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创造过程与环境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csu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当今,是一个追梦的时代。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是亚洲的梦,也是世界的梦。在这个辉煌的追梦时代,人们都会自然地、自觉地、自愿地努力去创意、创造、创业和创新,呈现着“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局面。
  这诸多的创造与创新,都有一个共同的支撑点,这就是大智慧。大智慧的核心是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过:“我们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差。”为此,钱学森院士在20世纪80年代就大力倡导开展思维科学研究,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为我国研制智能机提供理论基础,二是为了大力提高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思维学》这部书诞生了。这部书,由本刊总编辑于童执笔,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刘奎林教授、北京大学赵光武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田运教授、哈尔滨速读学校王功玲校长、哈尔滨师范大学陈明文先生、中共吉林省委党校胡珍生教授等专家学者集体创作而成。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启示我们:不研究创造思维,不懂得创造的规律,是难以造就出杰出人才的。为此,本刊2015年特辟《创新思维学研究》专栏,连载《创新思维学》这部书,为追梦征途上的人们,增强创造与创新的思维能力。
  创造型人才的出现,与良好的创造环境相关。一个人所受到的环境影响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人们有意识地改善创造环境,对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和创造活动的开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家庭环境与创造人才
  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了人们常说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的环境、气氛、社会联系,以及父母的知识、性格、爱好、道德、意志品质等等,都会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有时,家庭中埋下的“创造”种子,以后就成为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基因。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环境的熏陶有时远远大于学校,这也正是家庭环境在造就创造型人才方面的基本特点。
  一、家庭是创造型人才的第一课堂
  家庭是创造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母体,这一点,在我国古代就被学者们所注意了。“孟母三迁”早就传为美谈。孟子的母亲非常重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正是有了这种良好的家教,孟子日后才成为一代大学者。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此,我国著名作家老舍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郭沫若先生也说:“母亲教我念诗,这是很有趣味的一种游戏。”一般来说,杰出的科学家、文艺家都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白居易四五岁能作诗,九岁通声律;著名数学家诺伯特·维纳十岁进大学,十四岁大学毕业;歌德八岁用法、意、拉丁、希腊等文读写,二十三岁到二十六岁写出《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浮士德》初稿。南宋诗人范成大在一首诗中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家庭环境使儿童耳濡目染,许许多多的知识会自然渗透。
  二、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
  如果说科学家、文艺家等创造型人才的一生是一部史诗,那么,家庭所给予的早期教育,可以看成是整部史诗的基调。虽然,有很多人才是在逆境中拼搏而成功的,但这并不能割断家庭环境对其产生的微妙影响。这种影响,在许多不同经历的伟大人物的传记中都或明或暗地体现出来。创造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与潜意识相关,家庭环境的影响往往也正是从这方面施加的,这就是一种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的重要性,从前面的例证中已得到充分证实。科学研究发现,从婴儿出生到六岁,头脑是不成熟的,好比一个没有成熟的水果,整个器官都是这样,脑神经互相之间没有多大的联系。脑子的成熟主要取决于外界的影响,好比一棵树一样,脑神经的成熟取决于各方面,并不是时间过了多长它才成熟,而取决于接受知识的多少。我们有时不能只看重精神和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物化”教育,其中,能否对幼儿合理进行“营养”教育,是非常关键的。营养的优劣直接影响大脑的发育。同时,家庭环境的美感对孩子的智力开发,也是很有好处的。当然,家庭中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在孩子略懂事、学说话时开始。比如,背诵一些外国的和中国的古典优秀文学作品,既是初步接触这方面的知识,也是锻炼孩子的脑力。但是,家庭的早期教育,从开发智力和培养创造性品格而言,似乎更应该重视兴趣、爱好和好奇心的培养教育。
  第二节 学校环境与创造人才
  人的才能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一个人的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除了个人的努力以外,还有赖于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的教育环境是诞生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根据地。在学校环境中,历来的教育制度都偏重传授知识,现在看来,这是很不够的。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求知欲和创造才能。这样才不至于因学“死知识”,而抹杀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一、学校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沃土
