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我省近30万份高考作文卷中,得分48分以上的作文只有7800余篇。笔者经过分析发现,有许多考生由于未能及时了解高考作文审题要求的变化——“选准角度,明确立意”,从而导致作文得分较低。阅卷时,我们经常碰到一些结构完整、内容充实、语言不乏优美的作文,可是因为没有“选准角度”而上不了一类文只能被打入二类文,有的甚至被打入三类文。因此,笔者想就高考作文审题要求的变化以及如何选准角度等问题,作些粗浅的阐述与探讨,为广大教师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提供些许参考。
2006年全国高考卷作文题的写作要求首次出现了“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的字眼。所谓“全面理解材料”,是指要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中心主旨;所谓“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是说在把握材料中心主旨的基础上,可以选择材料的某个侧面(“侧面”是指材料的内容层次),也可以选择某个角度(“角度”是指材料含意的出发点,角度包含在侧面之中)来构思作文,也即在写作时只要符合题意中透露出来的信息,不论是局部信息还是整体信息都算“切合题意”。这大大降低了审题门槛,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
2007年全国卷作文题的写作要求改为“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取消了“全面理解材料”的说法,命题进一步开放,审题门槛进一步降低,为考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写作空间。但题目开放了,套作就相对容易了,也相对多了。
2009年全国卷作文题的写作要求改为“选准角度,明确立意……”,一句“选准角度,明确立意”,骤然拔高审题“门槛”,拉大评分区分度,明示考生要准确审读材料,力求选准最佳写作角度。
什么叫“选准角度”呢?作文的审题划分为四个层级,即中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和沾边角度,一般认为只有“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是符合题意的,“次要角度”需要根据具体写作情况而定,而“沾边角度”那就肯定偏离题意了。这样的审题要求,在阅卷场上具体体现在量分的标准上。
如浙江省2011年的高考作文阅卷等级评分标准规定:凡是作文涉及到“我的(包括我的经历、我的观点等,强调个体的独特性,也即不可复制性)”“时间(材料里说有物理时间与人生时间两种,但以后者为重)”“人生(主要指有事业、追求、成功等宏大叙事)”这三个关键内容的,才算是“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才是切合题意的,可以进入一类文;凡是作文只写“我的时间”,且又偏重于物理时间的,算次要角度,一般作基本合乎题意来处理,作为二类文或三类文(语言平庸)来看待;而“无材料”意识,所写文章不能体现材料内容与题目要求的,只能算沾边角度,一般就是30分以下。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些结构完整、内容充实、语言不乏优美的作文,就是因为没有按照“选准角度,明确立意”的审题新要求来写,致使原本可以得到高分的却得了低分,实在可惜。
综览2011年全国15个高考作文题目,有5个题目有“选准(好)角度,明确立意”的要求。可见,这是高考作文审题的趋势。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阅卷大组专家明确表示:一个考生的真实作文水平不仅表现在构思、表达能力上,而且还表现在审题能力上,能辨认出命题者设置的种种限制的能力上。顺应全国趋势,强化“选准角度,明确立意”的审题意识,已经成为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时极为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值得引起广大学生与教师的重视。
那怎样才能在高考作文写作时,瞄准材料“靶心”,以使立意“切合”或“符合”题意呢?这里,笔者提供一个“选准角度”的审题立意原则:着眼命题材料整体,把握中心主旨方向。由于学生已经习惯了“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的写作要求,一拿到作文命题,要求明明写着要“选准角度”,但几乎无人关注,习惯抓住命题材料中自己熟悉的某句话或某个词,立意入笔,这样容易偏题乃至跑题。因此,当看到命题的写作要求是“选准角度”时,脑子里就要跳出“从材料的整体规定性出发,顾及材料的整体语言环境,努力把握材料中心主旨的方向”的审题立意原则。一般来说,从材料整体含义、主要(中心)人物与事件、命题者意图等方向立意的就是中心角度,从材料的某个意义点、主要(中心)人物与事件的某个侧面立意的就是重要角度,而从材料中只言片语的含义出发立意的基本是沾边角度了。以下举例说明。
