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外传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lin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季节,这是属于绿茶的时节。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中国漫漫山野时,那些翠绿欲滴的色彩,那些清香动人的故事,是一片可以陶醉徜徉的世界。绿茶是中国历史最悠久、产量最大、品种最多的茶类。在绿茶这个江湖之中,千百年来那些恩恩怨怨沉沉浮浮的故事,丝毫不亚于江湖中的传说。我们不妨把这些茶,比作一些江湖门派,去寻找它们的身世与动人的故事。
  
  江南绿茶——少林派
  
  理由:武林第一门派,江湖地位不容动摇
   少林寺,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武侠小说中都被视为武林第一门派。在武侠小说的世界里,少林寺从来都执名门正派之牛耳,其镇寺之宝《易筋经》与七十二般绝学更是名满天下,其招式神韵令人神往和回味。武功最高的角色也大都是出自少林派,如天龙八部中藏经阁的无名僧、张三丰的授业恩师觉远和尚等,概莫籍籍无名却身怀绝技,这一点充分说明了少林寺的高手不胜枚举。
  在中国的绿茶世界里,能以“少林”自居的非江南绿茶莫属。
   江南茶区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南部,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苏南、鄂南等地,为中国绿茶的主要产区,茶园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少数在海拔较高的山区。这些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土壤主要为红壤,部分为黄壤或棕壤,少数为冲积壤。
   虽然从地域上看,少林寺和江南有着长江天堑的阻隔,但江南茶区出产的知名绿茶却犹如少林寺的高手一般数不胜数,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庐山云雾……
  
  掌门:西湖龙井
  理由:无论从历史渊源到制作工艺,龙井当之无愧
  历史追溯:始于唐代
   龙井为泉名,古称龙泓,位于1700多年前的老龙井寺右侧。传说明正德年间掘井时,从井底挖掘出一块大石头,形如游龙,故名龙井。老龙井寺是五代乾祐二年(公元949年)兴建的,称为“报国看经院”,宋代封为“寿圣院”,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改称“广福院”,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辨才僧自天竺寺归老于此,便亲自经营,寺院大有起色,招徕许多游客,龙井茶也因此闻名于世。
   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在杭州创设“行宫”,把龙井茶列为“贡茶”。另据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到龙井峰山下胡公庙品饮龙井茶,饮后赞不绝口,兴之所至,将庙前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御茶”如今仍生机盎然,供游人观赏。
  
  掌门自述:产于西湖群山之中
   西湖龙井茶就产自杭州西湖的群山之中,处处林木茂密、翠竹婆娑,一片片茶园就处在云雾缭绕、浓阴笼罩之中。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尤其春茶季节,细雨蒙蒙,溪涧常流。土壤深厚,多为沙质壤土,唐代陆羽《茶经》中所说的“砾者上”,正与优良品质的龙井茶生于砂壤土相吻合。龙井茶区的茶树品种,芽叶柔嫩而细小,富含氨基酸与多种维生素。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优良品种,为龙井茶优良品质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
  
  独门秘笈
  如今采摘龙井的时间变得越来越早,炒制工艺也越来越现代。幼嫩的绿茶严格按照两叶一芽的标准进行采摘,采青之后便是晒青。茶在竹筐里面晾晒,等茶叶中的水分散发出来,茶叶变软后就可以炒茶了,这时候的茶叶还是活的。
  接下来的工序是杀青。现在杀青的工序都用电锅进行,锅温在150℃左右,大约需要炒制15分钟。杀青是几道程序中最关键的,它决定着茶叶的颜色与形状。当茶杀青后,需要进行再辉锅。辉锅可以放到第二天再进行,也可以现炒现辉。辉锅时的温度只有70℃~100℃了,这样,茶在锅里炒上20分钟左右,就差不多定型了。对于一些较大的茶叶或者辉锅不够彻底的,需要进行第二次的辉锅。
  龙井能卖到那么高的价格,除了其本身的品质,还因为工艺的精致。龙井的茶毫要慢慢磨掉,如果带毛就表示没炒开。在农家,要用大簸箕进行挑茶。茶农都把新茶放在石灰缸里,这样的话,茶叶贮放一年都不会坏。新茶炒制完,由于石灰可以吸潮去除杂气,会使龙井茶更加鲜活和香郁。一年当中,石灰石可能要换3次。
  
