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 新颖 精准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_3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时“写作背景”环节如何安排?如何水到渠成地向学生展示背景材料?展示哪些内容?以何种形式展示?这些都是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在讲授写作背景时如果能独创一格,就能让学生耳目一新,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教师对本环节的处理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学生听起来就会感觉味同嚼蜡,这势必影响学生听课的效果。因此创新“写作背景”是教者需要改进的教学环节。教师必须根据文本的内容、题材以及自身的教学风格“相机而动,出奇制胜”,做到因课文而定,因流程而定,因题材而定。
  一、适时
  以往的教学设计一般在导入课文后就介绍“写作背景”,这一教学流程的安排,割裂了“写作背景”与文本的内在联系,缺乏科学性。因而在备课时,“写作背景”应成为教学流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备课老师应该通盘考虑“写作背景”在什么情况之下提出才能契合时机的问题。老师优化教学实际上也要从优化“写作背景”的导入开始。经过不断归纳总结,笔者认为写作背景的流程安排应根据文本内容而定。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找出文本中与写作背景联系最紧密的文句,认真揣摩它们与写作背景的关系,作为文本与写作背景结合的楔子,以此确定写作背景的流程。
  【案例一】
  我在教授老舍《想北平》课文时,是这样设计安排的。
  师:从题目《想北平》中我们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题目说明此时作者不在故乡北平,他思念故乡。
  师:作者思念北平為什么不回北平?那他此刻又身在何处?
  我从解题入手,自然引导学生思考,润物无声地牵引出本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36年在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散文。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国民党当局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因而写下了这篇文章。这样由题目的疑问导入背景,就像文章开头设置的悬念,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产生急切学习的欲望,为下面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新颖
  “文似看山不喜平”。同样,文章“写作背景”的导入也要新颖,有波澜,与众不同。因为授课也是一种创新活动,就像绘画一样,适当留白,才会使课堂充满活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里的“新颖”首先体现在教学流程的不拘一格。根据多年的尝试,笔者觉得“写作背景”的导入要在教学设计的统摄下安排。教者不必急于展示此环节,它可以安排在课文的研读中间,因为对文中的许多语句解读就涉及写作背景的介绍;可以在文章的结束,因为有些文章卒章显志,这里的“志”就关涉到“写作背景”。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临时生成导入“写作背景”,不但可以纠正学生的错误,而且还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笔者通过下面的教学案例具体说明。
  【案例二】
  在上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春夜别友人》(银烛吐青烟)的过程中,当进行到“让学生感知诗歌大意”这一环节时,一学生对最后一联的理解是“前往洛阳的道路漫长,你这一离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这一理解是错误的,误解成作者送别友人,实际是友人送别作者。教学参考书的理解也是错误的,参考书中的“名家赏析”为:“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展开热烈的讨论,有少数学生认为理解错误。我没有马上对此回答进行评判,而是让质疑的同学说出自己对尾联的理解。这位同学说出了正确答案。我反问:根据是什么?经过详细预习的同学回答:这首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春。时年26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设宴为他送别。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他胸中的诗潮,旋即写成了这首离别之作。
  真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啊,我真的没想到能在翻译纠错中通过学生之口介绍写作背景。相信这位回答错误的学生会永远记住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案例三】
  在教《将进酒》这篇课文时,我先通过反复诵读的环节让学生体会诗的语调、重音、停顿对表达情感的作用,然后进入分析人物形象的环节,请学生说说他们在诗中看到了怎样的李白。
  生:透过“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看到了一位乐观自信,有昂扬斗志的李白。
  师:除了乐观自信还读出了什么?
  生:坚定自信。
  师:同是这两句,我们和李白真的一样吗?