一、 命题材料是叙述性但有评论性语句的,就抓住关键句
关键句往往是“文眼”,它蕴涵着整体材料的主旨,体现着整体材料的观点,具有导向意义。因此,可以把它作为审题立意选准角度的突破口。关键句,在表达方式上常常是议论性或哲理性的句子,位置多在材料的末尾,当然也有在开头或中间的(如开头句、反复出现的句子等)。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从而选准角度了。如2007年海南卷作文题:
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一天,他偶然看见报道说,有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了。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经过化验,发现烧瓶曾经盛过硝酸纤维素溶液,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黏附在瓶壁上起到了保护作用。“如果将这种溶液用到汽车玻璃上,车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吗?”因为这个意外发现,别涅迪克博士获得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地追求。也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
这则材料在叙述之后进行了点评。“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地追求”这一蕴涵材料主旨的关键句,点明了执著追求、机遇和创新之间的关系。考生据此审题立意,可以谈:善于把握机会,注重执著追求;时时留心,处处注意,做个有心人;关注生活细节,富有好奇心,具有实践探索精神;勤于积累,善于思考,富于联想与想象;等等。这些都属选准了写作角度。
二、 命题材料是叙述性但抓不到关键句的,就要从分析整体材料入手,寻找体现命题者意图的倾向
以命题者意图的倾向立意,就是选准了角度。命题人所呈现的材料,必定蕴涵了命题人的某种意图,尽管命题人尽量客观地叙述材料,不泄露命题意图,以考查考生的审题立意能力,但是语文学科尤其是作文的人文性,决定着作文命题必然要引导青少年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国计民生,重视自我身心与人格的健康成长,注重社会责任感意识的培养。所以,考生只要联系命题的现实背景(包括时弊或热点)去阅读材料,就不难从材料里把握命题者意图倾向,如下面这个作文题:
上帝召开了一次会议,了解他自从赐给鸟儿翅膀后,鸟儿是怎么使用的。
鹰说:“我用我的翅膀在天空中飞翔,一切猎物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我因此生活无忧。”
鸵鸟说:“我用腿在地上奔跑,翅膀对我毫无用处,它成为我沉重的负担。”
企鹅说:“我已把翅膀变作了鳍,它让我能像鱼一样在海洋自由来往。”
这时,上帝发现会场里还坐着一个人,便奇怪地问:“你没有翅膀,来这儿干什么?”
人说:“你虽然没有赐予我翅膀,我却可以作灵魂的飞翔,可以达到脚步所不能达到的地方。”
这是一个寓言材料。四种形象就是四个角度,哪一个才是材料的中心角度呢?这就需通过分析材料来寻找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倾向。材料中鹰、鸵鸟、企鹅与人各自向上帝汇报了翅膀的使用。鹰是为了生存用翅膀来飞翔的,鸵鸟是不使用翅膀的,企鹅也是为了生存用翅膀来游泳的,而人是用翅膀来作灵魂的飞翔的。
灵魂的飞翔指放飞思想,体现了人类智慧的伟大。人类放飞了思想,放飞了智慧,人类用这双“翅膀”战胜了一个个困难,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近代爱迪生发明电灯,直至现在的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火星探测器等先进的航天设备。人们创造的翅膀(需要有想象的飞翔)打开了科技的大门,使人类文明跨上了新台阶。所以,人类无形的翅膀远高于有形的翅膀。显然,作者选用这段材料的命题意图倾向,无疑是要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放飞灵魂的翅膀、想象的翅膀、创新的翅膀。所以,只要顺着命题者的意图倾向——放飞思想,让灵魂飞翔——去立意成文,那肯定是选准了最佳角度。而如果只从鹰、鸵鸟、海鸥的角度立意,则属次要角度了。
三、 多则命题材料,无论其是同向还是异向的,都要寻找它们反映事理的共同点
