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自信的培育研究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qike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主场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自信的培育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学校自身的发展及宏观层面的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有针对性的培育文化自信,既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也要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同时体现出大格局下文化育人的导向。对此,要完善课程设置;强化课程思政;丰富大学精神,从多角度培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经洗礼与发展后积淀的宝贵精神财富,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是国家安身立命之本、民族延续之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以其源遠流长、博大精深而闻名世界,不论是从其未曾中断的千年延续、还是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都理应给予它认可与尊重。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华优秀文化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引领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行,对于中华优秀文化所产生的精神力量的重视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新时代青年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不仅要牢固掌握专业知识,更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的责任。应用型本科院校既是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主场域,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自信的培育,要充分把握院校的学术性和职业性,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自身特点制定并实施有效的措施。
  1 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自信培育的基本方向
  更加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实践教学,还有理论教学作为支撑,要求学生能够真正学以致用,它结合了职业技术型院校与学术研究型院校的教育特点,不仅具备职业能力,而且接受较高的素质教育。从技能角度看,此类型人才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时具备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技术运用的能力;从教育背景看,应用型人才接受本科院校高等教育,具有大量与未来从事职业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储备。因此整体上,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特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科技运用、推广与知识能力转换能力的人才”。这一特征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自信的培育要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面向实际、面向专业切实增强文化自信,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在未来岗位上的核心竞争力,使学生不仅有技能、更有正确的发展理念。
  更加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许多要素,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就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其课程体系与其他类型院校的不同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一主旨也贯穿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始终,体现在课程体系各方面。文化自信的培育也应伴随课程建设的全过程;课程目标上,不仅要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课程内容中,既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要求来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就业能力,也要充分利用思政课、通识课等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教育,注重将文化自信融入各类课程中,挖掘专业课中的文化育人功能;课程结构上,把握专业课程和思政、通识类课程的比重,使专业课和思政、通识课之间形成良好配合,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全面的应用型人才。
  更加突出大格局下文化育人的价值导向。应用型本科高校注重产学研协同发展,即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强调区域内产业、教育、科技资源的联动效应和统筹,企业和本科院校互为依存,学校教学科研应紧随产业的发展,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推动产业长期发展;产业发展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方向,实现高校与行业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充分对接。这一过程中,除发挥院校文化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外,还需要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使政府、社会、企业同高校一同成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要阵地,注重大格局下文化育人的价值导向,使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面向行业、符合专业,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培养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打好基础。
  2 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自信培育的积极意义
  首先,从学生层面看,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自信的培育有助于大学生加强文化认知,培养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成为技能型人才的同时,也在精神文化滋养中实现立德树人。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设置、实施、考核等环节较普通本科高校更加侧重于专业性和实践性,学生的培养也更倾向于应用型,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时可能会存在一个误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做好实习实训、提高实践能力就可以了,而往往会忽视对于文化教育的学习。大学生肩负着文化强国的使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生力量,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培育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也关乎个人的发展。通过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文化自信培育,加强大学生对于文化的认知,培养良好的责任意识,把个人发展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使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在追求个人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社会价值,不论从事何种职业,文化底气与文化自信是他们未来持久发展的基础。
  其次,从学校层面看,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自信的培育有助于学校内涵式发展。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理念从过去单纯的规模扩大、数量增加转变为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这背后不仅包括专业建设,也体现着学校的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高校不仅是学习知识技能的阵地,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学校的文化建设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促使学生不仅有真才实学、更有真情实感。因此高校应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找准文化发展定位,将文化自信注入大学精神,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立德树人始终是高校的核心任务,也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灵魂旨归。立德树人的根本在于文化育人,通过文化自信的培育,学校转变以往的教育理念,营造积极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强化价值追求,提升文化品质,让文化培育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办学环节中,并和实践能力、求真精神等综合素养的培养一同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真正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术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全方位育人体系,为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最后,从宏观教育层面看,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自信的培育有助于意识形态教育目标的实现。文化自信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培养文化自信,就是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就是对历史虚无主义最为有力的回击。历史虚无主义试图否定中华传统文化、否定中国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所付出的鲜血和生命、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打着重新评价历史或学术研究的幌子,公开宣扬历史虚无论。其传播的主要方式近年来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渗透,制作一些恶搞段子吸引眼球,或者编写一些极具隐蔽性和迷惑性的文章来掩盖、篡改历史,使观者不知不觉间接受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特别是在青年大学生中,网络化的生活已是寻常,潜移默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作为网络信息的主要受众,大学生极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造成价值观的迷失和意识形态的混乱。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意识形态教育以文化自信为载体,一方面以文化自信来增强大学生对意识形态的认同,中华优秀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在不同时期民族精神的体现,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宝贵的财富,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才有了不竭动力;另一方面,文化自信的培育也是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途径,作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学校应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文化安全,同时积极转变应对方式,结合当下的时代特点和发展需要做出适当调整,把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权,创新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以文化自信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3 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自信的构建路径
