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碧绿的柔波里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ongti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普通动物中,像長颈鹿这样的就算“奇葩”了—那美丽颀长的脖子比它的身子都长,生活在非洲稀树草原上,比“鹤立鸡群”还显眼。大象也是,吃饭喝水这些日常行为都由长鼻子辅助完成,多么不可思议。河马呢?与对手比拼,不用刀光剑影,只要张开血盆大口,便胜负已定……



  可这些,放到“虫界”就啥都不算了。蚯蚓有超强的再生能力,被切断身体不但不会死,还可能变成两条继续活着。蟑螂脑袋掉了还能活七八天,甚至可以正常产卵,第九天死了—饿死的。有的马陆竟然有700多只脚,幸亏不用买鞋啊。水黾,不借助任何东西就能在水面行走,有轻功绝技。姬蜂的腰细得像一根线,而它的产卵器和自己的身体差不多长。蜻蜓的复眼看到的世界,不知是怎样的光怪陆离……
  到了自然界,见到创意非凡的虫子千万不要大惊小怪,不然一不小心就暴露了自己的孤陋寡闻。拍摄了这么多年,我已经逐渐习惯甚至喜欢上它们的野性生活、穿着打扮和花样百出的骗人小计谋了。
  草叶上有一小团棉絮,仿佛一朵轻柔洁白的杨花。它在动,用镜头对焦放大,看清了它的眉眼,果然是广翅蜡蝉的若虫,还是用花儿一样的尾巴做自己的隐身衣。等它侧过身来,就像小虫子了。对比我们平时看到的夏日树上高歌的蚱蝉,它的娇小玲珑能把你“萌翻”。恰好有一只臭蝽做对比,大小、颜色、美丑,一目了然。荒野赏虫多年,我依然缺乏一视同仁的公平心。



  另一种小虫子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叫不出名字。鼠妇的模样,鼠妇般大小,只是有着黑丝线一样的尾巴。我猜它和广翅蜡蝉的若虫一样,想用这样的招数来隐藏自己,便和它玩儿了一会儿。它觉察到我的镜头在动,就扭过头去,尾巴一翘,那些丝线就散开来,把自己完全挡住了。这样的招数是跟谁学的呢?它的尾巴是怎么进化的呢?竟然成了身体的一部分。
  叶蝉的若虫也用了相同的计策。叶蝉若虫的几根小尾巴更加飘逸,颇有艺术感。我一动那片叶子,它们就纷纷向前爬去,摆动尾巴,像小金鱼在游泳,茭白的叶子,就像碧绿的柔波,好似一幅诗意的画面。
  既然叫蝉,它们是不是像知了一样,有高亢的歌声呢?也许有,只是它们发出的是超声波,只唱给知音,它们没把我们当成听众;又或许它们生来就是哑者,一直沉默着,如谜一般,这个世界已经够喧嚣了,它们宁可选择安静。
  昆虫真是艺术化的生命,不仅五彩缤纷,而且充满了无穷的创意。它们是美好生命的重要内容,是精彩世界的真正主角。
其他文献
李洱 著  类型:小说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年1月  《石榴树上结樱桃》是一部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作品。小说语言生动幽默,各色人物性格鲜明,被誉为“中国乡村社会寓言”。本书荣获首届“华语图书传媒大奖”,根据本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入围第34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文城  余華 著  类型:小说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年3月  写《活着》的余华又回来了!这一回的作品不只在时空上进行
期刊
一  1986年,我出生于湖北的一个小县城。  听我妈说,她怀我的时候老想吃酸的,肚子又尖尖的,爸妈便以为要生儿子,都高兴坏了。我爸来自农村,三代单传,就想要儿子;我妈呢,觉得儿子能顶事,也想要个儿子。两人准备了好多适合男孩的小衣服和小玩具。谁知生完一看,是个女孩,他俩特别失望。  我上小学之前的日子是最快乐的,爸妈虽然偶尔也感慨一下没儿子的遗憾,但家里只要有点儿好吃的、好喝的,他们都会给我。我妈