这类题目表面上每个材料都是独立的,可实际上有一条暗线把它们串联起来,这条暗线就是几则材料的共性。而这个共性,命题者并没有明确的交代,而是把它暗藏在叙述的材料中,让考生自己去挖掘。说穿了,几则材料都是同一观点的不同论据,让考生根据论据逆向推出它们所要共同证明的观点。材料同向的如2009年全国卷Ⅱ作文题: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一双袜子,妈妈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看到的都是红色的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色的,他感到自己的色觉有问题,他研究了两年,1794年他发表了《视觉之异常》,将这种病症称为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
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排长队,已经破产的他感到这是一个创业的机会,他买了面粉和食油,在小屋里每天干20小时,试验了一年,195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这一产品开发带动了一个新的产业。
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后来他发现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但没脏反而把陈年污渍也清除了,这个发现,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改革了传统洗衣技术。
这三则材料的共同点为: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问题的发现都具有偶然性;发现问题后都有一种善于探究、刻苦钻研的精神;都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都对本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简括之:善于发现出生活中的小问题,用创新的眼光、不断探索的精神钻研问题,成功将无处不在。这个共同点就是最准的角度。
材料异向的如下面的作文题:
在“文革”中,一位老音乐家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而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在“文革”初期便自杀了。隐身在音乐的象牙之塔中,当风暴袭来,她心目中神圣美好的东西被践踏时,她选择了死亡来抗争。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文革”中,一位老音乐家在“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平反回来,“他没有憔悴衰老,他笑……”;而另一位音乐家则是因“心目中神圣美好的东西被践踏时,她选择了死亡来抗争”。很显然,材料的内容主旨是两位音乐家对待同一事物(“文革”)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位是坦然面对,苦中作乐;一位是为维护理想尊严以死抗争。选择不同,却都表现了他们对理想、信念、人格等的坚守和追求。
两个材料相反,但其选择捍卫理想和信念却是共同的,这个“共同的选择”就是切合题意的、最准的写作角度。如果以单则材料为导向谈第一个音乐家的择生,或第二个音乐家的择死,就属重要角度。至于谈“调节心态调适人生”“笑一笑苦难小”“死亡是一场华丽的盛宴”等只能属次要角度。
四、 命题材料是寓言、漫画、哲理故事、咏物诗词等带有比喻性质的,要整体把握材料喻意
面对寓言、漫画、哲理故事、咏物诗词等带有比喻性质的材料,我们首先要认真分析材料内在逻辑,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喻意(而不是从局部去取义),然后作类比引申联想,对接现实社会生活中类似的人、事、物,从本体意义着眼思考。如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题,要求学生根据读一首古诗后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材料是: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是一首哲理诗,是说菱、稻、荷花,生长习性不同,适宜种在深浅各异的水中。由此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此诗要揭示的道理(哲理):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规律办事;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可强求一律搞一刀切。以此立意入笔,谈“因地制宜,地尽其力”“因势利导,顺时而变”“因人而异,人尽其才”等,都是选准了最佳角度。如果从菱、稻、荷花等个体的层面出发,谈“选择适合自己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等,就属于重要角度。如谈“现代社会,应该尊重个性,包容多元”等,那就属次重要角度了。
又如下面这个作文题:
