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戴天先生的两次见面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ebl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1日在微信群见友人转帖,驚悉香港著名诗人戴天先生5月8日在加拿大多伦多逝世了。前些天正在读董桥先生的《文林回想录》(2021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初版),书中第八九两节都写到戴天先生,深情地回忆当年与戴天先生共事的情景,并借用我也熟识的已故香港作家王敬羲先生的话,称“戴先生身上荡漾伦敦的鬓影巴黎的衣香”,还透露黎明先生是戴先生舅舅。我1994年秋在台北参加林语堂诞辰一百周年研讨会时,曾与黎明、林太乙(林语堂长女)夫妇有一饭之雅,没想到黎先生与戴先生是舅甥关系。
  我与戴天先生仅两面之缘。
  第一次是促成金庸先生创作武侠小说的罗孚先生结束“北京十年”幽居生活回到香港之后,大约在1990年代中期,我有次到港,致电罗孚先生,罗先生告我:明天中午约戴先生见面,你一起来吧。记得是在铜锣湾一间雅致的餐厅,就罗先生、戴先生和我三人。席间谈了些什么,早已忘却,不外是文坛种种。但戴先生善饮,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还直率地对我不能饮酒表示遗憾:你研究郁达夫,怎么不会饮酒?这话已有不少文坛前辈对我说过,如复旦名教授章培恒先生,还有日本的纪录片名导演牛山纯一先生。以戴先生的好酒量,无疑是最有资格批评我的。而罗先生之所以安排我与戴先生同席聊天,恐怕也有介绍我多结识香港文坛前辈的用意在。
  第二次见面则是2000年10月在香港“张爱玲与现代中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上。是会群贤毕至,连远在美国的夏志清先生也来了。戴先生到最后一天才露面,参加“张爱玲与我……”座谈,与王安忆、朱天文、苏童、蒋芸、须兰等作家对话。戴先生发言最短,“张迷”大概会大失所望,他轻描淡写地说:
  我觉得我没资格去谈张爱玲,虽然我跟张爱玲见过一面。大概是五六十年代之交,她到台北,美国新闻处请吃饭,和殷张兰熙、白先勇、王祯和在台北吃过一次饭。她在台北走了两下就这样了,说不上什么印象。后来她的《张看》在香港首先出版,也是我跟几个朋友办的一个出版社替她出版的。后来就由宋淇把版权拿去跟台湾接洽了。我也跟她通了几次信,这些信也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有人认为这些信很珍贵,我认为也没什么,信而已。
  这些信中的一通,即张爱玲1976年1月25日致戴天先生的信仍存世,我5年前曾写《一字万金》作过介绍。但不知是戴先生忘记了还是故意隐去,他与张爱玲的关系,除了安排《张看》香港初版本的出版,还有一本书,即张译美国海明威名著《老人与海》今日世界社初版本的问世,也与他有关。今日世界社初版张译《老人与海》1972年1月在香港出版,其时主持今日世界社中文出版的正是戴天先生。这版《老人与海》撤下了香港中一出版社第三版《老人与海》中译本的张爱玲序,换上美国学者C.Baker研究海明威的长篇论文作为代序。Baker论文译者李欧梵先生后来亲口告诉我,这项翻译工作正是戴天先生约的稿。有趣的是,张爱玲序虽然撤下了,但这版《老人与海》封底所印的介绍文字中却引用了张序中的几句话:书中“老渔人在他与海洋的搏斗中表现了可惊的毅力——不是超人的,而是一切人类应有的一种风度,一种气概”,又未作任何说明。为何如此安排呢?我发现这个问题时已是2010年,戴天先生早已移居加拿大,一直想向他请教,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现在再也没有机会了。当然,戴天先生在对话时所说的最后一段话,我是十分赞成的:
  一个作家是应该活在大众心里面的,不是神。我有点担心,张爱玲成为神,或者图腾,这是不好的现象。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责任编辑 周峥嵘
其他文献
在《北平无战事》《新世界》《北平战与和》等几部热播的谍战剧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过一个中共的地下组织——华北局城工部。尽管剧情与历史事实不尽相同,但这个组织的确真实存在,它曾为抗战立下战功,也在平津战役和和平解放北平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我的父亲崔月犁是该组织的早期成员,后来他成为北平地下党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下文将要讲的就是他和北平地下电台的故事。  接受特殊使命  华北局城工部的前身是1941年在晋察冀
期刊