  招牌兵器:“龙井43”、老龙井和手工茶
  因为暖冬,今年龙井的开采时间又比往年早了许多,但市面上有人说正宗的龙井还没开采,有人说早在10多天前已经开采,有人说卖的都是“浙江龙井”没有“西湖龙井”,有人还说龙井被冻坏了。3月21日,我们来到狮峰,发现这里的龙井茶已经采摘了10多天,采的都是龙井43的品种。
   龙井43和老龙井是不同的。在老茶客的眼里,老龙井叶厚、形圆,滋味更加香郁、醇厚,当然,它长得慢,要3月25日以后才会陆续上市。生产顶尖龙井茶的狮峰山顶,那里的龙井茶就还没有开始采。现有的一些老龙井,大多采自山脚。
  好茶是会呼吸的,而这些好茶,基本上都是老茶师炒制出来的。农家的老茶农,厚实的手掌上下飞舞,不断地把茶抹平。与纯粹的机器茶相比,手工茶看起来更充满灵性,它们富有张力和弹性,更饱满、鲜活。机器炒制出来的茶看起来更绿一些、叶条更加清楚。一些生客常常会说:“更难看的茶怎么卖得更贵呢?”他们不知道,这茶是手工炒出来的。如果把茶存放一段时间,手工茶将呈现出更大的变化空间。对中国的茶产业来说,也许需要更多的机器推广,但在老茶客的心里,更喜欢把茶看成一门艺术。
  
  门派架构:13个等级3大品类
   龙井茶分13个等级,即特级1~3等和1~10级。实际上现在9、10两级已不再生产。一般特、1、2、3级为高级龙井,4~6级为中级龙井,7级以下为低级龙井。级别越低,炒制时锅温度越高,投叶量越多,炒制手势也越重。
   西湖山区的龙井茶,由于产地生态条件和炒制技术的差别,历史上素有“狮”、“龙”、“云”、“虎”、“梅”品类之别。“狮峰龙井”香气高锐而持久,滋味鲜醇,色泽略黄,素称“糙米色”。“梅坞龙井”外形挺秀、扁平光滑、色泽翠绿。几个品类中以“狮峰龙井”品质最佳。
  
  其他江南绿茶链接
  
  A.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产于江苏县太湖洞庭山,那里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5℃~16.5℃,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
  独门秘笈
   洞庭碧螺春产区是我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橘、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果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
   碧螺春采制技艺高超,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通常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雀舌”。碧螺春炒制的特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历史上曾有500克干茶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
  门派架构
  碧螺春分为7级,芽葉随1~7级逐渐增大,茸毛逐渐减少。炒制锅温、投叶量、用力程度随级别降低而增加。即级别低锅温高,投叶量多,做形时用力较重。
  
  B.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是清代光绪年间谢裕泰茶庄所创制。现在黄山毛峰的生产扩展到黄山山脉南北麓的黄山市徽州区、黄山区、歙县、黟县等地。这里山高谷深,峰峦叠翠,溪涧遍布,森林茂密,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属山地黄壤,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透水性好。
  独门秘笈
   黄山毛峰采摘细嫩,特级黄毛峰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1~3级黄山毛峰的采摘标准分别为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一芽一二叶;一芽二三叶初展。特级毛峰开采于清明前后,1~3级黄山毛峰在谷雨前后采制。鲜叶要先进行拣剔,剔除冻伤叶和病虫害叶,拣出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叶、梗和茶果,以保证芽叶质量匀净,然后将不同嫩度的鲜叶分开摊放,散失部分水分。为了保质保鲜,要求上午采,下午制;下午采,当夜制。
  招牌兵器
   特级黄山毛峰堪称我国毛峰之极品,其形似雀舌,匀齐壮实,峰显毫露,色如象牙,鱼叶金黄;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其中“金黄片”和“象牙色”是特级黄山毛峰外形与其他毛峰不同的两大明显特征。
  
