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即是多”理论出自建筑学领域,最早由德国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Less is more.”后来延伸到产品设计甚至商业模式中,此后简单、专注、极致等词汇成了很多创业者的信条。创造小米帝国的雷军总结小米成功的七字诀为“专注、极致、口碑、快”,支付宝、微信等现象级APP在功能上也信奉简单才是最好。虽然有这些经典案例,但大多数创业者对“少即是多”的真正意义仍然有些摸不到头脑。
2015年信奉“专注、极致、口碑、快”的雷军提出了要再投100家创业公司,复制小米模式的豪言壮语。支付宝7月更新的9.0版本破天荒地加入了“聊天”功能,而微信不仅很早就推出了钱包,公众号与订阅号也改版了很多次。在信奉简单主义、少即是多理念的几个代表企业,也并非将少即是多一路贯彻到底。
最有代表性的则是2015年9月的苹果公司秋季发布会,大会上在库克带领下的苹果一口气推出了五款产品,被称为苹果发布史上最多新品。究竟什么是多?什么是少?“少即是多”的黄金分割线在什么地方?为何这些信奉少即是多的公司纷纷由简单转繁复?这就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在少即是多悖论背后讲述的究竟是怎样一种商业逻辑。
少即是多悖论的实验研究
“少即是多”真正被大众所关注,是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将其引入到心理学和经济学领域之后。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奚恺元。他生长于中国上海,后旅美求学。1993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而后在芝加哥大学商学院任教。他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餐具实验”。2002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卡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演说里就曾重点提到这个实验,在其《思考,快与慢》中也有一章重点讲了这个案例。
这个实验很有趣。他找来一群经验丰富的买卖人员做受试者,并把他们分为三组,分别对两套餐具做标价。他将餐具分为两套:A套40件;B套24件。B套餐具包括8件完好的餐盘、8件完好的沙拉碗、8件完好的甜点盘。而A套在包含B套全部餐具之外,又多了2件破损的杯子及6件完好的杯子,7件破损的杯托和1件完好的杯托。
他让第一组受试者同时对A套餐具和B套餐具进行估价,让第二组仅对A套餐具估价,让第三组仅对B套餐具估价。第一组给A套餐具和B套餐具的估价分别为32美元和30美元,有趣的是仅评估单套餐具的第二组和第三组给出的答案差别极大。第二组给B套餐具的估价是33美元,而第三组给A套餐具的估价竟是23美元。
奚恺元将这个结果模式称为“少即是多”,而后实验经济学家约翰·李斯特复制了这个实验,他在真正的市场上拍卖两套价值相等的高价值棒球卡片,每套10张,一套附赠了3张普通价值的卡片,一套仅有10张高价值棒球卡片。结果是附赠了3张普通价值卡片的一组价格却奇怪地远低于不赠送的一套。
有一个让人更能直观感受到这种奇怪现象的例子。假设把两辆价值相同的新品汽车分为两组,第一组仅是一辆车,而另一组买车送拖鞋,估价起来,必定第一组的估价更高。因为当一辆新品汽车做促销送一双廉价的拖鞋时,消费者会自然地认为这辆车也是廉价的。当然,如果大家已知车辆具体价值的情况下则不会存在这种情况。
人类思维里的非理性固执
上述两个实验非常有代表性,让拥有共同经验的人去分别评判两组事物价值,一组完好的餐具加上7件完好无损的餐具和9件破损餐具后的价值竟然不升反降。如果用理性思维去评判,一组附赠3张普通价值卡片的高价值棒球卡片套装的价值一定要比单独的高价值棒球卡片更高,哪怕3张普通价值卡片的价值是几元钱。如果人类完全依靠理性去评判事物理应如此。然而即使是专业的买卖人员依然会陷入这种“少即是多”的误区。