  学校对创造人才的培养很必要,也很重要。瑞士教育家佩斯塔洛希在他的著作《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中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教学原则。佩斯塔洛希的基本原则是:思维的发展同“视觉说明”相联系,因此,教师讲课应当始终采用同视觉形象相关的手段。他还认为,学校教学的主要目的,与其说是让孩子们积累知识,倒不如说是让孩子们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心理能力。
  二、学校教育关系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学校教育的有效性,包括传授知识在内,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好坏,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那种认为智力是“先天”决定的看法已经过时,智力发展的决定因素在于后天。当然,发展要有基础,这个基础便是天赋。可以这样认为,智力是由天赋和后天获得所组成的。基本的智力是与生命一起带给我们,好像植物的种子,家庭与学校相当于多种投资和劳动。教育要从每个人基本的智力基础出发,使它达到发展的最高水平。如何使学校教育在灌输知识的同时,又能很好地发展学生智力,启迪青少年的创造性呢?现代教育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许多创造型人才也由此脱颖而出。   (1)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注重精心设计教学环境,系统运用启发、联想的力量,通过音乐、想象、体力、智力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况下,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较多的东西。
  (2)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力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宋朝大诗人苏东坡在《石钟山记》一文中,写他探求石钟山命名的来由。他于月夜乘小船至绝壁下进行实地调查,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原来山脚下的石头有许多空洞,与风水相吞吐而发出钟声,所以山以此得名。他感叹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有后人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发现那山中间是空的,因而整个山就像一座石头的钟,这才是山名石钟的真正由来。于是,有人批评苏东坡也没能彻底观察。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昆虫记》轰动世界,他采用的就是反反复复,实事求是,深入细致,不厌其烦的直接观察法,其中对“蝉”的观察达15年之久。
  (3)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分析能力。人储备知识主要是凭借记忆。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认为,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没有记忆,人类的一切活动皆不可能。记忆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无意记忆是无目的记忆,学习则是有意记忆起主要作用,而提高记忆力的方法,则是要利用无意记忆来提高有意记忆的能力。优秀的创造型人才,往往都有极好的记忆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意大利绘画大师达·芬奇十多岁时到一处游玩,被琳琅满目的壁画所吸引,如醉如痴,回家后竟能把画全部默画下来。不仅物象的轮廓比例、细节与原作一样,连色彩明暗也都逼真。记忆力的好坏,有先天素质,但更重要的是后天训练,“用进废退”。比如《文史通义》的作者章学诚,小时候很笨,记忆力很差,一天读一百字也感到困难。但他不气馁,天天读,天天记,终于成了才。
  (4)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情商。美育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情商,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仅以音乐为例,就可看出:量子物理学的奠基人普朗克是钢琴家、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小提琴手、化学家鲍罗丁是音乐家、地质学家李四光是小提琴手、物理学家钱学森是钢琴家。因此,教育家孔子所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十分有道理的。
  (5)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理论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的确,良好的习惯,会给一个人带来成就和无穷的乐趣。纵观古今中外那些有成就的科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他们从小无不在培养珍惜时间和热爱读书的习惯上,下了一番功夫。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期间,善于安排时间和勤奋读书。每天天不亮到操场上跑步,在井边洗冷水澡,等到学校吹起床号时,他早在自修室里学习了。德国诗人歌德在教育他的孩子时说:“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地是时间。”“一个钟头有六十分钟,一天就超过了一千分钟。明白这个道理后,就知道人可做出多少贡献。”在学校环境中,使学生们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是十分重要,十分有益的。这些习惯,包括认真学习的习惯,认真读书的习惯,观察和实验的习惯,善于捕捉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善于调节脑力和体力以及培养记忆的习惯,养成写作和收集资料的习惯等等。这些,是一个创造型人才极为可贵的品质和素质,能够帮助一个人走向创造发明和贡献卓越的康庄大道。
  第三节 社会环境与创造人才
  社会环境同创造人才的诞生,充满了历史的辩证关系。恩格斯在评价文艺复兴运动给科学技术和文化带来的巨大变化时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和产生巨人的时代”。由此而诞生了一大批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这些人直到今天还放射着夺目的光彩。形成有利于开发创造力、发挥创造性的具体的现实环境,不仅能调动个体的创造性,也能调动群体的创造性。
  一、要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