  生:身世不一样。
  师:关于“身世”,老师来补充一下。41岁时李白两度入京,经过朋友的举荐终于能够供奉翰林。可是好景不长,才两年时间就为权贵排挤,被皇帝“赐金放还”。李白曾叹道:“君王虽爱蛾眉好,无赖宫中妒杀人!”“赐金放还”后的八年,51岁的李白在好友元丹丘家做客,与好友共饮并写下此诗。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生成了关于“写作背景”的知识点,我想学生会更加深入理解体会本文“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话的含义,它包含的情感不仅仅是一般的自信。
  “新颖”的另一种体现是“写作背景”的呈现方式应该多样化,除了师生之间语言的陈述、对答以及幻灯片投影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或者“读书札记”等形式收集“写作背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黄厚江老师倡导新的课堂结构观,即语文共生教学的课堂结构。这种课堂结构可概括为“一个点,一条线,分层推进,多点共生”。我觉得完全可以把写作背景的适时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点”,这“一个点”是共生教学的出发点,教学活动展开的支点。
  【案例四】
  在准备《梅花岭记》这一课的教学时,史可法墓上一副对联引起了我的注意:“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这副对联是对这篇文章写作背景的高度浓缩,因此我在导入课文时,就将它抛给学生,把它作为一个共生点去激发学生对上下联的内涵的思考。我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上联中“江北孤城” “剩山残水”如何理解?另一个是下联中“好伴取岭上梅花”指什么?我让学生带着这样两个问题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画出文章相关语句,体会对联的深刻内涵。从这个“点”出发,抓住理解感知文本的“牛鼻子”,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抓手,学习起来就会兴趣盎然。   三、精准
  相机而入,适时导入文本的写作背景,形式新颖别致,能遵循语文教学的发展规律,适应学生学习规律,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除此以外,写作背景的导入还要注意内容的精准。教师要明确对写作背景的介绍应包含哪些内容,要学生了解哪些。写作背景介绍涉及的范围不能太广,要紧扣课本。如果涉及的内容过于庞杂,就会冲淡教学内容,舍本逐末。本人一直坚持这一观点。
  【案例五】
  我在执教《拿来主义》这篇课文时,带领同学们分析“送来主义”的实质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别人送来的东西往往不是好东西,而是垃圾,是糖衣炮弹。对待这样的馈赠和施舍,我们能毫不犹豫地敞开大门吗?
  生:不能。
  师:因为天下‥…
  生:天下沒有免费的午餐。
  师: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生笑)
  师:三种思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为什么重点写送去主义呢?
  我结合学生的回答补充投影介绍相关的写作背景:此文写于1934年6月,日本正加紧进攻中国,准备血染黄河,实现吞并中国的野心。而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为求一时之安,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出卖国家主权,出卖国家的宝贵资源。面对这种卖国求荣的政策,鲁迅先生挺身而出,慷慨写下了本文,指责国民党,批评他们不该那么积极地实行送去主义政策。
  鲁迅先生写作这篇杂文的时代,中国正处于内外交困的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步伐,制造了一系列震惊中外的惨案。挽救国家的危亡,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心声。鲁迅的这篇战斗檄文,正是黑暗中的一声呐喊。在此处介绍相关背景,除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外,还避免了过多描述性的背景介绍对课堂时间的浪费。因为涉及与这篇课文写作背景相关的历史事件很多,学生在历史课上已经获得了相关的历史知识,老师就没有必要详细介绍历史事件,这样更能有的放矢,引导学生思维拓展空间。
  【案例六】
  在教张先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时,我直接进入文本内容,与学生边读边赏边悟。当赏读到名句“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时,我是这样来导入背景介绍的。
  师:张先别名?
  生:张三中、张安陆、张三影。
  师:“三影”何来?《古今诗话》中说:“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子野曰:‘何不曰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倦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此余生平所得意也。”
  师:张先对“影”为何如此情有独钟?
