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歌唱基础“呼吸”的批判及“语言”建构的再思考

来源 :美与时代·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hao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17世纪欧洲声乐的发展开始,“呼吸”就作为歌唱的动力与学科基础一直存在,许多歌唱家、教育家都对“呼吸”三方法及横膈膜法做出过“精准”的陈述与展现,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以歌唱的“气息”来替换。拟用马腊费奥迪博士关于“呼吸”的批判及“语言”基础的建构,结合“现象学”的思维,进行歌唱动力基础的反思及“语言”基础建构的再思考。
  关键词:呼吸;气息;现象学;歌唱基础
  一、歌唱動力“呼吸”的方法论与反思
  (一)歌唱“呼吸”方法论的确立
  17、18世纪受科技发展的局限,人们对生理学、解剖学等专业学科缺乏系统全面的理解和认知,形成了从“呼吸”到“呼吸”与“气息”相结合的歌唱动力的初始理论。人们普遍认为歌唱声音的大小、强弱受控于“呼吸”与“呼吸”的方法。在理论上逐步形成了胸式、腹式、胸腹联合式及横膈膜式等多种歌唱“呼吸”的方法论,在练习中还引入了“闻花式”“抽泣式”“狗喘气式”等多种启发与模仿式的训练方法。直到现在,人们还依然坚持将歌唱的基础建立在“呼吸”方法论的“吸气”与“呼气歌唱”之上,强调“呼吸”及“气息”对抗下的坚持,即在“保持吸气状态”下的呼气歌唱。人们却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现象和事实:“呼吸”的方法论无论怎么科学与强大,只要不发声,它就与歌唱无关。“谁掌握了呼吸,谁就掌握了歌唱”“在气息支持下歌唱”等几个世纪的歌唱箴言一直流传至今。对于它的怀疑直到20世纪初的歌唱家卡鲁索以“自然唱法”取得伟大成功与成就后,有过短暂的呈现。
  (二)歌唱“呼吸”方法论的反思
  卡鲁索的私人医生马拉费奥迪博士于1925年出版了《卡鲁索的发声方法:声音的科学训练》一书,1984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引入中国。在第三条原则中,马拉费奥迪以卡鲁索“用最少量的力发挥最大能量的效能”为依据否定了“呼吸”是歌唱基础的观点,他指出,“相反地,歌唱功能锻炼着呼吸器官和它的力量,正如任何生理功能发展着与它相关的器官一样。因而,是歌唱锻炼了呼吸,而不是呼吸锻炼了歌唱”。这好像在讽刺着我们:明明是走路与跑步运动锻炼着腿部的肌肉,而我们却偏偏坚信锻炼好腿部肌肉后才可以正常地走路和跑步。“不要以为有了强壮的胸脯、大量的气息、强有力的横膈膜和腹肌活动,就会有很好的高音或强的共鸣,有时身躯很娇小的歌唱家(尤其是花腔女高音),用很少的气息,却唱的很好。”“呼吸是自然的功能……让自然去启发或发动自己的呼吸结构,我们不必企图去干涉和破坏它。”马拉费奥迪博士强调“呼吸”生理的自然性,却无法撼动“呼吸”作为歌唱基础的强大理论与根基。我们从当前所有中外声乐理论书籍来看,“呼吸”仍然出现在整个声乐理论系统框架的最前沿,也就是说:“呼吸”就是歌唱的基础。一旦离开了“呼吸”,离开了基础,声乐的学习和歌唱又该从哪里开始呢?难道从“气息”开始吗?
