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福建省高考文综历史卷以《考试说明》为依据,立足主干知识,以学科能力立意,创设新情境,使用新材料,知识覆盖面比较广,有较好的内容效度。与往年相比,总体比较平稳,无偏题、怪题、难题,考试比较能体现高中新课程理念和课标要求。
一、试题主要特点
1考查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强调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 。命题依据《考试说明》的要求,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如考查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红军长征、雅典民主政治、工业革命、罗斯福新政、赫鲁晓夫改革、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俄国农奴制改革、《独立宣言》等。第38题以“科举制”为载体,要求考生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科举制的积极影响,要求分析“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考题以“科举制”为串线,融汇贯通了古今中外,从横向、纵向来考查历史,这些都体现了命题的“基础性”原则和强调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2题材选取丰富、题目设计新颖,体现新课程理念。新课程观强调教材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而非惟一资源。新课程高考依托各种课程资源来命题,2014年福建卷题设置了大量的新情境题,试卷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表格、柱状图、地理图等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提出新问题,彰显学科特色。如选择题13题提供“清朝皇帝每年都要举行祭祀先农仪式”历史图,一来营造了历史场景,二来考查了考生从历史图片中提炼出与题干中有关的核心信息;选择题17题提供了“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来考查“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这一史实;选择题24题通过设数据表格,要求从1980年、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中来分析判断“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这一知识点。这些考题注重考查考生解读史学文献、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新的史学理念的考查,渗透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等史观。2014年福建省高考历史试题将文明史观、整体史观、时代史观、世界史观、现代史观等做为命题学科思想的理论依据,考查历史学科相关能力。如第13题“清朝皇帝祭祀图”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第17题“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考查中美不同文明的交流,选修题的“邓小平人物题”,考查“ 1978—1992年间中国经济开放度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因”,反映中国不断融入世界中去,考查中国与世界,局部与整体的关联,突出考查了用整体史观、世界史观来理解历史的思维。这些素材部分与教材有所关联,更多的是拓展与应用了大量的课外资源,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4关注时代特征,联系社会现实。新课程强调历史内容与现实社会的联系,鼓励师生关注现实生活,在学习中认识社会。试题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和重大现实问题为素材,在突出学科特色的同时,关注现实问题。如第16题考查“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今年是开始长征80周年,题目很好地切合了今年的热点。今年初起乌克兰骚乱不断升级,最后克里米亚在5月16日全民公投之后成为俄罗斯联邦主体,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题”就以“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来引入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考查,此题的命制充分体现了时代性和现实感,引导考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5试题还适度体现学科之间的综合。例如第23题提供“二战后欧洲格局”的演变地图,要求考生从图的变化中来的设置一个主题,此题是将历史和地理学科联系起来,这种“文科综合”的呈现方式是比较新颖的尝试。
二、试题对教学的启示和高考复习的对策
1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是指那些对历史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因素,如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它们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知识点或知识板块。因此在复习中把握历史主干知识,就必须建立主干知识网络,把分散的或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等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使之变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主干知识网络,力求做到“点透、线通、面全”,点透即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各种要素做透彻的分析,把握其本质;线通就是对历史线索有全面而准确的把握;面全就是对某一历史阶段社会各方面的特征力求宏观把握。
爱对想象的需求超过了经历。——西蒙·范·布伊
我们就像两尾鲤鱼,躲在自己的鱼缸里,对外界不闻不问,从今往后我们要像两条鳟鱼,肩并肩地在排山倒海的巨浪中一起颠簸漂泊。——米歇尔·图尼埃
2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主要注意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对历史概念的阐释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材料语言和教材语言的互译能力,做到“论从史出”;加强历史资料收集、整理、提炼、分析能力的训练,做到能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的含义;能够准确概括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让学生在复习中树立问题意识,将教材中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
3运用新的史学范式进行历史复习。高考按新的史学范式来考察学生,所以对我们历史复习的范式提出新的要求。应以“文明史”为总纲,以“现代化”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吸收历史学术研究的新变化、新观点,融入历史的复习备考中。在这三种范式中我们进行历史复习时可适当选择一些较典型的内容按这三种范式进行归纳、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对这三种体系有所了解。这三种史学范式是相互联系,现代化范式和整体史范式更多是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以及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实际上是属于文明史范式所强调的一个特定阶段,我们可根据特点有选择地运用构建知识体系,如有关世界近现代史可突出运用现代化理论和全球史观构建知识体系,中国古代史可用文明史观构建知识体系,中国近代现代史则可兼顾几种史观构建知识体系。
4关注现实生活与热点问题。热点问题是指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并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一般来说这些热点是较长时间内发生重大影响的,是国家、区域或人类普遍关心的话题。高考命题以现实问题立意,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导向——学以致用。
