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一片玻璃,让我看到月光

来源 :中外生活广场surfac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hong_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别告诉我说月亮很亮,拿一片碎玻璃让我看看它折射出的光。”这句话出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笔下。你若想亲近这易碎的光芒,请走进这座火与热交融的玻璃工厂,所有关于玻璃的秘密都将为你一一道来。
  新近落成的上海玻璃博物馆是由上海轻工玻璃有限公司发起并资助建立的。已有15年博物馆策划经验的德国设计师迪尔曼·图蒙(Tilman Thürmerr)担任主设计师,组建了一个由德、法、瑞士等国的建筑师、设计师、导演、插画师们组成的多国团队,共同策划实现这座关于玻璃的博物馆。“一个真正融合各种文化背景及互补专业知识的团队无疑是造就一座成功博物馆的最好选择,”图蒙说。博物馆主体建筑面积约3750平方米,其中设有热玻璃表演区、玻璃DIY制作工坊、科研机构、艺术家工作室,还配备了商店、咖啡馆和餐厅等。作为国内首家玻璃博物馆,它承载了上海玻璃工业发展的百年文化,并将玻璃工厂的特有魅力通过一场从熔炉车间到艺术空间的非凡转变,精妙地传递给每一位参观者。
  “博物馆是为充满好奇心、对知识如饥似渴、富有创造性的人建造的地方,”图蒙说,“博物馆应是现代生活时尚中的一个热点,现代且酷劲十足。沉闷的博物馆应该成为历史。”从玻璃博物馆的入口广场开始,关于玻璃的故事便缓缓展开。建筑外立面应用黑白两色的组合,穿插关于玻璃的各国语言文字,极具现代气息,伴随夜景照明的配合会发出星星点点的光。穿过博物馆大厅,顶部天窗透射的光倾诉着轻松而明亮的气氛,游客迎面可见工艺师挥动铁棒进行热玻璃表演的巨幅照片,渲染即将开始的玻璃奇趣之旅。
  主展厅以一个万花筒入口作为开端,万花筒入口的抛光不锈钢折面反射出五块大屏幕,播放着德国籍导演尼娜·罗斯(Nina Rose)为博物馆量身定制的影片,通过老化、脆弱、欢乐和美丽等主题来探讨玻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瑞士插画师雅克·布里吉特(Jacques et Brigitte)创作的巨型壁画也描绘了日常生活中关于玻璃的故事,并引发了“玻璃能有多锋利?”、“玻璃能有多热?”等疑问,而答案都能在隐藏于门后的互动式多媒体装置中找到。“打造一座玻璃博物馆是一件挑战与乐趣的工作。我们不仅可以每天都围绕着独一无二的玻璃艺术品工作,同时还能沉浸于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设计师迪尔曼·图蒙说。“玻璃又是如此多变,且有着多元的表现方式。从建筑玻璃到精密的科学仪器、到古文物、到当代设计作品,从航天飞机的尖鼻处的高科技玻璃到一个普通的真空保温瓶,从生物玻璃到道路铺设使用的回收玻璃,玻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沿着黑色反光玻璃扶手,观众被引导走上楼梯,进入洁白纯净的玻璃屋。玻璃屋着眼于视觉设计,展出了一些当今国际知名的杰出设计作品,如亚米·海因(Jaime Hayon)为Baccarat所做的限量版作品以及VENINI为其90周年纪念所创作的“VENINI之柱”。玻璃屋两侧的玻璃展架上是大小不一的银色玻璃瓶,而每个玻璃瓶上用激光雕刻的中文汉字也会组成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玻璃山》。
  博物馆二楼是现当代玻璃艺术展区,特别展示国际及知名艺术家史蒂芬·温伯格(Steven Weinberg)、戴尔·奇胡里(Dale Chihuly)等人的作品。从回廊上看过去,一个个排列整齐、通体发亮的展柜似悬浮般立在回廊上,高大而宽敞的空间让参观者感到自由而无拘无束,建筑师重点保留了厂房原有的宽敞空间,并将主展厅区屋顶的各路管线和钢桁架漆成黑色,使其自然淡化为展区的背景,同时将展品区域照亮,引导观众将其全部视线倾注在展品上。
  当展览接近尾声,参观者可以来到舒适的VENINI咖啡厅,品味一杯香浓的咖啡,俯视玻璃房的玻璃艺术品,换个角度理解艺术家的匠心独运;也可以在现场欣赏手工玻璃师傅带来的热玻璃表演,感受玻璃和火之间瞬息万变的灵动;或者亲手DIY玻璃制品,体验创造和设计的乐趣。设计师图蒙说:“作为博物馆的设计团队,我们将自己视为第一批参观者。我们希望让每个参观者了解展览内容,以有趣且易懂的方式将信息转换成知识,呈现多元的体验式环境,让参观者亲自参与学习,逐步了解古代及现代的玻璃文化。”
其他文献
