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研究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地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言之,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新的未知规律,以发现新情况,总结新经验,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服务。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教育研究,获得了一些感悟,现阐述如下。
关键词:研究;教育规律;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0-013-1
我们学校曾经明确提出“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并要求我们老师结合本职工作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改进教学方法,进行专题研究,这一良好做法在我们学校已蔚然成风。我觉得科研确实是解决我们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研究?教育研究,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探求教育事物本质和性质,摸索和总结其教育规律,取得科学结论,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活动过程。
下面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来说说教师为什么要做研究。
我开始走上工作岗位时觉得教师只要上好课就行了。搞研究当然不是我们普通老师的事。作为教育科研人员,责无旁贷,要搞教育科研。但是事实上有很多老师和我一样,认为教育不就是那么回事,我天天在搞,还能不知道。教师天天搞教育是事实,但是不是真的了解教育的真谛,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就难说了。我们现在许多教师做的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事,他们不是在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是在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不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是在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不按教育规律办事,甚至违背教育规律,因此,事与愿违,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甚至制造了许多教育的悲剧。回想以前的课堂,真是惨不忍睹。我还记得在2014年,学校组织公开课,我在高一(1)上了一节课《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这一节内容是第二单元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后面学习气候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掌握透彻。但它也是公认的教学难点,其难度主要在于学生对地球大气运动空间概念的建立。以前我采用最老套的教学方法:板图,多媒体演示,讲授。我觉得我就按照上课的步骤一步一步的安排和设计,觉得自己的设计思路明了,符合常规教学的要求,请老教师指点上课的注意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我觉得这样的设计一定是符合这节知识内容的教学要求的。可是,上完课后我认真的进行了总结,在课上我花了近15分钟来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我说得非常流畅,可是班级的学生们一直被两个问题所难住:一是30°附近的高空空气为什么会堆积下沉?二是极锋是怎么形成的?学生提出这两个疑惑,我虽然都很努力的去解释,但是我依旧能记得学生当时的表情和脸色。我想这里的主要问题主要是学生还没有空间概念。所以,我在2015年的学校全市对外公开课中采取“新教法”(当时我们学校正在学习山东昌乐二中的“昌乐模式”),先设计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收集大家不明白的问题,上课时先让其他组的同学解决问题,如果学生们都解决不了,老师自己重点来分析。课堂中共同讨论的问题精心设计,让他们大胆发言交流,并且勇于质疑,探讨出思想的火花。我们老师只能起点拨作用,不能代替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最后再通过做题来巩固。事实上,这节课“当堂检测”的效果也明显好了。变教为学——这正是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本人画了一幅地球上人类生存的空间条件图,并建立了大气分布的空间概念。后来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就不会感到迷茫。在这堂课上,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并学会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在快乐的教学中,我也认真的进行了总结,总结后发现自己还是有点收获的。这几年我也参加了市里的一些教学设计和命题比赛,在2013年的参加的市命题比赛,获得一等奖;在2014年参加的市教学设计比赛,获得三等奖。2015年,参加了市基本功比赛,获得一等奖。2015年,主持的市级课题成功结题。我想这正是我们一线老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研究的素材,加以理论的提升,才能有一定的收获。
当前新的形势的发展也要求我们老师要会研究。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良好的职业形象,多元的知识结构,多向的教育交往,完善的能力结构,健康的心理品质。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准备一桶水。”现在老师光有一桶水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而且你这桶水是不是已经过了“保鲜期”还值得考虑。因此,“一桶水”应改为“常流水”。即使这样,老师也不是简单地把自己储备的水倒给学生完事,而是教会学生自己去找水源。老师不能象以前那样,我教你学,而应是你学我引导,有的还要共同探讨,教学相长。老师首先应是学习者、研究者,要教到老,学到老,研究到老,不断丰富充实自己。“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老师要把学生作为一种学习资源,虚心向他们学习,与他们一起探讨。通過教学,既使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也使自己的学识、能力、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和发展。
