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笔成梦 昙花招魂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tl1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苏曼殊,有太多的话可以说。
  他的天才,他的短寿,他的浪漫风流,他的壮怀激烈,他的身世之谜,他的出家还俗,他的冶游放荡吃花酒,他是诗僧情僧画僧。
  他精通中文日文英文梵文,他翻译茶花女翻译悲惨世界翻译拜伦;他是诗人、是小说家,他著《梵文典》,编《汉英辞典》、《英汉辞典》。
  凡有井水处,便有人吟他的“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多少年后,“满山红叶女郎樵”的诗情画意依然让人心醉,“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的凄苦落寞依然让人黯然魂销。
  
  当年他的粉丝朋友,有章太炎、黄节、柳亚子、蔡守、叶楚伧、刘半农、黄宾虹、邓秋枚等等一批文化名流,也有孙中山、蒋介石、汪精卫、陈独秀等不少政治巨人。
  1918年去世后,朋友为他编文集,出画集,搜集轶文轶诗轶画,报刊上登载各类回忆文章,争说他的逸闻趣事,悄然兴起苏曼殊热。直到近百年后的今天,苏曼殊依然不寂寞,从大陆、香港、台湾到日本、美国,都有不少苏曼殊的崇拜者和研究者。
  他只活了35岁,却留下灿烂宏富的诗文画作,留下太多的话题,说苏曼殊,可以庄之严之地做论文出专著,也可以茶余饭后闲聊八卦。
  本文介绍一件曼殊大师的画作《天幢寺昙花》,并对他的绘画艺术及作品流传情况作一简述。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风格独标、迥出时流的杰出画家。绝不是偶尔玩玩笔墨的文人票友。不言其他,单就绘画这一项,他亦足可名世。黄宾虹曾说“曼殊一生,只留下了几十幅画,可惜他早死了,但就凭那几十幅画,其份量也就够抵得过我一辈子的多少幅画!”(见台湾慧山《谈苏曼殊的画及其为人》)虽是谦词,亦可见黄宾虹对苏曼殊画艺的推重。
  关于苏曼殊的绘画,苏曼殊研究专家李蔚先生(《苏曼殊评传》作者)曾有长文汇集百年来海内外各家对苏曼殊绘画艺术的评说论述,在此引述几则:
  曼殊……颇工丹青。其画秀逸之气,时人无能望其项背;所谓“超凡人圣,一尘不染”。(葛克信《波昙笔记》)
  善哉,我曼殊上人者,神慧隽彻,敏朗无对,……诗画清绝,声盖震旦。(章父《燕子龛诗跋》)
  他自己的诗画,他的短寿的一生,……这些是我们最近百年来无二的宝贵的艺术……(张定璜《苏曼殊与拜伦及雪菜》)
  上人……工诗善画,握笔成文,画参中东之法,贯通融会,不甚着墨;而俊秀之气,溢于楮表。(泪红生《记曼殊上人》)
  苏曼殊的绘画堪称一绝,他糅合中国画法、西洋画法与东洋画法,熔于一炉,而又能不为任何成法所拘,以其胸中空灵、目中无物的秉恃,加上卓尔不群,遗世独立之精神,故而下笔落纸无不清越澹雅,疏落有致,而风格迥异,意境深邈,处处都表现出他的澹泊的人生与幽雅之态度。……曼殊的绘画风格非常特别,独创一格,迴异常人。(戚宜君(台湾)《苏曼殊外传》)
  我们也看到在清末民初国画改良、美术革命的呼声中,他已得风气之先将西画技巧运用于自己的绘画之中,而试图对当时的文人画末流有所匡正,以期汉画走出暮气,重新踏上理想的发展方向的先行性尝试。……在中国禅画史上,苏曼殊突起为一代画禅的历史地位是不可否认的……(黄永健《苏曼殊诗画论》)
  长期以来,苏曼殊的画,为诗所掩,为文所掩,为他的盛名和传奇人生所掩,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人震震子他的诗,他的人,他的传奇,却可能不太知道他还是千大画家。诚如李蔚先生所说:“长此以往,这样一位难得的天才画家就有被历史埋没的危险”(李蔚《苏曼殊的绘画和画跋(上)》,《兰州学刊》1988年第六期),故有必要让这样一件稀见的画作表而出之。
  
  这件作品为海外回流。尺寸(44×27厘米)虽不大(柳亚子《苏和尚杂谈》引潘梓年《艺术论》语:“苏曼殊……生平不作大幅”),但极精彩。纸本,设色,绘盛开的昙花一枝,离寓昙叶十数片。昙叶为中国传统没骨画法,淋漓痛快,略有赵之谦笔意;花梗的画法、画辦的勾法似是西画的技法,而繁密重叠叶片的前后层次处理,尤其花辦上白粉的运用,则应是日本画的影响。这与论者“他糅合中国画法、西洋画法与东洋画法,熔于一炉”,“将西画技巧运用于自己的绘画之中”、“画参中东之法,贯通融会”的叙说是恰相符合的。