  二、歌唱动力“气息”方法论的反思与现象学观察
  (一)歌唱“气息”方法论的反思
  当前歌唱“气息”的方法论是建立在“呼吸”方法论基础之上的一种扩展和延续,且“所有呼吸的理论皆为气息的存在而存在着”。如果说“呼吸”的方法论强调的是如何“吸”且“吸”在哪里,那么“气息”的方法论强调的是在歌唱过程中“呼”与“吸”两者之间对抗状态下的坚持。如呼吸系统腔体的扩张与反收缩(保持),横膈膜的向下扩展与反上升(保持),吸气要深而呼气歌唱时要保持“呼吸”系统的张力以及气息的压力等。在“保持吸气状态下歌唱”,实际就是在“呼与吸”运动的矛盾与矛盾斗争中获取歌唱的流畅性及气息的持久性,其“科学性”本身就难免让人有所质疑:“我相信,我们大多数这一代的好歌唱家,对身体的声音机能只有模糊的观念”[1]66。而我们当代的专业教师以及歌唱家们,他们真的就是在“呼与吸”的矛盾对抗中完成歌唱的吗?他们真的就能超越前辈歌唱家们而明确感知歌唱中横膈膜真实的运动轨迹吗?事实是如果抛开“呼吸”,书本中并无“气息”理论的真实存在。
  (二)歌唱“气息”的现象学观察
  气息是我们冲击声带(阻碍状态)产生一切声音(包括歌唱)的原初动力,这是当代声乐学科理论中对气息的主流认知和描述。但从“现象学①的客观存在论”来看,气息是声带闭合“阻碍”,即产生“发声存在”的初始过程,是声带闭合阻碍下气息着力于声带产生振动的原初现场,如果没有声带的闭合阻碍与振动,气息将和呼吸一样失去其“发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见“气息”是声带“主动性”②闭合阻碍下振动发声而产生的一种被动性存在,它是“有声才有气”的依附性存在,而并非我们主观意识认知下“有气才有声”的主动性存在方式。现在我们已经明白,声带在完全松弛状态下与完全关闭时是不能发声的(无阻碍与无通道),而声带闭合的张力必须依靠咽壁等力量的参与来控制与协调:平时说话时因无需咽壁力量的参与,声带闭合相对松弛且声音处于严重的晃动与漏气状态;而正确歌唱时因咽壁等力量的参与,声带在合理性闭合后能阻碍气息的流动,从而达到一个相对稳定(无晃动)且不漏气的控制与保持的延续发声过程。我们很多学员经常出现有“气”无力且找不到歌唱“气息”缺少歌唱动力的困扰,正是声带张力不够、闭合不紧、声音晃动与漏气的绝对体现。
  三、歌唱基础的反思与“语言”的建构
  (一)歌唱“呼吸与气息”动力基础的反思
  现在我们基本可以确定歌唱气息的好坏与声带的闭合紧密相关,而与生理学呼吸系统发达的肺、强大的腹肌、强有力的横膈膜等无关。因为呼吸只有通畅没有阻碍,阻碍即代表着死亡(没有阻碍就没有阻碍的振动与发声)。所以“气息”也不再是“呼吸”系统功能基础之上的对抗与坚持,其原有的动力功能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当你“大笑”“抽泣”或“当街对骂”时,你的“横膈膜”及“气息”看似多么“科学地”接近最佳理论的歌唱状态。但实际上,它只是情感与情绪的自然显现而已,与歌唱“呼吸及气息”的理论训练无关。现在看来,歌唱“呼吸与气息”动力基础的“科学论”很有可能只是一场人为制造的相互矛盾且非科学的歌唱现场,而马腊费奥迪关于“呼吸”的反思与批判也应该是真实且可信的。遗憾的是,马腊费奥迪缺乏对“气息”进行理性的反思与批判,当然也就无法真正摆脱“从呼吸到气息传承式存在”的方式及理论。   (二)歌唱基础“语言”的建构
  马拉费奥迪在第一条原则中(以及第五条原则)明确指出“正确而美丽的说话”是“歌唱的基础”,这符合歌唱家们反复强调“像说话一样歌唱”的“同一性”原则,但因缺乏“语言(说话)基础”与“歌唱要素”(色彩位置、腔体共鸣、气息动力)之间的关系论而广受质疑。那么作为歌唱基础的“语言”(说话)能成为歌唱气息动力控制的方法和途径吗?如果从现象学“有声才有气的存在论”来看当然是可以的,因为说话本身就是声带闭合阻碍下气息振动发声的结果,只是说话与歌唱在要求上存在着声带张力闭合下的差距而已,只有“当说话声是正确而美丽地发出的,它就能帮助由元音和辅音组成字形成歌唱的物质元素”[1]83。也就是說,有了“正确而美丽”的“语言”(说话)也就有了歌唱的真实基础。因为“正确而美丽的语言”本身就是声带在一定张力配合下产生的圆润饱满明亮且带有焦点(美的声音位置)、共鸣(腔体)、气息(动力)等歌唱艺术特征的美的声音。也可以说,通过“美的语言”③的基础训练,我们不仅可以明确美的发声位置,扩展腔体的共鸣,还可在声带合理性闭合状态中获取“气息”的支撑,完成歌唱美学的真实基础。现象学告诉我们:“美的语言”本身就是一个练习美的声音色彩,巩固和确立美的“声音位置”的过程,而歌唱就是对美的“声音位置”的保持和延续,完成从“语言美”到“歌唱美”,“像说话一样歌唱”双重位置的审美统一。
