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集思想性、知识性、情感性及审美情趣等为一体,着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门学科。教师应该构建自己的语文教学模式,展现个性教学的魅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个性;课堂氛围
在所有的基础学科中,语文学科最具魅力,是集思想性、知识性、情感性及审美情趣等为一体着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门学科。
一、目前语文教学的困境
没有个性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而言是乏味的,对教师而言是痛苦的。一些教师尽管有一定的教材把握能力、课堂授课能力、课外辅导能力,但一切按部就班,每篇课文的讲解都沿袭着“字词—背景—内容—主题—特点—练习”似乎严谨有序的套路,其结果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学生学到的是对许多名篇佳作的“解剖术”,文中的智慧星光被泯灭,文中的情感浪花被打落,文中的意境梦屋被倾覆。常常,教师备课的“认真”、讲课的“辛苦”换来的是学生课堂上漫不经心的“随声附和”,而实际上他们中不少并不知道老师正在讲什么。
二、语文教学应“大小结合、个性绽放”
1.语文教师要多借鉴成功的课堂模式。面对学生学习语文不能容忍的麻木,笔者开始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多次去听同行的课,发现课堂效果如出一辙。后来,笔者有意无意地去翻读一些有名气的语文教学刊物,如《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初中生之友》等,其中有很多文章所倡导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给语文教师的触动是巨大的。拜读他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通常会忽然觉得自我感觉良好的语文教学其实许多方面实在是对不起学生一个个鲜活的心灵。因此,教师应该构建自己的语文教学模式,经过十多年的摸索,笔者把自己的语文教学特色称之为“大小结合、个性绽放”。
2.了解学生是上好语文的前提。接手七年级一个新的班级,教师应不急于讲所谓的“新课”,而是首先作语文“是什么—学什么—怎么学—有何用”这一看似十分简单、实则很难说清的系列讲座。教师应努力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告诉学生,语文就学成熟的思想、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感情,就学表情达意的语文技能。
尽管这些讲解或抽象或感性,并不能真正让学生有一个清楚的认知,但毕竟给了学生“大语文”的总体印象,而这正是学生真正学好语文的首要前提。在以后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尽力用一堂又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带学生走进语文,走进“圣殿”,走进“星河”;走进“万水千山”,走“大漠孤烟”的雄浑,走“小桥流水”的隽秀;去看“江南红杏”,去听“古刹钟声”,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魅力。
三、语文课堂上师生共创和谐课堂,展现个性魅力
1.教师可以把自己还原为学生,和学生分享学习语文的乐趣。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有正确的语文教学思想却没有充满个性的教学过程,那也是栽下果树砍断了枝,终究不能开花结果。为了让语文课绽放个性的光彩,课堂上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把自己还原成一个学生,去理解学生,去与学生分享阅读中的酸甜苦乐。当学生困惑不解时,可以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向学生谈起自己当年学习中的许多情感体验,谈起当年阅读文章的开心、愤怒和悲伤,不知不觉中,就营造出十分融洽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不时就有学生向教师提出各种不可回避的问题,学生问:“老师,你喜欢陶渊明还是刘禹锡?”教师可以文采飞扬地地回答:“我欣赏陶渊明悠然的文采,却不喜欢其归隐的个性。我喜欢刘禹锡悲怆有力的文章,更喜欢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坚强品质中蕴涵的豁达胸怀。”学生为教师这种真诚坦言所感染,他们似乎觉得语文课就是读者、作者、书中主人翁三者间的平等交流,去共谈古今天下事,去品千般情,去解万种意。
2.师生共创语文和谐课堂。在语文课堂里,教师要尽量去理解学生,也应让学生尽可能理解教师。涉及到四大古典名著的评价教学,除了去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正统评价,也可试图让学生了解“一家之言”批判性评价。实际上,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都应注重“个性”,如有时学生答问错误,教师可以给他一个意想不到的最高评价:“感谢你的错误,因为你的这个错误引出了我们对某一重要问题的探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答问的学习习惯。