  本幅柳亚子题识:“杭郡天幢寺所植昙花七十七,壬子四月八日一夜盛开,真乃如来见示之意。雪上人为主写照,亚子题。”钤印“文木”。谈月色题诗一首:“为见昙花一夜开,今朝顶礼颂如来。雪师以往西竺去,聪明不会惹尘埃。月色女古溶拜题。”钤印:“旧时月色”。另钤有收藏印:“陈谦珍藏”。关应良题诗堂:“青衣摇曳夜凉中,冰雪姿容半晌空。彩笔写成仙子相,诗人题咏乐无穷,陈谦道兄嘱题雪上人所画昙花,壬申冬日关应良。”钤印:“关、止善”。
  柳亚子所称“雪上人”,及谈月色所称“雪师”即苏曼殊。苏曼殊生前所用别号甚多,大约有四十多个,雪蟪是为人所熟知的别号之一。有雪蛙别号,则柳亚子称其为“雪上人”,谈月色尊其为“雪师”为顺理成章之事。更明确直观毫无疑义的依据,则是苏曼殊亦尝自称“雪”。2004年年初先后在广东、北京两地举行的《广东历代书法展》上,有一件香港翰墨轩所藏《苏曼殊自书诗卷》,其中一页致蔡守书札,抄录其所译梵土女诗人佗露哆诗,最后落款即为“哲夫居上斧正。雪拜”(《广东历代书法图录》552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另一页书自作诗云:“久欲南归罗浮,不果。因望不二山有感,聊书所怀,寄二兄广州,兼呈晦闻、哲夫、秋枚三公沪上:寒禽衰草伴愁颜,驻马垂杨望雪山。远远孤飞天际鹤,云峰珠海几时还?游不忍池示仲兄:白妙轻罗薄几重(日人称里衣之袖曰‘白妙’),石栏桥畔小池东。胡姬善解离人意,笑指芙蕖寂寞红。哲公斧正,雪供草。”
  就像苏曼殊的许多作品一样,这件作品亦无作者本款。画作不署本款,是苏曼殊绘画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如著名的仑蒹葭楼图》(苏曼殊画赠黄节,现藏广东博物馆),画上的款题即非苏曼殊,而是由黄晦闻自题。苏曼殊示寂后一年由其挚友蔡哲夫(即蔡守,谈月色丈夫)编、李根源印行的苏曼殊第一本画集《曼殊上人妙墨册子》,收录曼殊画作22幅,大多没有本人题款,多为“曼殊大师画,嘱女弟子张倾城录”(张倾城为苏曼殊弟子、蔡守夫人)、“曼殊命蔡守书”、“曼殊赠画瞩题,漫写二韵。君墨并志(君墨即沈尹默)”、“实书款”(实即邓实)、“守一题”(守一为蔡守字)、“倾城题”之类。柳亚子1926年编写1939年重定的《关于曼殊的画》(见《苏曼殊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N月)搜集著录苏曼殊绘画近百件,开头五件(1907年发表于《民报》增刊《天讨》)皆无苏曼殊本款,柳亚子说“以上各画,都无曼殊题款,第一幅更无太炎题款(其他几幅有章太炎题)。但曼殊的画,太炎的字,我们是一望而可知的。”就这幅昙花而言,柳亚子、谈月 色的题识、题诗开门见山,依柳亚子、谈月色与苏曼殊的特殊渊源,以及对苏曼殊的了解,我们完全可以说,虽然没有苏曼殊的题款,但柳亚子、谈月色的字,“我们是一望而可知的”,那么这幅画是苏曼殊所作也是确定无疑的。
  柳亚子与苏曼殊,可称近代文坛一段佳话。二人是最亲近的朋友,苏入南社,柳为介绍人。柳亚子赏识苏曼殊酌才情,自叹“文采风流我不如”,称苏曼殊“凄绝南朝第一僧”。在苏曼殊去世后,柳亚于在长达十数年的时间里,全力以赴,收集整理苏曼殊遗作,考证苏曼殊身世,编订苏曼殊年表,撰写苏曼殊传略。据柳无忌《柳亚子与苏曼殊——永恒的友谊》(《苏曼殊研究》496页)一文叙述,“稿子集齐了,卷帙浩繁的一千五、六百页左右的五册全集(原稿),都由父亲一手亲笔抄缮”。柳亚子所编《曼殊全集》五册1928年上海北新书局出版,后又续编《曼殊余集》(未正式出版)。上文提到的柳亚子编写的《关于曼殊的画》,是苏曼殊去世后,柳亚子对其画作的一千全面搜集、整理、著录。
  柳亚子所钤印“文木”,不多见。按左思《吴都赋》有“文穰桢檯”句,刘逵注:“文,文木也,材密致无理,色黑如水牛角,日南有之。”日南为汉郡,在今越南。柳亚子为发起人的南社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旧”之意,以反清帝制、对抗北庭,鼓吹革命为宗旨,柳氏之“文木”印是否取“日南有之”之“南”意呢?