期刊
在短视频世界里,一些人最真实、最鲜活的烟火日常,却是其他人眼中千姿百态、光怪陆离的世界。孩子的成长、跳广场舞的姿态、骑行路上的风景、过年回家的见闻、与父母相处的温情和矛盾……零零散散的生活片段,构成了绝大多数中国人对生活的记录和表达。  而这些记录中的大多数只是灵光闪现的片段,是随兴所至的表达,是生活本来的样子。但也有一些人,他们乐于持续拍摄自己的生活和所见所闻,独特的主题和内容就像一部连续剧,也
期刊
“人生太閑,则别念窃生”—春天是个让人没办法矜持的季节,于是,我领着两个十来岁的小姑娘入山游玩。  小姑娘们是我的忘年交闺密。她们有着残缺的原生家庭,像小兽一样忧郁而又张牙舞爪,戒备、疏离又恐慌。这使我想起女儿小初,她面对陌生人的闯入,会是如何的不安与惶恐?我多希望我的小初快乐安好,永远恣意,永远被包容、被善待。  一路上,我跟小闺密们讲,《山海经》里的许多奇物有神奇的功效,吃了可治心情不好、夫妻
期刊
前些年的某一天,天气开始转热,我担心88岁老母亲的身体状况,打电话关心一下。在响铃十数声之后,母亲接了电话。我问她在哪儿,她说:“我就在这里啊。”声音像是回答来自对面山腰的问话那般嘹亮。我便知道她说的“这里”,是她天天会走走看看的一小块儿溪边旱田—她取名为“天天来”的休息工寮。  1995年,母亲与姑妈短暂地拥有过一大块儿小米田,在栽种一年并喜获丰收后,原田主收回了那原本荒芜的旱田。于是,母亲与姑
期刊
今天和一个很久没见面的朋友聊天,他是北方人,去年研究生毕业去了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现在长居深圳。  他说深圳最近一直在下雨,傍晚时分的云很低,然后拍了照片发给我。我惊讶于那样蓬勃、旖旎、带着几分科幻色彩的天空,真的太漂亮了,就像他给我的感觉一样。  在我心里,这个朋友是特别优秀的人。我不知道别人对于“优秀”怎么定义,在我看来,优秀的核心是有自己的小世界,有生命力,对于自己所做的选择都能够负责任
期刊
回国已经半年了,我还是常常会找出那张照片,静静端详。照片上,一名男子坐在书店的一个角落安静地读书,他上方的墙上挂着狄更斯的肖像画。因为只拍到了背影,我无法判断他翻阅的是什么书籍,也看不出他的具体年龄,只能通过他身上穿的羽绒服推测当时是冬季。  我是在逛巴诺书店时拍摄的这张照片,抓拍的瞬间定格了我对美国书店的最初印象。这趟美国之行,主要目的是考察学习美国出版业的经营模式。学习之余,带着调研的心态,我
期刊
各位读者好,我是本刊美术编辑于沁玉,我忍不住要向大家讲述本期封面图长达半年的艰难陪跑历程!  早在2020年10月,这只鱼鹰就凭借编辑部的一致好评,被大家选定为当年第11期杂志的封面图。可是后来,为了使封面与杂志内容契合,第11期封面需要突出青春主题,第12期封面需要强调乡村主题;之后的2021年1月封面选用了跨年主题,2月封面必然是生肖主题……这只陪跑的鱼鹰只得不断推后。  可是万万没想到,等到
期刊
一  父亲送来一袋在自家楼顶种的蔬菜,有丝瓜、茄子和苦瓜。做午饭时我准备炒盘丝瓜,削丝瓜皮时突然想起,父亲以前常用丝瓜皮摊蛋饼,味道清香。  丝瓜皮味甘,性凉,于是我把削下准备扔掉的丝瓜皮洗净切碎,加入蛋液,摊出的蛋饼是熟悉的味道—父亲手艺的味道。  事实上,在父亲手上少有被浪费的食材。有这种“变废为宝”手艺的还有我大姨。家族里,她的命运最为坎坷。年轻时丈夫病逝,守寡的她独自拉扯3岁的女儿;再嫁后
期刊
从我记事起,我们院子里就有6个小孩。  我们家有3个小孩,都是女孩。  后院的全叔叔和颜娘娘家也有3个小孩,老大是个男孩,叫全军;老二是个女孩,叫全丽;顶小的男孩叫全全。  6个小孩,一个比一个小一岁。我奶奶说,这6个娃凑到一起,能闹翻天。  我成年后,除了看书、写字、看电影、打扫房间、晒太阳、散步或偶尔旅游,闲暇时是个不会玩的人,不知道玩什么、去哪儿玩。漫长而寂寥的下午,我站在窗前,眺望高楼和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