在我家乡深山的阴处有一种植物,叫“山海棠”。即便生在僻处,无人观赏,可它依旧是一丝不苟地向上挺拔了枝叶,开出鲜艳欲滴的花朵。我很是不解,曾对祖父说:“它真是不懂人间世故,既然开在深山无人识,便大可以养养精神、偷偷懒,没必要下多余的工夫。”祖父瞪了我一眼,说:“你究竟是太年轻,看重功名,内心浮躁,不知人间真相。在山海棠那里,它只按自己的心性而活,生为花朵,就要往好里开,至于能不能被人看见、被人夸奖,它从来都不会去想。可是,一旦有人走到它跟前,它的俊相就会烫了这人的眼睛,让人从心底里生出敬意。”
这段材料的主要内容是称赞一种叫“山海棠”的植物,它有与众不同的特点,生在僻处,只按自己的心性而活。生为花朵,就要往好里开,至于能不能被人看见、被人夸奖,它从来都不会去想。顺此归纳提升,这段材料蕴涵的喻意就十分清楚:不管身处环境怎样差,也不管别人怎样说,都要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让生命有意义,人生再卑微也要干出点精彩来。以此喻意对接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谈“怎样活出生命的精彩”“谈位卑未敢忘忧国”,都属选准最佳角度。如“谈追求生命的真谛”“谈人生当自尊、自强、自爱”等都属重要角度。而从材料的个别字句取义而不关注中心主旨,如从“按自己的心性而活”出发谈“为自己而努力生活”等,则属次要角度。
再如2009年全国卷1的作文题: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呷呷!”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此则材料是一个影射现实的寓言故事,中心形象是兔子,中心事件是大家对兔子学游泳事件的评判。兔子虽有一技之长,但仍遭到了生存危机,由此引出人的教育、培养与发展问题。对此,野鸭、青蛙、仙鹤意见不一:野鸭强调后天努力的重要;青蛙推重一技之长;仙鹤既重视多种才能,又尊重个性特征。由此便可以归纳出这则寓言的中心寓意:人在有特长的基础上应培养发展多种能力,而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必须从自己的个性特征与条件出发。凡围绕此寓意立意,或谈发展特长,或谈培养多种能力,或谈能力培养从个性特征出发,以及由此生发开去思考社会、国家、民族等与此寓意类似问题的,均属中心角度。如果从野鸭的观点出发,谈“只要付出百倍的努力,一切皆有可能”,或从仙鹤的观点出发,谈“既要克服弱点也要发挥优势”,属重要角度。而不顾原材料的整体规定性,不顾命题的整体语言环境,单取某个词语命题立意,如撇开人的教育、培养与发展问题,谈“为了生存要学会一技之长”,谈“年轻人要努力发展自己”,谈“挫折、弱点、奋斗”,等等,那就是沾边角度了。
2006年全国高考卷作文题的写作要求首次出现了“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的字眼。所谓“全面理解材料”,是指要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中心主旨;所谓“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是说在把握材料中心主旨的基础上,可以选择材料的某个侧面(“侧面”是指材料的内容层次),也可以选择某个角度(“角度”是指材料含意的出发点,角度包含在侧面之中)来构思作文,也即在写作时只要符合题意中透露出来的信息,不论是局部信息还是整体信息都算“切合题意”。这大大降低了审题门槛,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
2007年全国卷作文题的写作要求改为“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取消了“全面理解材料”的说法,命题进一步开放,审题门槛进一步降低,为考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写作空间。但题目开放了,套作就相对容易了,也相对多了。
2009年全国卷作文题的写作要求改为“选准角度,明确立意……”,一句“选准角度,明确立意”,骤然拔高审题“门槛”,拉大评分区分度,明示考生要准确审读材料,力求选准最佳写作角度。
什么叫“选准角度”呢?作文的审题划分为四个层级,即中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和沾边角度,一般认为只有“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是符合题意的,“次要角度”需要根据具体写作情况而定,而“沾边角度”那就肯定偏离题意了。这样的审题要求,在阅卷场上具体体现在量分的标准上。
如浙江省2011年的高考作文阅卷等级评分标准规定:凡是作文涉及到“我的(包括我的经历、我的观点等,强调个体的独特性,也即不可复制性)”“时间(材料里说有物理时间与人生时间两种,但以后者为重)”“人生(主要指有事业、追求、成功等宏大叙事)”这三个关键内容的,才算是“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才是切合题意的,可以进入一类文;凡是作文只写“我的时间”,且又偏重于物理时间的,算次要角度,一般作基本合乎题意来处理,作为二类文或三类文(语言平庸)来看待;而“无材料”意识,所写文章不能体现材料内容与题目要求的,只能算沾边角度,一般就是30分以下。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些结构完整、内容充实、语言不乏优美的作文,就是因为没有按照“选准角度,明确立意”的审题新要求来写,致使原本可以得到高分的却得了低分,实在可惜。