我是一个在中央国家机关安全保卫工作岗位有35年经历的人,从上世纪50年代公安部二局一处内勤岗位到1991年从公安部二局一处处长岗位上离休。“文革”前公安部六局是文保局,“文革”后原先的文保局并入二局称经济文化保卫局。自此,我才与文化保卫工作结了缘。在1978至1991年这十几年中,我对国家文化系统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安全保卫工作尤为关注。北京故宫不仅为全国人民所关注,在国际上也是极负盛名的,故而做好故
期刊
闯“沙滩”,初见周巍峙部长  周巍峙先生是我崇敬的一位革命前辈、一位文化战线的领导,更是一位亲切可人的忘年交朋友。知道周巍峙,很早,他为“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的歌词谱曲的《志愿军军歌》早就耳熟能详。尤其是由他担任总指挥之一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面世,更是让我们这一代人,曾经是那么的痴迷。直到现在,我还能
期刊
1963年从中央美院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上海工作。当年国家包分配。国画系领导通知我,让我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报到。  新中国文博事业的拓荒者  我刚工作那年,就认识杨仁恺先生了。杨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博物馆学家,新中国文博事业的开拓者,当时正在主持辽宁博物馆工作。抗战胜利后杨先生参与接收苏联红军缴获伪满洲国皇帝携带并准备出境的国宝,均是皇家珍品。这批国宝大部分就近留在了辽博。同时,杨先生等人大量追寻散
期刊
丁玲收到妇女代表带来的纪念册  丁玲有一个硬皮笔记本,玫瑰紫色布封面上烫印着金字:“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册 一九四九年三月”,还烫印着一个圆形的会徽。纪念册的扉页上用钢笔写着:  敬赠  丁玲同志  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  代表大会  三月廿九日  1949年3月24日上午,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预备会,会上选出出席世界拥护和平大会的妇女代表,她们是:李德全、丁玲、龚
期刊
[本刊讯]2020年12月30日,上海市期刊协会发布《关于华东地区期刊“优秀栏目”评选结果的通报》,《世纪》杂志品牌栏目之一——“世纪特稿”荣获华东地区期刊“优秀栏目”。  据悉,本次评选活动由华东地区期刊协会联盟在2020年7月组织开展,宗旨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期刊品牌栏目建设,提高期刊
期刊
1983年初,我进入上海市文管会工作,参加上海历史文物陈列馆(即现在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筹建工作,当时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借用河南南路16号上海博物馆的大厅为办公室。  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逝世,宋庆龄故居工作人员在整理宋庆龄遗物时,发现一封民国初从“628C Yuhang Road Shanghai China(中国上海东有恒路628号C)”寄往日本转交宋庆龄女士收的信
期刊
上海在青年时代毛泽东的思想成长史、革命斗争史上,作用巨大,地位特殊。  毛泽东早年读的新书几乎都是上海出版的  进步书籍与报刊,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与上海联系起来。  毛泽东第一次到上海,是1919年。但是,毛泽东此前早已与上海发生关联,受到上海这座城市重要的影响。  1907-1908年,毛泽东已经阅读到上海学者郑观应写的《盛世危言》,思想很受刺激,非常喜欢。他在与斯诺谈话时说道:“我常常夜里很晚
期刊
从1921年闻一多等建立清华文学社,清华校史上诗人辈出,新月时期、西南联大时期,清华诗人甚至占诗坛半壁江山。1952年院系调整,清华文学院撤销,但清华园从未完全绝缘于诗意。新时期以后,随着清华文学社恢复、中文系重建,清华又涌现了一批优秀诗人,重续了清华辉煌的诗歌传统。本文试图分四个阶段,梳理百年清华诗脉,以为后世留下有关史料。  新诗风云始清华  ——早期(1919-1925)的清华园诗歌  说到
期刊
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的:“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拼搏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作者顾肖荣的父亲顾渊,1938年9月在上海加入共产党,任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