  第一,完善课程设置。注重课程设置的全面性和多样性,立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围绕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对课程结构和课程层次进行的进一步完善,既要突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理论课、实践课,也要构建包括思政课、通识课及其他文化类课程在内的文化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与文化课程互相配合,共同促进职业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形成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自信全方位的培育。学校及时了解社会的专业需求和人才需求,进一步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区域经济为宗旨的办学理念,根据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强化专业教育和自我创新,既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又兼顾社会经济效益,为区域内行业和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从而树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职业自信。在此基础上,学校还要推动其他各类课程的设置,一是必修类的思政课、通识课,把握这类课程在学生所有必修课程中所占比重,保证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提高综合能力,充分发挥思政课、通识课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日后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二是选修类课程的设置,大学里选修课的种类多、范围广,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基本上涵盖了各类学科,虽然选修课的课时相较于必修课较少,但多是学生基于其个人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而选择,起到开阔视野和补充知识的作用,对学生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注重选修课程的开发,围绕文化育人打造精品选修课,特别是传统文化类的选修课或讲座,让学生在品味课程乐趣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豪感,从而进一步树立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自信。
  第二,强化课程思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课程思政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课程思政,发掘专业课程中思想育人、文化育人的因素,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应用型本科院校倾向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方向是发展专业教育,因此要特别注重建设“大思政”育人环境,即文化自信的培育不仅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课和通识课程,更要突出核心价值观在专业课程中的引领作用,推动课程思政的发展,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全课程育人,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着力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课程思政和文化自信有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自信的培育以课程思政为依托,既挖掘各类课程中的隐性思政教育,也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专业课程的结合,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职业道德等融入各类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课程中的隐性思政教育;另一方面课程思政也是高校培育文化自信的主要环节,文化自信不能仅停留在口号,要真正落实到学校的各类课程之中,课程思政的教学课程改革正是践行文化自信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课程思政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切实发挥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作用,使其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自信培育的平台。
  第三,丰富大学精神。高校在经历了长时间发展后,其教育理念、办学宗旨、育人目标等不断凝练、深化,最终形成被全体师生认可和遵循的价值取向,这便是所谓的大学精神。它承载了一所高校的深厚历史,同时又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历久弥新。大学精神从实践中积累而来,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传承;也正因为大学精神来源于实践,它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有指导性作用。大学精神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的文化底蕴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对高校的发展、特别是文化发展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使高校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和优良的学风、校风,是培育文化自信的动力和源泉。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自信培育的切入点之一,大学精神的作用不容忽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爱国情怀,增强责任意识,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使之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此基础上,应用型本科院校还要结合其自身的辦学理念、办学特点不断丰富大学精神,突出行业性、区域性和职业性的特征,打造大学品牌,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具有特色的大学精神,以此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自信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成武.文化自信与新时代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发展问题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119-124.
  [2]宋友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文化自信[J].思想教育研究,2019,(2):72-76.
  [3]张九童.新时代文化自信:生成逻辑、价值定位、应然功能[J].长白学刊,2019,(4):142-148.
  [4]陶迎春.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6-8.
其他文献
摘 要: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为实现立德树人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00后”的入学教育是当下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关键点。“00后”热爱祖国、懂得知足常乐、个性发展,但是缺乏坚定信念、集体观念、奋斗精神和强大的内心。目前,大多高校在入学教育中存在层次性、主体性、针对性较差的问题,应当全面统筹教育目标、合理规划教育内容,大力发展互动体验、注重落实学生主体,坚持强化分类指导、加快加强内容创
摘 要:国内关于死者肖像權中财产利益纠纷频发,缘于国内理论及实务部门对其认识的不足,出现了同案不同判,本文通过对国外典型保护模式及相关理论的梳理及分析,结合我国目前关于死者肖像权中财产利益保护的立法现状及评价,意图探求出适合我国现有国情的可得借鉴的模式,并提出了相关完善建议。  关键词:死者;肖像权;财产利益;法律;保护  1 死者肖像权中财产利益的界定  王泽鉴先生认为,肖像指个人所呈现的外部形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审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攀升。而审计专业是一门技术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其学科内容也随着外部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审计实务能力的培养。本文基于审计之友教学软件,以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审计实训课程的开设情况为例,探讨基于审计之友软件如何组织审计实训课堂,以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审计之友;审计实训;课程设置;教学研究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当一名好老师不易,当一名好的思政课老师更难。”教师的教学理念、政治素养、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评价方式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涵养“返本开新”政治素养、提升“纵横立体”的专业水平、创新“电视教学”教学能力和构建“逆向设计”的评价体系,以期提升教学效度,这是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实
摘 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用户端”建构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会,以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无限便利时,仍不能忽略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网络暴力。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频繁发生,网络暴力的危害程度也在不断增加。本文着眼于分析网络暴力的成因和基本特征,从法律原则、价值冲突和法治的角度,对于网络暴力背后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提出有关网络暴力的治理
摘 要:商务英语课程作为特殊用途英语的一种,要求其课程内容具有真实性和过程性的特点,本文从外贸类商务英语课程的评价方式出发,探讨创新评价方式的必要性,提出运用表现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在商务英语课程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关键词:商务英语课程;表现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评价方式  1 商务英语课程简介  商务英语是商务与英语的结合,属于特殊用途英语的一种(郝晶晶,
摘 要:从“1+X”证书制度的内涵出发,依据目前电子商务专业“起步晚发展快”的矛盾、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滞后、企业参与度不高等现实问题,剖析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依托“1+X”证书制度的发展趋势,提出“1+X”证书制度下电商专业建设的实施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电子商务;专业建设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近几年,国家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方面出台了一
高校辅导员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既要迎接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上的新挑战,更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做好使命与责任的担当.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做到社会舆论发展动向的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而落实“立德树人”这项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关键.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并以邵阳学院管理科学专业为例进
摘 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得到了有力推动,因此,社会各界对会计行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出纳是会计工作中尤为重要的环节,也是经济管理中尤为关键的岗位,基于此,新形势下加强对出纳人才的培养也是各大职校需要重视的问题。出纳专业教学中,实训教学是尤为重要的内容,有效的实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对提高出纳人才的就业质量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