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的书店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国已经半年了,我还是常常会找出那张照片,静静端详。照片上,一名男子坐在书店的一个角落安静地读书,他上方的墙上挂着狄更斯的肖像画。因为只拍到了背影,我无法判断他翻阅的是什么书籍,也看不出他的具体年龄,只能通过他身上穿的羽绒服推测当时是冬季。
  我是在逛巴诺书店时拍摄的这张照片,抓拍的瞬间定格了我对美国书店的最初印象。这趟美国之行,主要目的是考察学习美国出版业的经营模式。学习之余,带着调研的心态,我走访了美国从西部到东部的20多家书店。
  巴诺是美国最大的实体连锁书店。巴诺书店的网上销售份额仅次于亚马逊,在全美排名第二。关于巴诺的销售数据、财务报表、营销故事,我之前也都看过,可一旦进了巴诺书店,这些想法瞬间烟消云散—我现在是读者,读者就应该有读者的饥渴与好奇,也应该有读者的独立思考。
  我逛的这家巴诺书店位于加州圣何塞,占地两层楼,大约3000平方米。图书按照品类上架,一楼除了文学、社科书籍,还有文创区、咖啡区;二楼是少儿图書和唱片区。按照功能来比较,这样的分类安排和国内的书店基本一致。书店里的背景音乐声音特别轻,让人几乎感觉不到音乐的存在。作为一家书店,该有的都有,可是,我隐约觉得这里比起国内的书店少了些什么。
  咖啡区和少儿图书区人比较多,其他区域读者比较少。考虑到这是一个周末,再对比一下隔壁商场、超市的人头攒动,这里的客流量算是很小了。
  在我聚精会神看书的时候,突然听到背后传来跑步声。一个小朋友快速跑过,手里拿着一本童书,扑向前方的一位女士—看来小家伙找到心仪的宝贝了。
  那位女士见孩子跑过来,没有说话,只是迅速做了一个“停下”的手势。
  一个书店理货员站了起来,望了一眼孩子,又蹲下继续理货,她不时用对讲机和库存管理员沟通理货上架时遇到的小状况。
  那位女士向周围看了一下,确定没有打扰到别人;理货的店员偶尔也会瞄我一眼,再次调低了对讲机的声音。我继续翻书,假装没看到她们。
  我出国一定会逛书店,也一定会看看唱片。巴诺书店的唱片区有100多平方米,品种繁多。我其实不懂黑胶唱片,只是想买两张留念,于是我问店员有什么唱片可以推荐。那位店员是个年轻的女孩,脸上星星点点的雀斑像极了美国电影里的邻家小妹。
  她慎重地向我解释,顾客需要根据自己听音乐的偏好来选唱片。我忽然察觉到,她没有像其他员工一样穿工作装,看来她只是周末在这里兼职的临时工。我说,那就按照你听音乐的兴趣给我推荐吧。
  她向我介绍了两张唱片,为了照顾我的蹩脚英文,她尽可能地放缓语速。最后,她特别强调,这真的仅仅是她自己的兴趣,并不代表这两张唱片最好听。
  后来我去结账的时候又遇见了她,她瞄了一眼我手上的唱片,冲我微微点头致意。
  在这家书店,我买了图书、文创产品、唱片,赶上圣诞促销季,第二件半价。时间花得很值,钱也花得很值。
  我走出书店,隔壁商场热闹的圣诞促销气氛扑面而来。我猛然意识到,这个书店少了一种东西—是的,少了热闹。
  咖啡区,人多,但是很安静;少儿区,孩子多,但是也很安静;工作人员在竭尽所能地创造安静的阅读环境。那个在狄更斯肖像下面读书的读者是安静的,那个理货的店员是安静的,那个制止孩子跑动的妈妈、那个向我微微点头的临时工、那个结账的店员都是安静的。
  而且,这家书店没有活动区,接下来我走访的20多家书店里也都没有活动区。书店就是书店,不承担举办文化沙龙的职能,不承担供文艺青年摆拍的职能,甚至打折促销的广告都没有广播。
  少了热闹也很好,这是书店应该有的样子。
其他文献
20世纪70年代初,我在离家20里开外的益店上学,贫困的生活伴随着我的学生时代。那时,母亲已经离世,我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虽然务农是一把好手,耕田扶犁,撒种收割,样样能行,但对儿子的衣着穿戴,他无能为力。每到春暖花开,衣裳换季,我只能穿上亲戚送我的那件不大合身的旧衣服,直到落叶纷纷。的确良质地的衣服,大热天穿在身上,不吸汗、不透气,整个夏天,我身上长满了痱子。  那年学校放忙假(农村收割麦子,学校
期刊
一  “天姥山怎么去?”我站在大佛寺前一棵老梧桐树下问路人。明亮的早晨,梧桐阔大的黄叶上缀着露水,秋风一起,举向空中的枝叶哗哗响着,摇曳出斑驳的光点。  “天姥山?”老太太摇摇头,“我不晓得。”  “天姥山在哪儿?”这回我挑了一个清瘦的老先生问。  “喏,远处,这边,那边,还有那边……”顺着老先生的手,我的目光越过城市高楼,越过被晨曦打亮的楼顶,落到一抹黛色的、隐现于云雾中的山上。  “我怎么才能