这就回到问题的核心,就是人类在做决策时,非理性往往是主导,用卡尼曼《思考,快与慢》中的话解释,人的大脑存在两个系统,即系统1和系统2,系统1的特点是无意识运作,系统2的特点是受控制运作。如果把系统2比作逻辑思维,而系统1则是感性思维,据大量研究得出一个结论,系统1对人的影响实则远远大于系统2。回到“少即是多”的两个实验,之所以会出现“多”的价值反而小于“少”的价值,是因为人很自然地把总价值这个命题替换成平均价值。虽然40件餐具比24件餐具价值高,在不知道两套餐具里不同餐具具体价值的时候,系统2的逻辑思维缺乏必要条件无法激活,而系统1很自然地代替了本应系统2处理的思考。
感性思维往往会模糊复杂问题,而用简单问题的答案作为复杂问题的答案。以如今流行的送礼活动来讲,价值相等的两个品牌送iPhone者在消费者眼里的品牌溢价会高于送小米的品牌,而之所以有这种错觉是因为人类与生俱来的非理性错觉。
卖汽车千万不能送拖鞋
少即是多这种悖论一直难以被人所理解,直至经济学对人类决策中非理性现象研究后才得以破解。如此,那些被“少即是多”悖论困扰的创业者,就应该明白“少即是多”理论并非一种不科学的现象归纳,而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正常现象。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会做卖新品汽车时选择赠送拖鞋来促销这类蠢事了。
以营销推广策略来说,要从中学到一种经验,即新品牌一定不要搞低俗营销。如果你的品牌才刚刚开始建立,在消费者不知道你品牌价值的时候,你的营销绝不能做成与你品牌无关的小缺憾,因为这很可能被一群人当作你的品牌价值。最有代表意义的是HTC,作为安卓手机初起时代同三星齐名的企业,虽然没做任何低俗营销,但由于什么营销也没做,同样会让人认为这个品牌价值不大。
此外做产品经理的人,也要懂得“少即是多”的背后真相。不是越少就越好,而是多的东西一定要是有高的附加增值的,也就是说推出的新功能一定要是有用并且好用的,这样的新功能增加是对原有价值的提升。就像苹果公司的发布会一样,如果推出的新品有一款被批评为垃圾,那么整个苹果公司产品的格调都会被降低,这样你就会明白为何苹果公司推出产品,无论智能手表还是智能电视,总是落后对手几年才推出,因为苹果公司很明白,与其推出的产品降低品牌价值,宁可不出。
(摘自《创业天下》)
2015年信奉“专注、极致、口碑、快”的雷军提出了要再投100家创业公司,复制小米模式的豪言壮语。支付宝7月更新的9.0版本破天荒地加入了“聊天”功能,而微信不仅很早就推出了钱包,公众号与订阅号也改版了很多次。在信奉简单主义、少即是多理念的几个代表企业,也并非将少即是多一路贯彻到底。
最有代表性的则是2015年9月的苹果公司秋季发布会,大会上在库克带领下的苹果一口气推出了五款产品,被称为苹果发布史上最多新品。究竟什么是多?什么是少?“少即是多”的黄金分割线在什么地方?为何这些信奉少即是多的公司纷纷由简单转繁复?这就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在少即是多悖论背后讲述的究竟是怎样一种商业逻辑。
“少即是多”真正被大众所关注,是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将其引入到心理学和经济学领域之后。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奚恺元。他生长于中国上海,后旅美求学。1993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而后在芝加哥大学商学院任教。他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餐具实验”。2002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卡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演说里就曾重点提到这个实验,在其《思考,快与慢》中也有一章重点讲了这个案例。