我们老师虽然天天在进行教育实践,但是如果不反思、不研究,对实践并不一定会有敏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因此我们老师要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从教书匠转向“学者型”。可能我成不了研究型教师,我一辈子平平庸庸,碌碌无为,做不出什么大事,但是我会一直努力着前行,不忘初心。
关键词:研究;教育规律;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0-013-1
我们学校曾经明确提出“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并要求我们老师结合本职工作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改进教学方法,进行专题研究,这一良好做法在我们学校已蔚然成风。我觉得科研确实是解决我们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研究?教育研究,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探求教育事物本质和性质,摸索和总结其教育规律,取得科学结论,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活动过程。
下面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来说说教师为什么要做研究。
我开始走上工作岗位时觉得教师只要上好课就行了。搞研究当然不是我们普通老师的事。作为教育科研人员,责无旁贷,要搞教育科研。但是事实上有很多老师和我一样,认为教育不就是那么回事,我天天在搞,还能不知道。教师天天搞教育是事实,但是不是真的了解教育的真谛,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就难说了。我们现在许多教师做的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事,他们不是在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是在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不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是在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不按教育规律办事,甚至违背教育规律,因此,事与愿违,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甚至制造了许多教育的悲剧。回想以前的课堂,真是惨不忍睹。我还记得在2014年,学校组织公开课,我在高一(1)上了一节课《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这一节内容是第二单元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后面学习气候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掌握透彻。但它也是公认的教学难点,其难度主要在于学生对地球大气运动空间概念的建立。以前我采用最老套的教学方法:板图,多媒体演示,讲授。我觉得我就按照上课的步骤一步一步的安排和设计,觉得自己的设计思路明了,符合常规教学的要求,请老教师指点上课的注意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我觉得这样的设计一定是符合这节知识内容的教学要求的。可是,上完课后我认真的进行了总结,在课上我花了近15分钟来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我说得非常流畅,可是班级的学生们一直被两个问题所难住:一是30°附近的高空空气为什么会堆积下沉?二是极锋是怎么形成的?学生提出这两个疑惑,我虽然都很努力的去解释,但是我依旧能记得学生当时的表情和脸色。我想这里的主要问题主要是学生还没有空间概念。所以,我在2015年的学校全市对外公开课中采取“新教法”(当时我们学校正在学习山东昌乐二中的“昌乐模式”),先设计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收集大家不明白的问题,上课时先让其他组的同学解决问题,如果学生们都解决不了,老师自己重点来分析。课堂中共同讨论的问题精心设计,让他们大胆发言交流,并且勇于质疑,探讨出思想的火花。我们老师只能起点拨作用,不能代替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最后再通过做题来巩固。事实上,这节课“当堂检测”的效果也明显好了。变教为学——这正是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本人画了一幅地球上人类生存的空间条件图,并建立了大气分布的空间概念。后来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就不会感到迷茫。在这堂课上,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并学会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在快乐的教学中,我也认真的进行了总结,总结后发现自己还是有点收获的。这几年我也参加了市里的一些教学设计和命题比赛,在2013年的参加的市命题比赛,获得一等奖;在2014年参加的市教学设计比赛,获得三等奖。2015年,参加了市基本功比赛,获得一等奖。2015年,主持的市级课题成功结题。我想这正是我们一线老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研究的素材,加以理论的提升,才能有一定的收获。
当前新的形势的发展也要求我们老师要会研究。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良好的职业形象,多元的知识结构,多向的教育交往,完善的能力结构,健康的心理品质。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准备一桶水。”现在老师光有一桶水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而且你这桶水是不是已经过了“保鲜期”还值得考虑。因此,“一桶水”应改为“常流水”。即使这样,老师也不是简单地把自己储备的水倒给学生完事,而是教会学生自己去找水源。老师不能象以前那样,我教你学,而应是你学我引导,有的还要共同探讨,教学相长。老师首先应是学习者、研究者,要教到老,学到老,研究到老,不断丰富充实自己。“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老师要把学生作为一种学习资源,虚心向他们学习,与他们一起探讨。通過教学,既使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也使自己的学识、能力、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和发展。
我们老师虽然天天在进行教育实践,但是如果不反思、不研究,对实践并不一定会有敏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因此我们老师要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从教书匠转向“学者型”。可能我成不了研究型教师,我一辈子平平庸庸,碌碌无为,做不出什么大事,但是我会一直努力着前行,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