  四、结语
  当我们再次重温《卡鲁索的发声方法》时,可以清晰地看出马腊费奥迪博士关于“呼吸”的反思与批判,以及关于建构“美丽的说话(语言)”歌唱基础所做出的努力,只因缺乏对“气息”展开理性和深入的分析,无法撼动“呼吸”歌唱基础的地位。而“正确而美丽”的“语言”既有哲学的审美品质又具备个性化真实美的自然科学性,如果它还拥有歌唱的“位置”“腔体”“气息”三大要素,它能否成为我们声乐理论中所有唱法都能与之共存、共享的学习基础,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去验证。
  注释:
  ①这里指法国米歇尔·亨利(1922-2002)的“生命现象学”,其“生命现象学”是近五十年来最具广泛性和想象力的哲学思想之一。他以“非意向性”的“彻底化还原”方式追寻到“本体内在性”“奠基”的存在,完成了对“经典现象学”的批判。
  ②声带的主动性闭合是一种不以意志为转移的本能的“生理现象”。歌唱与说话一样,是声带在本能需求的合理性闭合状态下进行的主动式发声过程,而并非主观意识的主动性保持和控制气息状态下冲击压迫声带时爆发的被动式发声反应。
  ③笔者认为歌唱的基础应该是:带有歌唱三要素(位置、腔体、气息)的“美的语言”。
  参考文献:
  [1]马腊费奥迪.卡鲁索的发声方法:嗓音的科学培育[M].郎毓秀,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曾丽蓉,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一批女性导演拍摄的带有女性主義色彩的电影引起大众关注,并取得了良好口碑。其中,《过春天》《柔情史》《送我上青云》,均由女性导演拍摄,展示了以女性为主体的都市漫游体验。三部电影中的女性主人公都处于漫游状态,分别以青春冒险、日常生活的美学反思、偶遇经验散文式书写的方式,在多元空间中建构自我的关系,并以流动视角检视都市景观,以表达其对自身存在的反思。  关键词:中国大陆;女性;电影;漫游
期刊
摘 要: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美育课程“美术鉴赏”,经过几年的精心打造,取得了预期的建设成效。该课程的主要建设举措有配置精良师资、建构立体课程、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尤其是精心引入与课程深度融合的“思政资源”,恰如其分地对学生开展优良的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然形成审美性的“思品课”、普式性的专业课、情感性的文化课等课程特色,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关键词:美育;教学改
期刊
摘 要:哈萨克民间达斯坦与鄂尔多斯史诗的文本体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但在其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又存在相似性,这种潜藏在文本深处的相似性透露出他们曾经拥有相同的文学传统。单从文本出发,在阿肯手里的哈萨克民间达斯坦更偏向于取悦观众,无论是复杂的叙事结构还是高明的艺术手法,都服务于弹唱者,以便牢牢吸引住观众。鄂尔多斯史诗则完全将自己局限在程式之中,史诗的演唱者并不在乎观众的感觉,而是将演唱的重心放在了
期刊
摘 要: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的新书《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在千呼万唤中终于出版了,细细品来,心中便洒满了金铁霖教授学术思想的光辉。他始终相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真正具有充分的科学和艺术共性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的美好艺术,才有可能通过有力的传播走向世界,并受到广泛而热烈的欢迎。他们独辟蹊径,跨过了种种藩篱、摆脱了道道羁绊,积累经验、培养人才、丰富理论。他总是有的放矢地向古今