  生:张先词大都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艳情,他自己也宠花、爱花,八十岁时还纳了十八岁的妾,所以他对“影”情有独钟。
  这首词里有“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可以通过此句的赏析带出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花儿弄影,顾影自怜,反衬了词人在孤独中的自我慰藉。“影”字成了文本与写作背景联系的纽带。这样介绍,抓住了背景的精髓部分,熔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炉,学生对内容的把握就会更深入一些。
  “知人论世”是我们打开文本的一把钥匙,“写作背景”又是作者与文本联系最紧密的部分。因此我们在分析文本时,要重视对写作背景的介绍,相机而动,适时地联系文本内容,精炼扼要地进行导入。写作背景的讲述应做到新颖,精准,与文本联系密切,从而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课改标准的提出以及实施,我国教育从“学科教学”时代进入“核心素养”时代。在这一教学背景下,对当下的教学也提出的新的要求,推动了教师从只关注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成绩的提升,转变成学生、技能、素养多方面共同发展,提升。本文通过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内涵,探究其相应的教育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路径分析]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是其核心内容,在初中教育
新《课标》对中小学写字教学做了如下规定:一、二年级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三、四年级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六年级要“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七、八、
学生喜爱某个学科的老师,自然也会爱上这门课,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人格魅力。首先,教师心中要有两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量自己的不足。再者,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教师要养成思考探索、勤于研究的习惯,要有远见卓识,要做到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视野开阔、文化境界高远。最后,要给自己一些闲暇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是形成人格魅力的基础。  一、认真对待常态课,使课堂有声有色  作为乡镇教师,要
响应国家教育政策要求,最近几年学校九年级毕业班不再分快班和慢班,而是统一办平行班,这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项挑战。有的教师认为九年级实施平行班教学是“福”,只要准备一份教案,就能在平行班通用,这样也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有的教师则认为九年级实施平行班教学是“祸”,平行班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难顾及每个层次的学生,优等生成绩不优、学困生成绩越来越差、学习习惯越来越差的情况会逐渐显现出来。那么在
班主任是一名特殊的教师,他除了承担相应科目的教学任务外,还需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保证学生健康顺利地成长。而主题班会作为一项集体教学活动,能够辅助班主任完成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等工作。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担任高中班主任的经验,对主题班会在高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用进行了一番探讨,希望能给广大教师一定的启发。  一、加强学生的心理建设  高中生活可以说是一场无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发展过程,也是文明社会中人们不可或缺的脑力活动,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阅读教学指的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对读物进行理解与认知,从而加强知识储备、提高理解能力的过程。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只关注重点与难点,导致学生的阅读量相对有限,视野相对较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 ”理念的不断深化,各类新媒体以各种形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
《西游记》充斥了佛光道影,然而,我们发现小说始终不过是一部对世俗人生的哲理思考之书。三教归心,实际是以“心”为核心,从主体出发,来探讨大人关系,探讨个体在宇宙间的存在及其意义。这一思考主要是由“心猿”孙悟空来完成的。人们已逐渐发现,孙悟空从大闹三界到取经证佛,从心猿的放纵到约束,实际反映了人类从童年到成年的心路历程。然而,人们在提及这一历程时,多是从形象内涵来笼统地加以概括。至于它怎样从最细微处支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作文教学越来越受重视。新课标改革后,作文分数已占了语文卷面分数的半壁江山。  写作最能折射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是学生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然而,当下的初中作文教学状况不尽如人意。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我对作文教学很是头痛,不管怎么教,学生就是写不好。自己免不了着急,慢慢也就得过且过,班上的学生也逐渐失去了写作的兴趣。后来,通过多方学习、培训,自己对
[摘 要:语文是由语言和文字构成,其涉及到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对其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进行探究,分析课堂中提问的原则和重要性,并简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提问艺术,旨在引导学生思维拓展,提高课堂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连接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适当的提问,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能够对学生进行
大人教导孩子要会说话,所谓“一句话说得人跳,一句话说得人笑”,就是将不会说话与会说话的结果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说话,看似简单,三岁小孩已经说得很流利,但其实并不简单。人类的语言并非与生俱来,它要靠后天的学习。“狼孩”从小与狼生活在一起,当他脱离狼群后,已经错过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再也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说话了。况且,即便是学会了说话,说话者的语言素质也有高低之分,要说出条理清晰、内涵丰富、辞藻优美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