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抹在末日表层的甜腻奶油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qiang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前文所述,如果说末日情结是人类内心苦涩的底色的话,那随之而来的欢愉节日则更像是涂抹在悲情表面的鲜亮奶油。
  短暂的品尝会留下甜蜜的滋味,若当正餐吃不久也会感觉腻味。
  在尼采(Nietzsche)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Die Geburt der Tragodie,1872)中,曾详细论述过这种建立在悲观基础上的乐观想像和狂喜的由来。而尼采在其中对于“酒神精神”的思辨,在我看来,也是节日起源的真正动因所在。
  简单来说,尼采借狄奥尼索斯的形象所言说的“酒神精神”,其前提是:每个个体从生命伊始就面对着异常痛苦的衰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被迫正视个体生存的恐怖(即盘桓在生命中永恒的悲剧意识)。
  而“酒神精神”则是一种被本能所驱使的“狂喜”和“激情”状态,即“醉”。
  在“醉”的激情迸发中,人们忘却了自己的个体,打破自我所预设的藩篱,融入到隐藏在世界背后的永恒意志之中;“醉”的颤栗是一种形而上的慰藉,让人们在短促的瞬间忘却事态变迁的不幸和个体的烦恼,彼此无间隙地感受到不可遏制的生存欲望和快乐,并最终达到众生一体的、与生殖欢乐紧密相连的狂喜。
  虽然在尼采的思辨中,“酒神精神”的落点是一种最本源的艺术本体,即“酒神艺术”。但对于“节日”概念的隐喻和描述,却是贯穿在其中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
  “在酒神的魔力之下,不但人与人重新团结了,而且疏远、敌对、被奴役的大自然也重新庆祝她同她的浪子人类和解的节日。”
  “从罗马到巴比伦,我们都能够指出酒神节的存在……这些节日的核心都是一种颠狂的性放纵……我始终视之为真正的“妖女的淫药”……与巴比伦的萨凯亚节及其人向虎猿退化的陋习相比,希腊人的酒神宴乐含有一种救世节和神化日的意义……其表现是,痛极生乐。”
  —尼采《悲剧的诞生》
  — 从瓦格纳到贝多芬:悲情节日里的壮丽颂歌 —
  从《悲剧的诞生》的前言中,我们得知这本书是献给尼采当时的忘年交、德国音乐家威廉·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的。因为在《悲剧的诞生》出版之初,曾遭受到来自正统语言学界的激烈攻击,而叔本华的哲学和瓦格纳的音乐,则是尼采化解孤独的最好慰籍。
  那时的尼采,将拯救沉沦时代的希望寄托在悲剧文化的复兴上,又把悲剧复兴的希望寄托在瓦格纳的音乐上。虽然二人在日后最终走向了“化友为敌”的陌路,但音乐的抽象精神却成为了“酒神精神”的核心架构。
  正如一位名叫沃纳·罗斯的尼采传记作者所写:“尼采有音乐的天然的才能,他不得不将音乐看作自己使命的一部分,看作酒神精神的基础。”
  尼采自己也曾写过:“以音乐的和弦代替语言,可以更加简洁地表达情感,音乐是一种情感,音乐的音色、音调与旋律是无法表达的情感的代码。” 在1871年圣诞节,尼采还修改了自己曾经创作的一首钢琴四手连弹的曲谱,并命名为 “除夕之夜的回声”(对新年之夜的回忆)送给瓦格纳的夫人—柯西玛·瓦格纳。在这首曲子中,狂喜的酒神精神随着舒缓曲调流淌而出,将尼采理想中的大同节日,融化成一段略显伤感的清澈音符。
  而尼采在日后与瓦格纳的最终决裂,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于瓦氏音乐的重新认知。
  当尼采日益意识到,在瓦格纳的音乐中充满了“奢华的细部”,它们只会将“人的鉴赏力越来越限制在对小的、细腻的‘庄严’事物的趣味中”时,瓦格纳以“机智统治心性”的、复杂且诡谲的旋律铺陈,也离尼采心目中悲情且壮丽的节日颂歌越来越远了—“瓦格纳激发了音乐最小部分的活力……瓦格纳转化其他艺术形式,是一种衰败的症候,生活从整体中抽身出来……他对紧张的节奏的跨度缺少控制力……与多立克式的建筑风格相似。”
  而在远离瓦格纳的同时,从最早就对尼采产生至深影响的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却依然占据着“酒神节日”中澎湃的制高点—“一个人若把贝多芬的《欢乐颂》化作一幅图画,并且让想像力继续凝想数百万人颤栗着倒在灰尘里的情景,他就差不多能体会到酒神状态了。此刻,奴隶也是自由人。”
  虽然同样对巴赫(J.S.Bach)推崇有佳,但在尼采的世界中,极具数学般通透美感,且结构恢弘复杂的《哥德堡变奏》(THE GOLDBERG VARIATIONS),显然并不足以支撑起在盛装的节日表象之下,从酒神精神中倾泻而出的无尽“狂喜”,那份痛极生乐的“狂喜”。
  “音调震撼人心的力量,歌韵的急流直泻,和声的绝妙境界……在酒神颂歌里,人受到鼓舞,最高度地调动自己的一切象征能力;某些前所未有的感受,如摩耶面纱的揭除,族类创造力乃至大自然创造力的合为一体,急于得到表达。这时,自然的本质要象征地表现自己;必须有一个新的象征世界,整个躯体都获得了象征意义……然后,其他象征能力成长了,寓于节奏、动力与和声的音乐的象征力量突然汹涌澎湃……唱着颂歌的酒神信徒只被同道中人理解!”
