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因时施教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而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不断变化的教育基点,一切教育都必须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他就应当首先全方面地了解人。”教师要把了解学生,认识教育对象放在工作首位,既要了解学生个体,又要了解学生群体;既要了解学生的昨天,又要看清学生的现实,并预测和控制他们未来的发展走向。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本身实践、先天遗传等不同,这生与那生之间存在差异,有优生、中生、差生之分;同一个学生,由于认识、态度、身体等发生变化,这时与那时之间存在差异,有好时、中时、差时之分。教师不仅要“识材”,识同一班级的优中差生,而“因材施教”;而且要“辨时”,辨同一学生的好中差时,而“因时施教”。在各种版本的《教育学》里,几乎毫不例外地有关于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的论述,然而论述都集中在因材施教,对因时施教很少涉及。其实后者更值得重视与研究。对一个学生如能及时发现好时,发展积极因素,及时发现差时,转化消极因素,这个学生就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一、为不同学生创设不同学习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教”是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学”的环境,这个环境应适应所有人而不应是部分人。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成为一方沃土,使禾苗都能茁壮成长。
  (一)识材辨时有区别地施教
  1.因材定标准,重基础。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有区别施教主要表现在标准要求的高低严宽上,而不是内容的深浅多少上。目前分班基本上是把同入学的同龄人分在一个教学班里,而这些人的智力、能力、态度、基础都有很大的差异。为了照顾个体差异,根据现有基础,将全班分成若干不固定的评价级。甲级最高,对个别冒尖的作特优生对待;丙级或丁级最低,对个别学习困难大的作特困生对待。这样,一个班分出五六个级次,同级人虽然仍有差异,但基础相对接近。设立评价标准要注意:一是避免一律齐,注意区别性。评价系列一方面要为基础差的提供一个迎头赶上的宽松环境,“责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通过反复“奖长”来激发这部分人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力;一方面对基础好的给予“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压力,智力也和肌肉一样,如不给予负担,加强锻炼,就会萎缩。二是避免高不可攀,注意可达性。评价标准不是建立在同一水平上,而是定在优中差生各自承受能力极限附近,不管谁经过一番努力都能达成。标准的确定及检查是一个很复杂、难操作的事情,设不固定的评价级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三是避免一成不变,注意动态性。学习是个动态过程,每个学生都在发展,而这个发展又不可能同步,所以要及时对发生变化的学生进行调整。即调高几乎每次都超标(好时)人的级别,调低几乎每次都不达标(差时)人的级别。合理、公正的要求一旦转化为学生本人的需要后,就会诱发强有力的动因,产生积极性、自觉性,就能使后进变先进,先进更先进。
  2.因时评优劣,重发展。为了实施有区别的教育,不仅对不同基础的人提出不同的要求,而且对每个人不同时间的表现进行不同的教育。实行作业分级处理,“同级相比,一分为三”:在级里(不是在班里)任务完成一般的,视为站着摘果子中时;低于一般的,视为蹲着摘果子差时;高于一般的,视为跳着摘果子好时。因材因时施教重视反馈工作,对跳摘者在班上进行不分级别的同等热情、公开的表扬,对蹲摘者在课下进行个别教育。这不仅让他们知道结果,而且区别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教育。得到肯定的不只有高分,还有分不高和很不高的;被否定没有完成任务的,不只是不及格的,还有七八十分的甚至更高的。学生参与这个因时而异看发展的实施过程,观念就能得到更新。基础差的不气馁,看到事物在发展,努力改变落后面貌;基础好的不骄满,看到事物在发展,再接再厉。人人都不停步,都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
  (二)激活挖掘学生潜在能量
  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的人,必然是能力萎缩的人;人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的社会,必然是发展缓慢的社会。激活、挖掘学生潜能,是当代教育界富有号召力的口号之一,如何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也就成了教育的核心问题。
  1.潜能是发展的前提基础。潜能是潜在的能量、力量,一经发挥,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威力和效果。把某班高中三年每个学生的最高位次列出来,真叫人震惊。①80%的学生当过优生。一个50来人的班级能进入“优生圈”(前15位)的不是少部分人,而是绝大多数。②40%的学生当过特优生。在教师眼里,能进入全班前3位的人寥寥无几,其实不然,学生认真起来,都会突破原来的格局,甚至上次的前3位,这次全部被挤出,由另3人替代。③没有真正的差生。有的学生虽然没有进入前3、前15位,没有当过优生,但是跃进到过前30位。从这点上讲无落伍者,没有跟不上班的差生。以上数字是“所能为者”的实际水平,潜能是“可能为者”,数字还要比这高得多。20世纪初,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指出:一个普通人只运用了能力的10%,还有90%的潜能。稍后学者玛格丽特·米德在《人类潜在能力探索》中估计人的潜力只用了6%,还有94%的潜力……由此看来,潜能确实大得很,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是如何去开发它。
