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到村落的京族人家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e10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踏访京族三岛,眼望那遍布三岛的木麻黄,便油然想起北方的“青纱帐”来。我当然知道,青纱帐——这是北方文人给那遍野的高粱起的雅号,无数的文人墨客曾为之倾倒,而木麻黄与那遍野的高粱实不相干。但你只要走进三岛这片枕着蔚蓝大海的木麻黄林中,仔细欣赏那摇曳多姿的倩影,感受那清幽爽静的氛围,领略那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便不能不叹服:这二者之间相距遥远,竟又如此相似。看那青翠挺拔如幔帐一般随风摇拂的木麻黄林带,又何尝不是南方的“青纱帐”!
  


  京族的村落以及村落中的人家,就掩隐在这青纱帐一般的木麻黄林中。因为有那木麻黄林的重重呵护,从远处看,京族的村落是看不清真面目的,走近了看吧,无论从任何角度,也只能看到村落或隐或现的某个角落。若没有路标的引导,人们甚至无法判定,近在眼前的京族村落,它的村头村尾,或村前村后的方位究竟在何方?因此,我一直以为,“青纱帐”般的木麻黄林,与京族村落民居的自然结合是神奇甚至是神秘的,它不仅是京族人抵御自然威胁最有效的屏障,同时也是京族三岛引人入胜和令人迷恋的地方。
  所以,走进密密层层的木麻黄林中,去领略京族人的民居和生活景象,也不大容易。京族人家的村落民居,不像其他民族那样,建房落居和邻里之间很集中,并互相关联。京族的民居,大都是单门独户、散落分布。听京族的老人们说,这与京族先祖迁来岛上的时间和当时的处境有关。
  京族各姓氏家族的先祖们,迁来岛上定居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刚上岛时,到处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想要找一块落脚的地方,只能各自就地披荆斩棘、辟出居地,也顾不上讲究民居的风水和朝向,而一旦定居下来,他们按照风水先生“顺其自然”的说法,各依上岛的年份时间,确定落居的地点和朝向。久而久之,形成了户与户之间分散居住、民居走向各不相同的格局。也正因此,京族村中的道路曲折多变,颇像迷宫,无规律可循。
  外地人到京族人家做客,若无人引领肯定是颇费周折。一则在树林里穿行容易迷失方向;二来路人的指引视线有限,未必寻问一次就能到达目的地;三是京族人家的民居院落以及周围环境都大抵相同,容易误认目标。这样一来,客人在寻访的过程中,十之八九难免迷路,但也同样有好处,至少陌生人不敢随意进入,有利于安全防范。为寻访京族民居,我和朋友几度在“青纱帐”般的木麻黄林中迷过路,不仅误入歧途,还被杂草扎了满身的草箭子。但是,也正是在此寻访的过程中,我们募然发现:过去的京族民居,现在都变成小洋楼了。
  事实上,京族的民居,从最初的“竹木房”,发展到坚固的“石条房”,再升华到漂亮的“小洋楼”,已经历三个时期的更新换代。现在看到的小洋楼,与京族传统的民居相比,显然已发生质的变化,不要说最初的竹木房早已荡然无存,就是十几年前还普遍存在的石条房,现今也所剩无几了。然而,即便是小洋楼,也有与过去的传统一脉相承之处,
  小洋楼一般都是三至四层,不会超过木麻黄林的高度。底层房屋的功能布局仍继承旧式民居的传统——厅堂加两厢。其中,厅堂较宽敞,里墙一律设京族式的神龛,这里仍旧是客厅兼办红白喜事和举行家祭的地方;两厢相对较窄,一般用作厨房、粮仓或老人的卧房,也是固有的格局。
  当然,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发展。京族人家二楼以上几乎都是标准的现代套房,套房内以卧房为主,卫生间、阳台乃至书房都一应配套。令人想不到的是,一些越来越富裕的京族人家,对文化品位和审美形象的追求也水涨船高。在建房过程中,不仅对室内功能布局的设计很下功夫,而且对外墙装修也颇为讲究,基本上是欧式装饰风格。室内的摆设,除了大件的电视、音响、古典式红木家具和根雕式茶几座椅舍得花钱上档次,小件物品诸如盆景、字画和工艺品之类的装饰点缀也颇费匠心。像这样的小洋楼,又何尝不是一幢城市里的小别墅啊!
  然而,京族民居小洋楼的图景,较之城市别墅所聚合的元素,大不一样。京族人家的小洋楼外有前庭后有院,庭院内种有亚热带瓜果,瓜棚果树下面摆放着光亮的石凳石桌,树干上挂着渔网和网床,庭院的角落还有一口用平衡木汲水的人工老井,老井靠墙的一边则堆放着各种渔具。特别是,围绕京族人家的外部环境,是木麻黄林、沙滩、大海和渔船。像这样的京族民居图景,是没有哪个城市的花园别墅能够与之媲美的。
  更重要的是,京族小洋楼的主人,一方面是非常忙碌而辛劳,但又是很乐观而自信的。经济效益好了,京族人自然就不怕苦不觉累了,看看他们起早贪黑在海上奔波、日复一日在沙滩上起鱼卸货、在木麻黄林下削割海蛰身影,听听他们的欢声笑语,你便会感到,这是一道多么动人的风景线啊!
  