  当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第四乐章奏响在耳畔,在漫长的器乐演奏和人声和声的变奏之后,于结尾处骤然涌出的《欢乐颂》终场大合唱,已将那份饱含着悲情的节日狂喜推向无尽的天际。
  而在面对这份“突然汹涌澎湃”的巨大能量的时候,我们的眼睛和所有试图描述它的文字都变的无足轻重了。唯有与心灵合为一体的耳朵,能在谛听中真实感觉到,“酒神的颂歌”如飓风般推倒个体生命与自然间壁垒时的轰然巨响。
  — “年”的传说:今日我们安然贺岁 —
  现在来说说我们传统的春节。关于它的传说,同样是源于人们对于“末日”和“灾难”杞人忧天的本性使然。不然怎会有放鞭炮这种在对他人的恐吓与侵扰中,榨取着所谓同庆同乐氛围的古老习俗流传至今呢?
  传说中的“年”,是一只头上长角的四足恶兽,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它在食物短缺的冬季,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所以每到腊月底,人们都会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年”。
  某天,一个聪明小孩想出了赶走“年”的好办法:让各户人家在门外挂一块红布(演化成了日后的春联和福字等);砍一些碎竹节投入火中吓唬“年”(演化成后来的鞭炮爆竹),但传说中的“小聪明”,终究太善良,只想着驱逐,并没有想出更狠毒的招数去杀死“年”,所以每到腊月三十,大家都要守着碎竹节(后来简化成‘守岁’)熬夜,在夜里赶除这只怪兽,“除夕”之名也是由此而来的。
  与西方的复活节、圣灰节等节日类似,“年”的传说,一方面映射着人们警惕灾难和祸患的持续心理象征,另一方面又满足了人们期盼幸福的希望。当那只名为“年”的怪兽渐行渐远的时候,我们的祖先也不断地创造出了各种寓意着吉祥的图式,来表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中国民间传统的“吉祥图案”(涉及剪纸、年画、泥塑等等多种媒介),所要表达只有四个基础含意:“富、贵、寿、喜”。贵是权力、功名的象征;富是财产富有的表示,包括丰收;寿可保平安,有延年之意;喜,则与婚姻、友情、多子多孙等均有关。传统吉祥纹样的题材十分广泛,花草树石、蜂鸟虫鱼、飞禽走兽、无不入画。
  传统“吉祥纹样”一般有三种构成方法:一是以纹样形象表示,二是以谐音表示,三是以文字来说明。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研究抚触结合沐浴护理用于新生儿疾病防控的具体效果。方法:从我院产科病例库调取2015年1月-2016年110月收录的60例新生儿资料,进行分组讨论,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抚触+沐浴”护理方式;持续观察30d,对比2组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具体症状情况。结果:新生儿感染症状复杂多样,以烦躁不安、嗜睡;面色发黄、发暗;吸吮力减弱、恶心、呕吐;发热、低烧等为主。本次
期刊
[摘要]目的利用临床病例对运动疗法配合正骨理筋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本院256例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均匀分成两组,各1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正骨理筋手法进行治疗,而实验组采用运动疗法配合正骨理筋手法治疗,治疗前后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定。结果经两种疗法治疗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VAS评分均有提高,实验组比对照组提高程度更高,差异显著(P0.
