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只围绕“知识点”来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无视学生的感受,出现重知识传承而轻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课堂以老师、教材为中心,把学生当作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在新课标核心素养下,要求教师及时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关键词:核心素养 新课标 以人为本 地理教学
传统的地理教学只围绕“知识点”来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无视学生的感受,出现重知识传承而轻能力和科学观念的培养。课堂以老师、教材为中心,把学生当作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在新课标核心素养环境下,要求教师及时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为宗旨。在核心素养理念下,“以人为本”指导地理教学。
一、面向全体
课堂活动要“面向每个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在地理教学当中,可以综合使用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例如,在学习《巴西》的热带雨林的保护时,首先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的资料,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个组,分别扮演政府官员,当地居民,世界环保组织官员,开发商。学生在阅读教材,查阅资料,采访之后,各组自由策划和制作本方辩手的材料,各方选出辩手、主要发言人,轮流发言,辩论,用讲解、表演、展示资料等方法试图说服对方。教师作好引导和资料支持工作。辩论结束之后,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撰写小论文。这样,既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情趣,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关注主体
新课程改革活动中,对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提出了质疑,要求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而要真正地推行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地理教师不仅要做一个地理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开发者、指导者、合作者。如果教师能合理地把探究式教学方式引入地理课堂,也许会获取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水平的富于探究性的提问是教学的精髓,因为它易于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而对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进行探究性的讨论,会刺激学生萌发富有新意的联想,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发展。在讨论中,让学生学会考虑并欣赏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我们不难相信,开展这种课堂讨论,一定会使课堂充满情趣和智慧。如果教师还能充分地利用传统的标本、实物、模型、图表、图片等行之有效的演示手段,还适当地发挥幻灯、录像、教学电影、电脑模拟、多媒体等现代演示手段的作用 ,创造使每位学生都有参与探究学习的机会,并有机会提出自己的问题。演示手段的多样化,更能有助于发挥探究性演示的探究功能。当然,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不要教师的引导,而任学生自由散漫地安排课堂。教师应当找到最好的平衡点,把握活动的随机性,灵活地开展进行。
三、重视过程
地理活动关注活动过程,并非关注活动结果。首先重视参与,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习乐趣。例如,七年级上册课本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的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在介绍了地理与风土人情后,安排了一道活动题,要求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讨论并编辑一张地理小报,说明风土人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学生可能在调查和查阅了一些资料后,得出的结论带有许多的主观性,甚至片面性。但是在活动中学生参与了、比较了、收集了、处理了,而且有了一定的结论,就应该去充实鼓励,去客观肯定,去积极引导,让学生去体味自己的“科研成果”。其次,重视应用,强调学生让课本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在各种活动中获得新知识,应用知识。有的学生在学习了《天气与气候》以后,对各种天气分析图都有了兴趣,并能绘制一些简单的天气系统图,享受了当一个天气预报员的乐趣。再者,有些活动可能很难推行,得不出一个满意的结论,但在活动中体验了生活,锻炼了意志和毅力,这也是很好的结果。
四、鼓励创新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地理学习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对所学地理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保证学习的弹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野外考察,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增强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例如,让学生对家乡的一个小型企业进行考察后,对它的污染情况、生产情况、销售情况进行大胆地评价,并写成一个报告和大家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憧憬家乡经济的飞速发展。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表扬,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生很快就会喜欢上地理课,并且乐于表现自己,思维也格外活跃。创造性的观点和创新性的人才就会应运而生。
五、注重素养
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面对市场经济对人才新的要求,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對学生素质的培养,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学会必须掌握的知识外,更加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例如,经常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经常鼓励学生针对一些地理信息提问,着重了解他们对地理观察、区域综合与分析、地理比较等常用地理方法的领悟、掌握状况和运用水平。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和解释概念;给出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让学生验证;能把一种表达方式变成另一种表达方式;会进行区域之间的比较;会进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分析与综合;会运用地图、图表和简单模型表达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他们对周围环境和地球上不同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与行为;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以人为本是我们的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凸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执政理念和价值观念。对于学校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和学生为本。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的主人,都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作为对传统教育偏重教师主体地位的一种矫正,在当前更应强调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教学的单一传授方式,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已成为一种时尚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冯新瑞.《地理合作学习有效性探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 《以人为本,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福建初中新课程,