  C. 太平猴魁
  尖茶是安徽省的特产,产于太平、泾县、宁国一带。各类尖茶采制技术和茶外形较为相似,而内质却各具风格。太平猴魁为尖之极品,久享盛名。太平猴魁产于黄山市黄山区太平湖畔的猴坑一带,猴坑的红椿坞、黄桶坞、黄梅塔、九龙岗、狮形头;猴岗的凤凰尖、板山培、新桩棵、胡家垄;颜家的四方块、青龙山、黄檀树等地块所产的鲜叶,制茶质量最优。
  独门秘笈
   太平猴魁的鲜叶采摘特别讲究。谷雨前后,当20%芽梢长到一芽三叶初展进,即可开园。其后3~4天采一批,采到立夏便停采,立夏后改制尖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叶初展,茶形成“二叶抱一芽”的外形。“拣尖”时,剔除的芽叶、单叶,均制“魁片”,一般上午采、中午拣,当天制完。
   太平猴魁采摘要在晴天进行,雨天一般不采。“拣尖”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短时间摊放,实际上是一种轻度萎凋,使其少量失水,便于杀青,同时也有利于内含物的转化,对猴魁香气、滋味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门派架构
  “太平猴魁”有1~3个等级。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说。细观则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隐红(俗称红丝线)。冲泡时芽叶直立水中,几起几落,被誉为“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并有独特的“猴韵”。
  
  江北绿茶——中原丐帮
  
  理由:中原第一大派,形散神似,平民精神
  在武侠小说家构筑的江湖世界里,自唐代迄清代,均有丐帮的存在,绵延达数百上千年,可谓历史悠久。丐帮形似散乱,实则组织十分严密,丐帮的过人之处是弟子散布四方,是为中原第一大派。丐帮不似少林、武当这些门派高高在上,却大都代表了平民阶层的正义和正面形象,在武林中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绿茶的江湖里,江北绿茶不管从地域还是地位上都和丐帮颇为相似。
  江北绿茶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包括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省和皖北、苏北、鄂北等地。茶区年平均气温为15℃~16℃,年降水量较少。茶区土壤多属黄棕壤或棕壤,是中国南北土壤的过渡类型。但少数山区,有良好的微域气候。也因此,曾被认为不产茶的江北地区,绿茶的质量亦不亚于其他茶区,且如丐帮弟子散布四方一样,江北绿茶的分布由北到南,从甘肃一直延伸到山东。而且与江南绿茶高高在上的声名相比,江北绿茶从陕西子午到信阳毛尖,都体现出朴实、平民的一面。
  
  掌门:信阳毛尖
  理由:苏东坡“淮南茶信阳第一”的千古定论
  历史追溯:
  信阳产茶已有2000多年历史,茶园主要分布在车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雾山、震雷山、黑龙潭等群山的峡谷之间。这里地势高峻,一般高达800米以上,群峦叠翠,溪流纵横,云雾多。
  
  掌门自述:细圆紧直多白毫
  信阳毛尖外形细、圆、紧、直、多白毫;内质清香,汤绿味浓。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名优质奖状;1959年被列为我国十大名茶之一;销往国内20个省区以及日本、德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0余个国家。
  
  独门秘笈:四月中、下旬开采
   采摘是制好信阳毛尖的第一关。一般自四月中、下旬开采,分20~25批次采,每隔2~3天巡回采一次。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为特级和一级毛尖;一芽二三叶制2~3级毛尖。
  鲜叶经适当摊放后,进行炒制。分生锅和熟锅两次炒。炒生锅的主要作用是杀青并轻揉。鲜叶投入斜锅中,每次投叶750克,用竹茅扎成束的扫把,有节奏地挑动翻炒。经3~4分钟,叶变软时,用扫把末端扫拢叶子,在锅中呈弧形地团团抖动,使叶子初步成条。
  炒熟锅是用扫把呈弧形来回抖动,予以紧条和理条,使茶叶外形达到紧、细、直、光。然后将茶叶摊放在焙笼上,约经半小时,再放到坑灶上烘焙。
  
