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命题材料整体,把握中心主旨方向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lintianxi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我省近30万份高考作文卷中,得分48分以上的作文只有7800余篇。笔者经过分析发现,有许多考生由于未能及时了解高考作文审题要求的变化——“选准角度,明确立意”,从而导致作文得分较低。阅卷时,我们经常碰到一些结构完整、内容充实、语言不乏优美的作文,可是因为没有“选准角度”而上不了一类文只能被打入二类文,有的甚至被打入三类文。因此,笔者想就高考作文审题要求的变化以及如何选准角度等问题,作些粗浅的阐述与探讨,为广大教师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提供些许参考。
  2006年全国高考卷作文题的写作要求首次出现了“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的字眼。所谓“全面理解材料”,是指要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中心主旨;所谓“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是说在把握材料中心主旨的基础上,可以选择材料的某个侧面(“侧面”是指材料的内容层次),也可以选择某个角度(“角度”是指材料含意的出发点,角度包含在侧面之中)来构思作文,也即在写作时只要符合题意中透露出来的信息,不论是局部信息还是整体信息都算“切合题意”。这大大降低了审题门槛,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
  2007年全国卷作文题的写作要求改为“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取消了“全面理解材料”的说法,命题进一步开放,审题门槛进一步降低,为考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写作空间。但题目开放了,套作就相对容易了,也相对多了。
  2009年全国卷作文题的写作要求改为“选准角度,明确立意……”,一句“选准角度,明确立意”,骤然拔高审题“门槛”,拉大评分区分度,明示考生要准确审读材料,力求选准最佳写作角度。
  什么叫“选准角度”呢?作文的审题划分为四个层级,即中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和沾边角度,一般认为只有“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是符合题意的,“次要角度”需要根据具体写作情况而定,而“沾边角度”那就肯定偏离题意了。这样的审题要求,在阅卷场上具体体现在量分的标准上。
  如浙江省2011年的高考作文阅卷等级评分标准规定:凡是作文涉及到“我的(包括我的经历、我的观点等,强调个体的独特性,也即不可复制性)”“时间(材料里说有物理时间与人生时间两种,但以后者为重)”“人生(主要指有事业、追求、成功等宏大叙事)”这三个关键内容的,才算是“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才是切合题意的,可以进入一类文;凡是作文只写“我的时间”,且又偏重于物理时间的,算次要角度,一般作基本合乎题意来处理,作为二类文或三类文(语言平庸)来看待;而“无材料”意识,所写文章不能体现材料内容与题目要求的,只能算沾边角度,一般就是30分以下。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些结构完整、内容充实、语言不乏优美的作文,就是因为没有按照“选准角度,明确立意”的审题新要求来写,致使原本可以得到高分的却得了低分,实在可惜。
  综览2011年全国15个高考作文题目,有5个题目有“选准(好)角度,明确立意”的要求。可见,这是高考作文审题的趋势。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阅卷大组专家明确表示:一个考生的真实作文水平不仅表现在构思、表达能力上,而且还表现在审题能力上,能辨认出命题者设置的种种限制的能力上。顺应全国趋势,强化“选准角度,明确立意”的审题意识,已经成为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时极为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值得引起广大学生与教师的重视。
  那怎样才能在高考作文写作时,瞄准材料“靶心”,以使立意“切合”或“符合”题意呢?这里,笔者提供一个“选准角度”的审题立意原则:着眼命题材料整体,把握中心主旨方向。由于学生已经习惯了“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的写作要求,一拿到作文命题,要求明明写着要“选准角度”,但几乎无人关注,习惯抓住命题材料中自己熟悉的某句话或某个词,立意入笔,这样容易偏题乃至跑题。因此,当看到命题的写作要求是“选准角度”时,脑子里就要跳出“从材料的整体规定性出发,顾及材料的整体语言环境,努力把握材料中心主旨的方向”的审题立意原则。一般来说,从材料整体含义、主要(中心)人物与事件、命题者意图等方向立意的就是中心角度,从材料的某个意义点、主要(中心)人物与事件的某个侧面立意的就是重要角度,而从材料中只言片语的含义出发立意的基本是沾边角度了。以下举例说明。
  一、 命题材料是叙述性但有评论性语句的,就抓住关键句
  关键句往往是“文眼”,它蕴涵着整体材料的主旨,体现着整体材料的观点,具有导向意义。因此,可以把它作为审题立意选准角度的突破口。关键句,在表达方式上常常是议论性或哲理性的句子,位置多在材料的末尾,当然也有在开头或中间的(如开头句、反复出现的句子等)。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从而选准角度了。如2007年海南卷作文题:
  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一天,他偶然看见报道说,有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了。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经过化验,发现烧瓶曾经盛过硝酸纤维素溶液,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黏附在瓶壁上起到了保护作用。“如果将这种溶液用到汽车玻璃上,车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吗?”因为这个意外发现,别涅迪克博士获得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地追求。也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
  这则材料在叙述之后进行了点评。“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地追求”这一蕴涵材料主旨的关键句,点明了执著追求、机遇和创新之间的关系。考生据此审题立意,可以谈:善于把握机会,注重执著追求;时时留心,处处注意,做个有心人;关注生活细节,富有好奇心,具有实践探索精神;勤于积累,善于思考,富于联想与想象;等等。这些都属选准了写作角度。
  二、 命题材料是叙述性但抓不到关键句的,就要从分析整体材料入手,寻找体现命题者意图的倾向
  以命题者意图的倾向立意,就是选准了角度。命题人所呈现的材料,必定蕴涵了命题人的某种意图,尽管命题人尽量客观地叙述材料,不泄露命题意图,以考查考生的审题立意能力,但是语文学科尤其是作文的人文性,决定着作文命题必然要引导青少年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国计民生,重视自我身心与人格的健康成长,注重社会责任感意识的培养。所以,考生只要联系命题的现实背景(包括时弊或热点)去阅读材料,就不难从材料里把握命题者意图倾向,如下面这个作文题:
  上帝召开了一次会议,了解他自从赐给鸟儿翅膀后,鸟儿是怎么使用的。
  鹰说:“我用我的翅膀在天空中飞翔,一切猎物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我因此生活无忧。”
  鸵鸟说:“我用腿在地上奔跑,翅膀对我毫无用处,它成为我沉重的负担。”
  企鹅说:“我已把翅膀变作了鳍,它让我能像鱼一样在海洋自由来往。”
  这时,上帝发现会场里还坐着一个人,便奇怪地问:“你没有翅膀,来这儿干什么?”
  人说:“你虽然没有赐予我翅膀,我却可以作灵魂的飞翔,可以达到脚步所不能达到的地方。”
  这是一个寓言材料。四种形象就是四个角度,哪一个才是材料的中心角度呢?这就需通过分析材料来寻找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倾向。材料中鹰、鸵鸟、企鹅与人各自向上帝汇报了翅膀的使用。鹰是为了生存用翅膀来飞翔的,鸵鸟是不使用翅膀的,企鹅也是为了生存用翅膀来游泳的,而人是用翅膀来作灵魂的飞翔的。
  灵魂的飞翔指放飞思想,体现了人类智慧的伟大。人类放飞了思想,放飞了智慧,人类用这双“翅膀”战胜了一个个困难,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近代爱迪生发明电灯,直至现在的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火星探测器等先进的航天设备。人们创造的翅膀(需要有想象的飞翔)打开了科技的大门,使人类文明跨上了新台阶。所以,人类无形的翅膀远高于有形的翅膀。显然,作者选用这段材料的命题意图倾向,无疑是要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放飞灵魂的翅膀、想象的翅膀、创新的翅膀。所以,只要顺着命题者的意图倾向——放飞思想,让灵魂飞翔——去立意成文,那肯定是选准了最佳角度。而如果只从鹰、鸵鸟、海鸥的角度立意,则属次要角度了。
  三、 多则命题材料,无论其是同向还是异向的,都要寻找它们反映事理的共同点
  这类题目表面上每个材料都是独立的,可实际上有一条暗线把它们串联起来,这条暗线就是几则材料的共性。而这个共性,命题者并没有明确的交代,而是把它暗藏在叙述的材料中,让考生自己去挖掘。说穿了,几则材料都是同一观点的不同论据,让考生根据论据逆向推出它们所要共同证明的观点。材料同向的如2009年全国卷Ⅱ作文题: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一双袜子,妈妈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看到的都是红色的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色的,他感到自己的色觉有问题,他研究了两年,1794年他发表了《视觉之异常》,将这种病症称为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
  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排长队,已经破产的他感到这是一个创业的机会,他买了面粉和食油,在小屋里每天干20小时,试验了一年,195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这一产品开发带动了一个新的产业。
  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后来他发现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但没脏反而把陈年污渍也清除了,这个发现,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改革了传统洗衣技术。
  这三则材料的共同点为: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问题的发现都具有偶然性;发现问题后都有一种善于探究、刻苦钻研的精神;都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都对本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简括之:善于发现出生活中的小问题,用创新的眼光、不断探索的精神钻研问题,成功将无处不在。这个共同点就是最准的角度。
  材料异向的如下面的作文题:
  在“文革”中,一位老音乐家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而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在“文革”初期便自杀了。隐身在音乐的象牙之塔中,当风暴袭来,她心目中神圣美好的东西被践踏时,她选择了死亡来抗争。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文革”中,一位老音乐家在“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平反回来,“他没有憔悴衰老,他笑……”;而另一位音乐家则是因“心目中神圣美好的东西被践踏时,她选择了死亡来抗争”。很显然,材料的内容主旨是两位音乐家对待同一事物(“文革”)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位是坦然面对,苦中作乐;一位是为维护理想尊严以死抗争。选择不同,却都表现了他们对理想、信念、人格等的坚守和追求。
  两个材料相反,但其选择捍卫理想和信念却是共同的,这个“共同的选择”就是切合题意的、最准的写作角度。如果以单则材料为导向谈第一个音乐家的择生,或第二个音乐家的择死,就属重要角度。至于谈“调节心态调适人生”“笑一笑苦难小”“死亡是一场华丽的盛宴”等只能属次要角度。
  四、 命题材料是寓言、漫画、哲理故事、咏物诗词等带有比喻性质的,要整体把握材料喻意
  面对寓言、漫画、哲理故事、咏物诗词等带有比喻性质的材料,我们首先要认真分析材料内在逻辑,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喻意(而不是从局部去取义),然后作类比引申联想,对接现实社会生活中类似的人、事、物,从本体意义着眼思考。如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题,要求学生根据读一首古诗后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材料是: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是一首哲理诗,是说菱、稻、荷花,生长习性不同,适宜种在深浅各异的水中。由此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此诗要揭示的道理(哲理):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规律办事;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可强求一律搞一刀切。以此立意入笔,谈“因地制宜,地尽其力”“因势利导,顺时而变”“因人而异,人尽其才”等,都是选准了最佳角度。如果从菱、稻、荷花等个体的层面出发,谈“选择适合自己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等,就属于重要角度。如谈“现代社会,应该尊重个性,包容多元”等,那就属次重要角度了。
  又如下面这个作文题:
  在我家乡深山的阴处有一种植物,叫“山海棠”。即便生在僻处,无人观赏,可它依旧是一丝不苟地向上挺拔了枝叶,开出鲜艳欲滴的花朵。我很是不解,曾对祖父说:“它真是不懂人间世故,既然开在深山无人识,便大可以养养精神、偷偷懒,没必要下多余的工夫。”祖父瞪了我一眼,说:“你究竟是太年轻,看重功名,内心浮躁,不知人间真相。在山海棠那里,它只按自己的心性而活,生为花朵,就要往好里开,至于能不能被人看见、被人夸奖,它从来都不会去想。可是,一旦有人走到它跟前,它的俊相就会烫了这人的眼睛,让人从心底里生出敬意。”
  这段材料的主要内容是称赞一种叫“山海棠”的植物,它有与众不同的特点,生在僻处,只按自己的心性而活。生为花朵,就要往好里开,至于能不能被人看见、被人夸奖,它从来都不会去想。顺此归纳提升,这段材料蕴涵的喻意就十分清楚:不管身处环境怎样差,也不管别人怎样说,都要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让生命有意义,人生再卑微也要干出点精彩来。以此喻意对接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谈“怎样活出生命的精彩”“谈位卑未敢忘忧国”,都属选准最佳角度。如“谈追求生命的真谛”“谈人生当自尊、自强、自爱”等都属重要角度。而从材料的个别字句取义而不关注中心主旨,如从“按自己的心性而活”出发谈“为自己而努力生活”等,则属次要角度。
  再如2009年全国卷1的作文题: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呷呷!”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此则材料是一个影射现实的寓言故事,中心形象是兔子,中心事件是大家对兔子学游泳事件的评判。兔子虽有一技之长,但仍遭到了生存危机,由此引出人的教育、培养与发展问题。对此,野鸭、青蛙、仙鹤意见不一:野鸭强调后天努力的重要;青蛙推重一技之长;仙鹤既重视多种才能,又尊重个性特征。由此便可以归纳出这则寓言的中心寓意:人在有特长的基础上应培养发展多种能力,而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必须从自己的个性特征与条件出发。凡围绕此寓意立意,或谈发展特长,或谈培养多种能力,或谈能力培养从个性特征出发,以及由此生发开去思考社会、国家、民族等与此寓意类似问题的,均属中心角度。如果从野鸭的观点出发,谈“只要付出百倍的努力,一切皆有可能”,或从仙鹤的观点出发,谈“既要克服弱点也要发挥优势”,属重要角度。而不顾原材料的整体规定性,不顾命题的整体语言环境,单取某个词语命题立意,如撇开人的教育、培养与发展问题,谈“为了生存要学会一技之长”,谈“年轻人要努力发展自己”,谈“挫折、弱点、奋斗”,等等,那就是沾边角度了。
其他文献
教研组作为教学管理和开展活动的基层组织,是进行教学研究、传递教学信息以及培养青年教师的主要渠道。在“校本教研”不断开展和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学校对教研活动开展有效性的关注度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认识到教研活动的开展对于增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的教研活动开展中,许多活动缺乏应有的生动性和有效性,没有充分发挥活动开展的优势与功能。其实,在教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作了重大调整,新教材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初中《历史与社会》新教材坚持以社会生活为主轴、以时空观念为基础、以历史线索为主导的编写理念,采取“从今到古”与“从古到今”两种叙述相结合的方式,弥补了原先教材中存在的如学科知识不够系统、交叉知识比较多等不足,使历史进程的脉络更为清晰——学科味更浓、学科要求更高。  作为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强调的是史地知识的有机
