,多为学生提供成功机会,引入成就动机原则,哪怕学生们只观察到一点点现象或是只解决了一个很小的问题时,也及时的给予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知道“我能行”。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取得的成绩给予及时的鼓励,增强他们的进取心和荣誉感,促使学生大胆地去探究、去实验,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五、开展新颖导入
实验教学的导入要有“磁力度”,实验伊始,教师可巧设导语,“磁石”般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其内心的求知浪花,营造积极探索学习的大氛围。如“观察蚯蚓”的实验中,在实验课开始即可联系生活实际设问。
(1)雨后蚯蚓为什么要钻出地面?
(2)蚯蚓是怎样运动的?
(3)你能辨认出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吗?
短短的几句话可引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他们做起实验就格外认真,观察起来特别细致。
六、开展实验探究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上述能力上,比起课堂教学来说有更大的优越性,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尽量做到把教学回归到生物学家探索新知识的原型,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和制订实验探究计划,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等;注意学生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细致,尽可能多设疑,以激发学生思维。有时候,生物实验不一定会取得满意的结果。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讨论、分析实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这样虽然没有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但学生对实验的领悟得到了升华,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综合处理生物学信息的能力。例如:在进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时,有的同学在实验中往三支试管加入碘液后都变蓝色,说明实验失败,之后我组织学生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使他们认识到失败可能与馒头的多少,温度的高低,温水中放置时间的长短有关,讨论之后有的同学还设计了馒头的变化与温度有的关的一组实验,使实验进一步深化,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对生物实验,特别是探究性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过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因此,我们要改进教学方法,深挖教材,更新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祖国的未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