  门派架构
   特级毛尖一芽一叶初展的比例占85%以上,1千克特级信阳毛尖竟然需10万多个芽头。一级毛尖以一芽一叶为主,正常芽叶占80%以上;二三级毛尖以一芽二叶为主,正常芽叶占70%左右;四五级毛尖以一芽三叶及对夹叶为主,正常芽叶占35%以上;新的特优珍品茶,只采芽苞。
  
  其他江北绿茶链接
  
  崂山绿茶
   上世纪50年代,有人提出“南茶北引”的设想,认为崂山三面临海,气候温和湿润,水质优良,又有适宜茶树生长的酸性土壤。1957年冬,崂山开始引种皖南、浙江的良种。“南茶北引”让崂山成为北方种植绿茶的极限地区——再往北,就不能种绿茶了。而始于江南绿茶的崂山绿茶却自成一派,独特的板栗香气名扬海内外。
   独门秘笈
   崂山绿茶的生长期比南方茶要长,因此养分集聚得多一些,更耐泡一些。崂山绿茶的采摘在清晨,选取一芽一叶、一芽两叶。成品带有浓郁的板栗香。
  
  西南绿茶—蜀中唐门
  
  理由:出奇制胜,极富传奇色彩
   蜀中唐门,善于设计、发明和使用各种暗器与毒药,威力惊人。唐门人很少在江湖上走动,行事诡秘,遇事不按常理出牌。
  同出一番水土,西南绿茶和蜀中唐门的个性如出一辙。
  西南茶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以及西藏东南部,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西南茶区地形复杂,有些同纬度地区海拔高低悬殊,气候差别很大,大部分地区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不寒冷,夏不炎热。土壤状况也较为适合茶树生长,四川、贵州和西藏东南部以黄壤为主,有少量棕壤;云南主要为赤红壤和山地红壤。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比其他茶区丰富。
  或许是天生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西南的绿茶如蜀中唐门一样,神秘且极富传奇色彩,他们独踞一隅,却善于独辟蹊径,让全世界的人都无法忽视他们的存在。
  掌门:峨眉山竹叶青
  理由:当论道·竹叶青风靡全世界的同时,竹叶青也成为西南茶区名气最响的茶
  历史追溯
   峨眉山产茶始于唐代,竹叶青是在总结峨眉山万年寺僧人长期种茶制茶基础上发展而成的,1964年由陈毅命名,此后开始批量生产。
  
  掌门自述
   海拔800~1200米峨眉山山腰的萬年寺、清音阁、白龙洞、黑水寺一带是盛产茶竹叶青茶的好地方。这里群山环抱,终年云雾缭绕;翠竹茂密,十分适宜茶树生长。
   峨眉竹叶青外形扁条,两头尖细,形似竹叶;内质香气高鲜;汤色清明,滋味浓醇;叶底嫩绿均匀。1985年在葡萄牙举行的第24届世界食品评选会上,荣获国际金质奖。2005年、2006年,论道·竹叶青连续两年登上世界顶极奢侈品舞台,开拓中国极品茶道。
  
  独门秘笈:高温杀青、三炒三凉
  用于制作竹青茶的鲜叶十分细嫩,加工工艺十分精细。一般在清明前3~5天开采,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鲜叶嫩匀,大小一致。适当摊放后,经高温杀青,三炒三凉,采和抖、撒、抓、压、带条等手法,做形干燥,使茶叶具有扁直平滑、翠绿显毫、形似竹叶的特点;再进行烘焙,茶香益增,成茶外形美观,内质十分优异。
  
  招牌兵器:论道·竹叶青
  2005年,论道·竹叶青出其不意登上国际顶极奢侈品展的舞台,直到2006年底,论道·竹叶青成为连续三次获邀参展国际奢侈品展的中国品牌。
  短短一年时间,论道·竹叶青用它的奢侈姿态开始改变着人们对传统品茶观念,极品茶的理念开始一波一波冲击人们的神经,在绿茶世界掀起阵阵波澜。
  