  1985年,邓小平同志在科技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人才,特别是创造型人才,历来就是为社会所急需的。因此,中国古代燕昭王筑“黄金台”,秦穆公得百里奚,萧何月下追韩信,刘玄德三顾茅庐,可谓脍炙人口。没有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人才很难脱颖而出。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对创造人才的需求又是根据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特定情况而不断变化发展的。从宏观上讲,社会大环境对创造人才的需求决定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类型。影响创造人才成长的其他社会大环境还包括奖励政策、学术风气和人才管理等方面的社会条件。环境影响中,还有一种是自然环境,它对创造人才的成长也能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宜人的气候,丰富的特产,对人才的成长提供富足的物质基础,也不能低估。
  二、保持良好的和谐气候
  良好的群体“气候”,实际上就是一种健康的团体意识。良好的群体“气候”对于一个人的创造活动影响是很大的。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给人的心智带来的和谐与满足,以此激发创造力,二是在良好的群体中能产生科学和发明的“共生效应”。良好的群体气候是增进创造力的重要条件,从人际关系的和谐方面来说,有以下内助力:对集体目标的凝聚力、能集群体意见和智慧、能形成良好的创造心理、能形成彼此间的信任感。
其他文献
顾名思义——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教学中的重要过程,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因此,“教学反思”被广泛地看做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
摘要:随着国家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遍开展, 对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的五年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直接实践者——教师,其职业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教师职业素质不仅对学生形成具有终身性的重要影响,甚至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五年制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内涵的分析,结合五年制高职学生成长的规律探讨教师职业素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出发
在我国古老的文学传统中,有“文心”、“赋心”、“词心”的说法。顾名思义,文章是写“心”的。女作家丁宁的这部散文集,封面上如隐隐于数峰蒙蒙细雾之中的四个道劲秀逸的字体:“心中的画”,紧紧地吸引着读者去窥视那“心画”,去揭开它的层层帷幕。  照一般的想法,女性的笔,似乎很少有一种气魄和伟岸。然而,她的笔触,从祖国的南端——南海,西到帕米尔高原,迤逦新疆、西藏的昆仑山;从德国的柏林,到罗马尼亚的布拉索夫
〔摘要〕每个班上几乎都有这样的“刺头儿”学生:将自己的座位空间调大,直接挤占了前后座位同学的空间;公用垃圾桶从不主动处理垃圾,自己却是那个经常使用的人;经常借用同学的东西,并且借后不还……班主任老师常用的处理方式是先解决矛盾,后批评教育。但是,对于被直接“侵害”损伤利益的同学却疏于开导。本文从班主任讨论入手,分析了“刺头儿”与“好脾气”的心理成因,并分别提出处理方案,在有效缓解班级内部矛盾的同时做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为浪漫主义思潮专辟一章,重点分析了拜伦。罗素总结说:“浪漫主义运动的特征总的说来,是用审美的标准代替功利的标准。蚯蚓有益,可是不美丽;老虎倒美,却不是有益的东西。达尔文赞美蚯蚓;布雷克赞美老虎。浪漫主义者的道德都有原本属于审美上的动机。但是为刻画浪漫主义者的本色,必须不但考虑审美动机的重要,而且考虑趣味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他们的审美感和前人的审美感不同。关于这方面,他们爱好
摘 要:在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除了可以帮助学生对科学原理进行理解之外,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助于科学探究意识的提升。文章主要探讨科学教学观察实验的应用实践与教学方法。  关键词:科学教学;观察实验;教学方法;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6-0095-01  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科学知识,而
“PLC基本应用和检修”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且理论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是相当重要的,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果。以下是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的常用的六种教学方法。    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为完成整个课程而必须掌握的概念和知识章节的讲解上,将根据整个教学任务划分为多个子任务通过任务的实现来完成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学习PLC的基础知识和原理的过程中要循
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岁月倥偬中经历的所见所闻却是不少,书之竹帛,譬喻流水沉渣,譬喻行云散记。  去年我编了一个《沧海泛忆》的集子,(三联书店出版)与《行云散记》可谓姊妹篇,因为都写的是生活脚印,友情缅怀,文艺漫谈。  这本《行云散记》的集子内,我选进了三、四十年代的四篇旧作,虽然很粗糙,但写了真实。当时我还年轻,还不世情,还天真;因此顾虑少,下笔敢于直言不讳。比方在“祖母”里,我大胆地批评了父亲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提高,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当前,受考试和升学制度的影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逐渐偏离了课程设置的目标。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实效,也同样要注重课后工作。  一、重视课堂效率,加强思想教育 
摘 要: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与写作是彼此互相关联的整体,在阅读中贯穿写作意识,在写作中强化写作技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写作;互动;能力  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事实果真如此吗?一些学生,读了很多书,摘录了很多名言名句,可是下笔就六神无主; 一些学生,平时坚持练笔,可是依然写不出令人满意的作文。  问题出在哪儿?难道传统的观点,“阅读是写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