  2.抑制学习过程中的随意性。“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在充分认识学生潜能的同时,不能不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发展。把某班高中三年学生的最低位次列出来,也叫人吃惊。①40%的人当过差生。全班最后6位应当说是成绩不好的差生,而落过这个“差生圈”的却不是少数,这些人中不仅有意料之中的差生,并且有中等生,甚至还有意料之外的优生。②每个人的最高位次与最低位次,不是相差几位,而是平均相差32位。高低差大说明随意性大,也说明潜能大。“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跳后蹲、热后冷、紧后松的随意性与学习规律背道而驰,严重地制约着潜能的释放、自身的发展。经过努力有所进展,又因放松而下跌;看到退步再努力,努力后懈怠,致使学习之舟始终在原河段上下徘徊。看到劳动没有回报,学习兴趣下降,潜能逐渐转移或萎缩,等到明白过来欠账过多悔之晚矣,“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其实,学生时好时差并非完全反常事情。专家研究认为,人体存在着体力、情绪、能力等周期现象。每个人的周期控制着各自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33天为一周期。人的体力、情绪周期分别大约为23天和28天。每个周期又分高潮期、低潮期和临界期。高潮期是最佳期,脑子清醒,逻辑思维强,工作效果高;低潮期反应较迟缓;临界期更差。同时专家研究又证实,通过外界工作,上述情况可以改变,可以逆转,教育的价值也就在这“转变”上,可按照发展要求去改变塑造他们。
  二、以全体学生的超常发展为归结
  教育的本质就是确立人在教育中的崇高地位,因材因时施教,就是要以每个学生的超常发展为归结。
  (一)教学走在学生发展前面
  1.跳进最近发展区去发展。“最近发展区”是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概念,他把儿童在教学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最近发展区。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两种水平是互相转化的。处于最近发展区的人,要通过一番努力或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完成任务,到了明天就能在没有外来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完成它。于是第二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就转变为第一发展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学生在智力上就提高一大步。“最近发展区”的概念给处理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带来了新的意义:教学不应停留在第一发展水平,以学生发展的昨天为依据,尾随着发展;不应消极“适应”,而是要依靠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心理状态,创立“最近发展区”。即教学必须引起、激发、启动一系列的内部发展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在智力阶梯上提高一级。这样,维果茨基提出了与一些陈旧观点相对应的公式,这就是:只有走在教学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只有进入最近发展区,才能快速超常发展。
  2.发挥跳摘的积极功能。要发挥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功能。一是向上性。要加快发展,学习必须高标准,变无目标、低目标,为有目标、高目标。教师走在学生发展的前头,指向学生发展的“上限”,组织他们采摘经过一番努力才能摘到、稍一放松就有落空危险的果实。二是尽力性。学习,一般指个体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获得”“变化”都不是件容易事,只有尽力而为才能产生好的结果。为了帮助学生做到尽力,教学必须坚持量力性与最大可能性相统一。成功往往在坚持一下之中,学习上的“夹生饭”只是少烧了一把火,尽力就是坚持,就是多烧一把火,因而由不达标到合格,由失败转向成功。学生学习的“力”不仅在“尽力”中发挥关键作用,“力”还在尽力中发展自身。越尽力,力越大;人越跳,个越高。三是超越性。跳摘向上、尽力,必然出现超越:超越自我、超越昨天。一事当前,有两种对待,一是积极,一是消极。积极对待,向上、尽力、超越,将有利于自我力量的增强,从而形成良好的顺应能力;消极对待,向后、应付、停滞,削弱自我力量的增强,因而阻碍顺应能力的形成。前阶段的积极解决,会扩大后阶段积极解决的可能性;前阶段消极解决,会缩小后阶段解决的可能性。跳摘就是组织、引导、帮助学生每次都积极对待。通过前次跳摘,释放潜能,增强实力,又通过后次跳摘来巩固、提升前次的跳摘成果。
  3.维持跳摘的连续性。实践说明每个学生都会跳摘,但要坚持连连起跳就难,而连连起跳维护跳摘的连续性,恰恰是建立起“最近发展区”的基本条件。一个班80%~90%的人进过“优生圈”,然而只有少数人是“优生圈”里的“常住户”,其余的昙花一现,成为“最近发展区”的匆匆过客。建立“最近发展区”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生通过连连起跳,也就是进行一次次量变,最后产生质变,“最近发展区”成为一般发展区。然后进行新的一轮跳摘,建立新的“最近发展区”,在新质的基础上,又进行新的量变。由量变到质变关键是个“积”字,跳摘果实也关键在“积”。我们要教育学生懂得“积”,把一次次跳摘“积”起来,“积”成一个又一个“最近发展区”。