  其他西南绿茶链接
  
  都匀毛尖
   都匀毛尖产于贵州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的都匀县。以主产区团山乡茶农村的哨脚、哨上、黄河、黑沟、钱家坡所产品质最佳。这里冬天不严寒,夏季无酷暑,尤其是春夏之交,细雨蒙蒙,极利茶芽萌发。
  独门秘笈
  毛尖茶选用当地的苔茶良种,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长度不超过2厘米,通常炒制500克高级毛尖茶约需5.3~5.6万个芽头。炒制工艺分杀青、揉捻、搓团提毫、干燥4道工序。毛尖茶炒制,全凭一双技巧熟练的手在锅内炒制,一气呵成。“三绿透三黄”是毛尖茶的特色,即干茶色泽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具体特点是:外形条索紧结纤细卷曲、披毫,色绿翠。香清高,味鲜浓,叶底嫩绿匀整明亮。
  
  曾经遗失的绿茶——古墓派
  理由:拥有卓越的品质,却因种种原因而被人们所遗忘
  古墓派皆为女徒,并立誓终身不出古墓。墓中人武功虽强,却未起门派名字,因其居住古墓,江湖人便称为“古墓派” 。古墓派轻功卓绝,剑法、拳法灵动精妙,更拥有武林绝学《玉女心经》,却没有遍天下的门徒和显赫的江湖名声,神秘诡异的古墓冷清到几乎被遗忘。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绿茶也如同古墓派一样,拥有良好的品质和辉煌的过去,却由于种种原因,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被遗忘。庆幸的是,今天不少曾被遗失的绿茶又重出江湖,能重新品尝到数百年前古人眼里的佳茗,已成为不少茶客的乐趣所在。
  
  掌门:顾渚紫笋
  理由:顾渚紫笋茶是中国名茶中产制历史最悠久的品种,自唐代成为贡品开始,顾渚紫笋历经600多年后于明末逐渐消失,上世纪70年代,紫笋茶重出江湖,并再次成为茶客们争相追捧的知名绿茶。
  独门秘笈
   顾渚紫笋有几百年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中国茶史上不可忽视的“贡茶院”,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湖州刺史便在顾渚山侧的虎头岩设立贡茶院,由州官监制。从事采制的夫役在旺产期达3万人,固定的制茶工人也有千余人,茶院内用于置“茶碓”的房屋达30间,还有烘焙的工场百余所。唐代采制紫笋茶的盛况,像闹元宵一样热闹。紫笋茶作为贡茶一直延续到明代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革罢”,前后达600年之久。
  招牌兵器
  顾渚紫笋因鲜茶芽叶微紫,嫩叶背卷似笋壳,并按陆羽《茶经》“紫者上、笋者上”取其名。紫笋的鲜叶极为幼嫩,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或一芽一叶。工艺系半炒烘类型,既用锅炒,又用烘焙,制成的顾渚紫笋极品茶芽叶相抱似笋;上等茶芽挺嫩叶稍展,形似兰花。成品色泽青翠,银毫明显,香孕兰蕙之清,味甘醇而鲜美,茶汤清澈晶亮,叶底细嫩成朵,被誉为“青翠芳馨,嗅之醉人,啜之赏心”。
  