这个实验很有趣。他找来一群经验丰富的买卖人员做受试者,并把他们分为三组,分别对两套餐具做标价。他将餐具分为两套:A套40件;B套24件。B套餐具包括8件完好的餐盘、8件完好的沙拉碗、8件完好的甜点盘。而A套在包含B套全部餐具之外,又多了2件破损的杯子及6件完好的杯子,7件破损的杯托和1件完好的杯托。
他让第一组受试者同时对A套餐具和B套餐具进行估价,让第二组仅对A套餐具估价,让第三组仅对B套餐具估价。第一组给A套餐具和B套餐具的估价分别为32美元和30美元,有趣的是仅评估单套餐具的第二组和第三组给出的答案差别极大。第二组给B套餐具的估价是33美元,而第三组给A套餐具的估价竟是23美元。
奚恺元将这个结果模式称为“少即是多”,而后实验经济学家约翰·李斯特复制了这个实验,他在真正的市场上拍卖两套价值相等的高价值棒球卡片,每套10张,一套附赠了3张普通价值的卡片,一套仅有10张高价值棒球卡片。结果是附赠了3张普通价值卡片的一组价格却奇怪地远低于不赠送的一套。
有一个让人更能直观感受到这种奇怪现象的例子。假设把两辆价值相同的新品汽车分为两组,第一组仅是一辆车,而另一组买车送拖鞋,估价起来,必定第一组的估价更高。因为当一辆新品汽车做促销送一双廉价的拖鞋时,消费者会自然地认为这辆车也是廉价的。当然,如果大家已知车辆具体价值的情况下则不会存在这种情况。
上述两个实验非常有代表性,让拥有共同经验的人去分别评判两组事物价值,一组完好的餐具加上7件完好无损的餐具和9件破损餐具后的价值竟然不升反降。如果用理性思维去评判,一组附赠3张普通价值卡片的高价值棒球卡片套装的价值一定要比单独的高价值棒球卡片更高,哪怕3张普通价值卡片的价值是几元钱。如果人类完全依靠理性去评判事物理应如此。然而即使是专业的买卖人员依然会陷入这种“少即是多”的误区。
这就回到问题的核心,就是人类在做决策时,非理性往往是主导,用卡尼曼《思考,快与慢》中的话解释,人的大脑存在两个系统,即系统1和系统2,系统1的特点是无意识运作,系统2的特点是受控制运作。如果把系统2比作逻辑思维,而系统1则是感性思维,据大量研究得出一个结论,系统1对人的影响实则远远大于系统2。回到“少即是多”的两个实验,之所以会出现“多”的价值反而小于“少”的价值,是因为人很自然地把总价值这个命题替换成平均价值。虽然40件餐具比24件餐具价值高,在不知道两套餐具里不同餐具具体价值的时候,系统2的逻辑思维缺乏必要条件无法激活,而系统1很自然地代替了本应系统2处理的思考。
感性思维往往会模糊复杂问题,而用简单问题的答案作为复杂问题的答案。以如今流行的送礼活动来讲,价值相等的两个品牌送iPhone者在消费者眼里的品牌溢价会高于送小米的品牌,而之所以有这种错觉是因为人类与生俱来的非理性错觉。
少即是多这种悖论一直难以被人所理解,直至经济学对人类决策中非理性现象研究后才得以破解。如此,那些被“少即是多”悖论困扰的创业者,就应该明白“少即是多”理论并非一种不科学的现象归纳,而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正常现象。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会做卖新品汽车时选择赠送拖鞋来促销这类蠢事了。
以营销推广策略来说,要从中学到一种经验,即新品牌一定不要搞低俗营销。如果你的品牌才刚刚开始建立,在消费者不知道你品牌价值的时候,你的营销绝不能做成与你品牌无关的小缺憾,因为这很可能被一群人当作你的品牌价值。最有代表意义的是HTC,作为安卓手机初起时代同三星齐名的企业,虽然没做任何低俗营销,但由于什么营销也没做,同样会让人认为这个品牌价值不大。
此外做产品经理的人,也要懂得“少即是多”的背后真相。不是越少就越好,而是多的东西一定要是有高的附加增值的,也就是说推出的新功能一定要是有用并且好用的,这样的新功能增加是对原有价值的提升。就像苹果公司的发布会一样,如果推出的新品有一款被批评为垃圾,那么整个苹果公司产品的格调都会被降低,这样你就会明白为何苹果公司推出产品,无论智能手表还是智能电视,总是落后对手几年才推出,因为苹果公司很明白,与其推出的产品降低品牌价值,宁可不出。
(摘自《创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