  谈月色(1891-1976)亦算艺坛——传奇人物,广东顺德人,原名郯,字古溶,又字溶溶,常署名”月色溶溶”。因排行第十,人称谈十娘。有“现代第一女印人”之称。少时在广州檀度庵出家为尼,擅诵经,娴书画。所写经文、娟秀清丽,被名士蔡守(哲夫)讶为才女。民初,广州市政当局一度取缔尼姑庵,蔡曾参与其事,遂使月色还俗,并迎为妾。其时哲夫取晏殊诗“梨花院落溶溶月”句,为她改名月色,后入南社,篆刻与书画艺事日进。谈月色篆事之外,还擅画梅,书法擅瘦金书,并创新地将瘦金书入印。苏曼殊有诗赞曰:“画人印人一身兼,挥毫挥铁俱清严。”蔡守为苏曼殊挚友,曼殊有多幅画作赠蔡,蔡亦每应曼殊命题其画作。如上文所述,苏曼殊第一本画集即为蔡编。所以谈月色于苏曼殊其人其画都应该是非常熟悉的。从谈月色所题诗句“雪师以往西竺去”看,谈题应是在苏曼殊去世之后。
  按柳亚子题识,杭郡天幢寺昙花一夜盛开事,在王子即1912年四月八日佛诞,据马以君先生编写《苏曼殊年谱》(八)(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五期),1912年春,苏曼殊从爪哇归国,4月4日,抵上海;4月5日,经柳亚子介绍加入南社;应《太平洋报》聘,主笔政,与柳亚子、叶楚伧同事:4月中旬,自上海赴杭州,与张溥泉访陈去病于西湖秋社,“相与游泛者凡四日”(1928年7月5日陈去病致柳亚子信);4月18日离杭州返上海,大概是苏曼殊在杭时听到天幢寺七十七株昙花一夜开放的奇闻,在杭州或回上海后画成这件作品,然后柳亚子题识的。
  至于为什么后来柳亚子编写《关于曼殊的画》没有著录这件作品,则时隔多年有所遗漏亦在情理之中。《苏曼殊研究》中柳亚子关于苏曼殊的诗、文、事等等的考证叙述,有许多是靠朋友转述、当年的报刊记载互相印证,即使是当事人,他也并不是每件事都记得清的。比如《苏和尚杂谈·曼殊和我的关系》一文,开头柳亚子就说“曼殊和我相识,在一九零六年,可惜第一次相见的情形和时地,现在竟完全忘记了”。
  题诗堂之关应良先生,字止善,与谈月色、蔡守同是顺德人,寓香港,工山水,善书法、诗词,女诗人张纫诗学生,为香港著名画家。原藏者陈谦亦为广东书法家,上文提到的广东历代书法展览上,有广东省文史馆藏其《行书江村杂兴诗》展出。
  苏曼殊画作存世量极少,所谓稀如星凤,在如今的艺术品市场和各类展览上鲜能见到。许多作品只见记载,不见图片,或虽见图片,亦不知原作现在何处。台湾的蒋健飞先生在《中国民初画家,情僧苏曼殊》中说:“我之一生,至目前为止,仅只见过曼殊上人的真迹三幅”。对苏曼殊绘画作品的搜集、整理、著录,民国时有1919年出版的蔡哲夫编《曼殊上人妙墨册子》,1929年6月柳亚子编萧纫秋藏《曼殊遗迹》(内收苏曼殊的手札、画、书、题跋、杂记等共95幅)。上文提到的1987年出版《苏曼殊研究》所收柳亚子《关于曼殊的画》搜集著录苏曼殊绘画近百件,中间多有重复。而当代苏曼殊研究专家李蔚先生的《苏曼殊的绘画和画跋》(上)、(下)及补遗(分别刊载于《兰州学刊》1988年第六期、1989年第一期、1990年第四期),则是迄今著录苏曼殊画作最全最详的资料了,共著录苏曼殊传世作品100件(生前发表作品29件、去世后发表作品46件、尚未发表之画20件,补遗5件)。另记录55幅须要寻找之画和一些苏曼殊绘画的线索。