  记者手记:龙井故事
  
   春天的气息从灵隐寺的香火穿过,停歇在西湖畔的梅家坞。龙井绿茶正在500多米的高山上泛着碧色。
  我们踏上了寻访龙井绿茶的路。在梅家坞,最大家族是梅、翁、朱三家。据说梅家原先在朝廷做大官,偶然路过这里,看到如此的山翠水碧,就没有离开这儿了。他们隐居在这里,这里的茶香,就足足陪伴了他们几百年。
   梅家坞135号的梅仲华是一位年轻的“老茶农”。他家里种了2亩多龙井茶,一年能生产几百斤的龙井茶,年收入有10多万元。在梅家坞,清明没到,有的茶农早就把茶卖得超过15万了。看起来前阵子的倒春寒对他们影响并不大。只是跟去年相比,这些天好茶还是很少的。
  与铁观音不同,龙井茶从清早起来就可以采摘,可以一直采到夕阳西下。他们一般雇用江西、安徽一带的采茶女工,每天的费用约30元,包吃包住,还有路费100元。一般5斤茶青,才能做成1斤的成品龙井。龙井春茶可以采摘到雨水前后。当然,夏秋茶也是有人采的,但那茶就卖得便宜了,每斤就30~50元,有的人家干脆就不采。只是当地有些老茶枪,反倒喜欢喝那些季节酷酽的绿茶。
  梅仲华很轻松地坐在椅子上炒茶,他说,没有一定的耐性是炒不出好茶的。他从11岁起开始炒茶,就像这里的多数茶农一样,炒茶的技术是世代相传的。他们也会在乡邻间进行交流或比赛。他的父亲偶尔也会来炒一把茶,但每一代人的炒法、手势都不一样,做出来的龙井茶形状与颜色也不太一样。想起以前,炒制龙井茶更加辛苦。那时候梅仲华还是一个小孩子,父亲就让他呆在灶子边上,一个大灶台接着一根大烟囱,烧的是炭火,梅仲华需要不停地看火添炭,一直忙到凌晨两三点。
  
  绿茶三泡法
  
   绿茶的瀹法中有上投、中投、下投之说。
  上投绿茶泡茶法
   在透明玻璃杯内置入适量适温的开水后,投入3~5克绿茶茶叶,静待绿茶茶叶下沉,观赏茶叶在杯中逐渐伸展,上下沉浮,汤明色绿,待绿茶茶叶完全下沉后即可品饮。
  中投绿茶泡茶法
  在透明玻璃杯内先置入适温开水约三分之一,投入3~5克绿茶茶叶,静待绿茶茶叶慢慢舒展。待绿茶茶叶舒展后,加满开水。茶叶完全下沉后即可饮用。
  下投绿茶泡茶法
  先将瓷盖杯温杯,投入适量茶叶。加入少许适温开水,徐徐摇动使茶叶完全濡湿,并让茶叶自然舒展。待茶叶稍为舒展后,加入九分满开水。等茶叶溶出茶汤后,用杯盖稍微拨动茶汤,使茶叶溶出的茶汤更平均后即可饮用。
  为了保证绿茶的鲜嫩度,使口感更佳,同时使绿茶中的营养成分能被人体更好吸收,适宜用80℃左右的水冲泡。一般就茶叶的营养成分和药效作用而言,头泡茶香味鲜爽,二泡茶浓而不鲜,三泡茶香尽味淡,四泡茶缺少滋味,再泡就无多少品饮价值了。
  
  如何保存绿茶
  
  家庭保存方法,一般有5种:
  1.瓦罐储茶法。此法古代就有,茶叶含水量不能超过6%,可用生石灰除湿,具体操作方法同石灰块保存法。
  2.罐藏法。容器选用装糕点或者其他食品的金属听、箱、罐、盒,或铁或铝或纸或纸品,或方或圆或扁或不规则形。重要的是茶要干燥,袋口封好。
  3.塑料袋贮茶法。选用密度高、高压、厚实、强度好、无异味的食品包装袋,茶叶可以事先用较柔软的净纸包好,然后置于食品袋内,封口即成。
  4.热水瓶贮茶法。可用保温不佳而废弃的热水瓶,内充干燥的绿茶,盖好瓶塞,用蜡封口。
  5.冰箱保存法。绿茶装入密度高、高压、厚实、强度好、无异味的食品包装袋,然后置于冰箱冷冻室或者冷藏室。此法保存时间长、效果好,但袋口一定封牢,封严实,否则会回潮或者串味,反而有损绿茶茶叶的品质。
  