  (二)注重施教方式的转变
  施教的艺术不等于传授本领,而是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唤醒、激励和鼓舞,追求施教的最大效益化。
  1.施行跬步教育。“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跬步”教育不是算总账教育,而是着力于千里之中的每一步,帮助他们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走得扎扎实实。一要构建一抓再抓不停抓的教育链。认识不能一次完成,潜能不可一次全开发出来,纠正差错,改正缺点也难以一劳永逸,所以教育应一抓、再抓、不停抓。这不是权宜之计,学生了解了教师教育意图,理解了学习活动的内在机制,也就学会了自己学习。二要构建肯定肯定否定的教育链。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对成功者进行表扬,对退步者进行帮助,对每个学生实施“肯定、肯定、否定”。这条教育链的特点是:接连不断,贯穿学习全过程;坚持两点论,既有肯定,又有否定;以鼓励为主,肯定多于否定,让每个人感到次次有希望、处处能成功,从而努力向前。把表扬面控制在少数人身上,绝大部分人尝不到学习甜头,时间长了这部分人就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害怕学习,厌恶教师,不仅不愿跳起来摘果实,就连站立都不愿意。只有扩大肯定面,才能最大限度地把更多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三要构建突破突破再突破的教育链。有个学生入学高中语文成绩在班上倒数第5位,第四学期成了班上3个特优生之一。在大学里,当教师问及语文特好的原因时,他回答原先并不好,后来在一个教改班里3年受到200来次表扬,60来次教育,成绩才逐渐好了起来。一位后进生发展为学习尖子,实属个案,但说明教育只要按规律办事,就会一再突破。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如果没有“200+60”组成的“一抓、再抓、不停抓”、“突破、突破、再突破”的教育链,就不可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施行成功教育。因材因时施教,为每个学生铺就一条成功之路,引领大家走向成功。学生和成人一样,具有成功的渴求。成功是一个富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过程,不是一种简单的结果,需要点亮方向之灯、进取之灯,需要克服心理上、行动上的各种障碍。学生成功了,为教师提供了难得的“教机”。因为这个时候他们需要教育,最能接受教育。学习上成功的心理满足,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追求的需要。这种教育的价值就在于由一次成功又推动二次、三次,乃至多次成功,形成良性循环。成功是相对而言的,对学生不应把标准定得过高。经常不做作业,现在不缺交了就是走上成功之路;过去从不敢上台讲话,现在尽管只讲了几句就下去了,也应看作成功之举……教师应让学生成功,想方设法寻找他们的成功之处,用“同级相比”取代“同班相比”,把各个层面的成功者都比出来,比出更多的成功者。
  3.施行无差生教育。首先,为后进生改善学习条件。教师要改变策略,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从多角度传递一种信息——教师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好,差生不应自卑要自信,不应消极要勤奋;二是由抓“差生”改抓“差时”,表扬与批评对象由选高分与低分转向选跳摘者与蹲摘者,让差生和优生一样经常得到肯定、鼓舞。布卢姆说:“学校学习中的许多差异是人为的、偶然的,而不是个体所固有的。只要提供适当的,先前与现时的条件,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事实表明,差生的状况随着条件的改善发生着深广的变化。其次,在平起平坐中缩小差异。要缩小差异,必须承认差异。要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必须让他们与优生平起平坐。
  “人有许多种子不曾能发展。我们的责任便是设法使这些种子生长,平均地发展他的各种自然禀赋。”(康德语)优中差生之间是百里之差(改变难),好中差时之间是一步之差(改变易)。抓一步之差,发展“禀赋”,促进“生长”, 百里之差便会缩小与改变。(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政协)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
其他文献
【片段一】引诗歌,开对话之闸门  师:“友情”是一个多么亲切的字眼,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赞美过它,接下去我们先来欣赏台湾诗人席慕容写的——《友谊》。(师配音朗诵:如果失去你,我的生命会黯然无光的呀!在烈日和暴雨中,你是一把伞,温柔地展开在我的头顶……在黑暗的夜间,你是一盏灯,无声地陪伴着我,照着我向前走……当我寂寞的时候,你是枝头的鸟,唱着欢乐的歌……当我欢乐的时候,你却悄悄地躲开了……如
期刊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概念的各种肯定例证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关键信息,概念的否定例证即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无疑,学生对概念的错误认识不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正确、恰当地运用反例,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汪明峰老师执教“奇妙的图形密铺”一课时,巧妙运用反例,轻松揭示“密铺”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对“密铺”有了准确、深刻的理解。  【片段一】适时出示反例