综览2011年全国15个高考作文题目,有5个题目有“选准(好)角度,明确立意”的要求。可见,这是高考作文审题的趋势。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阅卷大组专家明确表示:一个考生的真实作文水平不仅表现在构思、表达能力上,而且还表现在审题能力上,能辨认出命题者设置的种种限制的能力上。顺应全国趋势,强化“选准角度,明确立意”的审题意识,已经成为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时极为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值得引起广大学生与教师的重视。
那怎样才能在高考作文写作时,瞄准材料“靶心”,以使立意“切合”或“符合”题意呢?这里,笔者提供一个“选准角度”的审题立意原则:着眼命题材料整体,把握中心主旨方向。由于学生已经习惯了“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的写作要求,一拿到作文命题,要求明明写着要“选准角度”,但几乎无人关注,习惯抓住命题材料中自己熟悉的某句话或某个词,立意入笔,这样容易偏题乃至跑题。因此,当看到命题的写作要求是“选准角度”时,脑子里就要跳出“从材料的整体规定性出发,顾及材料的整体语言环境,努力把握材料中心主旨的方向”的审题立意原则。一般来说,从材料整体含义、主要(中心)人物与事件、命题者意图等方向立意的就是中心角度,从材料的某个意义点、主要(中心)人物与事件的某个侧面立意的就是重要角度,而从材料中只言片语的含义出发立意的基本是沾边角度了。以下举例说明。
一、 命题材料是叙述性但有评论性语句的,就抓住关键句
关键句往往是“文眼”,它蕴涵着整体材料的主旨,体现着整体材料的观点,具有导向意义。因此,可以把它作为审题立意选准角度的突破口。关键句,在表达方式上常常是议论性或哲理性的句子,位置多在材料的末尾,当然也有在开头或中间的(如开头句、反复出现的句子等)。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从而选准角度了。如2007年海南卷作文题:
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一天,他偶然看见报道说,有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了。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经过化验,发现烧瓶曾经盛过硝酸纤维素溶液,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黏附在瓶壁上起到了保护作用。“如果将这种溶液用到汽车玻璃上,车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吗?”因为这个意外发现,别涅迪克博士获得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地追求。也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
这则材料在叙述之后进行了点评。“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地追求”这一蕴涵材料主旨的关键句,点明了执著追求、机遇和创新之间的关系。考生据此审题立意,可以谈:善于把握机会,注重执著追求;时时留心,处处注意,做个有心人;关注生活细节,富有好奇心,具有实践探索精神;勤于积累,善于思考,富于联想与想象;等等。这些都属选准了写作角度。
二、 命题材料是叙述性但抓不到关键句的,就要从分析整体材料入手,寻找体现命题者意图的倾向
以命题者意图的倾向立意,就是选准了角度。命题人所呈现的材料,必定蕴涵了命题人的某种意图,尽管命题人尽量客观地叙述材料,不泄露命题意图,以考查考生的审题立意能力,但是语文学科尤其是作文的人文性,决定着作文命题必然要引导青少年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国计民生,重视自我身心与人格的健康成长,注重社会责任感意识的培养。所以,考生只要联系命题的现实背景(包括时弊或热点)去阅读材料,就不难从材料里把握命题者意图倾向,如下面这个作文题:
上帝召开了一次会议,了解他自从赐给鸟儿翅膀后,鸟儿是怎么使用的。
鹰说:“我用我的翅膀在天空中飞翔,一切猎物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我因此生活无忧。”
鸵鸟说:“我用腿在地上奔跑,翅膀对我毫无用处,它成为我沉重的负担。”
企鹅说:“我已把翅膀变作了鳍,它让我能像鱼一样在海洋自由来往。”
这时,上帝发现会场里还坐着一个人,便奇怪地问:“你没有翅膀,来这儿干什么?”