期刊
一、 从“尝试”到“互助”再到“全程”:“全程助学法”的产生  (一) “尝试教学法”的引入——初步“探”学  2003年,学校开始办学,恰逢长兴开始新课改。我们意识到,教学必须从传统的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于是引入了“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强调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及条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先尝试,通过尝试发现问题和困惑,再自我反思,以旧知唤新知,寻求解决途径;教师则通过尝试而知道学生的学习困
期刊
编 者 按  “全程助学法”是长兴县实验初级中学以教学平衡观、关注过程观、全面效益观为导航,最终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一种创新式的教学方法。他们经过3年不懈的努力,对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本期“前沿”,我们约请了长兴县实验初级中学的领导和教师,对“全程助学法”的价值取向、具体实施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同时,还约请了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的张丰先生,对作为“全程助学法”核心内容的“助学单”进行了分析
期刊
一、 案例背景  同课异构,是近年来较为常见的一种教研活动,它可以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的能力,也能够为深入研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储备思想认识和研究案例。同课异构对不同教师来说有它的现实意义,对同一教师来说也同样有很大的帮助。一个语文教师往往要上两个班级的语文课,而两个班的教学设计也往往是一样的,而实际上两个班级的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师在执教第一节课后也往往会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
期刊
章建祥,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杭州市清泰实验学校校长,杭州市中学社会教研大组长,长三角首批中小学名校长人选。曾获浙江省首届中学社会教学管理标兵、杭州市教育局教坛新秀、杭州市教育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章建祥办学思想鲜明,积极倡导每一位师生的“靓丽与精彩”,推行“导学教合一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并有十余篇学科研究和学校管理类的论文发表与获奖。    记 者 章校长,您好!走进贵校,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极
期刊
杭州市清泰实验学校是由原杭州铁路中学和原杭州铁路第五小学于2009年1月整合组建而成的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学校。在2001年以前,原杭州铁路中学和原杭州铁路第五小学是由铁路系统管辖而非教育部门管辖的企办学校。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两所学校都曾有过骄人办学业绩。但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大幅度提高,两校由于长期没有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专业指导,办学环境渐差,生源外流,办学质量也明
期刊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渠道和方式。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构建高效优质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高效发展,是教师的第一职责,也是教师永恒追求的最高智慧。  教师的职责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内驱力,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在平时,教师该如何秉承“以学生发展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及时而正确的评价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教师能否很好地处理教学评价甚至可以上升为“为人师”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于是在当前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出现了“好”声一片,“答得非常正确”“你真棒”“说得好,掌声表扬他”等几乎成了
期刊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地理教学有明确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从而适应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生活、工作中碰到的问题,通常会终身且乐而不疲地学习。高中地理其实是一种常识,是生活的地理,更是一幅展开生活细节的地图。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学生养成观察与思考生活中日常事物或现象的良好习惯,全面提高其地理素养;另一方面地理教学要植根于生活的土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