  苏曼殊的画存世不多,流布不广,当然与他的早逝有关,另外也因为他的惜墨如金,不轻着笔。画史上对不少画家的叙说,都有所谓“颇自矜惜,下轻与人”之类的说法。但像苏曼殊这样的例子,好像也没有第二个。这方面,不少人包括他的朋友多有所道及。泪红生《记曼殊上人》称其“不甚多作,得者珍之”。文公直《曼殊大师传》称其‘秉性奇特,非踌躇满志时,虽至好相干,亦不肯著笔。”“……偶有所获,辄视同拱璧,居为奇货”;周瘦鹃在《紫兰花片》中说:“曼殊上人……尤长于画。……吾友寄尘曾得一帙,昨承见示,喜跃万状”。挚友如柳亚子者,《自题曼殊零墨卷子》竟这样说:“亡友曼殊大师画稿两幅,为均县萧纫秋兄迻赠者。余交曼殊十年,求其寸楮未得,今获此,足弥平生宿憾矣。”据顾悼秋《雪蝶上人轶事》(载《紫罗兰》杂志1926年某号,《苏曼殊研究》所收柳亚子《曼殊的杂碎》中称是《紫罗兰》1927年第二号,误),著名的《汾堤吊梦图》竟是叶楚伧连哄带骗请苏曼殊画的。现在看来,这些说法和做法,虽有些夸张,但也绝不会是信口之说,无据之事。
  苏曼殊不多的传世作品中,花卉题材尤为稀见。《苏曼殊的绘画和画跋》所收不过或写梅、或写菊、或写兰的几幅,苏曼殊的画,大多给人以萧寥荒寒、清冷枯寂的印象,少有如此幅之绚烂丰富者。他的彩笔绘出昙花的绚烂惊艳,也似乎在感叹着这美丽生命的短暂。反观这位文学家、翻译家、画家、革命者的短暂而绚丽的一生,这幅画作恰仿佛是他的自我抒写,自我写照。
  文公直说“曼殊……如孤芳自赏之菊花;如出泥不染之莲花;如傲雪,中寒之梅花;如幽香淡雅之兰花”:罗建业(《曼殊研究草稿》)说“曼殊大师,是我在古今人物中最爱慕的一个。他真可以说是人间最近的一朵很美丽的奇花。”如果以花喻苏曼殊,他是不是更像一朵芳华照人却转瞬即谢的昙花呢?
  当年废名有一联挽才高短寿的梁遇春:“此人只好彩笔成梦,为君应是昙花招魂”。面对曼殊大师的这幅昙花,让人不禁想起这副挽联。
其他文献
明人李日华《紫桃轩杂缀》中云:“砚有三灾:字法不奇,砚一灾;文词不瞻,砚二灾;窗几狼藉,砚三灾。”若藏古砚者,此砚之三灾不可不知耳。  民国年间,北京琉璃厂某古董商得一“晦木”款古端砚,不之识,以为宋砚,求售千金。叶恭绰先生告之乃明末清初人砚,坚不信。因与之约定:“若售不出,当先归余。”后为日本某外交官以三百金携去。考晚明黄宗炎,字晦木,号白云庄主人,人称鹧鸪先生,黄宗羲之弟。喜收藏,崇祯某年游金
期刊
晚清民国时期的广告画因彩色印刷技术的传入而风靡一时,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上海文明书局进口彩色印刷机,中国开始有自己的彩色印刷品。石版印刷机可以大量印制,价格低廉。其后锌版和橡皮版印刷也在中国出现。到了民国四年(1915年),上海更引进了多达十二种颜色的彩色印刷机,中国的商号、公司开始与洋广告一争高下。民国时期的老广告,图式种类繁多,制作广告的商家五花八门。这些因时令节日而印刷的消费品,成为
期刊
文房小物伴书香。  在2008年的拍卖场上,文玩一方小天地支撑起整个瓷器杂项的买气。今年春拍“文房”拍卖的场次明显增加:中国嘉德推出“文房清韵——笔墨纸砚”专场;北京翰海推出“寄闲楼雅玩”专场;西泠印社推出“文房清玩——近现代名家篆刻及案上雅玩”专场;另外还有长风拍卖在香港推出的“家几光辉——文玩杂项”专场;北京保利的“文房艺术和文房家具”专场以及上海嘉泰的“国石三宝——海外传世印石案珍专场”……
期刊