  绿茶的美容功效
  
  喝绿茶,养生延年益寿
  绿茶含有儿茶素成分与β-胡萝卜素、维他命C、维他命E等,对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预防癌症有奇效。进一步来说,它可防止细胞基因突变、抑制恶性肿瘤生长、降血脂、降血压、防止心血管疾病而且可预防感冒、蛀牙及消除口臭等。
  
  擦绿茶,抗氧化增加肌肤抵抗力
   在保养品里添加绿茶成分,最主要是借用它的抗氧化的效果,增进肌肤抵抗力以达到抗衰老目的。有不少沐浴茶包就着眼于芳香疗法,透过嗅觉进行肌肤保养。
  
  闻绿茶,舒缓抗压神清气爽
   市面上的绿茶保养品,几乎都是以香水起家,再开发出相关的产品,如沐浴精、泡泡球、浴盐、身体乳甚至脸部保养。神清气爽,让人有舒缓、放松心情的感受,是大部分人对绿茶香气的第一印象。
  
  鉴别绿茶
  
  新鲜绿茶和陈旧绿茶
   新鲜绿茶的外观色泽鲜绿、有光泽,闻有浓味茶香;泡出的茶汤色泽碧绿,有清香、兰花香、熟板栗香味等,滋味甘醇爽口,叶底鲜绿明亮。陈旧绿茶的外观色黄暗晦、无光泽,香气低沉,如对茶叶用口吹热气,湿润的地方叶色黄且干涩,闻有冷感;泡出的茶汤色泽深黄,味虽醇厚但不爽口,叶底陈黄欠明亮。
  
  春茶、夏茶和秋茶
   春茶外形芽叶硕壮饱满、色墨绿、润泽,條索紧结、厚重;泡出的茶汤味浓、甘醇爽口,香气浓,叶底柔软明亮。夏茶外形条索较粗松,色杂,叶芽木质分明;泡出的茶汤味涩,叶底质硬,叶脉显露,夹杂铜绿色叶子。秋茶外形条索紧细、丝筋多、轻薄、色绿;泡出的茶汤色淡,汤味平和、微甜,香气淡,叶底质柔软,多铜色单片。
  
