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课异构”到“同课同构”的语文教学构想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meng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课异构”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教研方式,不论具有影响力的语文教学论坛,还是一些大大小小的语文公开课、优质课比赛,都频频出现它的身影。“同课异构”就是教师在精心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对同一节课运用不同的教法和学法进行课堂教学,以此彰显教师的教学个性和特点。“同课异构”是衡量教师知识广度和思维深度以及教学技艺的有效方法,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有效途径,它为语文教育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打开中国知网,输入“同课异构”,可以找到5000多条词条;可是当输入“同课同构”时,却只能找到62条,接着输入“语文同课同构”,只有区区几条。现在正值语文教学改革百家争鸣之际,在教学中它呈现的实际效果和价值如何,需要我们思考研究。
  一、语文“同课异构”的现状
  由于“同课异构”要求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的个性化解读,致使很多教师为了求异求新,不愿重复现有的教案,独辟蹊径,独树一帜。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出现了一些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总结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教材解读失当
  “同课异构”教学模式大多出现在公开课和比赛课中,活动的性质决定,教师如想脱颖而出,展现不同凡响的个人魅力,就要与众不同。因此往往出现一些单纯地追求“新异”,脱离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去设置教学重难点和教学内容的教学环节。尤其在语文教材的解读上,出现了课堂教学内容过难,甚至错误解读文本的现象。例如,一次优质课比赛中,一位教师在讲授《一棵小桃树》时,为了求奇和凸显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上课开始就抛出了“蓄”的古字形和古意。正常的教学思路应该是顺着这个字“摸”出本篇课文的思路和内涵,可是教者抛出这个字以后,却对这个字置之不理。这样的教材设计,与整个课堂教学关联不大,既没有考虑学情,也没有切近文本教学,学生被教师搞得一头雾水,因此是失败的。
  2. 课堂教学结构臃肿
  语文知识庞杂,包罗万象,包括文字知识,文学知识,文体知识,文化知识,等等,通过一篇文、一节课来教授语文知识,可选内容相当庞杂。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占有资料的途径变多;教师占有的知识多了,再不懂得取舍,就会使课堂容量过多,使课堂教学结构臃肿。课堂上也只能蜻蜓点水,泛泛而谈,主要的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陋室铭》公开课中,在前面的导入部分先播放朗读视频;然后联系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学生读;又牵扯出曹文轩的《草房子》。仅仅导入新课就花费20分钟,结果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没有完成。
  3. 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语文课堂“异”构关注的重点是教学设计、教师自我感情的表达。教学注意点落到了教师“教”的层面,就会忽略学生“学”的方面,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丧失:课堂上教师牵着学生走,教的痕迹过重;老师眼中只有评委和教案,唯独没有学生;不是把学生引导知识的对岸,而是一路拽着学生、牵着学生的鼻子拖到对岸。学生累,自己也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讲究“度”,等到旧事物的缺陷愈演愈烈、滑向极端时,另一种新生事物就会应运而生,达成一种制约和平衡。“同课同构”的众多弊端,促进了我们对另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同课同构”的研究。
  二、“同课同构”的内涵及特征
  “同课同构”的内涵是:对同一篇课文,以相同的教学内容和相同的课堂教学结构达成的不同的教学结果。一般情况下,教师就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反复推演,先写出成熟的教学设计,然后通过课堂施教,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由于这些课融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又经过教师的深思熟虑,所以教学设计成熟而稳定。
  因为有了稳定的教学设计,教师“心中有丘壑”,在课堂上就能腾出更多精力组织教学。教师关注课堂生成,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思维动态以及思维流向,就文本与学生展开充分的对话,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由此,语文知识得以被充分理解和运用,课堂充盈丰满,师生生命状态真实而鲜活,整个课堂处在动态变化中。
  记得多媒体刚刚普及时,语文课件总是被设计得令人眼花缭乱,教师顾此失彼,想着文本,就忘了多媒体,想起多媒体,就忘了学生。现在的语文课堂素净了不少,虽然如此,课堂的问题设计往往还是过于烦琐。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获取知识的途径多了,教师以教参为主要参考的现象少了,课堂又显得臃肿了。这种情况下,“同课同构”有利于教师简化课堂教学流程,摸索出简洁高效的课堂结构。
  三、“同课同构”的落实路径
  1. 与名师同构
  名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是精心设计的,里面融入了名师的教學思想和教学技艺。教师可以直接把教学设计或课堂实录拿过来,照着葫芦画瓢,先模仿着上课。开始讲究形似,有了切身的体悟以后,慢慢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长时间的模仿,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行为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如学习钱梦龙“三主”、魏书生的“六步课堂教学法”,这些都是简洁易行的教学结构。在文本解读方面,可以学习“青春语文”代表王君的课例。作文教学可以参考黄厚江、蔡明的课堂教学。
  2. 备课组同构
  集体备课就是一种“同课同构”的教研形式。对相同的课题,同一备课组的教师先反复研讨文本,制定合适的统一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从而形成统一的教学设计;教师再根据个人的特点进行教学实施。在集体备课中,教师通过研讨,也能发现自己知识的偏颇与不足,集众人的智慧于一体,博采众长,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3. 个人的同构
  教师的同课“同”构,也体现在个人备课的层面。因为教学是教师一辈子的事业,教材中的文本本身就具有稳定性,今年教,来年教,年年教。一篇文章,上一届教师备好课,下一届拿来就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备课时反复钻研文本,研究学生的学情,创新教学方法,写出固定的、成熟的教案。这不仅节省了今后备课的时间,也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季羡林的《幽径悲剧》是一篇经典的课文,刚刚步入工作岗位时,笔者围绕着课文思路组织教学,课堂一直处于浅层;第二次教授这篇文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围绕着“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你看”这句话展开课堂教学,课堂虽然有了深度,但是学生还是处于茫然状态;等到第三次教授时,围绕着题目中的“幽”字组织教学,设计成“环境的幽静,藤萝的幽美,感情的幽怨”的教学结构,课堂内容明确,教学流程顺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样就可以把最后的定稿教案存入个人教学资料库,以备日后之需。