[3] 陈澄.《地理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4]王磊.《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地理学科能力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关键词:核心素养 新课标 以人为本 地理教学
传统的地理教学只围绕“知识点”来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无视学生的感受,出现重知识传承而轻能力和科学观念的培养。课堂以老师、教材为中心,把学生当作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在新课标核心素养环境下,要求教师及时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为宗旨。在核心素养理念下,“以人为本”指导地理教学。
一、面向全体
课堂活动要“面向每个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在地理教学当中,可以综合使用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例如,在学习《巴西》的热带雨林的保护时,首先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的资料,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个组,分别扮演政府官员,当地居民,世界环保组织官员,开发商。学生在阅读教材,查阅资料,采访之后,各组自由策划和制作本方辩手的材料,各方选出辩手、主要发言人,轮流发言,辩论,用讲解、表演、展示资料等方法试图说服对方。教师作好引导和资料支持工作。辩论结束之后,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撰写小论文。这样,既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情趣,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关注主体
新课程改革活动中,对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提出了质疑,要求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而要真正地推行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地理教师不仅要做一个地理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开发者、指导者、合作者。如果教师能合理地把探究式教学方式引入地理课堂,也许会获取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水平的富于探究性的提问是教学的精髓,因为它易于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而对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进行探究性的讨论,会刺激学生萌发富有新意的联想,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发展。在讨论中,让学生学会考虑并欣赏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我们不难相信,开展这种课堂讨论,一定会使课堂充满情趣和智慧。如果教师还能充分地利用传统的标本、实物、模型、图表、图片等行之有效的演示手段,还适当地发挥幻灯、录像、教学电影、电脑模拟、多媒体等现代演示手段的作用 ,创造使每位学生都有参与探究学习的机会,并有机会提出自己的问题。演示手段的多样化,更能有助于发挥探究性演示的探究功能。当然,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不要教师的引导,而任学生自由散漫地安排课堂。教师应当找到最好的平衡点,把握活动的随机性,灵活地开展进行。
三、重视过程
地理活动关注活动过程,并非关注活动结果。首先重视参与,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习乐趣。例如,七年级上册课本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的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在介绍了地理与风土人情后,安排了一道活动题,要求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讨论并编辑一张地理小报,说明风土人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学生可能在调查和查阅了一些资料后,得出的结论带有许多的主观性,甚至片面性。但是在活动中学生参与了、比较了、收集了、处理了,而且有了一定的结论,就应该去充实鼓励,去客观肯定,去积极引导,让学生去体味自己的“科研成果”。其次,重视应用,强调学生让课本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在各种活动中获得新知识,应用知识。有的学生在学习了《天气与气候》以后,对各种天气分析图都有了兴趣,并能绘制一些简单的天气系统图,享受了当一个天气预报员的乐趣。再者,有些活动可能很难推行,得不出一个满意的结论,但在活动中体验了生活,锻炼了意志和毅力,这也是很好的结果。
四、鼓励创新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地理学习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对所学地理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保证学习的弹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野外考察,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增强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例如,让学生对家乡的一个小型企业进行考察后,对它的污染情况、生产情况、销售情况进行大胆地评价,并写成一个报告和大家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憧憬家乡经济的飞速发展。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表扬,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生很快就会喜欢上地理课,并且乐于表现自己,思维也格外活跃。创造性的观点和创新性的人才就会应运而生。
五、注重素养
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面对市场经济对人才新的要求,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對学生素质的培养,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学会必须掌握的知识外,更加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例如,经常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经常鼓励学生针对一些地理信息提问,着重了解他们对地理观察、区域综合与分析、地理比较等常用地理方法的领悟、掌握状况和运用水平。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和解释概念;给出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让学生验证;能把一种表达方式变成另一种表达方式;会进行区域之间的比较;会进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分析与综合;会运用地图、图表和简单模型表达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他们对周围环境和地球上不同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与行为;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以人为本是我们的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凸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执政理念和价值观念。对于学校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和学生为本。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的主人,都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作为对传统教育偏重教师主体地位的一种矫正,在当前更应强调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教学的单一传授方式,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已成为一种时尚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冯新瑞.《地理合作学习有效性探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 《以人为本,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福建初中新课程,
[3] 陈澄.《地理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4]王磊.《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地理学科能力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