期刊
摘 要:从袁枚《马嵬》诗可以看出婚姻离别、悲伤情感,分阶层寓意,虽然君主爱情与百姓爱情有相通之处,但是悲伤的情感滋味大不相同。君主爱情是施恩,百姓的情缘是互通,如果遭遇棒打鸳鸯,贫困百姓的挥泪哀别实在超过君主的痛苦离别。  关键词:袁枚;马嵬;家庭情感;地位差异  歌咏爱情是古往今来文学永恒的话题,爱情是男女双方相结合、永不衰竭的精神追求。人们通过丰富多彩的爱情方式,来满足人和社会的多种精神需求,
期刊
摘 要:在文章创作方面,刘勰十分重视创作主体先天的“才”与后天的“学”。《事类》篇属于《文心雕龙》创作论部分,主要关注创作主体各方面的条件对于文章写作的影响。《事类》篇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对文章写作的影响:刘勰眼中的创作主体与客体;创作主体的才学;对创作主体提出为文的原则,以及关注创作主体原因。  关键字:刘勰;创作主体;文心雕龙;事类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具有严密体系的
期刊
摘 要: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的探讨贯穿于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不同于其他作家大多描写小人物悲惨处境,或是表现其精神世界的丰富、美好。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所有人都感兴趣,不论庸人还是天才,在他的笔下都散发着光芒。有别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撕裂事物表象的平静冷酷,他的作品包含着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显露出的人性更柔软、更有温度。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白痴;人性;魔鬼;小人物;生命  “人”是所有伟大作
期刊
摘 要:从十月革命后爆发的对译介俄苏文学的极度热情,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中国该走什么道路”和“中国文学该走什么道路”两个问题上的探索,当时的报刊杂志,无论何种倾向,都无一例外地投身于译介俄苏文学的狂热浪潮中。以俄苏文学为代表的西方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过的这种“形成性”的影响,即使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们也从不讳言。  关键词:小说月报;俄苏文学;文学期刊;文学观念;译介;扬弃  在中国现当代
期刊
摘 要:1982年,铁凝发表成名作《哦,香雪》,该作品荣获全国短篇小说奖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同时也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曾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1985年由侯豫立改编、王玉琦绘制的《哦,香雪》连环画是其出色的改编作品。连环画充分把握住了原作的诗化风格,并借助原作中隐含的绘画元素,在风景描绘与人物肖像刻画上力图还原小说的诗性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  关键词:铁凝;《哦,香雪》;连环画改编
期刊
摘 要:20世纪身体美学的异军突起,拓宽了尼采关于身体觉醒的理论,而后克尔凯郭尔在《论诱惑》中对美学阶段的身体进行了解读。结合鲍德里亚身体消费的观点,将诱惑显现为身体的感性行为,具有美学和诱导真理的作用,在社会场域中凸显后现代的解构特征,形成了身体、精神、信仰的三重诱惑。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文牧野导演将诱惑进行了分层解读,分为程父住院的身体诱惑与吕受益之死的精神诱惑,以及程勇如耶稣般拯救世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