  四、 “同构同课”的意义
  语文同课同构,催生了优质、成熟的教案,使教师更多地关注教学效果,关注学情,师生的课堂对话变得充分。它的大范围应用,定能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同课同构不同效,教学实施者的智慧很重要。由于每个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尽相同,个人专长不一样,即使使用相同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这就促使教师关注课堂教学的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既可促进教师个人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总之,笔者认为无论是“同课异构”还是 “同课同构”,其根本的宗旨是服务语文教学,服务于学生。如果说“同课异构”讲究的是百家争鸣,彰显教师因素,则它更适合以竞赛为目的的课堂。而“同课同构”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更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
其他文献
新《课标》对中小学写字教学做了如下规定:一、二年级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三、四年级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六年级要“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七、八、
学生喜爱某个学科的老师,自然也会爱上这门课,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人格魅力。首先,教师心中要有两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量自己的不足。再者,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教师要养成思考探索、勤于研究的习惯,要有远见卓识,要做到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视野开阔、文化境界高远。最后,要给自己一些闲暇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是形成人格魅力的基础。  一、认真对待常态课,使课堂有声有色  作为乡镇教师,要
响应国家教育政策要求,最近几年学校九年级毕业班不再分快班和慢班,而是统一办平行班,这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项挑战。有的教师认为九年级实施平行班教学是“福”,只要准备一份教案,就能在平行班通用,这样也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有的教师则认为九年级实施平行班教学是“祸”,平行班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难顾及每个层次的学生,优等生成绩不优、学困生成绩越来越差、学习习惯越来越差的情况会逐渐显现出来。那么在
班主任是一名特殊的教师,他除了承担相应科目的教学任务外,还需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保证学生健康顺利地成长。而主题班会作为一项集体教学活动,能够辅助班主任完成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等工作。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担任高中班主任的经验,对主题班会在高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用进行了一番探讨,希望能给广大教师一定的启发。  一、加强学生的心理建设  高中生活可以说是一场无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发展过程,也是文明社会中人们不可或缺的脑力活动,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阅读教学指的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对读物进行理解与认知,从而加强知识储备、提高理解能力的过程。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只关注重点与难点,导致学生的阅读量相对有限,视野相对较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 ”理念的不断深化,各类新媒体以各种形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
《西游记》充斥了佛光道影,然而,我们发现小说始终不过是一部对世俗人生的哲理思考之书。三教归心,实际是以“心”为核心,从主体出发,来探讨大人关系,探讨个体在宇宙间的存在及其意义。这一思考主要是由“心猿”孙悟空来完成的。人们已逐渐发现,孙悟空从大闹三界到取经证佛,从心猿的放纵到约束,实际反映了人类从童年到成年的心路历程。然而,人们在提及这一历程时,多是从形象内涵来笼统地加以概括。至于它怎样从最细微处支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作文教学越来越受重视。新课标改革后,作文分数已占了语文卷面分数的半壁江山。  写作最能折射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是学生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然而,当下的初中作文教学状况不尽如人意。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我对作文教学很是头痛,不管怎么教,学生就是写不好。自己免不了着急,慢慢也就得过且过,班上的学生也逐渐失去了写作的兴趣。后来,通过多方学习、培训,自己对
[摘 要:语文是由语言和文字构成,其涉及到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对其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进行探究,分析课堂中提问的原则和重要性,并简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提问艺术,旨在引导学生思维拓展,提高课堂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连接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适当的提问,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能够对学生进行
大人教导孩子要会说话,所谓“一句话说得人跳,一句话说得人笑”,就是将不会说话与会说话的结果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说话,看似简单,三岁小孩已经说得很流利,但其实并不简单。人类的语言并非与生俱来,它要靠后天的学习。“狼孩”从小与狼生活在一起,当他脱离狼群后,已经错过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再也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说话了。况且,即便是学会了说话,说话者的语言素质也有高低之分,要说出条理清晰、内涵丰富、辞藻优美的话,
语文课堂教学时“写作背景”环节如何安排?如何水到渠成地向学生展示背景材料?展示哪些内容?以何种形式展示?这些都是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在讲授写作背景时如果能独创一格,就能让学生耳目一新,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教师对本环节的处理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学生听起来就会感觉味同嚼蜡,这势必影响学生听课的效果。因此创新“写作背景”是教者需要改进的教学环节。教师必须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