一、试题主要特点
1考查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强调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 。命题依据《考试说明》的要求,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如考查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红军长征、雅典民主政治、工业革命、罗斯福新政、赫鲁晓夫改革、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俄国农奴制改革、《独立宣言》等。第38题以“科举制”为载体,要求考生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科举制的积极影响,要求分析“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考题以“科举制”为串线,融汇贯通了古今中外,从横向、纵向来考查历史,这些都体现了命题的“基础性”原则和强调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2题材选取丰富、题目设计新颖,体现新课程理念。新课程观强调教材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而非惟一资源。新课程高考依托各种课程资源来命题,2014年福建卷题设置了大量的新情境题,试卷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表格、柱状图、地理图等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提出新问题,彰显学科特色。如选择题13题提供“清朝皇帝每年都要举行祭祀先农仪式”历史图,一来营造了历史场景,二来考查了考生从历史图片中提炼出与题干中有关的核心信息;选择题17题提供了“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来考查“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这一史实;选择题24题通过设数据表格,要求从1980年、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中来分析判断“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这一知识点。这些考题注重考查考生解读史学文献、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新的史学理念的考查,渗透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等史观。2014年福建省高考历史试题将文明史观、整体史观、时代史观、世界史观、现代史观等做为命题学科思想的理论依据,考查历史学科相关能力。如第13题“清朝皇帝祭祀图”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第17题“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考查中美不同文明的交流,选修题的“邓小平人物题”,考查“ 1978—1992年间中国经济开放度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因”,反映中国不断融入世界中去,考查中国与世界,局部与整体的关联,突出考查了用整体史观、世界史观来理解历史的思维。这些素材部分与教材有所关联,更多的是拓展与应用了大量的课外资源,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4关注时代特征,联系社会现实。新课程强调历史内容与现实社会的联系,鼓励师生关注现实生活,在学习中认识社会。试题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和重大现实问题为素材,在突出学科特色的同时,关注现实问题。如第16题考查“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今年是开始长征80周年,题目很好地切合了今年的热点。今年初起乌克兰骚乱不断升级,最后克里米亚在5月16日全民公投之后成为俄罗斯联邦主体,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题”就以“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来引入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考查,此题的命制充分体现了时代性和现实感,引导考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5试题还适度体现学科之间的综合。例如第23题提供“二战后欧洲格局”的演变地图,要求考生从图的变化中来的设置一个主题,此题是将历史和地理学科联系起来,这种“文科综合”的呈现方式是比较新颖的尝试。
二、试题对教学的启示和高考复习的对策
1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是指那些对历史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因素,如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它们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知识点或知识板块。因此在复习中把握历史主干知识,就必须建立主干知识网络,把分散的或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等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使之变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主干知识网络,力求做到“点透、线通、面全”,点透即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各种要素做透彻的分析,把握其本质;线通就是对历史线索有全面而准确的把握;面全就是对某一历史阶段社会各方面的特征力求宏观把握。
爱对想象的需求超过了经历。——西蒙·范·布伊
我们就像两尾鲤鱼,躲在自己的鱼缸里,对外界不闻不问,从今往后我们要像两条鳟鱼,肩并肩地在排山倒海的巨浪中一起颠簸漂泊。——米歇尔·图尼埃
2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主要注意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对历史概念的阐释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材料语言和教材语言的互译能力,做到“论从史出”;加强历史资料收集、整理、提炼、分析能力的训练,做到能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的含义;能够准确概括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让学生在复习中树立问题意识,将教材中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
3运用新的史学范式进行历史复习。高考按新的史学范式来考察学生,所以对我们历史复习的范式提出新的要求。应以“文明史”为总纲,以“现代化”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吸收历史学术研究的新变化、新观点,融入历史的复习备考中。在这三种范式中我们进行历史复习时可适当选择一些较典型的内容按这三种范式进行归纳、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对这三种体系有所了解。这三种史学范式是相互联系,现代化范式和整体史范式更多是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以及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实际上是属于文明史范式所强调的一个特定阶段,我们可根据特点有选择地运用构建知识体系,如有关世界近现代史可突出运用现代化理论和全球史观构建知识体系,中国古代史可用文明史观构建知识体系,中国近代现代史则可兼顾几种史观构建知识体系。
4关注现实生活与热点问题。热点问题是指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并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一般来说这些热点是较长时间内发生重大影响的,是国家、区域或人类普遍关心的话题。高考命题以现实问题立意,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导向——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