胡晓媛说,我用一个例子来回答你的问题,关于作品创作的线索:记得挺清楚的,2009年的一个晚上,我跟男友在后海闲逛,岸边有很多柳树刚刚长出绿绦。俩人聊着聊着都停下脚步往同一个方向看着,谁也没说话。过了一会儿我说,看那树梢,他没听到。他当时正全神贯注地盯着水面上灯光的倒影,完全没留意到我提树梢这回事。某些生活里的细节,会忽然间就触动我,那回是一时间又一次意识到疏离、缝隙、距离,总之一大堆东西。其实每个
期刊
2012伦敦奥运会即将举行,为呼应International Respect的奥运精神,由英国文化委员会(British Council)和英国时装协会(British Fashion Council)在伦敦时装周期间所主办的国际时装展(International Fashion Showcase)邀请了来自19个国家的作品,本刊选取了其中的九个国家为代表展示了九种未来的可能。  Poland  
期刊
在《书中自有黄金屋》——帕克特与当代艺术家们 (Inside a book,a house of gold,Artist editions for Parkett) 的展览中漫步。色彩迷幻的展品和布展空间设计,让我们回到安迪·沃霍尔式的那个波普时代。  灰门襟拼色西装 Neil Barrett by JOYCE  橘色纹路针织衫、衬衫 BOTTEGA VENETA  背景艺术品(从左至右):  达
期刊
“与我们相比,过去的人生活在一种风格的监狱中,”彼得·约克曾如此摆明那个科技尚未革新的时代,文化的局限性。仅从这一方面看来,现今的设计师们无疑是幸运的。譬如以下这三组设计工作室,他们综合不同文化或体验,带来各式多元之作。  生活记录专家  Note设计工作室驻扎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恰如其名,他们“记录”生活中各样片段,作为灵感锦囊。这些片段在生活中很容易被忽略,设计师们便用各种可能的形式加以强调
期刊
在上世纪70年代,蒂埃里·穆勒 (Thierry Mugler) 成立时装品牌Mugler,但特立独行的个性和经营不善使得品牌屡次陷入窘境。2001年品牌关闭时装屋,时隔数年,它终于在2008年找到新东家,并再次展开男装设计,这就是老牌新生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巴黎,和Mugler一样抹去灰尘、重新迎来又一春的经典老牌还有Vionnet和Paco Rabanne等。这些品牌为重振旗鼓,使出浑身解数。M
期刊
回想小时候,每个人都曾在课堂上被老师提问 “春风是什么颜色?”彼时天真未泯的我们一定也曾回答:“五颜六色。因为春风一吹,桃花、梨花、小草、大树……连人们的衣服,都变成了各种美丽的颜色。”此时,仍保留着这份童真意趣的鞋履设计师们在用自己的作品证明给人们看:当春风吹来时,每个人的脚下都染上了不同的美丽颜色。  从左往右  桃红小山羊皮露趾高跟凉鞋和圆柱型鞋跟蛇皮高跟凉鞋 BURAK UYAN  皮制系
期刊
博物馆始终被认为是纪念碑式的永久建筑,OMA建筑事务所与艺术家弗朗西斯科·维佐利(Francesco Vezzoli)创造了一座只存在24小时的临时博物馆,演绎了一场空间设计与当代艺术的实验。  很多人把参观卢浮宫当作有生之年的梦想之一,什么时候去都不迟。而对于一家只开放24小时的博物馆,一旦你迟到,大门就永远向你关闭了。Prada邀请著名OMA建筑事务所与当代艺术家弗朗西斯科·维佐利(Franc
期刊
凭借对潮流文化的敏锐与热忱,Coterie将眼镜店设计成了时尚人士的装扮室。  美国家喻户晓的脱口秀女主持萨利·拉斐尔(Sally Jessy Raphael)曾经调侃:“我去上了大学,拿了硕士学位,还研究了莎士比亚,最终却因为戴一副塑料框眼镜出了名。”作为潮流配饰,眼镜早已成为与时装同等重要的个人形象代言。刚刚登录中国的Coterie旗舰店进驻上海,使更多眼镜爱好者有了新去处。  Coterie
期刊
既然这可怜的创作生涯一直如此漂浮不定,干脆就走个极致吧,建立50个工作室,50个有时限的乌托邦,渐渐习惯于盛放和幻灭不停交替,直至不再因此而伤悲,不再有倦意,我也就可以在“工作室”这件事情上真正超脱了吧。  “工作室”这个词,我在大学毕业之前是没有听到过的,这也是个从港台舶来的词汇吧,读美院那会儿我们常用的一个词是“画室”,后来我工作之后和几个小哥们儿筹划着自己创业,搞个画广告插画的小团体,印名片
期刊
玻璃,牛津词典的定义是:一种坚硬而易碎的物质。可是法国设计师山姆·巴隆不这么认为。  法国设计师山姆·巴隆(Sam Baron)对玻璃等传统材料的运用总是脱离常规视角,国内多数人认识他是源于一组名为“这与那(this and that)”的玻璃器皿——那些玻璃罐子宛若肥皂泡,被缠上细绳的气球形状、瓶身被榔头敲入一个洞却未破碎,设计师借助巧妙的附加细节,为玻璃戴上一副柔韧“面具”。在今年的米兰家居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