期刊
情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石,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数学课堂情趣的激发和飞扬是在有效的策略实施活动中,从数学知识的内部呼唤出真实存在的丰富多彩的生命情趣。下面,笔者结合教学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的实践,谈谈如何实现用“猜想—验证”的策略来实现课堂中的情感体验。  【片段一】课始兴趣生  师:同学们,看过变魔术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魔术表演!(出示课件欣赏)  生:哇!(发出感叹声)  师:今天这节课,
期刊
本刊讯(通讯员 陈胜荣)近年来,抚州市临川区各中小学着力开展“一校一品”建设,打造特色教育品牌工程,成效显著。全区79所学校的“一校一品”特色教育建设已彰显优势,初步实现了区域教育“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的目标。  如该区腾桥中学根据在校教师少的状况,将教研组与备课组合并开展“真情研课”,要求每个教研组定期开展活动,积极倡导“校长上示范课、青年教师上比武课、人人上公开课”的“三课”活动。要
期刊
本刊讯(通讯员熊云发)近年来,莲花县教育局狠抓德育工作,督促各校以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和健全的人格为目标,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与教学工作同等地位抓紧、抓好、抓实,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  为抓好德育工作的组织能力,各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各科室负责人、班主任为成员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德育办公室,专门负责指导、协调德育工作,建成“学校—德育办公室—少先队—年级组—班级”层层递进、层层深入的德育体系
期刊
上高县教育局在全县各中小学开展“七抓七促”活动,有力地促进教育质量提升。“七抓”指抓课堂、抓常规、抓能力、抓科研、抓师资、抓环境、抓评价,“七促”指促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促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化、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促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和谐发展、促师生积极性的提高。  开学初,上高县教育局便要求师资和条件达到课改要求的学校,对课改年级全部进行课改教学;师资和条件未达课改要
期刊
近日参加特级教师庄惠芬教学风格研讨活动,让我感受了庄老师独特的课堂魅力。在课堂中,庄老师寓情于理、寓情于智,教学过程节奏明快而不失游刃有余,使一节枯燥的小数认识课上得精彩异常,学生们也兴趣盎然,对数学的神奇充满着无限向往。  【片段一】创设情境,细腻剖析  师:1973年一个可爱的宝宝诞生了,她有5分米长(图片展示)。现在在健康卡上用米作单位应怎样填?  生:米。  师:我们还可以怎样表示呢?  
期刊
【编者按】天津市大港第五中学“互动态”作文教学模式作为作文改革的一个微观样本给我们很多思考 ,迫使我们去重新思考一些基本的教育问题:怎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如何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完美对接?作文改革乃至教育改革该如何进行?大港五中对这些问题用行动进行了五中式的解答,我们也希望更多这种行动意义上的解答不断出现。    不久前,记者了解到天津市大港第五中学正在进行“互动态”作文教学,随后进行了实
期刊
课改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也吹动了高中语文教师一颗驿动的心。新课标理念下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与技能,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思考。笔者认为除了转变观念之外,关键在于教师既要对教材进行全面分析、把握,还要联系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实际。换言之,就是理性地探索“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一、分析研究教材是课改的关键——明确教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是否熟练、精当地分析
期刊
“可能性”是新课标中新增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经历在单个随机事件中出现的可能现象,学会通过简单的列举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理解其中的等可能性现象,并通过可能性分析判别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初步理解可能性大小不能确定某一次事件的结果,适时渗透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在执教该课时,特级教师吴金根创设有效学习情境,优化数学活动,让学生穿梭在思维的丛林中,促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