期刊
[摘要]远伤病是人类的一个普遍性疾病,由于它是闭合性组织挤压损伤的继发疾病,是容易被忽视的运动碰撞或意外造成的不易觉察的损伤,这些损伤只会积累增加而不会减少;损伤又有皮肤病灶与症状消失的假痊愈现象,让人们以为它真的离开了我们,所以每一个成年人都无法远离远伤病。远伤病的一个主要症状疼痛,成了久治难愈,反复发作的症状,被人们看成了慢性疼痛。  [关键词]远伤病;继发疾病;慢性疼痛  慢性痛患者的人数超
期刊
[关键词]有效沟通;临床护理;优质护理  优质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护理评估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估首先要收集资料,收集资料的方式就是与患者沟通的过程。成功的沟通能使双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获得有针对性的个体信息,避免不必要的纠纷矛盾。因此,在临床护理中如何与患者沟通,关键的一步是能否把握与患者沟通的有效性。患者由于受病情、环境、年龄、文化程度的限制,回答得少,更是
期刊
春节的主题里少不了“游玩”的元素,本期的展评带来了一种“游玩”的角度。  《人造仙境,是怎样的仙境?》带我们来到苏州金鸡湖美术馆,通过有着两个多月的跨年展期、并由中韩两国19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共同组成的展览,来讨论其主题“人造仙境”:指出其本身也是一个悖论,因为“仙境”的不可证直接导致“人造”或“自然”的均无意义,而否能诠释出“仙境”在致敬历史与传说后演化至今天的含义,则成了一个新问题。  《颜料
期刊
在文艺史上,较早深刻表现出好奇与恐惧间相互依存关系的作品,是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Odysseus)。  尽管关于《荷马史诗》的作者是否真为荷马其人的争论,从18世纪初开始至今就未曾停止过,关于这位盲人老头兼游吟诗人的各种考据和论证,也像史诗本身一样充满悬念与未知。  但从《奥德赛》本身曲折的故事线索,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人类本性中无法遏制的冒险欲望。  虽然在《奥德赛》的开篇部分,主角奥德修斯(O
期刊
一转眼,2012年12月21日已过去三年多的时间了。 这个曾经引发人们无数联想和揣测的“末世之日”,在2016旧历新年的关口面前,就像节日里燃尽的烟花,只留下一段空空的躯壳,轻飘又确凿地挂在远去的历史服务器上。  末日和节日,似乎是人类历史中两个交替不变的主题。  我们可以将“末日”理解为,盘桓在人类头脑里深层悲剧意识的投影;而“节日”则是人类创造出的一种、用来纪念我们生命中短暂欢愉时刻的仪式。在
期刊
在人类传说的末日史上,最富“实证”推理精神也是最富忽悠气质的一次,要算是关于“1999”的世界末日预言了。  这次“末日预言”的母本,来源于法国预言家诺查丹玛斯(Nostradamus),在16世纪中叶出版的预言集《诸世纪》。这部预言集的法文原名为“Les Centuries Astrologiques”(《从星相学的角度来看待今后的几个世纪》),英译本为“Complete Prophecies
期刊
距离我们最近的、2012年的“世界末日”,已经再次被时间所证伪。  尽管之前就有考古研究表明,按照玛雅历法将计到13。0。0。0。0这个日期,即2012年12月21日。这一天是历法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整数日期,仅代表了一个大循环的结束,且与灾难、异象等自然现象没有任何关系。  但无限好奇的我们,还是会将各种恐惧的化身—“行星撞击地球”、“地球磁场崩解”等看似可靠的“科学”论据加入到内心对于末日的虔诚
期刊
趋利避害是生命的本能,对快乐的无尽追求、对痛苦的竭力躲避,填充着个体的生命。在群体社会中,不同个体间的利益在相互遭遇时发生着复杂的关系,它们被具体的制度控制着,牵引出不同个体和政权的关系来。  政权运作的模式,决定了不同个体在利益关系中的境况。政权能够确立和维持的最根本因素,是暴力,因为暴力是主导一切表面规则的终极规则。拥有最强暴力资源的个体们,拥有制订游戏规则和最终裁决的实力。在和平时期,对顺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