人说:“你虽然没有赐予我翅膀,我却可以作灵魂的飞翔,可以达到脚步所不能达到的地方。”
这是一个寓言材料。四种形象就是四个角度,哪一个才是材料的中心角度呢?这就需通过分析材料来寻找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倾向。材料中鹰、鸵鸟、企鹅与人各自向上帝汇报了翅膀的使用。鹰是为了生存用翅膀来飞翔的,鸵鸟是不使用翅膀的,企鹅也是为了生存用翅膀来游泳的,而人是用翅膀来作灵魂的飞翔的。
灵魂的飞翔指放飞思想,体现了人类智慧的伟大。人类放飞了思想,放飞了智慧,人类用这双“翅膀”战胜了一个个困难,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近代爱迪生发明电灯,直至现在的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火星探测器等先进的航天设备。人们创造的翅膀(需要有想象的飞翔)打开了科技的大门,使人类文明跨上了新台阶。所以,人类无形的翅膀远高于有形的翅膀。显然,作者选用这段材料的命题意图倾向,无疑是要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放飞灵魂的翅膀、想象的翅膀、创新的翅膀。所以,只要顺着命题者的意图倾向——放飞思想,让灵魂飞翔——去立意成文,那肯定是选准了最佳角度。而如果只从鹰、鸵鸟、海鸥的角度立意,则属次要角度了。
三、 多则命题材料,无论其是同向还是异向的,都要寻找它们反映事理的共同点
这类题目表面上每个材料都是独立的,可实际上有一条暗线把它们串联起来,这条暗线就是几则材料的共性。而这个共性,命题者并没有明确的交代,而是把它暗藏在叙述的材料中,让考生自己去挖掘。说穿了,几则材料都是同一观点的不同论据,让考生根据论据逆向推出它们所要共同证明的观点。材料同向的如2009年全国卷Ⅱ作文题: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一双袜子,妈妈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看到的都是红色的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色的,他感到自己的色觉有问题,他研究了两年,1794年他发表了《视觉之异常》,将这种病症称为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
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排长队,已经破产的他感到这是一个创业的机会,他买了面粉和食油,在小屋里每天干20小时,试验了一年,195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这一产品开发带动了一个新的产业。
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后来他发现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但没脏反而把陈年污渍也清除了,这个发现,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改革了传统洗衣技术。
这三则材料的共同点为: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问题的发现都具有偶然性;发现问题后都有一种善于探究、刻苦钻研的精神;都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都对本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简括之:善于发现出生活中的小问题,用创新的眼光、不断探索的精神钻研问题,成功将无处不在。这个共同点就是最准的角度。
材料异向的如下面的作文题:
在“文革”中,一位老音乐家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而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在“文革”初期便自杀了。隐身在音乐的象牙之塔中,当风暴袭来,她心目中神圣美好的东西被践踏时,她选择了死亡来抗争。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文革”中,一位老音乐家在“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平反回来,“他没有憔悴衰老,他笑……”;而另一位音乐家则是因“心目中神圣美好的东西被践踏时,她选择了死亡来抗争”。很显然,材料的内容主旨是两位音乐家对待同一事物(“文革”)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位是坦然面对,苦中作乐;一位是为维护理想尊严以死抗争。选择不同,却都表现了他们对理想、信念、人格等的坚守和追求。