责任编辑 周正旺
[关键词]语文教学;个性;课堂氛围
在所有的基础学科中,语文学科最具魅力,是集思想性、知识性、情感性及审美情趣等为一体着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门学科。
一、目前语文教学的困境
没有个性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而言是乏味的,对教师而言是痛苦的。一些教师尽管有一定的教材把握能力、课堂授课能力、课外辅导能力,但一切按部就班,每篇课文的讲解都沿袭着“字词—背景—内容—主题—特点—练习”似乎严谨有序的套路,其结果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学生学到的是对许多名篇佳作的“解剖术”,文中的智慧星光被泯灭,文中的情感浪花被打落,文中的意境梦屋被倾覆。常常,教师备课的“认真”、讲课的“辛苦”换来的是学生课堂上漫不经心的“随声附和”,而实际上他们中不少并不知道老师正在讲什么。
二、语文教学应“大小结合、个性绽放”
1.语文教师要多借鉴成功的课堂模式。面对学生学习语文不能容忍的麻木,笔者开始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多次去听同行的课,发现课堂效果如出一辙。后来,笔者有意无意地去翻读一些有名气的语文教学刊物,如《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初中生之友》等,其中有很多文章所倡导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给语文教师的触动是巨大的。拜读他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通常会忽然觉得自我感觉良好的语文教学其实许多方面实在是对不起学生一个个鲜活的心灵。因此,教师应该构建自己的语文教学模式,经过十多年的摸索,笔者把自己的语文教学特色称之为“大小结合、个性绽放”。
2.了解学生是上好语文的前提。接手七年级一个新的班级,教师应不急于讲所谓的“新课”,而是首先作语文“是什么—学什么—怎么学—有何用”这一看似十分简单、实则很难说清的系列讲座。教师应努力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告诉学生,语文就学成熟的思想、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感情,就学表情达意的语文技能。
尽管这些讲解或抽象或感性,并不能真正让学生有一个清楚的认知,但毕竟给了学生“大语文”的总体印象,而这正是学生真正学好语文的首要前提。在以后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尽力用一堂又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带学生走进语文,走进“圣殿”,走进“星河”;走进“万水千山”,走“大漠孤烟”的雄浑,走“小桥流水”的隽秀;去看“江南红杏”,去听“古刹钟声”,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魅力。
三、语文课堂上师生共创和谐课堂,展现个性魅力
1.教师可以把自己还原为学生,和学生分享学习语文的乐趣。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有正确的语文教学思想却没有充满个性的教学过程,那也是栽下果树砍断了枝,终究不能开花结果。为了让语文课绽放个性的光彩,课堂上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把自己还原成一个学生,去理解学生,去与学生分享阅读中的酸甜苦乐。当学生困惑不解时,可以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向学生谈起自己当年学习中的许多情感体验,谈起当年阅读文章的开心、愤怒和悲伤,不知不觉中,就营造出十分融洽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不时就有学生向教师提出各种不可回避的问题,学生问:“老师,你喜欢陶渊明还是刘禹锡?”教师可以文采飞扬地地回答:“我欣赏陶渊明悠然的文采,却不喜欢其归隐的个性。我喜欢刘禹锡悲怆有力的文章,更喜欢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坚强品质中蕴涵的豁达胸怀。”学生为教师这种真诚坦言所感染,他们似乎觉得语文课就是读者、作者、书中主人翁三者间的平等交流,去共谈古今天下事,去品千般情,去解万种意。
2.师生共创语文和谐课堂。在语文课堂里,教师要尽量去理解学生,也应让学生尽可能理解教师。涉及到四大古典名著的评价教学,除了去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正统评价,也可试图让学生了解“一家之言”批判性评价。实际上,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都应注重“个性”,如有时学生答问错误,教师可以给他一个意想不到的最高评价:“感谢你的错误,因为你的这个错误引出了我们对某一重要问题的探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答问的学习习惯。
责任编辑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