  京族简介
  京族是我国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广西东兴市。曾称为“安南”、“越族”;195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讲京族语,多数人兼讲粤语方言;曾创制土俗“喃字”,通用汉文。
  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京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惟一生活在海边的民族,主要从事沿海渔业。过去生活方式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以后,京族人民发展了农业、鱼卖加工业和人工养殖珍珠、海马等养殖土。
  
  旅游小贴士
  防城港市东兴京族三岛的万尾岛,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西端, 东临珍珠港,南濒北部湾,西与越南隔海相望,这里京族文化气息浓厚,民俗风情纯朴奇特,中越民情交融,已成为广面旅游热点之一。在南宁各大汽车站或者防城港汽车站乘坐到东兴的巴士到东兴市,再乘东兴到万尾的班车到万尾全滩,15分钟即可到达。这里已建成“京岛旅游度假区”,不同档次的宾馆、海洋餐馆麟次栉比,住宿方便……。
其他文献
来之前,我们就对哈尼这个与音乐歌舞为伴的民族,做了详细的了解,点缀在深山绿地上的蘑菇房是他们最有特色的建筑,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应该会有置身于梦幻的童话感吧。      塔婆是能干的女人,她把世人生养。  在她的头发里,生出住在白云顶上的人;  在她的鼻根上,生出在高山上骑马的人;  在她的白生生的牙巴骨上,生出的人住在山崖边;  在她软软的胳肢窝里,生出的人爱穿花衣裳;  粗壮的腰杆上人最多,雾露和
期刊
地理位置  用“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渺间”这句话来形容位于浙江舟山群岛的佛教名山——普陀山,似乎很贴切。古往今来,它的神奇、神圣和神秘令无数中外游客向往。  与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的普陀山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面积12、93平方公里,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也许人们更关注它的原因还有一个,这里是南海观音的道场。  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
期刊
这里是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殊胜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自从英国人詹姆士·希尔顿的小说《失去的地平线》问世以来,作品中所描绘的香格里拉引起无数人的向往......  “香格里拉”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滇、川、藏大三角区域,地处迪庆香格里拉腹心地带,素有“高山大花园”、“动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的美称。香格里拉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县份,同时这里也是一
期刊
江苏太仓,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娄东画派”的发祥地,素有“画乡”的盛名。从元、明、清以来600余年间,这里深厚的文化沃土孕育了数以百计的丹青巨匠,明代的仇英,清初的王时敏、王鉴,开启了娄东先河;又以王原祁为代表的“娄东画派”庞大画家群体,形成了江南山水画的大本营;继后“小四王”、“后四王”等等,连绵不断几百年。建国后,“娄东画派”得以重振。太仓籍著名画家朱屺瞻、宋文治两位大师,德艺双磬,艺术成就
期刊
太仓,位于苏州娄江之东,娄江因自苏州娄门而出得名。太仓是“明四家”之一,仇英的故乡,清初著名的“娄东画派”也发祥于此。历史上太仓还出现过众多著名的书画家,他们在中国美术史上均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杰出成就和贡献已载入世界名人之册,当代著名画家宋文治就是其中之一。  宋文治先生少年时家贫,曾在上海、苏州等地当学徒,后得亲友资助,考取苏州美专学习。他早年还在太仓、安亭两地从事艺术教育工作达16年。在这期
期刊
深圳美术馆馆长宋玉明谈美术馆收藏    宋玉明先生简介  1954年4月5日生于上海安亭,祖籍江苏太仓。  多年来从事美术专业中国画的创作研究并参与组织策划艺术展览活动,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有关重要美术展览。  应邀在香港、台湾、突尼斯、德国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参加中国、日本、法国、美国、韩国等联展。出版《宋玉明画集》、《宋玉明香港深圳写生作品集》、《宋玉明水墨都市》、《宋玉明山水画集》等个人专著
期刊
在艺术圈,大多艺术家不需要介绍,仅就着装和神态气质你就能轻易认出他(她)的行当,而陆煜炜很特别,特别的是她那种让你一眼就倍觉亲切的邻家女孩气质。这个七十年代末出生的女孩以她七零人的带有理想主义影子的诗意和上海人的时尚,画出的作品令人一见如故,都市的空虚、隔膜与诱惑通过一个个几乎透明的身体、面孔与眼神弥漫在悲情与浪漫中,一切都是飘逸的、摩登迷离又镜头感十足这样一种气氛用窗户来分界再合适不过,它包含太
期刊
阿昌族的村寨,无论是山区还是坝区,居民的住宅,都建造为三合院或四合院的样式,其中三合一照壁的形式居多,邻里户外都可相互照应。而传统全木式的仗楼建筑如今已越来越少了。虽然如此,但木头仍然是阿昌族人民起屋建房的主要材料。尽管过去的木框架如今已改变为今天的钢筋水泥框架,但房屋的内壁仍然有用木料装饰。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嗜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子二月花。  阿昌族,这个生活在白云深处的人
期刊
在丝绸之路上,敦煌莫高窟、马蹄山寺石窟群、拉梢寺石窟群、莲花寺石窟群、天水麦积山石窟……这些自魏晋以来不断营造、密布于丝绸之路沿线的大大小小的石窟佛龛,如同佛陀撒落的串串珍珠,闪耀着瑰丽璀璨的艺术色彩,使丝绸之路辉映在一片神奇而祥和的佛国灵光之中。一百多年来,引得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被裹卷在历史的洪流中,身:不由主、踉踉跄跄地跋涉在通往艺术佛国的道路上,渴望被艺术震撼、消融。  1877年,德国地理
期刊
公元831年,它山筑堰,称“它山堰”;自此,灌田养民,历千余年而不衰。  公元2008年,它山修馆,称“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自此,它山百代千年发生的或壮丽或缠绵的故事有了最坚实的记录者。  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历三年而成,旨在通过全新的载体和文化视角来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这其中有发生过的,也有尚未来的;有已知,也有未觉。  我们的生活足够琐碎和嘈杂,是时候安静下来换一种方式来看清周遭的一切了;站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