两个材料相反,但其选择捍卫理想和信念却是共同的,这个“共同的选择”就是切合题意的、最准的写作角度。如果以单则材料为导向谈第一个音乐家的择生,或第二个音乐家的择死,就属重要角度。至于谈“调节心态调适人生”“笑一笑苦难小”“死亡是一场华丽的盛宴”等只能属次要角度。
四、 命题材料是寓言、漫画、哲理故事、咏物诗词等带有比喻性质的,要整体把握材料喻意
面对寓言、漫画、哲理故事、咏物诗词等带有比喻性质的材料,我们首先要认真分析材料内在逻辑,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喻意(而不是从局部去取义),然后作类比引申联想,对接现实社会生活中类似的人、事、物,从本体意义着眼思考。如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题,要求学生根据读一首古诗后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材料是: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是一首哲理诗,是说菱、稻、荷花,生长习性不同,适宜种在深浅各异的水中。由此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此诗要揭示的道理(哲理):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规律办事;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可强求一律搞一刀切。以此立意入笔,谈“因地制宜,地尽其力”“因势利导,顺时而变”“因人而异,人尽其才”等,都是选准了最佳角度。如果从菱、稻、荷花等个体的层面出发,谈“选择适合自己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等,就属于重要角度。如谈“现代社会,应该尊重个性,包容多元”等,那就属次重要角度了。
又如下面这个作文题:
在我家乡深山的阴处有一种植物,叫“山海棠”。即便生在僻处,无人观赏,可它依旧是一丝不苟地向上挺拔了枝叶,开出鲜艳欲滴的花朵。我很是不解,曾对祖父说:“它真是不懂人间世故,既然开在深山无人识,便大可以养养精神、偷偷懒,没必要下多余的工夫。”祖父瞪了我一眼,说:“你究竟是太年轻,看重功名,内心浮躁,不知人间真相。在山海棠那里,它只按自己的心性而活,生为花朵,就要往好里开,至于能不能被人看见、被人夸奖,它从来都不会去想。可是,一旦有人走到它跟前,它的俊相就会烫了这人的眼睛,让人从心底里生出敬意。”
这段材料的主要内容是称赞一种叫“山海棠”的植物,它有与众不同的特点,生在僻处,只按自己的心性而活。生为花朵,就要往好里开,至于能不能被人看见、被人夸奖,它从来都不会去想。顺此归纳提升,这段材料蕴涵的喻意就十分清楚:不管身处环境怎样差,也不管别人怎样说,都要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让生命有意义,人生再卑微也要干出点精彩来。以此喻意对接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谈“怎样活出生命的精彩”“谈位卑未敢忘忧国”,都属选准最佳角度。如“谈追求生命的真谛”“谈人生当自尊、自强、自爱”等都属重要角度。而从材料的个别字句取义而不关注中心主旨,如从“按自己的心性而活”出发谈“为自己而努力生活”等,则属次要角度。
再如2009年全国卷1的作文题: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呷呷!”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此则材料是一个影射现实的寓言故事,中心形象是兔子,中心事件是大家对兔子学游泳事件的评判。兔子虽有一技之长,但仍遭到了生存危机,由此引出人的教育、培养与发展问题。对此,野鸭、青蛙、仙鹤意见不一:野鸭强调后天努力的重要;青蛙推重一技之长;仙鹤既重视多种才能,又尊重个性特征。由此便可以归纳出这则寓言的中心寓意:人在有特长的基础上应培养发展多种能力,而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必须从自己的个性特征与条件出发。凡围绕此寓意立意,或谈发展特长,或谈培养多种能力,或谈能力培养从个性特征出发,以及由此生发开去思考社会、国家、民族等与此寓意类似问题的,均属中心角度。如果从野鸭的观点出发,谈“只要付出百倍的努力,一切皆有可能”,或从仙鹤的观点出发,谈“既要克服弱点也要发挥优势”,属重要角度。而不顾原材料的整体规定性,不顾命题的整体语言环境,单取某个词语命题立意,如撇开人的教育、培养与发展问题,谈“为了生存要学会一技之长”,谈“年轻人要努力发展自己”,谈“挫折、弱点、奋斗”,等等,那就是沾边角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