《墨表》四卷,万寿祺著,叙述用墨之道专著。《墨表》首卷列本书编列次第之由,文体仿《史记·太史公自序》,自宋以来各家制墨分为十三部分依次说明。卷二列所收各家制墨目录。卷三从墨之正、背、左、右、式,介绍墨的铭文、花纹和整体式样。卷四为古今墨论。附刻有吴氏题记、戴氏跋语、万氏题跋。年少题跋云:  冯盛与卢杞相遇于道,各携一囊。杞发盛囊有墨一枚,杞大笑,盛正色曰:“天峰煤和针鱼脑入金奚子手中,录《离骚》古
期刊
自染上书画版本之癖,日日沉迷故纸,连旧纸亦甘之如饴,初则为鉴赏标本需要,继而发现用作写字画画亦大佳,日积月累,居然小有可观者,走笔记事数则以为谈助。    乾隆仿金粟山藏经纸    金粟山藏经纸为宋纸尤物,古董家所艳称者,张燕昌尝有《金粟笺说》详考之。天水长物,非吾辈庸人所能梦见,而此乾隆仿制者,今日亦不易得。  此纸为高宗命匠人照金粟山纸大小仿造,纸面极绵滑,有如浅棕色虎皮之斑点,所谓古色斓斑,
期刊
古董的递藏和流传,也和它的“包浆”一样,足为古董添加妩媚。有时看着蟠屈的印文和题识,恍似聆听它自诉递藏的故事。  手边有《海日楼诗》,作者沈曾植。这本是常见的诗集,但“海日楼诗”题签,下署“单云阁藏”,另署有“器伯”及“寥士”小印。内页第一钤印是:“王氏后凋草堂藏书”,另有“媚秋堂”朱文方印。凭着这几个印文的诉说:这薄薄的小书,已曾在三位民国著名的藏家手上递藏。这递藏似是有趣,其中也有点“世变”的
期刊
地球墨及其价值    胡开文地球墨,安徽省博物馆藏。此墨系民国初年,由徽州休宁城胡开文墨业第六代店主胡洪椿在该店的成品于1915年荣获美国巴拿马“万国博物览会”金牌奖及南京南洋功业会优等奖状后,为了纪念本店创立150周年而特地延请著名刻手刘体泉以获奖原墨范模重刻边款、由高级墨工曹观录参照民国初年出版的世界地图及当时的地球仪仿制而成。  地球墨质地属油烟类,墨重365克。形呈扁圆状,直径12.2厘米
期刊
戊 籍贯印一    一、家在上虞  未知何人所刻。见于《历代黄河变迁图》部分题署。是书光绪癸巳仲冬袖海山房石印,所见为宣统庚戌冬山东河工研究所重印本。    己 闲章一九又一    一、外物不移方是学  《宋诗钞》卷二引陆游《朝饥示子聿》:“水云深处小茅茨,雷动空肠惯忍饥。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八十到头终强项,欲将衣钵付吾儿”。又《自咏》:“满梳晨起髮凋零
期刊
洛可可艺术于18世纪初期出现于法国,至18世纪30年代开始风行整个欧洲。洛可可一词源于法语“Eocaille”,其本意为“花园石贝装饰物”和“状似贝壳的装饰”。最能代表洛可可艺术那暗含在复杂设计中轻松主旨的,莫过于设计精美的小型装饰品和家具——这就难怪具有洛可可风格的艺术品大多是些室内的作品,如金属制品、人物陶瓷、衣饰等,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家具,18世纪,这类型的家具一直是当时皇家贵族装饰家居所追求
期刊
期刊的封面,如同人的脸,有的似庄稼老汉,浑然本色,不加修饰,凸显健壮;有的则似妙龄女郎,着意化妆,靓丽宜人,体现妩媚。民国时期的期刊,这两个特色尤为分明:政治类期刊因是政治团体所办,所以往往板起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以示庄重。这种刊物的封面以白底黑字居多,开本大部分都是三十二开本。这类刊物的编辑出版完全由组织上拨付经费,发行也仰仗组织系统来完成,无需刻意修饰门面吸引读者。而大都市的休闲期刊,均由私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