  高山绿茶和平地绿茶
   高山绿茶外形条索厚重,色绿、富光泽;泡出的茶汤色泽绿亮,香气持久,滋味浓厚,叶底明亮,叶质柔软。平地绿茶外形条索细瘦、露筋、轻薄,色黄绿;泡出的茶汤色清淡,香气平淡,滋味醇和,叶质较硬,叶脉显露。
其他文献
在一些卖铁观音的茶店里,刚好遇上几次茶人来询问陈年铁观音,他们对陈年老铁的评价还比较积极:“茶味醇厚、韵味更足、口感不比普洱茶差,不会伤胃,储藏也较方便”。本来铁观音的卖点在于鲜,可是既然是商品。多少会有囤积与剩余,会做茶的茶商把卖不掉的铁观音再次加工,以延长存放时间,而经过“梳妆”后的陈年铁观音却有了独特的“风景”。    鉴品陈年铁观音    终于抵制不住“陈年”的诱惑,与苏总约在他的茶店里。
期刊
天下美女出四川,四川美女数成都。水软地灵,气候温润,成都注定是盛产美女之地。  大街上美女三五成群。公园里美女恬静幽读,露天茶馆美女在聊天晒太阳。酒吧里美女甩开膀子拼酒吼歌……成都把年轻貌美的女人称为粉子,那是因成都美女脸蛋白里透红,粉得可爱,说话的声音千娇百媚。嗲得人心软,做起事来雷厉风行辣得人直跳,管起老公抹鼻瞪眼。吓得人腿软。成都粉子多,炮(音“趴”,意思是“软和、怕老婆”)耳朵的男人也多。
期刊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早在4000年前的原始社会,茶就作为药饮(治病、解毒)介入人类社_-会生活。当年我们的老祖宗是用什么器具煮饮那采自常绿灌木(茶树)的小芽和嫩叶呢?  经过了漫长的青铜时代,直至2000年前的汉代,随着人工种茶、制茶和饮茶风尚的发生和发展,中国茶具又经历了怎样发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  隋唐以后,是中国茶业的空前繁荣昌盛期。饮茶风尚的普及、陶瓷工艺的突飞猛进使中国
期刊
何时喝茶才最有益健康,有一种普遍的观点是饭后喝一杯清茶,不仅清洁口腔,还能帮助消化。但是,最近有专家的实验表明,饭后马上喝茶对健康十分不利,容易造成贫血、脂肪肝等多种疾病。    隐患之一:易贫血  近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食品科学技术室主任霍军生说:“饭后马上喝茶,大量的水进入正在消化食物的胃中,冲淡了胃分泌的消化液,从而影响了胃对食物的消化。另外,茶叶中含有大量的单宁酸,饭后
期刊
古往今来,山水胜迹、名器名陶非文章不易显也。人以艺彰,物以文传。明清以来,记载述评、赏析研究紫砂的经典著作时有问世。著名的紫砂学者韩其楼专注紫砂文化研究50年,也收藏了许多珍贵的紫砂典籍,今选出中国紫砂发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5本紫砂典籍,以飨读者。    《阳羡茗壶系》    专论紫砂壶的第一篇著述。作者周高起,名伯高,江苏省江阴县(现江阴市)人,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年~1628年)著名学者。《
期刊
说到福建,说到安溪,反映在茶人脑海中的一定非安溪铁观音莫属,铁观音以其淡雅的兰香早已名声在外。而在其故乡福建闽南地区,还有很多乌龙茶品种,如毛蟹、本山和黄金桂等,它们全部是国家级的优良茶品,也同属闽南乌龙茶类。从茶样上,仅凭肉眼,一般人较难看出4者的差别。在茶汤与香气特征上,它们都有着各自的品质风格。   为了让茶人更好地记住并鉴别这4种极具代表性的闽南乌龙茶,本期我们特意邀请了著名的茶叶鉴评专家
期刊
岩采艺术创立于1996年。现已发展成为台湾专业艺廊。原始初衷是为台湾艺术家提供艺术支持,带动传统艺术文化的产业道路。目前辖下领域有石雕、陶艺、铁雕、油画、水墨等,会员皆为在国际得奖的台湾中青代作家。  2002年。公司将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延伸至生活艺术品的设计领域,从而切入国际市场。以茶道、茶器的设计创作,树立独特的自我品牌。把茶器与天然石材的特质相结合,以简洁优美的中国书法和图腾,表现出茶道中简
期刊
明代茶家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云:“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从此,金沙僧成为紫砂陶艺的创始者,而金沙寺亦成为紫砂陶业的祖庭。  1996年,江南茗耆寇丹先生率先探访宜兴古金沙寺遗址,并在当地村子里发现一块载有金沙寺历史沿革的残碑。光阴似水,世纪交替,十几个春秋过去了,
期刊
曾几何时,绿茶“一统天下”,西湖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等名茶炙手可热。其后,“南风北渐”,伴随着功夫茶艺的流行,铁观音、武夷岩茶等乌龙茶成为人们的新宠,绿茶的传统地位亦受到动摇。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普洱茶更是“行情暴涨”,其炽热程度,足以和房产、股票一争高下。如今,“普洱热”已逐渐降温,茶饮日趋理性,并呈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不久前,一位研究茶文化多年的学者预言:“普洱之后,茶类间的竞争又会
期刊
游武夷山,上天游顶,品武夷岩茶是我读了《武夷山志》后梦寐以求的事。春天里携妻伴友游武夷山。经过一番相挽相扶相拥相挤的努力,终于登上了天游峰。  啊,沐浴在初春的暖暖阳光里,天游公园以及胡麻涧满目苍翠。左眺云雾缥缈的崖壁,远古的石棺躲藏在簇簇墨绿丛中;右看小溪像一条银链环绕,溪旁涧间。满山杜鹃花粉红白紫相辉映。此时此景,最惬意之事就是“泡茶”。旋进“蓬莱茶座”。一壶碧螺春新茶伴我舒心赏春。  “一泡
期刊