期刊
1  不要和“烂人烂事”纠缠:  摔进坑里,就不要坐地讨说法了,赶紧拍拍屁股爬起来吧。不平则鸣,很多人遇到不公的事情,第一反应是“讨个说法”。但我总觉得,在“讨个说法”前,多少还是要评估一下“沉没成本”的。人生有限,少在无谓之事上浪费精力。 2  不要太闲:  人一旦太闲,就容易生出一些是非来。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尤其是各式各样的碎片化的时间,尝试以“多线程”的模式同步去做两件事情,不管最终效果如何
期刊
一个老头儿,走在牛后头,和牛一般高。他晴天放牛,雨天也放牛,牛吃草,他砍柴。他跟牛说话,牛只顾吃草,偶尔也“哞”一声,他笑一笑。好像总是出现这样的场景。有年春天,一头老牛不行了,儿子说请人明天来杀了卖肉。他不同意,但也挡不住儿子,他说要让牛再吃一回青草,便赶牛上山了。他跟牛说:“我老了,你也老了,都不中用了。他们想卖你的肉,我拦不住……”他流眼泪,牛的眼睛也湿漉漉的,伸着舌头舔他的手。然后,牛慢慢
期刊
李洱 著  类型:小说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年1月  《石榴树上结樱桃》是一部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作品。小说语言生动幽默,各色人物性格鲜明,被誉为“中国乡村社会寓言”。本书荣获首届“华语图书传媒大奖”,根据本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入围第34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文城  余華 著  类型:小说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年3月  写《活着》的余华又回来了!这一回的作品不只在时空上进行
期刊
一  1986年,我出生于湖北的一个小县城。  听我妈说,她怀我的时候老想吃酸的,肚子又尖尖的,爸妈便以为要生儿子,都高兴坏了。我爸来自农村,三代单传,就想要儿子;我妈呢,觉得儿子能顶事,也想要个儿子。两人准备了好多适合男孩的小衣服和小玩具。谁知生完一看,是个女孩,他俩特别失望。  我上小学之前的日子是最快乐的,爸妈虽然偶尔也感慨一下没儿子的遗憾,但家里只要有点儿好吃的、好喝的,他们都会给我。我妈
期刊
在短视频世界里,一些人最真实、最鲜活的烟火日常,却是其他人眼中千姿百态、光怪陆离的世界。孩子的成长、跳广场舞的姿态、骑行路上的风景、过年回家的见闻、与父母相处的温情和矛盾……零零散散的生活片段,构成了绝大多数中国人对生活的记录和表达。  而这些记录中的大多数只是灵光闪现的片段,是随兴所至的表达,是生活本来的样子。但也有一些人,他们乐于持续拍摄自己的生活和所见所闻,独特的主题和内容就像一部连续剧,也
期刊
“人生太閑,则别念窃生”—春天是个让人没办法矜持的季节,于是,我领着两个十来岁的小姑娘入山游玩。  小姑娘们是我的忘年交闺密。她们有着残缺的原生家庭,像小兽一样忧郁而又张牙舞爪,戒备、疏离又恐慌。这使我想起女儿小初,她面对陌生人的闯入,会是如何的不安与惶恐?我多希望我的小初快乐安好,永远恣意,永远被包容、被善待。  一路上,我跟小闺密们讲,《山海经》里的许多奇物有神奇的功效,吃了可治心情不好、夫妻
期刊
前些年的某一天,天气开始转热,我担心88岁老母亲的身体状况,打电话关心一下。在响铃十数声之后,母亲接了电话。我问她在哪儿,她说:“我就在这里啊。”声音像是回答来自对面山腰的问话那般嘹亮。我便知道她说的“这里”,是她天天会走走看看的一小块儿溪边旱田—她取名为“天天来”的休息工寮。  1995年,母亲与姑妈短暂地拥有过一大块儿小米田,在栽种一年并喜获丰收后,原田主收回了那原本荒芜的旱田。于是,母亲与姑
期刊
今天和一个很久没见面的朋友聊天,他是北方人,去年研究生毕业去了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现在长居深圳。  他说深圳最近一直在下雨,傍晚时分的云很低,然后拍了照片发给我。我惊讶于那样蓬勃、旖旎、带着几分科幻色彩的天空,真的太漂亮了,就像他给我的感觉一样。  在我心里,这个朋友是特别优秀的人。我不知道别人对于“优秀”怎么定义,在我看来,优秀的核心是有自己的小世界,有生命力,对于自己所做的选择都能够负责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